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08-11-13 17:37:4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8/11/13 04:45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融合观李先生这段话说得很正确,这已开了中西医融合的先河,因为“存在于病人身上的客观真实存在,无论中医或者西医是等同的”这就意味着中医理论完全可以用西医理论来阐释,反之亦然,两者具有相通性,这 ...
     西医,西方科学,不是认识世界唯一正确的方法,中医的许多内容西医无法解释,科学也无济于事。中西医融合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能正是产生未来学说的契机,中西医融合不可能解决中医学中的所有问题。
    [“存在于病人身上的客观真实存在,无论中医或者西医是等同的”这就意味着中医理论完全可以用西医理论来阐释,反之亦然,]借助证态体系完全阐释达不到,只能部分达到。能够做到证、病理状态、方剂一致,别出错误就非常成功了。
     谢谢!
182
发表于 2008-11-13 17:47: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西融合先生将中医的证转化为证态体系,再到方的创新,确实应得到中医人的鼓励与支持。用西医的指标为中医服务,不是易事。不知中西融合先生,在临床上有没有验证,是否百发百中,即使不是百分之百,那也是值得肯定的开始。
如果成功,证态体系应是现代中医人员所欢迎的,也会促进中医理论进入西医世界,如果西医人员能用证态体系使用中药,那世界就可能倒过来了。
183
发表于 2008-11-13 17:49: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fans2008/11/13 03:42pm 发表的内容:
从证到方,要将中医的证转换为西医的症状和测量指标,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做此系统而有效的工作。许多人做的是相反,在西医的病症定义下,试图找到中医的汤药治法。
     2003年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2006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已经把《伤寒论》与温病中的所有证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病理状态融合,形成了证态概念体系,这些证的客观指标已经完全明确了。我们用了大约40年的时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4
发表于 2008-11-13 17:50: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5
发表于 2008-11-13 18:10:1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本人不知中西融合先生已有大作出版,有机会必定购一本学习。我不通西医,但相信几十年心血体现在书中,必有中西互比解惑的高明之处,多谢先生了。
186
发表于 2008-11-13 18:16: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fans2008/11/13 05:47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融合先生将中医的证转化为证态体系,再到方的创新,确实应得到中医人的鼓励与支持。用西医的指标为中医服务,不是易事。不知中西融合先生,在临床上有没有验证,是否百发百中,即使不是百分之百,那也是值得 ...
     医学上没有人敢说百发百中,别出大错误就是万幸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中西医同感。
     在临床中我们也正在实践,在《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中,最后有10个病案,就是我们实践的一部分。另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急诊中心李月彩教授领导一个科研小组,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正在进行气营血分证与SIRS、MODS融合的临床研究,困难重重。在这个研究中我们与中医赵建斌教授合作,以免给病人造成损失。我们很希望与其他中医合作,在普通病种上进行实践,面积大,容易成功,并能够很快取得经验。
     即使理论取得突破,实践与理论是有距离的,临床实践的检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医理论早已成熟,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医,还需要几十年的磨难。
187
发表于 2008-11-13 18:20: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不知有没有人先读了李先生的两本书,写些介绍或书评在杂志报刊上,这确实是医学界的盛事(不只是中医界)。
18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18:25: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1/13 06:26pm 第 1 次编辑]

   即使理论取得突破,实践与理论是有距离的,临床实践的检验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医理论早已成熟,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医,还需要几十年的磨难。
-----------------------------------------------------------------
也有这种感觉!
189
发表于 2008-11-13 18:48: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学习中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验证的过程。汤药下去,医者就在验证自己所学。这个过程,确实是需要多少年的历练,才能成熟。这还须有个前提: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要不然的话,错了还以为是对的。有人说,罗布麻可以降血压。以这种方式去治病,只有导致中医的消亡。
说到百分之百,我不是苛求中西融合先生,因为仲景医圣的方药是百分之百有效,证态体系只有达到百分之百有效,才能为老祖宗的医学理论添光。作为研究与发扬光大,不能苛责证态体系,这不是一条平坦之道,但却是令人鼓舞的。
190
发表于 2008-11-14 08:24:1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辨证论治无疑是中西医融合的突破口,只有临床证实“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能够融合,这个理论才能真正成立。因此,正确认识辨证论治是关键,这正是中医人的责任。我们西医人对于辨证论治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依靠中医人来判定,如果我们对于辨证论治的认识不正确,差之分毫,失之千里,由此形成的理论,不堪一击。
     因此,希望中医界的同仁关心辨证论治的讨论,把辨证论治的精髓提炼准确,使我们少走弯路。也希望对于证态理论提出批评,提出问题,我能够解决的,大家分享,我不能解决的,可能就是我的错误,也可能是未来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家都有益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3:04 , Processed in 0.10153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