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911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0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2年3月23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中医药应该纳入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保护扶持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的重要环节。吴仪副总理说:“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流行时期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挽救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强调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民间中医中蕴藏着极大的传统文化财富,既要保护更要给他们机会和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发挥优势的环境,使之能够得到弘扬。”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论述的“中医药应该纳入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体系,保护扶持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的重要环节”。
这是十几年前的建议,那个时候刚走过非典,时任副总理吴仪说:“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重大疫病流行时期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挽救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祖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强调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特别是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民间中医中蕴藏着极大的传统文化财富,既要保护更要给他们机会和空间,为他们创造一个发挥优势的环境,使之能够得到弘扬。”
这些重要的战略构想,逐渐成了现实,在这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之中,中医药逐渐从“替补”、“备选”、“之一”,变成了“首选”、“必选”,这个变化是很大的,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也是“用实力说话”,尽管中医药的实力展示的还不充分。
由此可见,一箩筐诺贝尔奖也装不下中医药的优秀特质,邓铁涛先生说“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912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08:4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3月24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茵陈”“沙参”“升麻”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要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茵陈”“沙参”“升麻”三味药的有关内容。
        茵陈,别名牛至、、白毫、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中国民间现尚有以米粉作茵陈糕、团的习惯。茵陈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药用是茵陈蒿。故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
沙参,又名白参(《吴普》)、知母(《别录》)、羊乳(《别录》)、羊婆奶(《纲目》)、 铃儿草(《别录》)、虎须(《别录》)、苦心(《别录》,又名文希,一名识美,一名志取。)
弘景曰∶此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 参名。又有紫参,乃牡蒙也。
时珍曰∶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 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淡,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 草,象花形也。
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升麻,中药名。别名:龙眼根、周麻、窟窿牙根,为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多年生草本。《别录》曰∶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晒干。
弘景曰∶旧出宁州者第 之鸡骨升麻。北部亦有,而形虚大,黄色。建平亦有,而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 根,不然也。其形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取叶 作小儿浴汤,主惊忤。
藏器曰∶落新妇,今人多呼为小升麻,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也。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1913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1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2年3月25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为了13亿人健康,弘扬中医药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用中医药确保13亿人民特别是9亿农民的健康。众所周知,中医与西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医疗保健体系,各有所长,应该按照宪法精神和宪法第21条规定,并重发展,相互配合,不能支持一种压制一种,否则应当视为违宪行为。因此在西医对于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等重大传染病束手无策之时,为了保障13亿人的健康,我们国家应该把弘扬中医作为国家战略。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中医战略》“为了13亿人健康,弘扬中医药应该成为国家战略”的有关内容。
虽然有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但是在非典、新冠等等重大传染病爆发西医束手无策之时,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医生》不提中医,我们一次一次清零疫情,却从死亡100万人口的失败之国,请来了“神药”。
种种怪现象,说明中医药战略地位还没有确立。
外界对于中医药的打压,还远没有停止。
叶公好龙者不少,口是心非着也很常见。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1914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1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3月2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四章:“医经七家”考。
      《素问》《灵枢》是现存流传于世最早的中医典藉,人们一般认为,《素问》《灵枢》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两汉之间,非一人一时之作。弄清《素问》《灵枢》的著作年代,以及它们是否为《黄帝内经》的传世之书,对于评价其中的学术内容及其形成年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推证我们可以推想,《黄帝内经》的书名,是西汉末年刘向等人在校正医书之时,将医学理论书籍分类汇总成了“医经七家”,并将一部分内容合并命名为《黄帝内经》。曹东义教授认为,216卷的医经并没有“大部丢失”,从《素问》《灵枢》以及《难经》与“《黄帝内经》
18卷”的差距之中,可以“找回”       已经丢失的“医经七家”的主要内容。根据本章所述,“医经七家”未亡,存在于《素问》《灵枢》之中;《黄帝内经》不是《素问》《灵枢》之和,而是已佚之古医书。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编著的《回归中医》
       第二十四章:“医经七家”考。
        所谓“医经七家”,就是七本书,涉及三个人物。黄帝是人文始祖,也是托名的作者,《黄帝内经》里有很多道家老子的内容。它晚成于汉代,扁鹊是春秋末期的医学家,公元前497年为赵简子赵鞅诊病,不可能学习《素问》《灵枢》,而是启迪了这两部著作的思想。

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谢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15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13:44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3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第九章中药方剂原理,第四节中药方剂的复兴之路,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世讷先生的《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第九章中药方剂原理之“中药方剂的复兴之路”的有关内容。
         中医历代名医治疗疾病,不是用药,而是用方。
方剂的原理,不是单靶点对抗,而是复合起来的作用。
现在西医药,主张定性定量分析,就像研究一座大楼,只单单从钢筋的角度研究,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从砂子的角度,也不可能有正确的结论。
中医药理法方药完整的体系,不可分割。
中医的复兴,离不开对于中药的正确认识。
不能用西医药的原理,来评价、要求中医药。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座和分享。
1916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14:1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3月2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胃痛 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辨证论治  
胃痛或称胃脘痛,文献亦有称心痛或心气痛。心痛与胃痛不同,但临床上心绞痛与胃痛的确有时容易混淆(心绞痛易误诊为胃痛),心绞痛《内经》名为真心痛,有些文献因《内经》有“胃脘当心而痛”一语,便将心痛与胃痛并论。但明清两代已十分强调心痛和胃痛的鉴别了。
中医没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名。但本病常见的症状为胃部疼痛,故可概括于胃痛证中。其病因、病机可参考前述的胃痛论述。据邓老体会,本病的成因较为复杂,多因几种因素的反复作用而成。于诸种因素之中,较为重要的有三大因素,即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体质因素。其中又以体质因素为关键性的因素。体质因素即脾胃虚。金代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对本病的防治的确有指导意义。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胃痛 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辨证论治的有关内容。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研究脾胃病,带领西学中人员,总结了很多经验,也为日后带高徒,开展重症肌无力研究开辟了道路。
    邓老说,饮食不节,包括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偏嗜食、饥饱无常等。当胃气受损不能自复,脾胃阴阳失调时,便成此病。
七情所伤,主要指忧思,恼怒。忧思伤脾多属虚证,恼怒伤肝多属实证。肝气郁结又兼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弱又兼湿困,甚至郁久成瘀,湿困成痰等,均见虚实错杂之证。
劳倦过度,包括体力过劳与脑力过劳。至于久坐、久卧,亦能伤气损脾,不可不知。
上述病因往往相加而至,脾胃元气损伤难复,所以反复发作,病难速愈。但不管什么因素,必先致脾胃失调不能自复,然后成病。脾胃的健旺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所在。前人对胃痛的成因还有虫积、外邪、外伤等论述,这里从略。
痛的发生,前人认为“不通则痛”。气血不畅,胃之经络不通,因而疼痛。寒则凝滞,热则迫经络,气虚则血不行,气郁血亦不畅,而湿痰及瘀血更是经络不通的常见病因。对于痛的位置,前人有新痛在经,久痛入络之论。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17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19:33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3月29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24讲《灵枢》终始第九(下)。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终始第九(下)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yin乱,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191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9 21:21:2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3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医师讲述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耳鸣因于少阳阳明合病、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等内容。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主任医师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耳鸣因于少阳阳明合病、从少阳太阴治疗心下痞等内容。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虚容易出现耳鸣,之后听力会下降。照这样说,耳鸣应该是老年人的专利才对,可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出现了。有些人只是偶尔出现,但有些人会时常出现。
突发性耳鸣常发生于中年人,为耳鼻咽喉科急重症之一。常由内耳外伤、感染、药物中毒、感冒、疲劳、情绪激动、用力擤鼻涕等引起。
实证的耳鸣,多与肝胆有火有关系。虚证:脾胃功能异常,体内气血生化不够,表现为气血亏虚。或者是肝肾亏虚,从而耳不能受到充足的精气的濡养。
心下痞是证名。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的症候。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杂病见心下痞的治疗,《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蘖、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19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20:07:4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2年3月3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掀开学习曹东义老师作为执行主编的《河北中医五千年》。清代河北医家数不胜数,根据地方志记载,河北清代有很多医学家,并撰有一定数量的医学著作。有学者对河北省的历史名医进行了整理,一些名医尽管没有记录于史册,或者未见于地方志,但是还是因为其著作流传于世,而有迹可考,今转录、整理于此。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之“清代河北医家数不胜数”,根据地方志记载,河北清代有很多医学家,并撰有一定数量的医学著作。
比如,杜天成,据日人丹波元简《中国医藉考》记载:“肥乡儒医杜天成,字懿德,少业儒,家贫,从父国士学医,精脉理,道光壬寅(1842年),疫大作,施药济人。著《集验良方》、《脉案》等书传世。”阎珅,字玉如,肥乡县天台山村儒医,杜天成的外甥。他从小聪慧,为人豁达,由于幼年体羸多病,长大之后跟从随舅父懿德公杜天成学医,深得嫡传。
朱昆龄(生卒不详),清代名医,字鹤栖。沧县人。精岐黄术,远近称为良医,寿七十二卒。著有《脉诀论》、《万病全方》等医学著作。
马玫,清代医家。字五玉,东光(今属河北)人。精于脉诊,治病多有奇效。著有《脉诀浅说》、《痘疹浅说》等,未见传世。
袁荫元(1 87 5年前后在世),清名医。字心海,沧县人。博学多文,工书法,精歧黄之术,著有《伤寒医牖》、《云叶斋诗抄》。
冀栋,字任中,永年县冀尹固村人,工部尚书冀如锡之子,大学士柏乡魏裔介婿。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与其弟冀矩同榜进士。
根据民国《霸县新志》记载,荣玉璞(1833-1899),字琢之,霸县堂二里人,荣励仁之子。荣励仁精于医学,荣玉璞幼年丧母之后,十九岁时跟随其父学医,除了精通妇科之外,尤其擅长瘟疫、伤寒病的诊治,为清代名医,著有《伤寒易解》、《妇科指南》。
李鉁(1840年前后在世),字珍同,南皮人。清名医,副贡生。精天算,凡甘石、青乌,以及医药、卜筮之书,无所不读;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20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20:09:0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3月31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加皮”“蔓荆子”“桑寄生”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加皮”“蔓荆子”“桑寄生”三味药。
        五加(《本经》),又名:豺漆(《本经》),文章草(《巴蜀异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论》),豺节(《别录》),木骨、追风使、刺通(《本草图经》),白刺(《纲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树、五叶路刺、细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芦刺、五加花、鸡脚风。
①《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②《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羸,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
③《药性论》:"能破逐恶风血,四肢不遂,贼风伤人,软脚,臀腰,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治痹湿内不足,主虚羸,小儿三岁不能行。"
蔓荆子(FRUCTUS VITITCIS)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蔓荆、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风、白背草。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的果实。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主治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桑寄生性味:苦甘,平。
归经:入肝、肾经。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治久咳 ,舌纵 眩晕
①《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
②《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
③《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2 18:12 , Processed in 0.06210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