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08-11-12 17:20:2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西医如果从中医的气血概念 入手,西医将会得到飞跃的发展,但第一关,西医还很难解决气的定义。
172
发表于 2008-11-12 20:57: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辨证论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医的理论知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更富,辨证论治具有历史性。

    辩是思辨、辨别,依据是四诊资料。四诊资料是疾病的表现,是自然本身,证是医学的水平,具有历史性。如对外感热性病,在温病学没问世以前主要以六经辨证为主,温病学问世后又有了三焦、卫气营血辨证。

    辨证的依据是四诊资料,四诊是中医的基本功,只有搜集的资料真、全才能为辩提供足够的依据,四诊资料不真不全,即使辩的再对而所辩的证也不会是疾病的本质反映。

    辨证真确用药还要准,病的寒热虚实要与药的寒热补泻相对应。最终是疗效,只有有好的疗效才说明辨证真确、用药卡当。

    辩证论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只有具备足够的中医知识并且能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取得疗效,才能证明辨证正确。

   
   
173
发表于 2008-11-13 04:13: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诊法虽多,并非要全,以明病症为目的。高手看病,一望便知,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多也有效,只不过医家过于托大,行医粗疏。叶天士薛雪名满天下,犹自有失,辩证不确,失于疏忽。脉诊之所以重要,并非完全是为了确定病位,重要的是为了确定病之可治与不可治。先分阴阳,治不至南辕北辙,加重病情;再分五脉,治疗才能见效。一药下去,病势加重,多半是阴阳错反,有效而绵延长年累月,多为病不中脉(脏腑经络哪一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抛砖引玉而已,一笑。
174
发表于 2008-11-13 10:09:5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罗鸿声2008/11/12 09:49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的精髓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因此,要谈辨证论治,就必须明确证的内涵。所谓证,是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致病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所出现的全身性病理反应状态 ...
     顶!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我们讨论辨证论治只能讨论一般规律,至于临症时医生的经验与技巧的发挥,悟性的高低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与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相混淆。所以,希望能够在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辨证,就是分析和辨认疾病属于哪个证的过程,但必须具有整体观和动态观并且在中医基本观点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对病人进行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各种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对疾病当前的本质作出判断的诊断思维过程。]
     除了“在中医基本观点和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之外,这一段话与西医的诊断过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除了理论体系不同之外,诊断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所谓证,是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在致病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所出现的全身性病理反应状态,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证通常概括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
    证的本质是:全身性病理反应状态,即病理状态。证通常概括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它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
    证的外在表现: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还要一个名称叫做“象”。这就是证的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系统论中,系统某个阶段的本质叫做状态,疾病系统中,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叫做病理状态;“象”叫做变量或者参数。一个状态可以有无数个变量或者参数,但是,判断一个状态不必要所有的变量,而只需要几个重要变量即可以。那么,能够判断状态的那几个重要变量就叫做“状态变量”。显然,“状态变量”就是诊断标准。
    [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是存在于病人身上的客观真实存在,而且古今中外都是同样的,例如:头痛、腹痛、红肿热痛、压痛,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脓血便,发热,恶寒,寒战,出汗,腹部按压坚硬,脉搏速度快,有力、无力等等。不仅如此,许多“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古今中外也是一致的,例如:高热、昏迷、痉挛、谵语;高热、大汗、大渴、脉搏宏大快速等等。也就是说,“存在于病人身上的客观真实存在”无论中医或者西医是等同的,诊断的不同是由于认识采用的理论不同,因而,得出了不同的本质认识。然而,本质的客观真实存在必然是同一的。
    辨证的目的在于治疗,治疗针对的是证,证是病理状态,而已经不是“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内容”的简单加和,也就是说,针对这个证的方剂所使用的药物不是分别针对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的,这个方剂针对的是整个证。也可以说方剂已经与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失去了直接的联系。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只是一种说理的工具,我们可以把这个工具“打包”称为理论。所以,理论就是说理的工具。
    一组客观真实存在的症状与体征,无论使用的说理工具区别有多大,都改变不了客观存在的真实。 一组客观真实存在的症状与体征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所以,针对中医证的方剂,对于西医的病理状态一定与中医同效。
175
发表于 2008-11-13 15:30: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医万法归一,在于调理气血。老祖宗所谓独立守神,调理阴阳的基本含义。伤寒论温病学给出证候治法,便于后学套用。但并没有对其中蕴涵的医理进行深入解释,究其根源还必须从内经中去找。仲景的方子好用,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疗效,后世医家守住方证,亦可以成为名家,中医学子背熟条文后,跟师临症一年,亦可成不错的大方科中医。自学中医,初学中医,给人开方,靠的是对医圣的完全信任,仲景不会误你,搞错了多半是你误了仲景,这是许多后世医家的看法。后世其他名医著作,却不一定可那么信任。经常有名医被后世医家骂得狗血喷头的。平庸之才学医,也望能有效,如果能守住方证,证不符而不开方,却也是知愚守拙明哲保身之道。叶天士临终告诫,以人命至重,学医当慎。
病有万变,方谨几百,如果守不住方证,定会有失手之时。所以,仲景在书中,要读者仔细体会,通晓其理,见病知源,临权施变。所以方证对应,并非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辨证论治,辨其证,套其方,这只是普通中医人应该做到的事。辩证论治,如果只是局限于方证相对,并非是中医的全部,那可真是小看中医了。但是不管如何,如果从证到方,要将中医的证转换为西医的症状和测量指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同理,在西医的病名定义下,去直接套用中医的药方,多易出错。
176
发表于 2008-11-13 15:42:3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从证到方,要将中医的证转换为西医的症状和测量指标,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做此系统而有效的工作。许多人做的是相反,在西医的病症定义下,试图找到中医的汤药治法。
177
发表于 2008-11-13 16:08:0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11/13 10:09am 发表的内容:
     顶!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我们讨论辨证论治只能讨论一般规律,至于临症时医生的经验与技巧的发挥,悟性的高低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与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相混 ...
“存在于病人身上的客观真实存在,无论中医或者西医是等同的,诊断的不同是由于认识采用的理论不同,因而,得出了不同的本质认识。然而,本质的客观真实存在必然是同一的。一组客观真实存在的症状与体征,无论使用的说理工具区别有多大,都改变不了客观存在的真实。 一组客观真实存在的症状与体征中医称为证,西医称为病理状态,所以,针对中医证的方剂,对于西医的病理状态一定与中医同效。”
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这段话说得很正确,这已开了中西医融合的先河,因为“存在于病人身上的客观真实存在,无论中医或者西医是等同的”这就意味着中医理论完全可以用西医理论来阐释,反之亦然,两者具有相通性,这是中西医融合的先决条件,先生这一观点,已打破了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谬论。
178
发表于 2008-11-13 16:11:2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医学生,中医理论尚末掌握好,便又被灌入西医的东西如病症测量方法,定义,指标,分类法等,徒乱心神。学成出来,辨病不辨脏腑经络,表里阴阳虚实,而是西医的病名分类,真正的中医是在脏腑经络表里阴阳虚实的定义下施治,决不是在西医的病名下引申治法。如果一个医案,不能体现出这种辨证理法,完全有理由怀疑其可靠性。年绍有德的中医大多已无精力去架这座中西贯通的桥梁,年富力强的中医人,有精力,但多已丧失中医的立场与缺乏坚实的中医基础。可悲也乎。
179
发表于 2008-11-13 16:59: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董先生举例,脉象联属经络,学习了。
180
发表于 2008-11-13 17:18: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fans2008/11/13 03:30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万法归一,在于调理气血。老祖宗所谓独立守神,调理阴阳的基本含义。伤寒论温病学给出证候治法,便于后学套用。但并没有对其中蕴涵的医理进行深入解释,究其根源还必须从内经中去找。仲景的方子好用,常常有 ...
   辨证论治,辨其证,套其方,这只是普通中医人应该做到的事。辩证论治,如果只是局限于方证相对,并非是中医的全部,那可真是小看中医了。但是不管如何,如果从证到方,要将中医的证转换为西医的症状和测量指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同理,在西医的病名定义下,去直接套用中医的药方,多易出错。
================================================================================
    所论大体不差,也有商榷之处。
    实践证明“在西医的病名定义下,去直接套用中医的药方,多易出错。”是正确的。
    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不在同一层次上,不能套用;但是,西医的病理状态与中医的证处于同一层次。我们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将《伤寒论》与温病中的所有证在西医感染病中找到了相应的病理状态;并且论证了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与感染病的疾病发展过程: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慢性期是完全一致的。证与相应的病理状态融合,我们称之为:证态,这是新理论体系的原基概念;《伤寒论》与温病的传变过程与感染病的发展过程的融合就是新理论的理论构架,这就是新的理论体系。
   在这个理论体系内,只要西医病理状态诊断明确,通过证态概念体系,就能够准确找到相应的证,那么根据方证对应原则,就能够准确找到方剂。理论上应该不会出错误,达到了“辨其证,套其方,这只是普通中医人应该做到的事。”的目的。这就是中西医融合的目的之一。这样,西医大夫起码达到了普通中医人的水平,他可以不必要掌握中医理论就能够准确使用方剂。至于提高与悟性,那就是他的实践问题了。  
    对于中医来说,只要中医诊断出“证”,就能够知道属于西医的什么病理状态,西医应该怎么治疗以及有没有办法治疗,如果西医没有办法,中医有没有办法;或者中西医均有办法,你可以比较哪个好。对于经验不丰富的中医大夫,如果对某一个证的诊断拿不准时,可以通过证态体系,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借助该病理状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帮助确定证。例如热实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不能鉴别时,可以借助超声波报告以及放射线照片报告,如果腹腔存在游离气体,肯定就是热实结胸证。
     中西医融合还解决了许多中医千古之谜,例如,温病伏邪,实际上是某些传染病具有两个发病高峰;伤寒论323条实际上是西医伤寒病的四期,四周过程;热入血室与膀胱蓄血的关系;太阳蓄血证与癥瘕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证态概念体系均能够准确解释。单只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为一体,就已经解决了中医界的瓶颈。   
    中西医结合学派用了半个世纪,寻找证的客观指标,没有结果,一无所成。证态概念体系完成了证的西医客观指标,证的客观指标就是相应病理状态的诊断指标。阳明腑实证的客观指标就是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热实结胸证的客观指标就是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指标,如此等等。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7:00 , Processed in 0.1807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