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8:15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1)著至教论:《素问》第七十五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四时病类论》篇末。篇名含义是:论述最高的医学道理。《素问吴注》说:“著,明也。圣人之教,谓之至教。”
著,显著,明显,阐明。至教,至道,至深至确的道理,最高的医学道理。《庄子·渔父》:“无所得闻至教。”成玄英《疏》:“未闻至道。”
本篇论述学医态度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至教,疑(拟)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金栋按:本篇论述学医的方法和道理,指出业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就说明了治病要顺应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重要性。(《中医大辞典》)
《素问直解》:“下凡七篇,皆黄帝语于雷公。著至教者,雷公请黄帝著为至教,开示诸臣,传于后世也。黄帝继神农而立极,故曰上通黄帝。黄帝上通神农,神农上通伏羲,故曰拟于二皇。盖伏羲知天,神农知地,黄帝知人。三才之道,一脉相传。故曰: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且以知天下,何难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帝从雷公之请,著为至教,备言三阳如天,阴阳偏害之理。公未悉知,诚切研求,是以此下复有《示从容》、《疏五过》、《征四失》、《阴阳类》、《方盛衰》、《解精微》,开示雷公,皆至教也。”
于天星按:“自本篇以下计七文,又可称为《素问》后部七篇小论。‘开示雷公,皆至教也’。在论述医德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此七篇小论文字似有脱简,历来也有些不同看法。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云:‘自此以后七篇,文义与前颇不相类,疑是另一手笔也。而此篇尤极浅薄,每以拗涩字句,貌为古朴。’也确有道理。”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29:00 | 只看该作者
(2)示从容论:篇名含义见前文。
本篇论述学医态度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经),是谓至道也”。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30:20 | 只看该作者
⑶疏五过论:《素问》第七十七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本在第八卷,名《论过失》。篇名含义是:论述五种过失。如《素问注证发微》说:“疏,陈也。内有五过,故名篇。”
疏,分条陈述。五过,临症时的五种过失。《素问直解》说:“疏,陈也。医工诊脉之病,其过有五:未诊不问,诊而不知,其过一也;不知补泻病情,其过二也;不知比类奇恒,其过三也;不知诊有三常,其过四也;不知终始,不问所发,其过五也。此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不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脏腑雌雄表里,八正九候之道,是以五过不免。”
本篇论述学医态度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医生临症时的五种过失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之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惟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②论述医生临症时应知天、知地、知人事,通晓医理、医术,综合分析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脏菀热,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31:40 | 只看该作者
⑷征(徵)四失论:《素问》第七十八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在第八卷,名《方论得失明著》。篇名含义是:论述四种过失。如《素问校释》说:“本篇陈述了医生治病中的四失,故篇名徵四失论。”
金栋按:徵,明也,说明,陈述之意。《广雅·释诂四》:“徵,明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徵之言,证明也。……《中庸》:‘杞不足徵也。’《昭·三十年·左传》:‘且徵过也。’郑、杜注并云:‘徵,明也。’”与原篇名《方论得失明著》之“明”正合。如《素问补识》说:“徵字之义,吴训为正,志训为惩,义皆通,然恐非王氏所以改题之原意。《左氏昭三十年传》‘且徵过也’注:‘徵,明也。’彼徵过,此徵失,其义一也。况原篇名‘方论得失明著’,则徵当训明,义更昭然矣。”高校教参《内经》转引《素问集注》之说解释为“给医者以惩戒”,欠妥。
本篇论述学医态度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金栋按:民间认为,中医诊病主要是靠摸脉,甚至有学者亦认为,中医大夫不会诊脉就是“伪中医”,有些所谓“神医”者迎合病人,“卒持寸口”,故弄玄虚。殊不知,“这仍然是不懂《内经》的缘故”。以脉诊代四诊实属荒谬,即“四失”之一。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云:“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虚实,显然自明。……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促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心无定见,故妄言作名。误治伤生,损德孰甚,人已皆为所穷,盖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张山雷《脉学正义卷二·第十八节问证》亦云:“此言不问病因,而猝然持其寸口之脉,必无中病之理,充极其量,亦只能妄言其病名耳。古人明言不问之弊,必至于此,可谓透彻,奈何今偏有大名鼎鼎者,偏以不问为高,自矜名手,是真所谓古今人之不相及者矣。”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44: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1 23:48 编辑

【原文】对这种分法需略作说明。一是《内经》中很多篇都是泛论医理的。一篇可有几方面内容,故一些篇号重复出现。但相信上述分类,对初学《内经》者多少有些指示作用。况且有些篇首尾完整一致,内容专一,有余力者宜看一下原文。二是我没有把治则作为重要内容。《内经》讲治疗以刺灸为主,这部分内容归入经脉针灸类。用药治疗的五脏补泻理论则在运气学说中。把《内经》内容进行过细的分类,对研究者作为工具书来用是好的,给初学者指示门径便不一定实用。张介宾的《类经》,在杨上善的基础上分类更细,初学者却难得其要领,与原书联系亦较不便。自然,想多知道些古人如何理解《内经》,看看《类经》、《太素》等还是必需的。
上述分类最使人疑惑处即没有把阴阳、五行算作一部分。这在很多人都是最重视的。
到底怎样摆阴阳五行的地位呢?
还是让它居于所有内容之上好。
现本《内经》162篇中与阴阳五行完全无关者只有三篇。一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二是《灵枢·肠胃》,三是《灵枢·平人绝谷》。其余可勉强说与阴阳五行无关者有《灵枢·病本》、《灵枢·周痹》、《灵枢·水胀》、《灵枢·贼风》、《灵枢·九宫八风》等。
《素问·刺齐论》、《素问·刺禁论》亦无阴阳五行字样。但此二篇论刺法,甚疑原非单篇,切从体系上讲与阴阳五行有关。
要言之,《内经》篇篇言阴阳五行,又无一篇专论阴阳五行。所以,把阴阳五行说成《内经》内容之一是不妥的。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如果说《内经》中还有能称得起成系统的理论,那就是经络学说。现经络学说也隶属于阴阳五行之下,但应认识到,即或它不受阴阳五行说统帅,亦可自成一种能解释部分理、法的系统。上面所说与阴阳五行完全无关的三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是讲脏腑的。此足以说明《内经》体系并不建立在解剖生理基础上,该三篇的来路另有所本。
这绝不是说这三篇不重要。阴阳五行的脏腑生理,毕竟需要对脏腑有些简单的功能限定,否则阴阳五行便与人体无关。由此,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素问》(今人仍重《素问》轻《灵枢》)中唯有这一篇大反潮流,而古人不能把它抛弃。现本《太素》中是没有这一篇的,其来路颇值得探讨。第五节中再谈它。
1957年,医界曾发生“什么东西是中医理论核心”的争论。起因是一部分西医学中医者提出脏腑学说是核心,随之涉及了五行存废的问题。这仍然是不懂《内经》的缘故。倘没有阴阳五行,只有《灵兰秘典论》和《肠胃》、《平人绝谷》三篇的原始脏腑说,便没有《内经》体系。《内经》的脏腑学说,就是阴阳五行化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在构成《内经》体系上尤其重要。不管人们认为这种学说多么朴素、原始,但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
从逻辑学角度看,阴阳五行在《内经》中又是说理工具。这是因为那时这种工具的合理性为学术界所公认。《内经》没有必要专讲其中的奥秘。
很多当代人有一种错觉:似乎阴阳五行是中医特有的,至少中医运用的最多、最成功。这是历史太容易被人们遗忘的缘故。故本节最后提醒读者一句:阴阳五行说不是中医独占的国粹,也不是中医特有的奇谈。下两节专门讨论《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的渊源和发展。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49:56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张介宾的《类经》……分类更细:《类经》将《素问》、《灵枢》经文合二为一,重新编次,共分为十二大类,每类又分若干条,共三百九十条。
《类经序》:“遍索两经,先求难易,反复更秋,稍得其绪,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两经既合,乃分为十二类。夫人之大事,莫若生死,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生成之道,两仪主之,阴阳既立,三寸位矣,故二曰阴阳类。人之有生,藏气为本,五内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类。欲知其内,须察其外,脉色神通,吉凶判矣,故四曰脉色类。藏府治内,经络治外,能明终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经络类。万事万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后,握其要矣,故六曰标本类。人之所赖,药食为天,气味得宜,五宫强矣,故七曰气味类。驹隙百年,谁保无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论治类。疾之中人,变态莫测,明能烛幽,二竖遁矣,故九曰疾病类。药饵不及,古有针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针刺类。至若天道茫茫,运行今古,苞无穷,协惟一,推之以理,指诸掌矣,故十一曰运气类。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或附见于别门,欲求之而不得,分条索隐,血脉贯矣,故十二曰会通类。”
金栋按:《类经》中摄生类7条,阴阳类5条,藏象类32条,脉色类37条,经络类35条,标本类5条,气味类3条,论治类20条,疾病类97条,针刺类64条,运气类44条,会通类41条,共计390条。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0:35 | 只看该作者
⑵只有三篇:其中《灵枢·肠胃》与《灵枢·平人绝谷》当是姊妹篇。《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说:“古代中医的解剖学,不必到后世著作中去找,《内经》本身就有相当可观的内容。《灵枢·肠胃》则是关于消化道解剖的专篇。《灵枢·平人绝谷》则是百分之百的消化生理。该两篇完全没有阴阳五行字样。”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1:08 | 只看该作者
⑶病本:《灵枢经》第二十五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病有标本。《灵枢注证发微》说:“此与《素问·标本病传论》相同。然凡病必先治其本。若中满与大小不利,则不分标本而必先治之。本经以本篇论标本,后论病传,分为二篇,《素问》合《标本病传论》共为一篇。”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1:33 | 只看该作者
⑷周痹:《灵枢经》第二十七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周痹的症状、治法及其与众痹的区别。《灵枢注证发微》说:“痹病之痛,随脉以上下,则周身而为痹,故名篇。此篇当与《素问·痹论》参看。”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23:52:06 | 只看该作者
⑸九宫八风:《灵枢经》第七十七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论九宫八风,故名篇。”
金栋按:该篇的首图,与后天八卦图一样,若说与阴阳五行无关,似乎不妥,故先生云“可勉强说与阴阳五行无关”。不过,本篇中并没有使用阴阳五行说解释医理,而是初步改造过的占星术内容。第十节“《内经》与卜筮、巫祝风角星占”有专门论述。关于阴阳如何通过八卦与五行合流,第八节《内经》与《周易》中有详细论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12:53 , Processed in 0.0539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