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90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3月15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22讲《灵枢》本神第八。
   
本神第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span]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span]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span]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span]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span]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span]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span]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span]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1902
 楼主| 发表于 2022-3-15 21:23:1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3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述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方证对应治愈高烧4年体会与抽丝剥茧辨方证等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方证对应治愈高烧4年体会与抽丝剥茧辨方证等内容。
        中医几千年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学术有传承。《内经》说:“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可见“得其人”不容易,长桑君与扁鹊是这样;公乘阳庆与仓公、李东垣与罗天益也是这样。
传承需要缘分和机遇。我们在推广国家批准的“河洛回生系统涂药圈疗新法”时,这项中医药高新适宜技术,一般“带着问题学”的家属,很容易就学会了操作,并且回家之后,不但给自己患病的亲属继续操作和治疗,而且可以应用到其他身体不适,患有慢性病,或者被当作疑难杂症的朋友身上,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然而,有些大医院的科主任、主任医师学习之后,开展的并不理想。
这是为什么?中医原创的很多技术,其原理落在西医目光之外,现有的“靶点治疗”等学术原理,也解释不了圈疗的原理,再加上“绩效考核”、“医保报销”等因素的制约,使这项很过硬、能治疗癌症,也能预防癌症的八大技术,不能顺利开展。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03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1:02:1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2年3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燕赵大地的医家、医著情况,以往的研究资料不多,我们主要借助于郭霭春先生所著的《河北医籍考》提供的线索进行讲述。根据地方志记载,河北清代有很多医学家,并撰有一定数量的医学著作。有学者对河北省的历史名医进行了整理,一些名医尽管没有记录于史册,或者未见于地方志,但是还是因为其著作流传于世,而有迹可寻,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明清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有关内容。
     燕赵大地是一片热土,扁鹊开创中医体系,金元医学创立于燕赵大地,明清时期医学中心南移,但是河北的医家不断努力,也有很多医著编著成功,郭霭春先生所著的《河北医籍考》提供了大量线索,一些名医尽管没有记录于史册,或者未见于地方志,但是流传于世有迹可寻者也不在少数。
治疗疾病就是大众的钢需,医学必须面对现实,才能传承创新。
感谢王秀民主任讲述和分享!
1904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1:03:2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3月17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干漆”“辛夷”“杜仲”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干漆”“辛夷”“杜仲”三味药。
        干漆,为漆树科植物漆树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破瘀血,消积,杀虫。用于妇女闭经,瘀血症瘕,虫积腹痛。
      辛夷为木兰的干燥花蕾「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鼻渊、鼻塞。用辛夷研末,加麝香少许,以葱白蘸入鼻中,几次即见效。
      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 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
       杜仲的异名
思仙(《本经》),木绵、思仲(《别录》),檰(《本草图经》),石思仙(《本草衍义补遗》),丝连皮、丝楝树皮(《中药志》),扯丝皮(《湖南药物志》),丝棉皮(苏医《中草药手册》),玉丝皮,扯丝片。

杜仲的炮制:除去粗皮,洗净,润透,切成方块或丝条,晒干。
盐杜仲: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盐3斤)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1905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1:04:1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3月18日)分享的内容是“ 五脏正病,五邪为病,五绝病治,五劳,五过 ”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五脏正病,五邪为病,五绝病治,五劳,五过 ”等中医术语。
         《内经》说:“五脏者,身之强也。”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也是疾病变化的关键因素。“治病必求于本”就离不开调理五脏。
《汤液经》有五脏的小补汤、大补汤,也有五脏的大泻汤、小泻汤,这就是治疗百病的通用法则。
邓铁涛国医大师“五脏相关理论”,也是重视五脏的重要论述。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1906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1:0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3月19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三章: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
       2005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河北省内邱县举办了“中国内邱首届扁鹊文化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洪魁,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河北省、邢台市的20多位有关专家出席了祭祀扁鹊大典和学术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曹东义教授受组委会的委托,介绍了有关扁鹊史料辨析方面的研究情况。
       史学的真实性,是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真实内核,丰富多彩的文化传说是古代文明的油彩与光芒;只追求真实,不仅失之枯燥,而且无法与现世连接与沟通;只有经过发展与演绎,文化才能不断丰富繁荣。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回归中医》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三章:史学重真实,文化求发展。
          1985年曹东义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读医史文献所余瀛鳌先生的研究生,不仅感受到中医典籍的博大精深,也学到了很多“治学方法”,其中马继兴先生教授的“史志法”,让我看问题的时候,经常注意从源头上进行考察,而且把握住历代医家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他的生平事迹之间联系,受益良多。
在余老指导下,研究中医外感热病、宋金元伤寒学术源流,离不开历史学方法;研究扁鹊更离不开历史学方法。
后来做中西医比较学史的研究,捍卫中医学术,努力彰显中医个性,传承创新,道术并重发展学术,也离不开对于历史的深刻认识。
中医文化的丰富多彩,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感动人的文化,才有利于广泛传播。
我认为,深入研究(历史),充分呈现学术内涵,广泛传播中医文化,这是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07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1:05: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3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分享《瘟疫学》。他将讲述四方面的内容:一、瘟疫的病因,二、瘟疫的发病,三、感受疫邪的途径,四、瘟疫的卫气营血辨证。
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人类社会就是一部战争瘟疫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只有经过严冬的肃杀,才能重新发芽、欣欣向荣;而人类只有经过战争瘟疫的洗理,洗理去沉蓄已久的肮脏灵魂,才能更加向文明迈进一步,社会也就才能大发展、大进步。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分享了《瘟疫学》四方面的内容:一、瘟疫的病因,二、瘟疫的发病,三、感受疫邪的途径,四、瘟疫的卫气营血辨证。
吴又可《瘟疫论》承先启后,充分吸收了《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名著的学术经验,也深刻启迪了清代的温病学。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有科学预见、伟大发现、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以突出的学术成就,站立在抗击疫情的理论前沿,用丰富的学术内涵影响着未来。
我们说它有科学预见,是因为虽然没有显微镜看到,但是吴又可创立的“异气学说”,直接来源于实际观测到了“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这在没有基因检测的400年之前,确实属于科学预见。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190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1:06:3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3月21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略谈心悸的辨证论治
关于心悸的辨证论治,早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便有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湯主之。”此方对于阴阳两虚而偏于阴虚的心悸证,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邓老于1946年曾治一老人,因惊骇引起心悸,久未愈,就诊时已发展到悸动不安,不能入睡三日。诊其人瘦,脉细促无力,舌淡苔少,面带浮红,给以炙甘草湯。一剂能睡,三剂而愈。此方虽不如有些医家所说,但脉结代者,当先用此方。应辨证论治,否则无效。当然炙甘草湯确为良方,《千金方》用以治虚劳不足;《外台秘要》用以治肺痿;《温病条辨》减去参、桂、姜、枣,加白芍以治下焦温病之脉结代者。后世治诸虚不足之方剂,受此方影响甚大。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邓老“略谈心悸的辨证论治”的有关内容。
      邓老说,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辨惊悸分为以下几方面:因受惊在心胆经,属不内外因;因事不从心,气郁涎聚,在心脾经,属内因;因冒寒暑湿,塞闭诸经,属外因。强调五饮停蓄,闭于中脘者最使人惊悸。
明代《证治准绳》概括了宋元之论,对心悸的辨证大致分:心气虚、心血虚、阴精不足、相火妄动、郁火、水气凌心、痰。等方面
论治方面,王肯堂总括很多证型和治疗方药。
“水停心下者,半夏麻黄丸、温胆湯或导痰湯;脉结代而悸,炙甘草湯;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养营湯;阴火上冲,头晕眼花,齿落发秃,宜滋阴抑火湯或加养心之剂,久服降火药不愈,加附子或参芪;所求不遂,或过误懊悔,宜温胆去竹茹加人参、柏子仁下定志丸。”
《景岳全书》认为怔忡惊恐,辨证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虽指出宜辨寒热痰火,但强调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清代大致继承了明代的论点,并在处方用药方面更加多样化。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0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1:11:17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3月22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23讲《灵枢》终始第九(上)。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终始第九(上)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yin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191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04:2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3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述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鼻炎因于外邪里饮与痹痛因于厥阴太阴合病等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鼻炎因于外邪里饮与痹痛因于厥阴太阴合病等的内容。
         中医师承,在当代很有意义。中医历来重视师承,传承的目的有不同境界,有授业、解惑、传道的区别。
         鼻为肺窍,天气通于鼻,肺主一身之气,因此,鼻炎的治疗,既要考虑外邪,也需考虑肺气。
肺气不利,有很多原因,脾湿生痰,是一个常见的病机,因此,需要重视。
        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外邪可以影响脏腑气机,因此《内经》有湿痹、风痹、痛痹的划分,又有五体痹和五脏痹的不同说法,治疗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我担任风湿科主任五年,提出“补虚易损、内外结合,综合治疗治疗风湿病”,有关文章发表于《中医风湿病》的杂志上,希望与大家一起探索,共同提高。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8 09:35 , Processed in 0.06140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