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评“求索阴阳五行真谛(五行存废)辩论赛总结”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15-12-11 15:40:09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2-11 03:22
十五、反方辩题:8、《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非“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的六经辨证 ...

    伤寒论,何止六病?你们还没有数过来?!
   你那些狗皮膏药反复贴!还不嫌丢人!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5:4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2-11 11:50 编辑

十七、反方辩题:9、心主神明辩——五行学说废除后心主神明说即消失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西医认为:大脑主管思维意识。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但中医心主神明的理论,精神意识方面的疾病从心论治的一整套方法行之有效。硬要把“心主神明”改为“脑主神明”,对于神志精神方面的病,舍弃从心论治单从脑论治。疗效必然大打折扣。从事中医创新或者搞中西医结合,应该尊重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医药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进行,移花接木地强行对接,不利于中医的发展。本辩题正方得四分,有一个评委判平局。
——————————————————————————————————————————

       这个辩题的总结,纯属大白天说梦话。这种明目张胆地信口雌黄,在如今整个世界的各行各业中,除了宗教之外,也就只有“中医学”一家,别无分号了。
       中医从心论治的精神意识方面的疾病,哪一个不是“脑病”?明知是“脑病”,反要说成是“心病”,这种违背大众认知的低级错误,这种愚弄普遍大众的行为超出了人们的容忍极限。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果,只能是让普遍大众越来越认为中医学是在胡言乱语,进而普通民众必将弃中医学而去。
       ——这就是说,不是民众愿意抛弃中医,而是中医群体自己甘心自绝于民众。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5:57:47 | 只看该作者
十八、正方辩题:9、阴阳与三阴三阳
  正方的论点是:“三阴三阳”是《内经》对“阴阳”学说的深化和发展,是气化学说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中医理论的重大发现。反方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对其中力挺五行之处也未加反驳,故而反方丢分。有的评委以双方握手言和判本辩题平局。
————————————————————————————————————————————————————————————
        我方的13个辩题,全是根据临床事实,从而论据废除五行学说的。监督小组的所谓专家,竟然不顾事实,信口雌黄,不可不谓脸皮厚到了极点。


点评

临床事实没有三焦,没有心包,没有经络,这叫看到了说没有。  发表于 2015-12-11 16:10
134
发表于 2015-12-11 16:11:42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2-11 07:57
十八、正方辩题:9、阴阳与三阴三阳
  正方的论点是:“三阴三阳”是《内经》对“阴阳”学说的深化和发 ...

       狗皮膏药反复贴!
     谎言重复一万遍还是谎言!

点评

你说得越多,中医们越厌恶你。  发表于 2015-12-11 16:26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6:2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2-11 12:30 编辑

十九、反方辩题:10、五行相生成果改换称谓——废除五行学说还原人体生理本来面目
  本辩题为“五行相生成果改换称谓--废除五行学说还原人体生理本来面目”,五行相生成果,不知所云。从其内容来看,是对用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进行修改。这里是“更换称谓”而不是废除,说明反方承认用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有事实根据的。这样的更换称谓,应该保持其原义。细读辩题内容,感到这些治法在更换称谓之后,其内容也已经改变。如:滋水涵木法或可直接改为“滋阴养肝法”,滋水涵木法原来包含的滋肾阴的内容被滋阴所代替。又如金水相生法,辩题中说:即传统中医理论中用滋补药物治疗肺(金)肾(水)阴虚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者。严格地说来,就是用滋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咳嗽,直接改为“滋阴益肺法”。反方在不说明原因的情况下,一句“严格地说来”,就把该治法的适用范围由“肺肾阴虚”改为“阴虚咳嗽”,把所用药物由滋养肺肾改为“滋阴”了。更为严重的是将培土生金法直接改为“补肠益肺法”。改脾为“肠”,将使大量补脾的药物不能发挥作用,而补肠的药物也难以达到补脾的效果,如此必然使得临床用药无所适从。也许反方会说,临床上我们就用补脾的药物补肠。那么,绕这么大一个圈子,还是原地踏步走,不知道反方到底是在折腾什么?故此本辩题反方不得分。

二十一、反方辩题:11、五行相克成果改换称谓——废除五行学说还原人体病理本来面目
  反方在辩题中随意解释中医理论,随意与西医强行接轨,随意改变中医名词术语。例如反方这一段话中:“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培土制水法,适用于因胃肠虚弱,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确切地说,就是营养不良导致水肿病的情况,可改称增加营养利水法。”培土制水的定义,没有涉及到肾,这是随意解释中医理论;用营养不良代替脾肾两虚是强行接轨;以增加营养更换温补脾肾是随意改变中医名词术语。这种随意性在辩题中随处可见。不能否认,反方废除五行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医。但随意解释中医理论,就是将根基打错了;随意与西医强行接轨,是工作方法不对头;随意改变中医名词术语,其结果必然会损害中医。所以本辩题反方不得分。

————————————————————————————————————————————————————————————

        五行相生相克成果来自于何处?自然来自于临床事实,她是对临床生理病理现象以及对诊治经验的总结。

         如此说来,没有五行学说之前,这些生理病理现象存在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存在。那么,五行学说出现之后,无非就是套上了这个所谓的公式而已。这就是llyyjj老师所常比喻的“打哪指哪”的道理。

       同时,五行学说被废除之后,这些五行相生相克的称谓必将随之而消失。因此,改换五行相生相克称谓的问题,只是时间问题,没有可能与不可能的商量余地。因为民众的认知水平左右着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与时间,所以,不管什么人,同意也好,反对也罢,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力量与速度。中医学是主动地与民众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呢,还是被动改造,甚或被抛弃,这将取决于中医群体是否具有智慧了。——顺之则生,逆之则亡。同时,民众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因此,留给中医群体进行反思的日子也已经不多了!中医们好自为之吧!


点评

改个名,就改成XYZWH  发表于 2015-12-11 16:30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7:0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2-11 13:05 编辑

二十、正方辩题:10、三阴三阳与六经
  我们先看一下反方在16楼的答辩:
  a、阴阳学说    尽管人们对阴阳学说的认识,见仁见智各有差异。但因为我方参与辩论的主要目的,是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所以我方对阴阳学说不予过多争鸣。
  b、“六经”     有关六经的问题,在传统理论中的经络只是一种现象。因为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六经循行路线也不存在,那么,六经的问题就是子虚乌有。更兼我方的12辩题““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理表述无需五行学说”即将进行专题讨论,故在此无需多言。
  基于以上原因,我方不再与贵方就此辩题进行无谓的探讨,并谨向“五行存废”管理监督小组提出锁帖的请求。
  从反方这个帖子我们可以看出:反方在遇到阴阳问题时,往往是回避,理由是“我方参与辩论的主要目的,是从中医理论中废除五行学说,所以我方对阴阳学说不予过多争鸣。”其实是对阴阳五行关系理解不够的表现。正方在辩题中多处强调阴阳五行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反方若存阴阳废五行,应该陈述理由,过不了这个坎,中医同仁不会答应的。
  既然反方认为“六经的问题就是子虚乌有”,那就连《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一道废了就是了,为什么要改为六病辨证呢?而六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阳、少阴、厥阴又是什么呢?如果反方认为三阴三阳也是子虚乌有的东西,那就奇怪了,张仲景竟在“子虚乌有”之上建立了丰功伟绩。所以我们还是别废五行了,虽然它反方不愉快,也许以后还会大放异彩呢!有鉴于此,评委一致将得分投给了正方。——————————————————————————————————————————————
       对于  “二十、正方辩题:10、三阴三阳与六经”  辩题点评的反点评,前面已经讲过了,为了将反点评内容连接起见,在这里再重发一次,还望朋友们鉴谅。

        这不是明摆着给中医丢脸吗?
       这不是都说了些废话吗?哪个中医同仁不答应?谁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一个整体?那么为什么还要分开称阴阳学说、称五行学说呢?干脆称中医的混沌学说得了,多省劲啊!谁也无法分离了!——强词夺理都不会。
       胆与人身是一个整体吧?必要时是可以摘除的。肾与人身是一个整体吧?必要时切除一个肾,人们可以存活。肝、肺、胃肠、、、、必要时都可以部分切除。难道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密不可分,比人身上这些脏器密切得更加密切?这不是痴人说梦吧?

       《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不用废除,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而原本就是“六病辨证”

点评

除了打比喻,还有临床吗?  发表于 2015-12-11 17:27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7:5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2-11 14:31 编辑

       作为一名自觉年龄不算小了的中医,“五行存废”辩论赛结束后,我本想退出论坛,不再过问有关中医的问题了。对于“五行存废”监督小组专家的点评,也只想作为辩论赛后的一个回应,旨在告诉全球中医药论坛上关心“五行存废”辩论结果的朋友们一个基本事实,即通过辩论赛,我们废除五行学说方不但没有输,反而是赢了。而对于监督小组的点评进行反点评,也只想“点到为止”,没有必要让相关朋友们难堪,尤其是五行学说理论尚被主流中医界所认可之时,并且五行学说尚为中医院校教材中的骨干理论的前提下,也不要过分难为监督小组的同仁们。
但是:
       第一,铁骨铮铮先生在辩论赛后,违背辩论赛进行期间双方许下的诺言,一而再,再而三地讽剌挖苦我们,挑战我方的心理承受低线,让我们心情非常不爽。这里所讲的诺言便是,在辩论赛期间,我方曾经三番二次邀请他参与辩论,可以用写文章的方式,让正在参赛的正方辩手发到赛场上进行辩论,并经约定任何一方辩输了,不得再在全球中医药论坛及其它公共场所,宣扬与自己的观点相应的——“挺五行”或“废五行”的主张,不得使用称对手为“反中医”,“汉奸”之类的羞辱性词语,而且铁骨铮铮先生也已经立誓言同意双方的约定,并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
       第二,全球中医药论坛“五行存废”辩论赛监督小组对辩论赛的总结,从根本上歪出事实、偏袒“挺五行方”,这些无疑是我方早已估计到的,我方并不感到意外,同时,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监督小组对辩论赛的总结,无论是其中的内容,具体使用的措词,还是态度上,无一不是在肆无忌惮地侮辱我们“废除五行方”。

       因此,鉴于上述二方面的原因,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方不得不根据“五行存废”辩论赛中的情况,披露事实真象,以公之于众。

       如果监督小组成员因此而感觉受到了委屈的话,那么,就去找铁骨铮铮先生与撰写辩论赛总结中具体内容的人去沟通吧!我方概不负责!

138
发表于 2015-12-11 18:46:05 | 只看该作者
     狗皮膏药反复贴!
   谎言重复一万遍还是谎言!

点评

理屈词穷了吧?哈哈哈!  发表于 2015-12-11 18:50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8:48:4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正方辩题:11、六经与脏腑
  在本辩题的答辩中,反方一再强调:“任何医学理论,都必须经过临床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方能引用之作为医学方面的证据。”“不管出于什么经典或是什么教科书的理论,都必须通过临床验证是正确的,才可以用作医学理论的证据。”“常识告诉我们,作为治病救人的医学理论,都必须服从于临床事实。即,凡是符合临床事实的理论,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并据此认为,由于正方提供的证据是“出于什么经典或是什么教科书”,因而无效。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是凭空捏造的,还是经过临床检验的?反方不是一贯认为中医是科学吗?中医学理论已经经历了千百年、千万人的临床检验,如果还不能作为医学方面的证据,是不是太滑稽了!反方在引用大量西医理论的时候,是不是也亲自验证了一番?或者在引用的同时把临床检验报告也一并附上?我们不能口口声声说中医比西医先进,但说起西医就顶礼膜拜,说起中医就要怀疑修改。这样怎么能学好中医呢?中医理论肯定有缺点和错误的地方,应该质疑修改。但如果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特点、优势特色、经典著作、教科书都持怀疑态度,都要修改或废除。甚至不能作为证据引用。那中医还有什么科学性所言。怀疑一切,实际上就是把中医置于灭顶之灾的境地了。因此,本辩题反方不得分。
————————————————————————————————————————
      这部分总结内容,洋洋洒洒地写了这么多,细细地一看,全是废话。
      这个辩题的总结点评要点,是“六经与脏腑”的关系,而不是其它。而一个“五行存废”辩论赛监督小组的任务,是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对双方的辩论事实进行客观评论,而不是让你们自己亲自上阵进行诡辩、狡辩。——因为辩论者与监督人员的具体任务不同。连这一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明了,何来担任监督小组成员的资格?这只能是自取其辱!

140
发表于 2015-12-11 18:58:31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12-11 10:48
二十二、正方辩题:11、六经与脏腑
  在本辩题的答辩中,反方一再强调:“任何医学理论,都必须经过临 ...

     狗皮膏药反复贴
   谎言重复一万遍还是谎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0 07:15 , Processed in 0.0726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