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tuyuanzh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水煮中医

[复制链接]
171
发表于 2010-1-10 11:53: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我认为,讨论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和融合,认识它们各自的“复杂性”和人体生理、心理、病理的复杂性是非常重要的;而研究“复杂性”,认识事物的“模糊性”更是前提,否则,我们往往会走到“还原论”和“还原方法”的误区里徘徊。
“模糊”是边界不清,是fuzzy,而不是其他的几个模糊,这点应该分清楚,这也是很多人经常混淆的概念。
172
发表于 2010-1-10 18:5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谢谢关注,以及先生的深刻见解。
    病理状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他包括了所有不同类型的疾病过程与亚健康过程的各个阶段。
173
发表于 2010-1-11 10:23: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10/01/10 06:50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关注,以及先生的深刻见解。
    病理状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他包括了所有不同类型的疾病过程与亚健康过程的各个阶段。
其实,因为时间和学识的关系,我没有仔细地学习你们全部交流的内容,只是随时浏览一下,提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甚至有些东西我还不理解,所以,偏见、错误和跑题也就难免了。
先生如果认为所谓的“亚健康”阶段也处于一种病理状态,那么,第一,“亚健康”的提法是不确切的;第二,“亚健康”是疾病的临床前期(‘亚临床’之前)——即广义亚临床的提法对吗?谢谢!
174
发表于 2010-1-11 10:36: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我认为,外感疾病的情况比较简单,中医融合从这里入手比较容易,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做在了前面,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思路;而内伤疾病情况特别复杂,进行深入研究就困难很多,尤其是更深层次的研究,是一个很漫长、艰难的过程,tuyuanzhi先生的工作为更深入、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理念。
在学习中、期待中。
175
发表于 2010-1-11 11:5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的著作,二者的关系如同传染病学与大内科学的关系一样,是既有区别,也有重叠。《金匮要略》研究内伤杂病,《伤寒论》研究外感热病,传染病学原来属于内科学,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后来传染病学从内科学中分离出来,再后来传染病学又与寄生虫学分离开来,再后来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与内科学中的有关感染的疾病合在一起成了现代感染病学。《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来是一部书,晋朝王叔和把它你们分开,后来温病学兴起,与《伤寒论》相争,再后来寒温合流,形成中医外感热病学。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完全一致的,二者的病理过程也具有可融合性,这样 就出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融合,为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由此突破口进一步扩大战果,将《金匮要略》与现代西医融合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个工作完成之后,中医四大经典我们就完成了三个(伤寒论、温病、金匮要略)。所以,中西医融合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黎明的曙光以及显现。
176
发表于 2010-1-11 16:28: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上贴改错:
而是黎明的曙光【以及】显现。
而是黎明的曙光【已经】显现。b
  



  


177
发表于 2010-1-11 17:19: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由此突破口进一步扩大战果,将《金匮要略》与现代西医融合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个工作完成之后,中医四大经典我们就完成了三个(伤寒论、温病、金匮要略)。所以,中西医融合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黎明的曙光已经显现。”————————是的,在部分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已经有了黎明的曙光,只是深层次的融合还缺乏有力的支撑。
178
发表于 2010-1-11 20:58: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前进。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0:2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实在抱歉!这几天没法上网,现在在网吧。到18号左右才能和大家交流。欢迎王先生加入讨论!感谢中西医融合观先生和王先生的精彩点评,也对你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表示钦佩!
180
发表于 2010-1-15 05:48: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水煮中医

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三年之内解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1:04 , Processed in 0.0739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