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891
 楼主| 发表于 2022-3-8 21:19:2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3月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中  风 谈
中风病相当于西医的“ 脑血管意外”。 2000多年来医家对此病的争论甚多,病名的拟订也有争议,主要围绕着内、外因以及治疗等问题进行辩论。风为六淫之一,中风就是为风所中,属外因。一般认为,唐宋以前医家论中风多从外邪立论。自从金元刘河间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痰的论治后,才改从内因立论,明代王履乃立类中风之名。因有类中,后人便又有真中风之称。张景岳更认为中风与外风无关,为免后人误会,应改名为非风。此外,还有偏枯、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痿证、偏瘫⋯ ⋯ 等,都是本病之属。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邓老对于中风的诊治经验。
        中医说的中风病,有悠久的诊治历史,并且很多后遗症都属于“风痨臌噎”四大难症之首。
       “中”是动词,是指发病,被病邪击中;它来得很急迫,证候变化很迅速u,特点像风。因此虽然有不同说法,但多从外风与内风来论。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多见阳热实的证候;
后期多见里虚寒、气血不通、痰湿过盛的证候,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表现进京针对性治疗,不是只有大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针刺、艾灸,健身锻炼都有帮助。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892
 楼主| 发表于 2022-3-8 21:23:04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3月8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21讲《灵枢》官针第七。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官针第七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鍉针于井荥分俞。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俞,取以四时。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
  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1893
 楼主| 发表于 2022-3-8 21:24:2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3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继续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关于朱老临床用药经验总结,讲述虚证药对和口咽病证药对,妇科病证药对。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继续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用药心悟卷》关于虚证药对和口咽病证药对,妇科病证药对的有关内容。
       人参  升麻
【用量】人参8g,升麻10g。
【功效】补益脾气,升清降浊。
【主治】脾虚下陷证,如内脏下垂、慢性痢疾后重、低血压、眩晕、蛋白尿等。若癃闭、尿毒症、大便不爽、胸腹胀满等气虚而浊气不降者亦可参用。
【按语】《医学启源》:“人参,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
黄芪  升麻
【用量】黄芪30g,升麻10g。
【功效】益气升提,透解邪毒。
【主治】①白细胞减少症。②低血压症。③顽固性口腔溃疡者。
【按语】二药用治低血压症时,其用量为:黄芪18g、升麻9g。
黄芪  当归
【用量】黄芪30g,当归10g。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各种气血虚损病证。
【按语】黄芪、当归为常用的气血双补药对,凡辨证属气血虚损者俱可使用。
余受华东医院用“硒酵母胶囊”治疗老年病时,发现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显效的启示,选用含硒较丰富的黄芪,与当归配伍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方中,能够提高疗效。
黄芪  防风
【用量】黄芪20g,防风8g。
【功效】益气御风,固表止汗。
【主治】气虚易感,表虚自汗。
【按语】黄芪益气固表,可御外风;防风通行周身,可祛肌腠风邪,二药相配,固表而不留邪,祛风而不伤正,共奏实卫御风、固表止汗之功。

     感谢朱胜君的讲述和分享。

1894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20:59:2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3月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只有中医药才能解决13亿国人健康。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而且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现存的古籍中,医籍占1/3。但是,从五四运动开始,几乎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西学完全取代了国学,北洋旧政府要消灭中医,以后的卫生部门继续要改造中医,压制中医,这就是中医药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其实中医是理论医学,是实践医学,无论什么样的新发疾病,无论是非典还是艾滋病,都可以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都可以得到解决。并且解决的过程足以发展中医理论,因其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自然是理论医学。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只有中医药才能解决13亿国人健康”。
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生死相依,血脉相连,走过了几千年。
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大众的养生治病的问题。
但是,从近代以来,用西医药的标准改造中医,压制中医,造成了中医药日渐衰落的情况。
建国后,毛主席纠正了错误的中医政策,为中医药复兴提供了条件。
这是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医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渐解决,需要“守正创新”,才能传承发展中医学。
需要道术并重,逐渐达到复兴和发展的目的。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1895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21:00:50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3月10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教授《漫谈中医五千年》第16讲,中医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术、有文化!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1896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20:33:0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3月10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干姜”“葛根”“瓜蒌根”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干姜”“葛根”“瓜蒌根”三味药。
        干姜与附子,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同用可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以及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附子: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以及寒湿痹痛等证,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干姜: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温肺化饮,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葛根,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葛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葛根的茎、叶、花、果、根均可入药。他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葛,性甘、辛、平、无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毒”。
       瓜蒌根是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瓜蒌的根,瓜蒌的药用价值很高,瓜蒌的果实入药称全栝楼、栝楼皮,种子入药称栝楼仁,块根入药称天花粉。
《纲目》:“栝楼,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夏月掘者有筋无粉,不堪用。”     
《本草正义》:药肆之所谓天花粉者,即以萎根切片用之,有粉之名,无粉之实。其捣细澄粉之法,《千金方》已言之。今吾嘉人颇喜制之,载入邑乘,视为土产之一。法于冬月掘取萎根,洗尽其外褐色之皮,带水磨细,去滓澄清,换水数次,然后曝干,晶莹洁白 ,绝无纤尘,沸汤沦服,虽稠滑如糊而毫不粘滞,秀色鲜明,清澈如玉,与其它市品。
天花粉天花粉配知母,滋阴泻火,生津止渴,治疗热病伤津之烦渴及肺胃热盛伤津的消渴病。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1897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20:3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3月11日)晚上和大家继续学习中药学的补阳药,今天黄小平继续和大家一起往下学习益智仁、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锁阳等
凡能补助人体的阳气,可以治疗阳虚症的药物呢,称为补阳药,又称为助阳药。阳虚证包括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症,由于肾阳为元阳,对人体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本节着重介绍了补助肾阳的药物。补阳药药性多温燥,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今天给大家汇报,望曹东义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正。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中药益智仁、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锁阳等内容。
益智始载于《本草拾遗》,并指出:"益智出昆仑及交趾国,今岭南州群往往有之。"《图经本草》说:"益智子似连翘子头未开者,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惟子小耳。"《证类本草》载有雷州益智子,产地与现今益智相似。益智仁温脾止泻摄唾,暖肾固精缩尿。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  
冬虫夏草是中国特有的中药材,它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补品。功能与主治为:甘,平。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用于肾虚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久咳虚喘,劳嗽咯血。
本草纲目-蛤蚧又称蛤蟹(《日华》)、仙蟾。
志曰∶一雌一雄,常自呼其名。
时珍曰∶蛤蚧,因声而名,仙蟾,因形而名;岭南人呼蛙为蛤,又因其首如蛙、蟾也。
雷以雄为蛤,以雌为蚧,亦通。
大壁虎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刑法第341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1898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20:3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3月12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二章:春秋四个医学家的启示。
       第一节:医缓诊断膏肓之病。  
此节医缓诊断病情准确,但晋景公不懂事养生放任自已的情绪,喜怒无常很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经验教训,一定要注意养生,特别是不要忘记“带病生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破罐子熬过柏木桶”的例子是很多的。
        第二节:医和论贪恋女色之害。
       秦国医生医和给晋平公治病时明确的说明了贪恋女色的危害,阴阳交和应在夜间并节制。而晋平公反之既不节制又不看时辰所以产生蛊病,气血亏虚就像谷子一样让虫子蚀成空壳等。医和渊博的医学知识和循循善诱的思想工作使晋平公惊醒,从而又做了9年的国君。从这可以看出在2500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学就已经达到了这样高的水平。
       第三节:最早的诊脉记录。
       司马迁《史记  ・扁鹊传》虽然说中医的脉学是从扁鹊开始的,但是,根据《左传》的记载,公元前551年,楚国的御医诊断申叔豫装病不朝,使用的就是脉诊方法。
       第四节:扁鹊学医十年乃成并非神授。
       扁鹊本名秦越人,生于公元前530左右,今河北省任丘市的鄚州镇。他在30岁之前就在镇上的旅社里当社长,一干就十年。期间旅社里来了一位宫廷御医长桑君,医术高明。因秦越人品格出众,打动了长桑君。在这十年时间里把医术传授给了秦越人。
       第五节:扁鹊诊赵简子可考可证。
       公元前497年,在晋国专权的赵简子因为一件并不大的事情,杀害了同姓的邯郸赵午,引发了晋国六卿之间的兼并战争,孔夫子称赵简子“以晋阳(今太原市)叛"。这件事被记载于《左传》,以及记载赵国历史的《虞氏春秋》和《史记・赵世家》之中。它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而且还牵涉到一个历史医疗事件和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扁鹊。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二章:春秋四个医学家的启示。
       第一节:公元前581年,医缓诊断膏肓之病,有很多治疗方法,各有各的作用。  
        第二节:公元前541年,医和论贪恋女色之害。提出“六淫”概念。
       第三节:最早的诊脉记录。
    公元前551年,楚国的御医诊断申叔豫装病不朝,使用的就是脉诊方法。比扁鹊创立脉学体系早了50年。
       第四节:扁鹊学医十年乃成并非神授。
       扁鹊本名秦越人,生于公元前550左右,他接受了长桑君的禁方书。
       第五节:扁鹊诊赵简子可考可证。
       公元前497年,在晋国专权的赵简子因为昏厥而被扁鹊诊治,因此获得四万亩田,有了封地,有了传承中医药的基地。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899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20:35:38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3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第九章中药方剂原理,第三节中药方剂的功效原理,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世讷先生《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关于中药方剂的功效原理的有关内容。
       中医治病不用药,更不是用化学成分来说事,而是用方剂治疗疾病,“经方家”十一家的著作,记载于《汉书艺文志》之中,而《神农本草经》著作的名称出现比较晚,这不是说中医认识药物比方剂晚,它们的历史源头很久远,几乎分不出何时出现了药物和方剂。但是,一开始肯定是先有单味药的药物发现,然后逐渐才认识了方剂,发明了方剂,筛选出确有疗效的方剂。
因此,古人早就有“试效方”、“传信方”、“经验方”,却很少说“药物学”。
中医理法方药,完整一套。
方剂的出现,来之不易,是组合效应,而不是单一靶点对抗。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00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20:36: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3月1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经验
风心病是在人体正气内虚的情况下,风寒湿三气杂至侵犯,引起痹证,痹证迁延不愈,或复感外邪,内舍于血脉、心脏。反复日久,导致心脏瓣膜损害而成。正如《济生方·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因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素问·痹论》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于是便产生“ 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等一系列临床见症。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经验的有关内容。
         邓铁涛先生注重五脏相关,风心病病程长,病症复杂,一般说来,轻症病人需要益气活血,从肺肝论治;后期心衰,需要健脾补肾利水,兼以活血化瘀,利湿祛痰。
根据主证、兼证加减变化处方,而不是固定处方,按型用药。
是活法巧治,而不是对号入座,不知变通。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寿。
台湾陈立夫先生,给邓铁涛先生访台时题词,大意如此,我见他的小客厅里有这样的题词。
一代伟人,一代名家,心相通,为中医。

感谢霍立轩医师讲座与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8 10:33 , Processed in 0.0622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