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7:20:4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蒲辅周老中医说:“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都不能孤立、片面地去观察疾病和局部症状”蒲老举临床案例:“我治疗一尿闭和尿失禁的患者,综合分析都是年老中气虚,一为中虚不摄,一为中虚不能健运,皆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而效”。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7:30: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蒲老说:“通过我数十年临床体会,急性病,外感六淫之病,重点在抓表里寒热。”“慢性杂病,重点抓虚实寒热”。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07:40: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蒲老认为:“辨证求本,重视中医的病名甚为重要,不能说中医只辨证不辨病,辨病亦是祖国医学治病求本的重要环节。病名的提出,实际总结了前人对该病辨证求本的认识,在后来的医疗实践中不断丰富其经验。”
164
发表于 2008-11-12 09:49:0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医学的精髓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因此,要谈辨证论治,就必须明确证的内涵。所谓证,是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致病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所出现的全身性病理反应状态,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证通常概括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一个疾病的某一发展阶段可以只出现一个证,也可以同时出现几个不同的证;一个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往往出现不同的证;而不同疾病的一定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相同的证。一个证通常包含着多个症状和体征,但证并不等于是任意几个症状和体征的相加,组成一个证的几个症状和体征是密切相关的,组成一个证的几个症状和体征中,有主次之分,主症对证的确定起决定作用,故辨证要善于掌握主症
主症的加剧或减轻往往提示证转变。
辨证,就是分析和辨认疾病属于哪个证的过程,但必须具有整体观和动态观并且在中医基本观点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对病人进行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各种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疾病当前的本质作出判断的诊断思维过程。论治则是根据辨证所得出的结论,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确定了治疗原则及治法后,则可采用中药或针灸,或中药与针灸结合的方法实施治疗。对于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不同的证型或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型等情况。在治疗时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证是客观病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对治疗起决定作用,因而,辨证论治实际上也就是治病求本。
辨证步骤:
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搜集到资料后,以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进行辨证,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参与其它辨证方法。
一、瓣病位:一是辨表里,二是辨脏腑。三是辨气血精津液。
辨表里,首先看是否有表证,有表证者多为外感病。(参考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无表证则为里证。里证者,可以是外感病进一步发展伤及脏腑所致;也可以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则应进一步辨病位所在何脏腑(参考脏腑辩证),还须辨是否累及气、血、精、津液,主要是运行不畅和亏虚两方面( 参考气血津液辨证)。
二、瓣病性:一是辨寒热,二是辨虚实。
辨寒热应结合表里进行,表证之热多为实热,表证之寒有实有虚。里证的热有虚有实,虚者多为阴液不足所致,实者多因外邪内侵脏腑或内生病邪所致。里证之寒可有虚寒,多为阳虚之候。亦可有寒实(参考脏腑辩证)。
辨虚实(虚主要是脏腑功能虚弱和气血精津液的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实主要是外邪或病理产物停留体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主要是判断虚、实或虚实夹杂三种情况。虚实夹杂者,还应辨虚实的轻重,或虚轻实重;或实经虚重;或虚实均重。
三、瓣病因:一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二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
惊),三是病理产物(湿、浊、痰、瘀等)( 参考病因辨证)
四、瓣病机:在辩别病位病性病因的基础上,即可判断的发病机理。例如虚实夹杂者,是否
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
五、瓣证候:根据上述情况,瓣别为何证。
六、瓣病势:即辨病情的轻重和发展趋势。由于疾病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邪正相争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临床诊断时,除了要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以外,还应注意审察病势。所谓“病势”,是指病情的轻重缓急与病证演变发展的动态趋势。疾病随着病程的演变,可使“证”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各种疾病的不同发展演变趋势。辨别病势,可了解疾病发展的趋向和估计疾病的预后,以掌握诊疗疾病的主动权,阻断病势的发展。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还得考虑体质因素(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等)、心理因素(七情五志)、社会因素(社会地位、贫富、贵贱、荣辱、生活条件、职业工种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区、环境等)对病证的影响
165
发表于 2008-11-12 11:18: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各位的贴子多有启发。中医的辩证还有分别,并非唯一。八纲辩证,多用于伤寒论之方证。温病论治,却又多从三焦辩证。针灸却是从脏腑经络论治。按摩推拿,似乎偏重于筋骨经络。读郝连成先生发微的按摩十卷,其中有开关解锁篇,真正另辟天地,理法大不同于针灸方药。还有导引疗病法,却是另一片天地。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1:24:0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有学子问:”中医临床难在认症;。。。。回视很多名医临证,有抛开经文繁述,凭直觉定方药而每多奏效者。此种跳跃性思维,是他们大多掌握理论内涵吧?”
巫君玉先生答曰:“理论但示规律,学习时在掌握其诸方面后,要将其圆融为整体。临床症状确是变化万端,辨析时要将症状与理论结合,用理论指导分析清楚症状出现的机理;文字虽然简单,但并非抛掉理论,否则定方用药就成无源之水。名医治病有效,确是他们掌握了理论(经文)内涵,,熟练运用,才能出现”凭直觉定方药”的现象;只有內涵清晰坚实,才能出现“跳跃性思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学习也必须花一定时间,费一定精力,没有捷径,至多是学习方法的运用正确与否。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1:54: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对于目前流行中医辨证分型,定型论治,沪上中医内科名老董漱六先生认为这固然需要,然于辨证是不够的,犹如大匠诲人,能给人以规矩,不能给人以至巧。因为人身是个小天地,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人与自然又是个天人相应的大天地,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所谓风气有柔强,身形有肥瘦,邪气有强弱,禀赋有厚薄,节气有寒暑,环境有燥湿,调摄有当否,夹杂有不同。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谓临证之机,如操舟之工,临敌之将,自当随机应变,切忌按图索骥,刻舟求剑,胶琴鼓瑟,这才是中医辨证论治,其优点在此,难点也在此。
168
发表于 2008-11-12 13:40:0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作者留言: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169
发表于 2008-11-12 13:48: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170
发表于 2008-11-12 17:07:5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其实,中医的辨证是要辨明气血的虚实,以及部位(脏腑经络)。方药治法中,故有六经矜百病之说。诊法不止四诊。光脉诊就有寸口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互比法,人身上下三部九候诊法等,望诊有诊明堂,诊精明,诊面,色脉互参,诊唇,诊舌,阴阳二十五人等形体诊法,还有腹诊,背诊,按诊,等等, 闻诊有听声音,闻气味之类,问诊除问病处之外,还有问幽微问人情。无非要确定各个部位的气血虚实。
治法就是调理气血,所谓以平为期。施治上当然得考虑到天时地理与人事的变化。方法上自然可以是五花八门。这里可以联系上阴阳五行取类比象。学到深处,你不得不叹服,老祖宗居然有用不尽的法门。样样要学到,简直不可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7:00 , Processed in 0.20681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