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1981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0:3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22-5-24 21:00 编辑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5月24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2讲《灵枢•经筋》第十三。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经筋》第十三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沙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骨干),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踵,(疒贵)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癎瘈及痉,在外者不能挽,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季秋痹也。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1982
 楼主| 发表于 2022-5-24 21:30:3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5月2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总论部分,主要学习虫类药的发展史和虫类药的主治功用。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总论部分,学习虫类药的发展史和虫类药的主治功用。
       朱老说,远在4000多年前,甲骨文中就记载了蛇、麝、犀牛等40余种药用动物;3000多年前,开始了对蜂蜜和蚕的利用;而珍珠、牡蛎的养殖,最早也见于我国,距今约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谋求生存而与自然斗争,曾经“饮血茹毛”,“山居则食鸟兽”,“近水则食鱼鳖螺蛤”(《古史考》),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治疗作用的虫类,逐步认识了虫类药物,奠定了虫类药学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例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虽是古代地理著作,但其中记载药物达146种,动物药占83种,如“河罗之鱼,食之已痛”、“青耕之鸟,可以御疫”。《诗经》是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也记载了珍贵的古代史料,其中述及动物160种,部分具有医疗作用。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专著,反映了西汉以前药物学的发展。该书记载的242种药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也有兽、禽、鱼、虫等动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其中动物药54种,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还记载了有关药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五十二病方》是最早记载虫类药的著作。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1:16:1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5月25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学习《河北中医五千年》。梅毒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传染病,梅毒、结核、麻风并列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关于梅毒的起源和传播有很多说法。在我国解放初期消灭梅毒的斗争中,有一位河北籍的中医专家盛子章,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政府的表彰。另外历史是沉重的,只要一撒手,它就带着一切荣辱成败,裹挟着所有爱恨情仇,一起向生活的底层沉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遗忘了。历史又是鲜活的,它一直静静地躺在那里,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就可以捡起许多碎片,研究其中的花纹,分析其色彩与思想,甚至集腋成裘,汇集成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历史陈列。更有一种别具慧眼的人物,在历史刚刚翻过一页,人们的记忆还依然清晰可辨的时候,就趁机抓住了这刚刚翻过的一页,稍加整理,象保存标本一样把它收集起来,留待日后深入细致地进行反思研究。祖籍河北唐山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瑞贤教授就是这样别具慧眼的哲人。他一下子就发现了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的珍贵价值。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关于河北中医专家盛子章战胜梅毒的事迹,以及祖籍河北唐山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瑞贤教授主持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珍贵资料的事迹。
老中医盛子章研制的“三仙丹”、“清血搜毒丸”、“漱口灵”等秘方治疗梅毒功效很高,1956年随河北省卫生厅医疗队奔赴河北省各地巡回医疗,仅40天根治梅毒患者27 300余例。其后1963年3月国家卫生部组成以盛子章为首的“灭梅”医疗队,深人内蒙、甘肃、东北等地,仅在甘肃省天水县的5个区1年多的时间治愈梅毒病人23 187例,翌年复查无一例复发,蜚声国内外。被誉为“治梅专家”, 1959年获国家金质奖章,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文革期间的《河北省中草药》一书的编写任务。全省共采集标本20多万份,各县市自留一份后上交来的标本有10万余份,2035种,经鉴定后定为药用的有1208种,其中植物药1057种,动物药100种,矿物药30种,菌类及其他药21中,比过去本省药材收购品种增加一倍以上,还发现了不少贵重缺短药材和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新药材。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84
 楼主| 发表于 2022-5-26 21:17:2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5月26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竹叶”“栀子”“枳实”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竹叶”“栀子”“枳实”三味药。
       竹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枳实”,具有破气,散痞,泻痰,消积的作用。. 冶胸肚胀满,胸痹,痞痛,痰癖,水肿,食积,便秘,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枳实破气消积满,除痞力强效较速。. 枳实苦酸性微寒,宿食易消除气滞。. 湿热泻痢而后重,冲墙倒壁效更强。.用于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疼痛,是张仲景《伤寒论》大小承气汤的主要成分。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1985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0:58:2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5月27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中医教育之失误。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中医临床疗效能否持续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能否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中医事业能否发展壮大,都与下一代中医传承者的培养、教育休戚相关,但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目前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太缺乏中医特色,培养的中医人员实在难以担当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任,模式单一,否定了中医应用了几千年的成熟的传承教育和自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硬是按照西医药的规律,将中医药细分为中医学院、中药学院、针推学院等等,造成了医不懂药,药不懂医,违背了中医的自身规律。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继续与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关于中医教育之失误的有关内容。

贾谦先生的《报告》说:百年来我国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失误。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失误,更是整个中华文化教育的失误,换句话说,我国教育缺失了自己的文化内容,我们子孙学的很多都是西方文化,使我们的孩子淡忘了中华文化,淡忘了根,日趋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因此,很多人已经不大知道我们的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和文化”,不大相信代表未来医学方向的中医药,不仅不把中医药视为成熟的理论医学,反倒视为糟粕,视为“伪科学”、“反科学”,直到今天,还主张要中医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学习别人的好东西,可以丰富自己,但要消化地吸收,即同化外来文化,而不是异化自己。我国曾有两次“海归”热潮。第一次是清末出国留学生归国热潮。绝大多数回国后在祖国建设、科技发展、文化革命、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等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詹天佑、梁思成、鲁迅、孙中山等等。但是,个别“海归”受西方文化影响,有时并没有很好消化吸收,而是生吞活剥地学,囫囵吞枣地往回拿。回来后对自己祖宗留下的许多东西看不惯。例如,余云岫、鲁迅、汪大燮、钱玄同等在日留学,回国后认为中医落后,乃是受日本废除汉医、独尊西医思潮以及汉字落后论的影响。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1986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0:5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5月2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温长路序:大道国医   辉煌无限。
         打开书稿,书名《永远的大道国医》首先吸住了我的眼球,一种中医人的自尊、自豪、自信感觉和亲近、亲和、亲切意识,一下子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书的副标题也颇具吸引力:“和普通朋友说中医简史,与业内人士谈中西医方法差异。”看来,曹教授目标不小,他是把此书定位在中医圈内圈外这样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之上的。
       《永远的大道国医》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关注中医,不能仅仅看到中医在近代的坎坷和曲折,也不能只看目前的困难,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医。既要看过去的历史辉煌,也应该看到近代的曲折,更应该重视中医的现实作用,以及未来的伟大复兴。”
      曹东义教授的这本新作,有不同于别人的新认识、新见解,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得是深刻的,值得业:内外关心中医的人士阅读。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温长路先生所做的序言部分。
温先生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学术顾问,热情鼓励后学,他的序言题目是《大道国医   辉煌无限》。
       笔者《关注中医》一书于2007年出版之后,先后得到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路志正先生等中医前辈的鼓励与肯定,也得到了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副校长段惠军教授等中西医结合、西医专家的肯定。段教授还鼓励说,他已经向多位西医专家推荐,让他们读读这本书,以便了解中医在近代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成就。
2010年在《关注中医》的基础上,我出版了《中医近现代史话》和《永远的大道国医》,把一个很长的话题,一分为二之后,更深入阐发了有关中医发展变化的有关问题。
《中医近现代史话》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这本来是要献给建国60年,但是审阅的过程比较长,书中很多大人物或者健在,或者他们的后人很有影响力,不易评价,出版社比较慎重。
我在“引言”之中,论述中医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说中医学有过辉煌的几千年历史,也有过近代长达百年的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在外部还原论的科学观、机械论的技术观、新旧取代价值观的挤压下,中医界内部发生自我改造而逐渐形成的。
2010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大道国医》,分四章“回看中医历史辉煌”、“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正视中医现实作用”、“遥望中医未来复兴”。我在“透过现象看纵深”的《引言》之中,表达了这部书的主旨,就是历史辉煌、近代坎坷、现实作用与未来价值。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87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1:00:56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5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学原理探究》一书,本书是关于中医学基本原理及其复兴的学术专著,本作者是祝世讷先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第十一章复兴为人类新医学的主旋律,第三节开创中医第六个辉煌千年,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祝世讷先生的《中医学原理探究》第十一章复兴为人类新医学的主旋律,第三节开创中医第六个辉煌千年的有关内容。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未来发展的梦想。
靠什么再次复兴千年不倒?
祝世讷先生说靠中医的系统科学、以人为本、超解剖原理、辨证论治、生态中医药,生态调理技术。
这很好,他甚至说了阴阳与西方还原论的区别。
我认为,中西医的根本区别是生成论与构成论的区别,在哲学上是有无相生,中医“以无为本”,西医、西方“以有为本”。
无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包含了暗物质、暗能量的,但是看到不到、摸不着。
构成论从有出发,只从有结构的名物质,研究它的功能。这种局限于结构、名物质的哲学,显然是视野太狭隘的学术,必然会被中医学所包容或取代。
不能被新版本所兼容的旧版本,只好被淘汰。当然,生成论是“肯定之肯定”,构成论属于“否定之否定”,也是不一样的。
中医可以包容西医,而西医难以包容中医。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1988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1:01:2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5月3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斑秃的治疗

斑秃一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发成片脱落,可发生于久病、重病、体弱未复的患者,亦可在夜间“无缘无故”突然一片脱落,脱落处全无头发而平滑,边缘部有断发存在,秃发处皮肤正常。如病势继续发展时,脱发斑会相继出现数处,而且秃斑向四周扩大,甚至和其他秃斑融合,形成全秃。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未明了,有人认为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内分泌等有关。邓老认为,本病主要与气血肝肾的充足与否有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明代张景岳注曰:“女至七岁,肾气稍盛,肾主骨,齿者骨之余,故齿更;肾为精血之藏,发者血之余,故发长。”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亦谓:“夫失精家,发落,脉极虚,芤迟。”足见头发与血和肾的密切关系。此外,对于头发的脱落,元代,张子和有“血热发落”之说;清代,王清任有血瘀脱发之说。故脱发之辨证,还有热证、实证之分,不可偏执。但邓老所治之斑秃病,多属虚证。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斑秃治疗的有关内容。

       邓老说,治疗宜用补血之中加以益气,补肾之中加以养肝之湯药治疗为主,配合外治法:

1.每天晨起用白兰地酒擦:全头发脚,脱发处多擦一些。

2.如脱发面积较大,则在脱发处配合运用毫针平压挑刺患部。其针法是:先用3.用3厘米毫针向后斜刺百会穴,并留针至结束;继而选用3.3厘米毫针3~5枚,并排摄在拇、食指间,然后平压在患部的皮肤上,再一齐平提起,此时患部的皮肤则被轻轻挑起,如此往返操作,把整个患部的皮肤平压挑刺一遍,每天或隔天一次。

邓铁涛先生   2013年5月13日给曹东义来信说:“报上不断出现:中医要科学,要打破‘神秘’的藩篱之类的要科学主义不要中医学的文章!我年事已高,无法去教育这些中医学院毕业的“中医掘墓人”!要打破藩篱的作者居然指头发可以止血吗的问题。他连头发与血余炭都分不开,到底这个藩篱是他自作的还是中医的呢?而报纸也不加按语原文刊登了!我希望你以批臭‘告别中医’者的精神,执笔战斗,我的学生中你最合适,你以为对吗?因写此信。”

这里谈到的头发与血余炭的区别,也有借鉴参考的意义。

坚持中医理论思维,才能发展中医学术。

感谢霍立轩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1989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1:04:46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5月31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3讲《灵枢•骨度》第十四。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骨度》第十四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骨曷)(骨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腘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附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
  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1990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2:13:0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5月3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绪论部分,主要学习朱老对全蝎的用药心得(上)。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全蝎的用药心得。
      朱良春先生善于运用虫类药,全蝎又叫“全虫”,其尾叫“蝎尾”。产于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味辛性平,有小毒,入肝经。
朱老认为,本品功用主要有:(1)祛风定惊:善治诸风掉眩及惊痫搐掣,常用于小儿高热抽搐,中风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内风萌动而高血压偏高、肢体震颤,以及癫痫、破伤风等症。(2)窜筋透骨:善于走窜,逐湿除风,蠲痹通络,用治风湿痹痛,亦多奏效。(3)开瘀解毒:具有开气血凝滞,解毒医疮,内消僵肿之功,古人尝用于顽疮恶疽;近人用之治癌肿、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据此引申而出。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7 10:52 , Processed in 0.1152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