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651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21:28:3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8月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学习朱老对细辛、葎草独特的用药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朱老对细辛、葎草独特用药经验的有关内容。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行医治病几十年,有着丰富的治病用药经验,他既善于运用经方,也经常创立自己的有效方剂,对于很多药物都有独到而细心的观察,有很多用药经验。
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辽细辛根细、色灰黄、叶色绿,味辛辣麻舌。性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有祛风,散寒,温肺、行水,开窍的作用。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细辛这味药,张仲景用的很多,有很多著名的方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都是疗效卓著的代表方剂,但是,后世有人认为细辛不安全,不好用,甚至误传“细辛不过钱”,朱老在临床上常用细辛治疗痹症和风寒性疾病,有很丰富的经验,也不限于“一钱”的小剂量。
葎草,也是朱老常用的一味药,它性味:甘;苦;性寒。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肺热咳嗽;肺痈;虚热烦渴;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泻痢;热毒疮疡;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1652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0: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8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人类的脚步,在中华的大地上,已经走过了170多万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多年。历史学家不失时机地进行了阶段性的总结,那么,关于医学的发展脉络,历史学家是怎样看待的呢?
史家求真实,文化重发展。在史学家的眼里,文化可以分为“传说的文化”与“历史的文化”。司马迁以历史学家的睿智,向着中华文化的源头望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他在追溯医学源头的时候,认为真正为医学披荆斩棘、开山劈道的宗师,既不是传说之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也不是有位、有禄的官宦名医,更不是传说中的巫医神汉,而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民间医生:秦越人——扁鹊。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曹东义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中一个真实感人的民间医生:秦越人——扁鹊。

司马迁说扁鹊是中医真正的宗师,而不是传说中的炎黄。

扁鹊比华佗死的还冤枉,
扁鹊比张仲景贡献还大。
是《素问》《灵枢》抄了扁鹊的著作,不是扁鹊学习它们。
扁鹊是一个具体的医学家,
不是一群人,
更不是先秦所有名医都可以叫扁鹊。
扁鹊是古代的120,比现在的还先进。

感谢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1653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1:1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师父、亲爱的各位师兄师姐们: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本周四(2021年8月5日)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炒炭存性”这一中药炮制工艺历史沿革的相关研究。炒炭存性是中药炮制中的常用方法,炭类中药在临床中常用于止血,笔者谨对荆芥、炮姜炒炭工艺的历史发展、工艺要求、理论认识等进行了考证分析,理清了炭药的炮制工艺、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明确了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硕士张慧康讲座成功!
        他为大家介绍了关于“炒炭存性”这一中药炮制工艺历史沿革的相关研究。
         水可以灭火,其色黑,配北方和冬天。炭由火燃烧后形成,色黑,可以止血。
血属于火,配南方和夏天。

止血的中药,生用一般也有止血的作用,但是不如炒炭效果好。
炒炭不是真正把中药变成炭,而是“炒炭存性”,它是中药炮制中的常用方法。

炭类中药“似炭而非炭”,就如血似火而非火一样。
炭类中药在临床中常用于止血,它的炒炭工艺的历史发展、炮制工艺、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都很重要。


感谢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1654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1:44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刘云双,在衡水向大家汇报:

本周五(8月6日)晚上给大家分享中药学 化痰药的部分内容。
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之证。凡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咳喘或多痰,因而在应用时除根据各药的特点加以选择外,还须根据致病的原因和证型做适当的配伍。
敬请期待刘云双的分享,望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在衡水讲座成功!
她给大家分享了《中药学》 化痰药的部分内容。
痰有可见的痰,又有看不见的存在于身体内部的痰,比如痰迷心窍就不一定有痰吐出来。
所以,痰是中医独特的学术概念。
中医常说,百病多痰,怪病多痰。
了解中医所说的痰,就能很好的诊断和治疗“痰证”。
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之证。凡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咳喘或多痰,因而在应用时除根据各药的特点加以选择外,还须根据致病的原因和证型做适当的配伍。

感谢刘云双的讲座和分享。

1655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8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内容: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第一节: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西方列强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在中国得到空前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当时的医学水平还算不上是现代医学,但是实证医学的长处,使那些笃信实验的医学家,对中医学奉若神明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学说,大加贬斥。
       当时全国的中医立即行动起来,经过多年艰难曲折的斗争,为中医界争取了生存的权利,成立了中央国医馆,颁布了《中医条例》,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中医外感热病学史》近代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近代百年,西方文化强势东扩,随之而来的西方医学在中国得到空前的传播,中国的阴阳五行、六淫七情、脏腑经络学说被贬斥,被指责为不科学,中医奋起抗争,成立了中央国医馆,颁布了《中医条例》,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中医衰落的命运,西方医药抗生素的发明,外科手术的进步,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加强势。中医界被迫提出“科学化”,进入了自我改造的坎坷时代。
道的困惑,造成了事业的衰落。
与西医求同存异,中医丢了自己。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656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3:20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1年8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学习内容是第三章20世纪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详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世讷先生《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关于中医学20世纪三大实践撬动中医复兴的有关内容。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与中医走向世界的三大实践,让大家看到了中医药独特的学术体系,独立于西医的目光之外,存在“不可通约”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壁垒”的破解,关键是在学术原理上首先需要弄明白,中医为何优秀,中医不是落后的古代技术,而是复杂性科学的早期范例,是成熟的医学体系,需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才能逐渐认识和阐明其原理。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57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3: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1年8月9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四章“薪火相传”中的部分内容。

在此节中我们继续共同学习薪火相传中第十八节应用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杂病(下)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主任时小环医师讲座成功!她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薪火相传”中应用培补肾阳法治疗慢性杂病的有关内容。
朱老的培补肾阳汤
方药组成:
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淮山药15克,枸杞子10克,紫河车6克,甘草5克。
主治:肾阳虚证。
随证加味:
1.肾阴不足较严重者,加生、热地黄各15克,女贞子l0克,川百合12克。
2.肝肾阴虚者,加生白芍、生地、熟地各12克,女贞子、潼沙苑各10克。
3.脾肾阳虚而大便溏泄或久利不止者,加破故纸、益智仁、鹿角霜、炒白术各10克。
4.肝脾肾俱虚而见慢性泄泻者,加炒白术15克,乌梅炭3克。
5.肾阴阳俱虚而带下绵注或经行量多者,加乌贼骨15克,茜草炭8克,炙龟版24克。
6.腰痛剧者,加炙蜂房、炙地鳖虫、炙乌梢蛇各10克。
7.浮肿者,加熟附片、炒白术、茯苓各10克。
8.哮喘者,加核桃肉4枚,补骨脂10克,黄荆子15克,五味子5克;严重者加人参6克,蛤蚧1.5克,二味共研,分二次冲。
9.遗精或小便频数者,加山萸肉、菟丝子各10克。
10.阳痿早泄者,加巴戟天、露蜂房、淡苁蓉各10克。
11.心脾两虚,心悸怔忡,失眠者,加潞党参、炒白术各10克,炒枣仁20克,龙眼肉、当归身各10克。
12.虚阳上扰,血压升高者,加生牡蛎30克,紫贝齿15克,玄武版20克。
13.更年期综合征,加知母、黄柏、当归、巴戟天各10克。
以上是辨证用药的一般常法,在具体处理时,仍需细加审察,辨证定方,始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方解:朱老认为,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他还说:“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讲得十分精辟。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58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0:19: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1-8-10 21:03 编辑

     今晚8点(2021年8月10日),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93讲《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3)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在线课堂进入。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3)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制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之俞。人病心虚,又遇群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犯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帝问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穷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虚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不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原。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1659
 楼主| 发表于 2021-8-10 21:29:2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8月1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学习朱老对葶苈子、紫菀、白芥子、白及等中药独特的用药经验。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关于葶苈子、紫菀、白芥子、白及等中药独特的用药经验。
古有神农尝百草,逐渐了解了很多可以治病养生的中药。后来有了组合方剂的经验,《汤液经》据说源于商超宰相伊尹,可见其久远的历史。
古人说“久诊知药”。
朱老临床诊治疾病几十年,有很丰富的经验,门人弟子进行整理,有很多独到的内容,值得大家学习。
朱老很多经验,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660
 楼主| 发表于 2021-8-11 21:1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1年8月1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中医药是与西医药平起平坐的另一医疗体系,中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必有其存在的道理。中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始终是活人,中药是几千年间在无数活人身上试验的结果;西医是从研究死人开始,以人体解剖为基础,所以二者源头根本不同。我国的西药,97.4%是仿制的,而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因此,入世后应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讲述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之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贾谦先生说:百年来我国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失误。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失误,更是整个中华文化教育的失误,换句话说,我国教育缺失了自己的文化内容,我们子孙学的很多都是西方文化,使我们的孩子淡忘了中华文化,淡忘了根,日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因此,很多人已经不大知道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和文化”,不大相信代表未来医学方向的中医药,不仅不把中医药视为成熟的理论医学,反倒视为糟粕,视为“伪科学”、“反科学”,直到今天,还主张要中医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是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使不少国人失去了民族自信心造成的现象。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6-29 16:23 , Processed in 0.0641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