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哲学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9-9-3 16:21:15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9/03 01:22pm 发表的内容:
个人认为“浮”是里阴虚,而“缓”则是阳虚,特别是卫阳虚(相火)。相火不虚,有阳无气呈紧。
“乍有轻时”表明这个“缓”是和缓。卫气受损极轻。

呵呵,您和版主先生一样,需要补充脉学知识。
浮脉的阴虚是浮而细数,缓脉的阳虚是沉迟而缓。
152
发表于 2009-9-3 17:16:10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浮脉的阴虚是浮而细数,缓脉的阳虚是沉迟而缓"
设计模型?细,多为血虚久病,若新病呢?
缓者多热,沉是肾脉,若肾阳不虚,肾阴虚呢?
从<伤寒论序>看,可主要就是针对内虚新病?
哦,我可与版主差太多.
您那么说,版主要生气.

中医的学说发展的历史?
我可不信那些轻视古人的传说,喜欢拿着<内经>对照实体.


-=-=-=-=- 以下内容由 zhengyou2009年09月03日 05:25pm 时添加 -=-=-=-=-
[缓脉的阳虚是沉迟而缓]这句话有问题吗?
<脉经>:以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是啥意思?
153
发表于 2009-9-5 11:17:24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147楼的朋友,请教君火、相火两系统:
1,何为君火?何为相火?何为三焦之气?火自何来?血自何来?
2,论“伤寒”必论六经。经者,通道也。六经乃伤寒之阴阳,水火、气血通道。先生以营卫二气鸠占鹊巢,仲景同意吗?
【特别说明:伤寒六经是后人对六病的代词。(内经) 为本,(伤寒)为用。(伤寒)运用(内经)之理于临床。不仅论(内经)之六经证,也要论(内经)之脏腑证。有人用(内经)六经证对比“伤寒六经提纲”,言:伤寒经脏腑不分。此“错把杭州当汴州”也。】
3,论“伤寒”必论六气。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乃节令,各占六十日,合之为一年。六气气化六经,六经以六气为本气。六气先生仅提“风寒二气,即把一年当成一百二十日,而弃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阳君火,钟景能同意吗?  
154
发表于 2009-9-6 10:21:16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9/06 10:55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不吐不快2009/09/05 11:17am 发表的内容:
147楼的朋友,请教君火、相火两系统:
1,何为君火?何为相火?何为三焦之气?火自何来?血自何来? 2,论“伤寒”必论六经。经者,通道也。六经乃伤寒之阴阳,水火、气血通道。先生以营卫二气鸠占鹊巢,仲景同意吗?
【特别说明:伤寒六经是后人对六病的代词。(内经) 为本,(伤寒)为用。(伤寒)运用(内经)之理于临床。不仅论(内经)之六经证,也要论(内经)之脏腑证。有人用(内经)六经证对比“伤寒六经提纲”,言:伤寒经脏腑不分。此“错把杭州当汴州”也。】
3,论“伤寒”必论六气。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乃节令,各占六十日,合之为一年。六气气化六经,六经以六气为本气。六气先生仅提“风寒二气,即把一年当成一百二十日,而弃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阳君火,钟景能同意吗?
不吐不快先生看来是中医界高人,“仲景”被先生改名“钟景”,只怕仲景肯定不会同意? 嘻嘻
1,先生说:“六气先生仅提“风寒二气”。

——是因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这句吗?
这是《内经》言语,五运六气也出自《内经》,不独出自《伤寒论》,所以《伤寒论》六气与《内经》六气应该是一脉相承。故“六气”包含在“邪”之内,“风雨寒热”也已言及燥湿寒热?“寒热';是省略用语。
若因其余语言,乃是因为针对《伤寒论》39条之争论而言,并非专条解释六气?

2,先生说“何为君火?何为相火?何为三焦之气?火自何来?血自何来?”
先生说呢?《内经》有!
3,先生说“六经乃伤寒之阴阳,水火、气血通道。先生以营卫二气鸠占鹊巢,”
-
——不否认《伤寒论》各条无不是围绕“阴阳,水火、气血”,以复气脉通道,
但先生说“论“伤寒”必论六经。经者,通道也。六经乃伤寒之阴阳,水火、气血通道”。
只怕未必?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请问哪儿是阴阳?哪儿是水火?哪儿是气血?

4,先生说“先生以营卫二气鸠占鹊巢”,
——是欲加之罪?
《伤寒论》开宗明义,中风、伤寒,以桂枝汤、麻黄汤为加减变化,调和营卫。难道先生不认可桂枝汤、麻黄汤调和营卫之功用?
只是先生只见《伤寒论》辨六经,不知营、卫与六经的关系?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zhengyou2009年09月06日 10:27am 时添加 -=-=-=-=-
先生【特别说明:伤寒六经是后人对六病的代词。】

请问:先有伤寒六经?还是先有后人六病?
今日解读《伤寒论》各条,应该以《伤寒论》辨六经病为准则?还是以后人六病为准则?
《伤寒论》六经病以症证病;后人六病似乎以证为病?
155
发表于 2009-9-8 08:47:57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zhengyou先生,你好。在下后学,无能把“仲”字错打成“钟 ”字。我诚心认错,圣人切莫为难。见先生帖谈到两个系统,出于好奇,且喜学习和探讨,发帖相询。帖中言语有戏,非为恶意,见谅。感谢先生回帖,复帖试答先生之问:
   1,对【伤寒六经是后人对六病的代词】一句,先生之问为误。请细看,不再多说。
   2,“六经”是阴阳之通道。三阳是阳道,何也?三阳相合为“乾”;三阴是阴道,何也?三阴相合为“坤”。乾天坤地,世之立极。天人相应,人身以心、肾立极。心在上为阳,,肾在下为阴。阳者,火也,离卦,中二爻为坤地真阴,以阴主阳,居君主之位,君火也。阴者,水也,坎卦,中一爻为乾天真阳,以阳主阴,居肾水之地,相火也。子时一阳生,真阳发动。背为阳,上为阳,沿背而上,一步分三步,分出三阳,起肾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生,真阴沿胸而下,一步分三步,分出三阴,降心火下交于肾。水升火降,阴阳交合,生命则立。水火循环,化生五行。中为脾土,取后天之精微濡养先天。故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凡天地之数,起于一,一属阳,气也。一生二,二属阴,血也。一合二而成“坎”,气无形寓于血之中。二合一而成“离”,血有形居于气之中。火者,气也。水者,血也。无形之气推动有形之血,流通六经、脏腑、五官、九窍、百骸,经络 。阴平阳秘,互为其根,畅流不息,百体安康。
   3,六经区域为六病之体,六气则为六病之因。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乃气之节令,各六十日,合之为年。仲景以“寒”立论,乃“寒”立一年之首,从始而论,论“寒”则六气具在其中。据《素问·六徽旨大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六气气化六经,太阳为寒水之区、阳明为燥金之区、少阳为相火之区、太阴为湿土之区、少阴为君火之区、厥阴为风木之区。六经各以六气为夲气,以本经之阴阳为标气。六经之三阴三阳互为表里,也互为夲、标之间的中气。外邪来犯,客邪往往随主气而化病,但也随中气或标气化为病。循经而传:邪犯太阳化寒邪,传阳明化燥邪、传少阳化火邪、传太阴化湿邪、传少阴化火邪、传厥阴化风邪。临床而传,由六经盛衰不同,而传经不传腑、传腑不传经、二阳幷病、三阳幷病、两感证、直传三阴等。因此,六经提纲和八纲方为识邪、辨邪之法宝。
   4,六经以太阳为首,厥阴为终。太阳居寒水之地,为寒水之经。子时发动,真机运行,太阳散水精之气于周身。如《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太阳气化行于外,从皮肤、毛窍而出水气。水阴气阳,气上水亦上。太阳气化行于内,从溺管出水气,水降气降。外出者,轻清之气。内出者重浊之气。所以说太阳统周身皮肤、毛窍、营卫,为一身之纲领。太阳气化正常,一切外邪难能入内,太阳气化偶衰,体外之邪气,必自毛窍而入,闭太阳外出之气机于是经证作:【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辨脉法》云:“寸口脉浮为在表”。即:邪在表、在经、随本气而寒。
   故:“伤寒”,邪伤太阳寒水之经也。一年之际,何邪来犯,必经皮肤、毛窍,闭营卫之气,闭气化之气机。太阳经证必作,即邪犯寒水,“伤寒”也。
        
156
发表于 2009-9-8 16:24:47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9/08 04:32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不吐不快2009/09/08 08:47am 发表的内容:
乾天坤地,世之立极。天人相应,人身以心、肾立极。心在上为阳,,肾在下为阴。阳者,火也,离卦,中二爻为坤地真阴,以阴主阳,居君主之位,君火也。阴者,水也,坎卦,中一爻为乾天真阳,以阳主阴,居肾水之地,相火也。子时一阳生,真阳发动。背为阳,上为阳,沿背而上,一步分三步,分出三阳,起肾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生,真阴沿胸而下,一步分三步,分出三阴,降心火下交于肾。水升火降,阴阳交合,生命则立。水火循环,化生五行。中为脾土,取后天之精微濡养先天。故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不吐不快先生:您好!
   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观先生文章,功夫不凡,能够极好地将易学与中医理论结合,一定是位老先生。值得学习。
   不怕老先生见笑,本人对于易经所知不多,易者,意也,移也,古代有图无字,有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后代林林总总八卦,应该是各有指代。有时作为一种参照。对于《内经》的理解也是更多从现代医学角度实在地去理解,当然也考虑现代医学对于人体气化的缺陷。

   先生文章中的见解,可以说已经很不凡,说不出具体反对意见。
  但是我懂先生的意思,还是接着回复上一个问题吧,“何为君火?何为相火?火自何来??

以易解释医,似乎没有确切的经典记载?凭的是意会。先生以离卦解释君火,好像可以(学浅,没有资格肯定或否定,只是自己的感觉);
“阳者,火也,离卦,中二爻为坤地真阴,以阴主阳,居君主之位,君火也。”先生如此解释,已属不易,
——那还有“乾”呢?
还有“坤”?《内经》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比喻与真实总不是完全符合,比喻:地出为一,无所谓先天后天,而人则不同,饮食水谷内入脾胃,“中为脾土,取后天之精微濡养先天”相当于““地气上为云”,
“午时一阴生,真阴沿胸而下,一步分三步,分出三阴,降心火下交于肾”——随心火而下之阴,比如天气下为雨?
“心火下交于肾”即肾阳,
“肾阳”与随行之阴合化为肾气,主先天,再上而为云。这是以天地水火比喻心肾阴阳。

先生说:“三阳相合为“乾”;
——乾为天,人体有三部九候。三部;上部为天;上部天再分天、地、人;人体三阳经为三阴经之表,三阳何以能合气为天,在自然界,所赖者,太阳也;在自然界,万物各有本源,而在人体,六气源于饮食一气,一气化六气,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象征气的刚柔属性,处于常态时,也是生命之气,只有当太过或不及才变生病气;
《阴阳离合论》: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四气调神大论》:春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气之应,养长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请注意篇目中的“神”:“心者,神之变”;“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用现代物理概念,就是 气 产生生物电。始于心脏窦房结之自律细胞。电能化热能。
按照《四气调神大论篇》足厥阴少阳是心火主脉的先期生源。心包与手少阳相火表里。足少阳——手少阳是相火所出。
“奉长”,心主脉,脉可谓长矣;逆春气,奉长者少。也正体现了文相武将辅助君王管理国事之理。
经言“阳明何谓,两阳合明也”“在脏为心,其政明”;现在的解释很杂乱。
从感觉,中气上行参与心脏窦房结之自律细胞作功。也就是从足少阳所来一部分受中气分化归君火。

肾阳是心火的流转。
“子时一阳生,真阳发动”,应该属于先天。
这是个人体会,行家面前显丑了。


157
发表于 2009-9-9 09:46:08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9/09 09:51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不吐不快2009/09/08 08:47am 发表的内容:
,对【伤寒六经是后人对六病的代词】一句,先生之问为误。请细看,
不吐不快先生:
也不全是误会。可能问题提得太快?
先生在前文说【特别说明:伤寒六经是后人对六病的代词。(内经) 为本,(伤寒)为用。(伤寒)运用(内经)之理于临床。不仅论(内经)之六经证,也要论(内经)之脏腑证。有人用(内经)六经证对比“伤寒六经提纲”,言:伤寒经脏腑不分。此“错把杭州当汴州”也。】有先生的`道理.
“伤寒六经是后人对六病的代词”;确实有后人理解“伤寒六经”认为是仲景将百病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病。
或许认为是古人认识疾病使用的方法工具,是主观设计的.
有人读书认真,拘泥于逐字咬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人就不同意是太阳经病,《伤寒论》没有说经。更别说太阳经气病,因为现代解剖学既找不到如经典记录的经络分别,经气也就无从说起。
殊不知六经六气是真实存在于人体的呢?因为中医与西医观测的角度不同,西医从功能将神经分类,中医是从神经必须得气,人体五脏化生六气,归于六经,六经又维持六气各自特点.汇总,既互相抑制又互相生化,共同维护生命正常功能。
从西医的观测也可见端倪,:
周围神经是混合神经,其中常包括各种神经元的轴突.就神经纤维的结构与生理特性将其区别为不同的类别.
——那么可以想一想,坚强的人与懦弱的人,健康的人与多病的人,甚至活人与死人,神经纤维的结构有多大不同,如有结构不同,解剖死人也就不能应用于活人。如果没有不同,而产生有差异的功能,就应该是神经得气量不同,气的刚柔不同。
西医目前有能力彻查吗?彻查那条神经纤维从哪儿的原始起点得气吗?只怕还没有想到呢?
凭嘛说中医的经络不存在呢,自己没有能力,就胡乱下结论,把路堵死,太可恶,也因中医人太懦弱,对祖宗不信任,或没有坚定的信任。


因此,个人认为,伤寒六经 与内经六经是一脉相承,其“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之理也是一脉相承,所以分别以病、证表明。一经气的缺失亏欠,导致其他经气无制,呈现太过现象,经言:“气积有形,以变正名”。
后世则不然,以证作病,攻证作为治疗目标,普遍蔓延在中成药的应用,只有老有经验又善于思考的老医生,才知道维护真气。
比如外感,能够不清热而取温化的人只怕少之又少。明哲保身,置病人后咎于不顾。

至于[有人用(内经)六经证对比“伤寒六经提纲”,言:伤寒经脏腑不分]。那是智力太低下。
人体经脉经气必然与脏腑息息相关,《内经》以针灸为样本,针灸只取经络,病在针所能及的部位。
言脏腑是为了使人明白整体关系,相当于现代的生理学。
《伤寒论》是汤药应用,汤药能跳过脏腑还是能禁药于脏腑而不入经络?言六气,脏腑经络自在其中。《伤寒论》六病脉证是言病理与医理。


-=-=-=-=- 以下内容由 zhengyou2009年09月09日 09:56am 时添加 -=-=-=-=-
有些人本来智力低下,偏又善于耍小聪明,戴大帽,使人难辨真伪.
158
发表于 2009-9-9 15:08:52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zhegyou 先生好:多谢表扬。如果是真心表扬,应该表扬郑钦安和唐步祺两位前辈。所有权是他们的,我只是个传话筒。先生的表扬错位了。
   1, 汉字多意,《内经》自解尚难,解《伤寒论》更难,再用西医相析,只有难得糊涂了。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出为一”阳生,乃乾阳化雨为气,即“阳化气”;“云出天气”,乃天地氤氲,化气为云。云落为雨,落地为阴,即“阴成形”。于是,万物繁衍,五谷丰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人体之水升火降,心肾相交也就成了补气生血之“阳化气,阴成形”的自然之道了。天以日月运行为功用,人以气血流通为功用。人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骨、百脉都是阴体,只有气血依序相贯,循环流通,方有活力,行其功能。因此,气血流通的变化,是疾病产生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气血流通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生命的盛衰。
   2,六经之“三阳”是【阳道】。三阳相合,指三阳爻【—】可合成乾卦。
   3,六气指节令。每气六十天,含四节,四六二十四节为一年。
   4,肾阳为先天之火,少阳为后天之相火。
   刘渡舟先生说:“中医之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等书,如果不精通《伤寒论》之学,则难窥其项背。”先生若有兴趣请一览《郑钦安医书阐释
159
发表于 2009-9-9 15:19:42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如果想真正读懂内经,应该先明白这一最基本的道理:生命是灵性的。
160
发表于 2009-9-9 16:30:40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现代人有自己的思想

下面引用由不吐不快2009/09/09 03:08pm 发表的内容:
zhegyou 先生好:多谢表扬。如果是真心表扬,应该表扬郑钦安和唐步祺两位前辈。所有权是他们的,我只是个传话筒。先生的表扬错位了。
   
哈哈,是先生语焉不详,误导呢?
读书少,不能见其书知其人,
其实中医前辈名人,值得尊敬,值得学习,而并不神奇,您能够了解事物的真相,也就容易明白,不知事物的真相,再好的真理也会说走样.
郑钦安的书未曾有机会拜读,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读过,据说是卢火神崇汉的弟子,郑钦安是火神派始祖?
因此搜索过,有评论说,郑钦安重视阳气,而方案重用附子并不多见,卢火神以重用附子闻名,只怕已非郑钦安重视阳气之本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07:27 , Processed in 0.1684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