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乃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森立之论六经病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4 20:57:31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乃雄在 2009/02/24 08:5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24 08:47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断章取义。我说过不用文字解读吗?我的意思是不可过于拘泥于考证训诂。历史传承下来,通过考证训诂,一部伤寒论出现了多少种说法?把它的本质弄清楚了吗?如果弄清了,我们也不必在这里辛苦的辩论了。
回复:
    呵呵,分析字义、考证字义进行研究这才叫科学研究啊,“不拘泥于考证训诂”怎么办?你以为你可以把仲景拉起来和你会诊一个病吗!?
    陈斌先生,正是因为没有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整理中医古籍文献,才产生很多歧义。难道真理是很多个吗?!

142
发表于 2009-2-24 20:59:49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4 08:45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难道只有进入脏腑才可以用汤药吗!?陈斌先生,你是这样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吗?
我没有说只有进入脏腑才可以用汤药,经络病变,自然也可以通过汤药治疗。我只是质疑,既然认为是六经(经络)病变为主,为什么看不到伤寒病以针灸治疗为主,而是以汤药为主?作为一种质疑,总是可以提出的吧?
143
发表于 2009-2-24 21:01:21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2/24 09:0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4 08:40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陈斌先生是否忘记了表里联系是通过经络维系的,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啊。
面临中医目前的困境,世人不明白中医术语,中医人应该思考自己的语言表达,不能认为自己理解正确,质疑者愚昧。
“表里联系是通过经络维系的,这是中医基础理论”,这话不假,但是,若问一下,阳明在里,阳明经真就盘踞在肠胃间哪?三阳在头,是啥?
太阳经主表,太阳经真就盘踞在皮肤间,那怎么与在腹中的膀胱联系?
应该思考一下,五行相生始于肝木,终于肾水,脾主中土。
西医生理学也表明,饮食入胃,吸收始入肝,终出肾。
144
发表于 2009-2-24 21:07:14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乃《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之著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究其所以然,是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辨,是为“时间”、“空间”、“人体”之时空合一,三才一体,万物同构,阴阳之道。
145
发表于 2009-2-24 21:14:35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黄竹斋一生潜心研究伤寒之学。他的契友赵玉玺说他“其精神专注,最有志趣者,厥维医道;其于医道探讨无厌者,厥维仲景之书”。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成绩卓著。
  黄竹斋年轻时正值西洋医学大量传入,中西医汇通思想方兴未艾。他在精读中医典籍的同时,还博涉合信氏等西医著作及唐容川等主张中西医汇通的著作,开阔了眼界。他虽为仲景著作所倾倒,但怀疑各家注解有误,指出:《伤寒杂病论》,“自晋迄今注者无虑百十家”,然“余自弱冠读《伤寒论》,观诸家所注,即疑其不是仲景本意。迨后见西哲生理学术,以人身器质功用分为三系统,于是恍然觉悟。乃撰《三阳三阴提纲》六篇”。此后他将这一研究工作继续深入。“民国三年,尝取《伤寒论》,《金匮要略》合为一帙,摭近世西哲生理学说,……撰成《伤寒杂病论新释》十六卷。”嗣后又撰成《伤寒杂病论集注》;见桂林古本后,发现该本内容较宋本多三分之一,且纠正民国以来所发现的其他版本错讹之处甚多,于是不遗余力,又取各种版本相互校勘,补缺正讹,采中外数百医家巨著之精华,条分缕析,撰成《伤寒杂病论会通》一书。他在这些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即仲景所称的三阳三阴不同于《素问·热论》之说。认为“仲景本论三阳三阴之定义,是将人身部位、质体分为六纲,而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术语识之。三阳标识其部位,三阴标识其质体。立此六经以名篇,而辨其病证治法焉”。他试图以中医理论联系现代生理学说探讨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法则。如谓:“太阳者,躯壳表面部位之术语,凡六淫之邪从皮肤中人而病者,其治法皆可求之太阳篇也”。总之,他认为要深入体会仲景以六经钤百病之义旨。掌握了三阳三阴这个界说,整个伤寒论便可迎刃而解。
146
发表于 2009-2-24 21:27:29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伤寒两地书(第4—5条)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条辨太阳病传变方法。其法有二: 一为脉象是“静”还是“数急”;二为是否“颇欲吐”和“躁烦”。“颇欲吐”,比3条呕逆更进一步,为外邪入里;“躁烦”,则是寒邪化热之兆。后又言脉"数急",数为热证,那么据此分析,此条是否预示太阳之邪不解,便会里传入阳明呢?
     躁烦在《伤寒论》出现多次,为临床辨证之重要症状,而今人问诊多忽视之。躁烦又有虚实寒热之不同,证治各异,当联系以后诸多条文,专篇讨论之。太阳病上篇言及躁烦的症侯还有29条,30条。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此条辨太阳病不解,或失治误治,病邪深入,则会传入阳明少阳。但传变与否,应该以所出现症状为准,不应该囿于日期。临床可见年深日久之痼疾,仍为太阳病者,仍当从太阳论治,不应认为日久必当传变。
   
    问:《伤寒论》全书出现许多有关日期的条文,所言日期的意义应当如何理解?指的都是具体的天数吗?
                                                                                                 赵红军
147
发表于 2009-2-24 21:29:58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mawenhui33662009/02/24 09:27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两地书(第4—5条)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条辨太阳病传变方法。其法有二: 一为脉象是“静”还是“数急”;二为是否“ ...
你老师没有说经络,也没有说经络病。而是说“太阳病”。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9年02月24日 09:32pm 时添加 -=-=-=-=-
既不能囿于日期,更不能囿于经络。

-=-=-=-=- 以下内容由 mawenhui33662009年02月24日 09:35pm 时添加 -=-=-=-=-
另外,关于太阳病传入阳明的机理,应该理解为寒邪外闭则汗不能出,于是体内阳气无以宣泄,内热渐盛。迨蓄热既极而冲破寒闭,则汗出烦渴脉洪大诸证出现,寒邪也随汗出而消散于无形,是为阳明热证。前人有用“寒邪化热”解释这一过程,在《伤寒论》里是没有根据的,应于否定。
                                                                                                                                           孙曼之
148
发表于 2009-2-24 21:38:25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关于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病邪的性质,既然讲的是传经,那么,“太阳病”三字当然指伤寒而言,不应理解为中风。对于全书“太阳病”三字的解释,容后再讨论。至于后面第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眀言风字,则自然与传经无涉,是指风邪所化的余热在太阳经稽留的日期。
      “若欲作再经者”,再者,二也,即第二次循环。依照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可知太阳病治法,以汤剂为主,必要时辅以针刺。本条“行其经尽”,为第一次循环的结束; 而第二次循环时,以针刺阳眀法,即可使经不传。那么,第二次循环则邪气日衰,正气日盛,其病更易于痊愈可知。了解传经的这一规律,对于理解全书有关包含“七日以上”字句的条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病邪在每一经的稽留日期,以七日为度。不足六、七日的,为阳复不及;超过这个日期的,为阳复过盛。这是由《周易》“七日阳气来复”的哲学思想所决定的。中国古代的哲学都是循环论哲学,这里的七日,就是一个循环周期,也就是一经。几个循环周期连接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大循环周期,即六经。所以第8条的“行其经尽故也”是指寒邪留驻于太阳经七日已尽,即历经一个循环周期,而不是指传变六经已尽。
      对于第8条条文的准确理解,暂时先谈到这里,将结合后面两条进一步讨论。
                                                                                                                           
                          孙曼之
149
发表于 2009-2-24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24 08:40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陈斌先生是否忘记了表里联系是通过经络维系的,这是中医基础理论啊。
下面引用由jemmyyao2004/02/12 02:22pm 发表的内容:
2.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其"藏精气而不泻"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所决定的,藏与腑由经络的属络关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但是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候的分表里。不然的话,因三阳经与阴经各有表里关系,那就应该三阳经为表证,三阴经为里证,这种结论谁也不会同意的,所以经络的表里与证候的表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引用由jemmyyao2004/02/12 02:22pm 发表的内容:
6.在六病的概念中,概括了病性(阴阳)、病势(寒热)、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体(虚实)的内容,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无此种含义。以病位为例来说,三阳病中,病邪在表的,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病邪在里的奕因其势可下之而解,邪在半表半里的则非汗下之所宜,可清之(黄芩汤证)或和之而解。体现了辩证的目的全在于施治。若以经络辩证论治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为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每一经络都老奸巨猾可出现内部脏腑的疾患,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这样辩证也就达不到休何经可汗,何经可下,何经可清的辩证目的,这与六辩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辩证法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六病对于经络在辩证上毫无依从关系。
又,在这里,你是否也认为表、里和经络不是一回事?表与里是通过经络维系的,在这里,有表,有里,有经络。是表(体表)、里(脏腑)病变了,通过经络传递。而不是表经络、里经络(只有经络,没有体表和脏腑)病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六经辨证学说的精髓,在于整体上把握住了伤寒病的发展规律,那就是从表(体表),到半表半里(介于表和里之间),到里(脏腑)。在病变的传变过程中,包括从体表到脏腑,或脏腑与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传递的,但机体病变的主体,无疑是体表和脏腑,而不是经络。再多的文字上的考证、训诂,也不能改变这种中医学上的基本认识与道理。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2月24日 10:37pm 时添加 -=-=-=-=-
决定伤寒病传变关系的,是体表与脏腑,及脏腑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而不是取决于经络。经络只是传变的通道而已。
150
发表于 2009-2-25 08:56:20 | 只看该作者

森立之论六经病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2/24 07:48pm 发表的内容:
引用南京陈斌:
《内经》全文贯通的就是“有余不足,郁极而发”
针刺: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明言:针从南方来。灸从北方来。南方火也,北方水也,也就是说,气盛可以用针泻之,虽然有针法补,其实只是调节有余 ...
针刺: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明言:针从南方来。灸从北方来。南方火也,北方水也,也就是说,气盛可以用针泻之,虽然有针法补,其实只是调节有余不足,并非真补,否则为何有刺禁?阴阳气俱不足,不可刺之!
津液充足可以灸之,温之以气。若津液不充足、经气不盛,就必须从脏腑调水谷之味以充形体。温脏腑之阳以化气。
可惜針灸針灸
今之中醫喜用針不用灸
造成很多病不會治
例如:高血壓

-=-=-=-=- 以下内容由 逸湘2009年02月25日 09:00am 时添加 -=-=-=-=-
陳總版主所推崇對經絡即有見地的
袁趙二位醫師(雖然他們意見不同)
皆屬用針不用灸之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5 11:28 , Processed in 0.06017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