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601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2:0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6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内容:
         第五章: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第四节: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
      方有执、喻嘉言是持《伤寒论》错简学说最为著名的两个医家,而且是按照自已的推想,重新编排《伤寒论》的最早的医家,他们的观点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伤寒论》研究,致使现在我们看到的《伤寒论》教材,都是去掉了《伤寒例》《评脉法》《辨脉法》等所谓王叔和的“私货"的“洁本《伤寒论》”。曹东义教授认为:方有执、喻嘉言改编《伤寒论》虽然有其深远的根据,也有利于深刻地研究和揭示《伤寒论》的丰富蕴藏,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应当源于希望重新认识《伤寒论》,以便从中发掘治疗温热病的更好方法。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wg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之中,方有执、喻嘉言以错简改《伤寒》的有关内容。
         外感热病所研究的内容,包含了很多传染病的共有规律,张仲景《伤寒论》虽然有继承和发展,也不能穷尽所有诊治经验。因此,方有执、喻嘉言改编《伤寒论》虽然有其根据,也有利于深刻地研究和揭示《伤寒论》的丰富蕴藏,但是,其深层的原因是解决此前提出的“辛温解表难用”,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开放系统”,以便包容后世的“新成果”。
       因此,重新认识《伤寒论》,为温热病寻找更好诊治方法,不仅是古人的任务,也是今人的奋斗目标。
      “清肺排毒汤”的应运而生,难道仅仅是“经方今用”的简单问题?

感谢衡水中医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602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2:03:4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1年6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他继续讲《温病学》。他将接着为大家分享温病的诊治。
今天晚上要讲的内容是:暑湿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药。
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http://www.ynjkcy.com/wbx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继续讲了《温病学》暑湿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药。
       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
        “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烁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从页,谓火现于面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白虎为暑温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

谢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160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2:04:2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1年6月2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四章“薪火相传”中的部分内容。

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薪火相传中第八节漫谈萎缩性胃炎之证治、第九节  治疗慢性肾炎的七点经验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卷》漫谈萎缩性胃炎之证治、 治疗慢性肾炎的七点经验的具体内容。

    朱老说,中医学十分重视整体观念,常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着眼。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有气滞、血瘀、湿阻、热郁、气虚、阴虚,脾虚、肾虚等的病机分析。
可见本病错综复杂,既有胃失和降、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之征象;又有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或脾不升清、肝气郁滞的征候。
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其发病的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的失调,乃是构成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补泄并施,益气化瘀,通腑泄浊,庶可奏功。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04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2:05: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6月2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四)”。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祝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四)”的有关内容。
谈起虫类药来,朱老的话匣子打开之后,就会滔滔不绝。当问他何时开始研究虫类药,受什么启发而开始的?他不假思索,就谈到了自己的老师章次公先生。
朱老说:“吾师章次公先生对仲景之学有精深之造诣,善用虫类药治疗沉疴痼疾。如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肝脾肿大、腹胀,善用攻补兼施之法,尝取蟅虫、蜣螂虫、蝼蛄、将军干等,配合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之品,多能迅速控制症状。师兄姜春华教授亦喜用下瘀血汤治疗肝硬化,屡奏殊功。我个人曾根据章师之经验,制订‘复肝散’(红参须、鸡内金、紫河车、广郁金、广姜黄、参三七、地鳖虫、炮山甲)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大能消癥破积,缩小肝脾,改善肝质,恢复肝功,增加食欲,并有提高血浆蛋白、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之功。这些成功的经验,促使我在遇到疑难病例的时候,注意留心虫类药,它们具有一般草木药所不具备的重要作用。”

      感谢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和分享。

1605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2:10:51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今晚8点(2021年6月22日),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87讲  五运六气第六篇:《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7)》。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在线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7)
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卯、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征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庚子岁,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征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负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甲戌、甲辰岁,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负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戊寅、戊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征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己酉岁,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征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乙酉、乙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戌、丙辰岁,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丁亥、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戊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征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己丑,己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负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1606
 楼主| 发表于 2021-6-25 11:02:1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6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中药的起源,曾经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来源于劳动人民的食物采集活动,当误食了某种植物果实之后,引发中毒就会告诫后人某种果实有毒;也可能因为偶然食用了某种植物而使原来的痛苦减轻了,就说某种植物有治疗作用,也告诉后来的人,以便进一步验证,日久之后就形成了经验,越积越多,就产生了药物学。也有的说药物的起源出于动物本能,在动物界就有许多受伤、或者发病之后的动物,因为痛苦而主动使用某种物质,以减少痛苦、加速痊愈的例子。以此,有的学者主张,医药的发明,应该是古人在患病过程之中,为了减轻痛苦而主动探索的经验积累,而不是偶然的采集食物时侥幸的收获。而“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了。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尽管原因众多,但是其注意从大家的事情和军事两方面作好准备是最主要的,《史记》称“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由于蚩尤氏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等故事,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曹东义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中药起源的有关探索。

中药和西药不一样,中药不是实验室里发明的,也不是制药公司开发的化学合成品。
中药来于天然,可以说:
天地精华聚成药,
四气五味入脏腑。
中药大部分是中医人亲自尝药尝出来的,也是他们在大自然采回来的。
本来是棵草,神农尝过成了宝。
看上去像垃圾一样的草根树皮,却是环保低碳的自然药物。
化学合成的西药,虽然很精致,但是它们基本属于大自然的“异物”;也是人体的异物。
化学药品,
虽然有效,
但是,
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
吃进人体的时候,污染身体。
因此,西药必须尽早排出去,否则就蓄积中毒。
中药与人类长期共生共存,
中医有化毒为药,变废为宝的慧眼和圣手。
这需要训练,并且经常注意。
因为“毒药不分”,才能避免中毒。
也就是,用好了就是药,用不对就是毒。
中医的大智慧,就是可以化毒为药,
做到“有毒无害”而有益。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0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5 11:03:3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四讲课组成员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主编的著作《医学向何处去》
    今晚(6.24)主要讲解的内容是本书第四篇“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如何搞中西医结合”第三和第四小节。
   1.“意形并重”范式与中西医结合的创立
     2.从藏象理论入手,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

    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yxhcq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讲座成功!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主编的《医学向何处去》中“如何搞中西医结合”的有关内容。
   1.“意形并重”范式是中医的特色,古人叫“五神脏”与“形神一体”,西方古代的传统是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形神分治。中西医结合身心同调,充分利用中医重视心神的优良传统,创立“意形并重”学说,很有价值。
     2.从藏象理论入手,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中医药不仅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强调五脏是人体的“核心”,五脏不仅与四肢百骸,与全身的皮脉筋骨肉,五官九窍都有联系;而且五脏与天地万物,也有密切的联系;五脏与时空也有密切联系。
这些内容,不是解剖结构所能表达的。
这就是藏象理论,是中医的核心概念。
以此藏象为准,就能保障中西医结合的方向不会走偏了。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1608
 楼主| 发表于 2021-6-30 17:3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1年6月25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第六讲,张绪通博士的序言部分。张绪通博士,知名学者,1932年出生于名医世家,取得医学、法学和哲学多个博士学位,一直从医从教于世界各地,尤其是长期从事中国道学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1976年在美国创立了道学会和明道大学。1990年多次返回祖国,传播道学文化,引起轰动。张博士说:曼德尔松博士出版了一部巨著《一个医学叛逆者的自白》,书中提到,我们应该如何捍卫自己的生命,而不受医生、化学药物和医院的坑害。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
       祝贺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之张绪通博士的序言部分。
张绪通博士,1976年在美国创立了道学会和明道大学。1990年多次返回祖国,传播道学文化,他对美国医学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为吕嘉戈先生的《挽救中医》写了“勒克菲勒阴谋”,我从这个时候开始注意他的论述。
他的外曾祖父担任过慈禧太后的御医,并出任过首任赴英钦差大臣,祖母也是著名的中医。张绪通先生说:“记得我年轻时读到蔡元培、傅斯年、胡适之等大师们的文章,说‘中医药不科学,应该丢进纸篓里去’。当时我们都很激动,认为这些大名人、大学者的话都必定是真知灼见,一定错不了。尽管家里要我学中医(张博士出身在御医世家),但我还是叛逆地报考了西医,从台湾、日本到美国,一直读到博士。我这个喝洋墨水长大的西医,在临床中碰到不少涉及到全身免疫系统的疾病,我和好多颇具知名度的美国医疗专家都会感到束手无策。于是,我又捡起祖上留给我的医书,研究起中医中药,在临床一用,还倒真灵;这时我才发现:中医药不是不科学,而是非常科学。”
他在世界各地宣扬道学的理论,是美国道学基金会的创始人。十几年前,张博士说,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同时也受制药企业的推崇,因中药等天然药物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成功概率高,药品利润空间大,市场发展前景好,已成为一块诱人的奶酪。这就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
张绪通先生还提醒我们要注意“资本阴谋”对于中医药的围攻,他说,最近的一个例子,犹太国际的主脑人物洛克菲勒要求《世贸组织》中凡属其麾下的成员国禁止买卖中成药。欧盟首先响应,制定了《传统药品法案》。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609
 楼主| 发表于 2021-6-30 17:4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6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内容:
         第五章: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第五节: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
       柯韵伯名琴号似峰,原浙江慈溪人后迁居吴之虞山(今江苏常熟),清初医学家。他对仲景《伤寒论》研究多年,著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ywg
        感谢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之柯韵伯将《伤寒论》引向杂病证治的有关内容。
       柯韵伯认为,仲景所著的著作原名为《伤寒杂病论》,其书中一定是伤寒与杂病混在一起,皆用六经论述,而王叔和整理之时,才分为两书,这种划分本身就背离了仲景的原义。他说:“自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于本(《伤寒》)论削去杂病。然论中杂病,留而未去者尚多,是叔和有《伤寒论》之专名,终不失伤寒杂病合论之根蒂也。名不副实,是非混淆,古人精义弗彰,是以读之者鲜。而旁门歧路,莫知适从,岂非叔和编次之谬以惑之欤?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且伤寒中又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伤寒、杂病之证治井然。今伤寒与杂病分门,而头绪不清,必将以杂病混伤寒而妄治之矣。”
经过如此思考,柯韵伯提出了他对仲景六经的看法,他说:“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伤寒论》中“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伤寒论》“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610
 楼主| 发表于 2021-6-30 17:42:23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1年6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学习内容是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学习!http://www.ynjkcy.com/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

祝先生中医四诊“以象诊藏”、藏为本,象为标,是一种黑箱的方法;中药是自然药物“中医化”,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整体组合效应来解释中药;针灸也是这样,借助于自然物质,赋予其中医特殊的学术原理;按摩、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也是中医的独到技术发明。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25 05:10 , Processed in 0.0756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