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971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6:57:25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5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第十一章复兴为人类新医学的主旋律,第二节中医复兴是一场深刻革命,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士讷先生的《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第十一章第二节中医复兴是一场深刻革命。

西方医药,占据主导地位,它是“五医联动”:
医疗,医保,医药,医教,医政。

层层结网,从城市到农村,全生命周期,广覆盖,越来越紧密。

中医药的松散,个体化行医模式,要想成为主导,主流,是很困难的,需要举国体制做保障。

但愿将来随着民族复兴,脱离市场绑架,实行以人为本的医疗制度,中医药才能得到复兴。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72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16:57: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5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硬皮病的辨证论治和 华支睾吸虫病的辨证论治。
1,硬皮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大类,前者病变局限于皮肤;后者则兼有内脏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情缓慢进展,故又称之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常发病于20~50岁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2~3。
硬皮病的病因,病机尚不清楚,当前多认为与免疫有关,主要以皮肤等组织增厚和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点。中医古代文献未见有关硬皮病的明确记载,但有较多的类似描述。如《难经·十四难》之“五损”以及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所载:“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月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罄,日渐瘦恶。”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应归属中医的虚损证。
2,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以下简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si-该虫囊nensis)引起的肝胆管寄生虫病。该病是由于食了不熟的含有蚴的淡水鱼而受感染,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有报告该病在我国有20余个(省市)流行。东南亚及日本亦有本病流行。
华支睾吸虫感染后,成虫寄生在肝脏小胆管内,可引起机械性刺激或梗塞,同时成虫可分泌一些分泌物,刺激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炎症、增生,管壁增厚,甚至恶性变。由于胆道的梗阻,胆汁流通不畅,可发生灶性细胞坏死,甚至因长期梗阻而发生纤维性变。由于梗阻及刺激会使胆管扩张,发生胆管炎。虫体亦可作为石的核心而形成胆石症。有人认为本病与原发性肝癌有一定关系。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关于硬皮病的辨证论治和 华支睾吸虫病的辨证论治。
邓老认为,硬皮病的病机:主要为肺脾肾俱虚,然而与他脏关系亦密切,因而形成多脏同病、多系统、多器官受损害的局面。
主要证型:
1.肺脾亏虚:皮肤如革、干燥,甚则皮肤萎缩,皮纹消失,毛发脱落,疲倦乏力,体重减轻,纳差,便溏,舌胖淡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亏损:面容呆板,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活动障碍,甚则骨质脱钙,关节畸形,固定,挛缩。腰膝疼痛,头晕耳鸣。妇女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舌淡嫩,苔少,脉弱或细数。
基本方药:
治则:补肾健脾养肺,活血散结以治皮。
方用:六味地黄湯加味。
血吸虫病虫积肝郁为本,脾虚为标,证候表现虚实并见,或虚多实少,或实多虚少,或虚实并重。基于上述的认识,治疗的原则为健脾驱虫疏肝。邓老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只要脾气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则正气内盛,正盛可致邪却。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73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20:46:26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5月17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1讲《灵枢·经水》第十二。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经水》第十二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擦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1974
 楼主| 发表于 2022-5-18 07:17:4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5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述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临证对“有汗用桂枝的体会”等内容,讲述感冒、咳嗽、痹症、失眠兼有汗的治疗体会。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临证实录与抄方感悟》关于临证对“有汗用桂枝的体会”在感冒、咳嗽、痹症、失眠兼有汗的治疗体会。

       《内经》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的排泄与营卫阴阳有关系。桂枝汤通阳益阴、调和营卫,因此可以治疗各种营卫失和的病证。

经方的传承,有源流,有体系,有妙用。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桂枝汤是为了和解肌表营卫,治疗有汗表虚的症候,当然,也可以治疗内科表虚自汗,倍芍药,加饴糖成为小建中汤,治疗很多虚损的病证。

这种妙用,今人有很多体会。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75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2:2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5月18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走出误区,重铸中华医魂。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是我国应用了几千年的成熟的理论医学、临床医学,是我国第一大发明。古人云,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换句话说,中医首重养生、保健,是世界各种医学所不可比拟的。据《黄帝内经》记载:古代中医药分为砭、针、灸、药、导引、按跷。可以看出中医治病不仅用药,也使用砭石,针灸,艾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等各种几乎无需成本的非药物疗法,也是世界各种医学所少见的。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通过五运六气预测,准备次年用药,也是独树一帜的,中医讲究整体论,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的两大精髓,为西医的还原论和辨病论治所不及。但是,中医上述特色基本上已经被科学主义抛弃殆尽了,导致中医进入误区的原因是,近100多年来,我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文化,认为中医不科学。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中医战略》关于“走出误区,重铸中华医魂”的有关内容。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原创性医学,是世界各种医学所不可比拟的,可是一百年来备受摧残,几乎被取消。
近100多年来,很多人全盘接受了西方文化,认为中医不科学,改造中医、西化、异化中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积重难返,复兴中医任重道远。

理论不自信,
疗效不自强,
传承不自觉,
体系不自立。

仅仅只是“勉强并存,远非并重。距离人民需要,国家期望的目标,非常遥远。”

仍然是“废医存药”和“废医验药”的时代,是中医“末法时期”,复兴中医的时代,尚未正式开始。

病根没看清,没有共识,看不出未来的方向。大多数中医人不关心中医命运,只满足“衣食医”的水平,距离“传道医”非常遥远。

医随国运,复兴中医是必然的。这是因为西方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构成论医学”,存在巨大弊端,看不到生命结构的“细胞核同质化”,以及结构不稳定的暂时性,“全身全部”靶点对抗的灾难性后果。
只看明物质之“有”,看不到天地万物有生于“无”。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1976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3:2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5月19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百合”“知母”“贝母”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
        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神农本草经》中的“百合”“知母”“贝母”三味药的有关内容。
        百合花很好看,寓意深刻,受人喜爱。中药百合,可以食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医圣张仲景最善于使用百合,把“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疑难病,称之为“百合病”,也就是只有百合能够治疗这类疾病,方子里必须有这味药,把“诸药不能治”的怪病治好。
我在临床上,也很喜欢百合,很多处方里都有这味药。我认为,它名不虚传,实在是一个好药。
相比之下,我对“和中国老”的甘草,用的比较少。
          知母清胃热,与石膏配合,加粳米,甘草,竟然被称为“白虎汤”,可见知母清胃热的力量不容小看,当然知柏地黄丸,也是对知母善于制相火、清虚热的重视。
         贝母善于治疗肺虚咳嗽,这也是大家常用的药物。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197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4:2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5月20日)分享的内容是“ 七情药性,七冲门,七诊,七表脉状,八里脉状,奇经八脉,八风,八会”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医大雷宝淳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七情药性,七冲门,七诊,七表脉状,八里脉状,奇经八脉,八风,八会”等中医术语。
       中医受中华文化影响,对于数字有很深的研究,其根源来于《河图·洛书》
《黄帝内经》说: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感谢雷宝淳的讲座和分享。

1978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5月2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回归中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三十一章:吴又可的特殊贡献。
      吴又可《温疫论》成书于公元1642年。《温疫论》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宋以前的伤寒学说、《素问》《灵枢》倡导的热病学说,而且发展了古代的疫病理论和开创了杂气致病学说,为清代温病学奠立了基础。
      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本章第二节: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吴又可对外感热病的病因学说,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为后世温病学说大变仲景伤寒病因学说提供了借鉴。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回归中医》
      第三十一章:
      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吴又可通过邪伏膜原学说,避开了解表发汗的麻黄汤和桂枝汤。
对外感热病的病因的异气、疫气学说,摆脱了传染病对六淫邪气的推导,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不再由皮毛而入,治疗直接清理瘀堵,或者透热外散,
为后世温病学说大变仲景伤寒病因学说提供了借鉴。
     也在实际上做成了“阳明乃温病之渊薮”,使治疗更直接和简洁。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79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5: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5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分享《瘟疫学》。他将讲述湿热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温热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分享了《瘟疫学》湿热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吴鞠通说,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 之阴面生苔者然。
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则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晰。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人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1980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6:1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5月23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试论中医治疗烫伤的理论与方法

中医治疗湯火烫伤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和四世纪刘涓子的《鬼遗方》已有湯火灼伤的处方记载。公元六世纪《集验方》、《巢氏病源》已对于火烧伤的治疗提出了初步理论,认为不宜冷水冷物外治,以免热气内攻。到唐代《千金要方》继承了唐代以前的经验而提出了辨证处理方法:火伤闷绝不识人的治疗方法,以新尿冷饮或冷水和蜜饮之;及火烧坏烂的治法。唐代以后,对于烫伤的治疗方法日多,并受《千金要方》的启发,除了外治法外,还开始重视内服药治法,认识了烫伤对全身的影响,进而进行整体治疗。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试论中医治疗烫伤的理论与方法的有关内容。
       这是一个外科的疾病,中医往往属于全科,而烧烫伤又是常见病,所以很多中医都会治疗,而且治疗的历史很悠久,是一个光荣的传统。
邓老分析说,烫伤本非六淫之邪,与六淫之火本不相同。病人原无内病,与温病由于冬不藏精,阴分先伤,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热自内外并发者有所区别。但烫伤的原因不离于热,热伤皮肤,当小面积烫伤时,热不足为害;当烫伤面积较大时,对人体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病除热之外,还有毒,肌肤腐烂,外毒时有内攻的可能。所以,本病的严重性便在于热毒夹攻。同时,本病的演变,除了如温病的入营入血之外,更有由于两邪相加正气不支,不足以抗邪,而出现邪盛正虚的凶险现象。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时刻保持正气,以抗拒热毒内攻。峻剂的使用,也必须细加斟酌。
外治必须以止痛、解火毒、防腐为主,切忌用冷水或其他冷敷。
处方:(1)清凉膏:管季耀氏修订《医宗金鉴》方。
制腐、清凉、止痛、生肌。
石灰冰500克(陈石灰热水浸一宿,将水面如冰者取起,趁湿乳细),大梅片30克(乳细),生油2000克。
上药搅匀,用消毒纱纸开贴,热即换。
( 2)保生救苦丹:《证治准绳》方。治湯火伤、止痛、防脓。
生寒水石,不拘多少(研极细末,香油调涂)。
若已化脓腐烂,则以去腐生肌为主,除采用清凉膏、保生救苦丹之外,还可用下方:
( 1)珠珀生肌膏:谢培初老医生方。
正蜜蜡660克,川白蜡240克,琥珀105克,珍珠末28克(后入),安息香油90克,猪脊肥肉煎成油1200克,将上药煎成软膏。
( 2)退肿去腐膏:管季耀方。治烫伤日久,红肿腐烂。
当归120克,川连60克,田七末6克,麻油500克。
将各药放入熬枯,入黄蜡120克搅匀,隔火炖二枝香,取起密封放阴处去火气,用消毒纱布开贴。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7 11:09 , Processed in 0.0696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