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79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0:33:4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1年12月9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天门冬”“甘草”“干地黄”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天门冬”“甘草”“干地黄”三味药。
      天门冬的块根是常用的中药,有滋阴润燥、清火止咳之效。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小便不利。内服:煎汤,2-4钱;熬膏或入丸、散。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忌。
甘草常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干地黄,别名地髓,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每年10~11月间采挖。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山西、四川等地。味甘,性寒,无毒。有助于滋阴,养血的功效,有助于治疗发热,消渴。具有治疗吐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症。

感谢张慧康的讲述和分享!

179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0:35:3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2021年12月10日)

     本书作者从一到十五,撷取与数字有关的中医立论,末附十九问答,论述中医相关理论。收录在明胡文焕编的《寿养丛书全集》里。
       该书汇集与数字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如一息、二阳病、三焦、四海、五郁、六不治、七诊、八会、九针、十变、十二原、十五络等,逐一详加诠释,释文以引录文献为主,略加评述。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三焦,三神,三因说,四气调神,四知,四损”等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四知”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故谓之神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故谓之圣也;
    问而知之者,问其取因、取欲、五味以知其病,取起所在,故谓之工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三部,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故谓之巧也。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的有关内容。这部书收录在明朝胡文焕编的《寿养丛书全集》里。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三焦,三神,三因说,四气调神,四知,四损”等术语。
        三焦虽然有了结构的含义,但是不用脏腑的具体结构说明功能,而是用上下的空间布局为升降出入打基础。
三神,三因也与西医不一样,属于独特的中医概念。
四损也是中医药原创的医学理念,有特定的内涵。
弄清了这些内容,有助于掌握中医药特色,做到理论自信,促进疗效,壮大中医药事业,有利于大众健康。

      感谢雷宝淳的讲座和分享。

179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0:3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1年12月1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七章: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
      一、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分而三才立,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断交换物质。对人的五脏六腑,虽然以器官命名但并不描述其内部的具体结构,而是超越脏腑具体的形质,用流动的精微物质揭示生命的本质。
       二、生理病理的精确度不可穷尽。以现代科学所能达到的精度而言,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精确度是不可穷尽的,我们不可能把任何物质都以精确度来说明问题,因为这样也说明不了问题,比如体重精确到多少微克,身高多少微米等。
       三、科学探索会有失误。科学是要不断犯错误的,不允许科学犯错误,就是不允许科学探索未知,就是禁锢科学研究,就是提倡科学造假、提倡科学腐败。
       四、器官病理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著《回归中医》“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这个说法在十年前很难被人理解,十年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同意。
        流动的物质维系着生命。中医不做手术,甚至也不吃药,就治好了疾病,吃药还是有化学载体,有些“非药物疗法”依靠患者体内的物质 能量,让其自己逐渐康复,化于无形,这样的作用一定是改变了微观的状态,也有可能改变了形态,所以中医是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

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179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20:3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日晚上(2021年12月12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讲述《三个月学懂中医》。
其实中医不难学,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什么,如何学,只要掌握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懂中医。
中医来源于生活,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生活之理也是中医之理。周日晚,我们谈阴阳知识的临床应用。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讲座成功!他讲述了自己的著作《三个月学懂中医》关于阴阳知识的临床应用有关内容。
     《内经》说:“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  以象之谓也。”
阴阳说的是象,白天夜晚有不同的形象、图像,图像后边有一系列的内容(海量数字),图像就像二维码,里边的内容很丰富,平常人不能用数字区别二维码,只能用二维码代表的人、万物来识别。
  阴阳就古代的二维码,可以代表宇宙之间一切事物,并且合一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此,阴阳比二维码更好用。
中医借用阴阳的这个属性,说明生理结构、生命活动、健康状态,病症特点,治疗方法,药物属性等等,可以说明一切想说明的东西。
因此,《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感谢姬领会在山东淄博的讲座和分享!

179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20:02:3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1年12月1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医师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五章“医话随谈”中的部分内容。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问斋医案》选析·痰饮
蒋宝素(生于1795年-卒于1873年),江苏省丹徒人,与朱良春先生同乡,是晚清著名中医学家,经史学者。蒋宝素著有《医略》(13卷)、《问斋医案》(5卷)。
朱良春先生对于蒋宝素的《问斋医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朱老说:“《问斋医案》乃蒋宝素先生集40余年经验而成。是书选案精审,议论明快,立法用药,颇多创见,谨选数篇阐析之。”
朱老的研究方法,足以作为大家继承祖国医学宝贵经验的榜样和参考。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中对于《问斋医案》”痰饮“内容的研究。
蒋宝素(生于1795年-卒于1873年)为清代医学家,他认为“前哲有言,痰为百病之母,奇病异疾,多属于痰。痰之变幻不测,胸喉气哽,浑如怪石交撑,口角流涎,竟似惊涛乱泻,时觉身中之气运,若荡舟于逆水,夜多妄梦,其极至迷。”“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入心则烦惑,莫能自主;入肝则恚怒,意不存人:入肺则悲哀不解;入脾则无故多思;入肾则恐惧,如人将捕。”“入于厥少二经,绕咽循喉,渍于咽喉之间,如梅核之状,咯不能出,咽不能下;流注阳明之络,则肩背牵疼。”种种症状,难以尽述。
朱良春先生的研究文章原文刊载于《中医杂志》1982年2期,对于继承前人经验,很有示范作用。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79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20:04:42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1年12月14日),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继续解读《黄帝内经》第110讲《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瘦,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含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证,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己。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179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9:52:0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12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继续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关于芦荟、蛇床子、茜草等中药的运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他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关于芦荟、蛇床子、茜草等中药运用的内容。
芦荟清热润肠朱老用决明子与 芦荟一起做药对使用【用量】决明子20g,芦荟2~4g。【功效】泻热通便。【主治】便秘,口疮。
【按语】决明子清肝通便,芦荟清泻积热,二药合用,既可治大便秘结;又对大便秘结,火热上炎之口疮有较好疗效,若加用马勃4g、玉蝴蝶6g生肌疗疮,可加速口疮愈合。
蛇床子味苦性温,既能温肾壮阳,又善祛风、燥湿、杀虫,常用于治疗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疥癣湿疹等。朱师认为,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在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常可出奇制胜。
茜草既能止血治崩,又能补益精气;
据朱师经验,常用的化瘀止血药如三七、蒲黄、茜草等,生品之化瘀力强于止血,炒制后化瘀与止血之效力大致相等或止血之力更强(视炒制程度而定),而牛角腮炙后性微涩,止血之力强于化瘀,不可不察也。故其用于瘀血较重之症宜配活血药同用,以增强疗效。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79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9:54:1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12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由于他在河北省河间一带行医,人们便习惯于称他“刘河间”。刘完素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十分杰出的医学大家,他创立了“河间学派”,首倡“火热论”,突破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滥用辛温药物的理念,开创了金元时期百家争鸣的壮观局面,他的理论不但影响了金元时期一大批医学家,也为以后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上,他是一个不可或缺,承前启后之人。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刘完素的学术成就,他创立了“河间学派”,首倡“火热论”,突破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滥用辛温药物的理念,但是,伤寒、温病、热病早期解表,都不可以过分使用寒凉药,他自己发烧几天不退,张元素为他治病,分析病机的话很有道理,值得大家借鉴:
张元素说:“您在当初,一起手开方就使用大黄,它性味苦寒气凉,直走太阴肠胃,不利于太阳表气宣发。您年事已高,阳气已经不比当初,再加上苦寒药物伤阳气,所以,就不能汗出表解,发烧日久不退。按您现在的脉证,虽然已经患病八天,仍然属于表证。如您所说,加入温药,撤去苦寒药物,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张元素肯定了刘完素的正确转变,刘完素因此而获痊愈,两个人的友谊不断加深,成为一段美谈,被历史学家记载于《金史•张元素传》。
张元素对于外感伤寒也很有研究,他的儿子张璧传其学。

感谢王秀民主任讲述和分享!
179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9:56:27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2021年12月16日)
《曹东义漫谈中医五千年》系列讲座第5讲——话说商代人们的生活与中医药发展水平。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中医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术、有文化!
180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19:58:3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1年12月16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菊花”“术”“菟丝子”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共同学习了《神农本草经》“菊花”“术”“菟丝子”三味药的主要内容。
   《神农本草经》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陶隐居言术 有二种,则《尔雅》所谓桴蓟,即白术也。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 ,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曝干 用,以大块紫花为胜。古方所用术者,皆白术也。
宗 曰∶苍术,长如大拇指,肥实,皮色褐,其气味辛烈,须米泔浸洗,去皮用。白术 粗促,色微褐,其气亦微辛苦而不烈。古方及《本经》止言术,不分苍、白二种,亦宜两审
菟丝子是一味平补肾、肝、脾之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肾阴阳虚证。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17:59 , Processed in 0.06144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