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1 23:48 编辑
【原文】对这种分法需略作说明。一是《内经》中很多篇都是泛论医理的。一篇可有几方面内容,故一些篇号重复出现。但相信上述分类,对初学《内经》者多少有些指示作用。况且有些篇首尾完整一致,内容专一,有余力者宜看一下原文。二是我没有把治则作为重要内容。《内经》讲治疗以刺灸为主,这部分内容归入经脉针灸类。用药治疗的五脏补泻理论则在运气学说中。把《内经》内容进行过细的分类,对研究者作为工具书来用是好的,给初学者指示门径便不一定实用。张介宾的《类经》,在杨上善的基础上分类更细⑴,初学者却难得其要领,与原书联系亦较不便。自然,想多知道些古人如何理解《内经》,看看《类经》、《太素》等还是必需的。 上述分类最使人疑惑处即没有把阴阳、五行算作一部分。这在很多人都是最重视的。 到底怎样摆阴阳五行的地位呢? 还是让它居于所有内容之上好。 现本《内经》162篇中与阴阳五行完全无关者只有三篇⑵。一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二是《灵枢·肠胃》,三是《灵枢·平人绝谷》。其余可勉强说与阴阳五行无关者有《灵枢·病本》⑶、《灵枢·周痹》⑷、《灵枢·水胀》、《灵枢·贼风》、《灵枢·九宫八风》⑸等。 《素问·刺齐论》、《素问·刺禁论》亦无阴阳五行字样。但此二篇论刺法,甚疑原非单篇⑹,切从体系上讲与阴阳五行有关。 要言之,《内经》篇篇言阴阳五行,又无一篇专论阴阳五行。所以,把阴阳五行说成《内经》内容之一是不妥的。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如果说《内经》中还有能称得起成系统的理论,那就是经络学说。现经络学说也隶属于阴阳五行之下,但应认识到,即或它不受阴阳五行说统帅,亦可自成一种能解释部分理、法的系统。上面所说与阴阳五行完全无关的三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是讲脏腑的。此足以说明《内经》体系并不建立在解剖生理基础上⑺,该三篇的来路另有所本。 这绝不是说这三篇不重要。阴阳五行的脏腑生理,毕竟需要对脏腑有些简单的功能限定,否则阴阳五行便与人体无关。由此,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素问》(今人仍重《素问》轻《灵枢》)中唯有这一篇大反潮流,而古人不能把它抛弃。现本《太素》中是没有这一篇的⑻,其来路颇值得探讨⑼。第五节中再谈它。 1957年,医界曾发生“什么东西是中医理论核心”⑽的争论。起因是一部分西医学中医者提出脏腑学说是核心⑾,随之涉及了五行存废的问题。这仍然是不懂《内经》的缘故。倘没有阴阳五行,只有《灵兰秘典论》和《肠胃》、《平人绝谷》三篇的原始脏腑说,便没有《内经》体系。《内经》的脏腑学说,就是阴阳五行化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学说。五行学说在构成《内经》体系上尤其重要。不管人们认为这种学说多么朴素、原始,但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明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 从逻辑学角度看,阴阳五行在《内经》中又是说理工具。这是因为那时这种工具的合理性为学术界所公认。《内经》没有必要专讲其中的奥秘。 很多当代人有一种错觉:似乎阴阳五行是中医特有的,至少中医运用的最多、最成功。这是历史太容易被人们遗忘的缘故。故本节最后提醒读者一句:阴阳五行说不是中医独占的国粹⑿,也不是中医特有的奇谈。下两节专门讨论《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的渊源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