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18:13: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8/09/11 05:59pm 发表的内容:
已转帖供大家学习。不知先生同意否?
先生转帖,可以供大家参考,但要注明出处,谢谢关注.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4:44: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实验研究证实:麻黄汤治疗哮喘作用机制
             
 
  麻黄汤是治疗哮喘的传统古方。广东药学院研究了麻黄汤及其减方中桂枝对
哮喘小鼠的影响,说明了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以及桂枝在方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麻黄汤(麻黄9克、杏仁12
克、桂枝6克、甘草3克)治疗组、麻黄汤减桂枝治疗组。用卵蛋白致敏建立哮喘
模型,观察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及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
-4)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麻黄汤治疗组和麻黄汤减桂枝治疗组小鼠
支气管内及其管壁浸润细胞数比哮喘组明显减少(P均<0.01),麻黄汤治疗组支
气管内及其管壁浸润细胞数的减少比麻黄汤减桂枝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
麻黄汤治疗组和麻黄汤减桂枝治疗组肺组织IFN-γ阳性细胞数比哮喘组均明显增
多(P均<0.01),麻黄汤治疗组和麻黄汤减桂枝治疗组肺组织IL-4阳性细胞数比
哮喘组均明显减少(P均<0.05),但麻黄汤治疗组与麻黄汤减桂枝治疗组间肺组
织IFN-γ和IL-4阳性细胞数均无明显差别(P均>0.05)。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看出,麻黄汤及麻黄汤减桂枝治疗的哮喘小鼠支气管上皮
损害较哮喘组明显减轻,管腔内分泌物减少,浸润到支气管内及其管壁组织的炎
症细胞比哮喘组明显减少,提示麻黄汤及麻黄汤减桂枝均有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
症的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麻黄汤、麻黄汤减桂枝均能增加哮喘小鼠肺组织IFN-
γ,降低IL-4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此外,由于麻黄汤
减少哮喘小鼠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的作用比麻黄汤减桂枝明显,提
示麻黄汤中桂枝有抗炎作用。
  ■黄建明 田伟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38: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浅谈麻黄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会议录名称】 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2006 年

【作者】 杨华升;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会议名称】 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
【会议地点】 中国广东深圳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
【学会名称】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论文摘要】 <正>麻黄首载于《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 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 坚积聚”。李时珍谓其:“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 产后血滞。”麻黄属辛温解表药,功能发汗、平喘、利水,临床常用于风寒感冒等症,并不常用于肝病 (指现代医学之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
【更新日期】 2006-06-13
【机标关键词】 清热利湿解毒,肝硬化,李时珍,本虚标实,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病治疗,麻黄属,现代医学,肝脏疾病,风寒感冒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40: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射干麻黄汤治疗寒痰郁肺之喘证的体会来源:INTERNET 作者:张怡 张晓云 指导老师:陈绍宏
摘要:喘证主要见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心源性哮喘,肺部感染,肺气肿等,当这些疾病出现以寒痰郁肺之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以射干麻黄汤加减用之。 1 用方心法 中医认为,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失于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
  喘证主要见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心源性哮喘,肺部感染,肺气肿等,当些疾病出现以寒痰郁肺之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以射干麻黄汤加减用之。

  1 用方心法
      
  中医认为,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失于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证。关于喘证的病因,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中包括了由寒痰郁肺引起“呼吸之息,不得宣畅”的喘证。关于寒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外感寒邪,客于脏腑或者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而生内寒,或两者兼而有之,影响脏腑对水液的气化,使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以致水液停聚而产生痰饮。寒邪与痰饮交阻,肺气壅滞,故见胁肋胀满,肺气上逆,故见喘促,痰阻气道,气触其痰,故见喉中痰鸣如水鸡声。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曰:“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水鸡,即青蛙,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声不绝,有如蛙鸣。这两句话所描述的即临床所见的喘证症状。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方用射干麻黄汤。该方由共9味药组成。射干消痰开结,麻黄宣肺平喘,生姜、细辛散寒行水,紫菀、冬花、半夏降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安中,调和诸药。

  2 验案举例
     
  ,女,51岁,因“突发呼吸困难半小时”急诊收入我科住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入院当时给予琥珀氢化可的松、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及其余对症支持治疗处理后,病情迅速缓解,喘促停止。患者自诉平素长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晨起胸闷、咳嗽、咯痰,半小时内能自行缓解,近日有受凉病史。入院第二日起,每日晨起胸闷不适、咳嗽、咯痰、微喘,痰液色白质稀。根据中医四诊,患者面色淡白,形体偏胖,畏寒喜近衣被,无汗,发作时胸闷不适、咳嗽、咯痰、喘促,咳吐白色泡沫痰,痰液清稀易咯出,受凉后症状加重,甚则呼吸困难,唇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微渴,不喜饮,舌淡苔白,脉沉细,属中医诊断的喘证。患者面色淡白,形体偏胖,畏寒喜近衣被为素体阳虚,肌体失于温煦的表现,阳虚气化不利,故产生痰饮,平素亦见胸闷、咳嗽、咯痰,加之近日外感寒邪,客于脏腑,内外合邪,致水液转输、敷布发生障碍,痰饮更生,寒邪与痰饮交阻,肺气壅滞,气机失调,血脉不畅,故见呼吸困难,唇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咳痰清稀。口微渴,不喜饮,舌淡苔白,脉沉细均为寒邪与痰饮内停的表现,故辨证为寒痰郁肺。治宜宣肺散寒,降逆化痰。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具体如下:射干15g,麻黄15g,生姜15g,细辛3g,紫菀15g,冬花15g,五味子15g,半夏15g,大枣30g,陈皮15g,茯苓15g,苏子15g,白芥子15g,莱菔子15g,上数味药水煎服,水量以刚好淹没药物为度,开后15min取药,每次口服100ml,1日3次。服上方后第一日,患者即感晨起胸闷,气促症状明显减轻,咯痰量减少,服上方后第二日,晨起胸闷、气促、咯痰症状消失。继续住院治疗3日后出院,出院后予口服β受体激动剂及少量糖皮质激素吸入维持。
   
  按语: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其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咳嗽,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或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与中医学中所描述的突然发生的呼吸急促,喉中如水鸡声,甚则唇甲青紫,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缓解时一如常人的症状如出一辙,亦即中医学中的喘证,故可按喘证辨证论治。其中以喘而胸满,倚息不能平卧,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兼有面唇青紫,畏寒,舌苔白滑,脉沉细为表现者属寒痰郁肺证型,治当温化痰饮,降气平喘。射干麻黄汤中以生姜、细辛温化痰饮,射干麻黄降气平喘,方中其余药物能降气化痰、收敛肺气,故适用于寒痰郁肺之喘证。上述验案中加入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意在增加燥湿化痰,降气快膈之功效。

  作者单位:610072四川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2:16: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急性腰扭伤/中医药疗法; 麻黄汤/治疗应用;黄仲义;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 王某,男,35岁,1997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因做家务用力不当,右侧腰部突发剧烈疼痛,运动受限,行走困难。现症:腰背伛偻,步履不便,第3腰椎至第5腰椎右侧腰背筋膜、肌肉明显压痛,舌苔商白,脉弦。X线腰椎摄片检查未见异常。证属足太阳膀胱经脉之气机阻滞。治宜发汗开腠,和营宣通。方用麻黄汤增损。药用麻黄12g,桂枝gg,牛膝9g,甘草6g。服上方3剂,疼痛基本消失,腰部运动自如,惟负重仍有痛感。原方加鸡血藤、骨碎补、续断等活血通络续筋之品,再进3剂,症状消失,临床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按:《伤寒论》所载之方,用药精专,组方严谨,功效卓著。对其成方运用固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辨证方法,抓住主证,剖析病机,知常达变,活用其方。依据《伤寒论》第1条、3条、35条原文,麻黄汤证范围当包括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之卫表证,气喘之肺系证,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之经络肢节证。本例患者已具麻黄场证中的经络证(足太阳膀既经之病证),虽与原方证未尽切合,但可用方之增报应证之差异,即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药证相符,放取佳效。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4:3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太阳病麻黄汤证『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伤寒论》原治伤寒之书,而首论中风者,因中风亦可名为伤寒也(《难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然究与真伤寒不同,盖中风病轻伤寒病重,为其重也,而治之者必须用大有力之药,始能胜任,所谓大有力者,即《伤寒论》中之麻黄汤是也。今试论麻黄汤证及麻黄汤制方之义,并详论用麻黄汤时通变化裁之法。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又原文︰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脉象阴阳俱紧,实为伤寒之确征。然紧脉之状最难形容,惟深明其病理,自不难想象而得。脉生于心,心一动而外输其血,周身之脉即一动,动则如波浪之有起伏,以理言之,凡脉之力大者,其起伏之势自应愈大。至紧脉其跳动若有力而转若无所起伏,究其所以然之故,实因太阳为外卫之阳,因为寒所袭,逼之内陷与脉相并,则脉得太阳蕴蓄之热,原当起伏有力以成响应之势,而寒气紧缩之力,又复逼压其脉道使不能起伏,是以指下诊之似甚有力而竟直穿而过,且因其不得起伏,蓄极而有左右弹之势,此紧脉真象也。至麻黄汤证,全体作疼痛者,以筋骨不禁寒气之紧缩也(铁条经严寒则缩短寒气紧缩之力可知)。其发热者,身中之元阳为寒气闭塞不能宣散而增热也。其无汗恶风者,汗为寒闭内蕴之热原欲借汗透出,是以恶风也。其作喘者,因手太阴肺经与卫共主皮毛,寒气由皮毛入肺,闭其肺中气管,是以不纳气而作喘。然深究其作喘之由,犹不但此也,人之胸中亦太阳之部位也,其中间所积大气,原与外表之卫气息息相通,然大气即宗气,《灵枢》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夫大气既能以贯心脉,是营血之中亦大气所流通也,伤寒之证,其营卫皆为外寒所束,则大气内郁必膨胀而上逆冲肺,此又喘之所由来也。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一升十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之所以缓麻黄发表之性也。麻黄不但善于发汗,且善利小便,外感之在太阳者,间有由经入府而留连不去者(凡太阳病多日不解者,皆是由经入府),以麻黄发其汗,则外感之在经者可解,以麻黄利其小便,则外感之由经入府者,亦可分消也。且麻黄又兼入手太阴能泻肺定喘,俾外感之由皮毛窜入肺者(肺主皮毛),亦清肃无遗。是以发太阳之汗者不但麻黄,而仲景定此方时独取麻黄也。桂枝味辛性温,亦具有发表之力,而其所发表者,惟在肌肉之间,故善托肌肉中之寒外出,且《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上气咳逆吐吸(吸气甫入即吐出),是桂枝不但能佐麻黄发表,兼能佐麻黄入肺定喘也。杏仁味苦性温,《神农本草经》亦谓其主咳逆上气,是亦能佐麻黄定喘可知,而其苦降之性又善通小便,能佐麻黄以除太阳病之留连于府者,故又加之以为佐使也。至于甘草之甘缓,能缓麻黄发汗之猛烈,兼能解杏仁之小毒,即以填补(甘草属土能填补)出汗后之汗腺空虚也。药止四味,面面俱到,且又互相协助,此诚非圣手莫办也。
附︰用麻黄汤之变通法
人之禀赋随天地之气化为转移,古今之气化或有不同,则今人与古人之禀赋,其强弱浓薄偏阴偏阳之际不无差池,是以古方用于今日,正不妨因时制宜而为之变通加减也。
麻黄汤原用解其外寒,服后遍体汗出,恶寒既愈,有其病从此遂愈者,间有从此仍不愈,后浸发热而转为阳明证者,其故何也?愚初为人诊病时,亦未解其故。后乃知服麻黄汤汗出后,其营卫内陷之热若还表随汗消散,则其病即愈。若其热不复还表而内陷益深,其热必将日增,此即太阳转阳明之病也。悟得此理后,再用麻黄汤时,必加知母数钱以解其内陷之热,主治伤寒无汗,服后未有不愈者矣(医方篇中有麻黄加知母汤可参观)。大青龙汤治伤寒无汗烦躁,是胸中先有内热,无所发泄,遂郁而作烦躁,故于解表药中加石膏以清内热。然麻黄与石膏并用,间有不汗之时。若用麻黄加知母汤,将知母重加数钱,其寒润之性入肺中化合而为汗,随麻黄以达于外,而烦躁自除矣。
上所论者,麻黄汤原宜加知母矣。而间有不宜加者,此又不得不斟酌也。间有其人阳分虚者,又当于麻黄汤中加补气之药以助之出汗。
一人年近四旬,身体素羸弱,于季冬得伤寒证,医者投以麻黄汤汗无分毫,求为延医,其脉似紧而不任重按,遂于麻黄汤中加生黄、天花粉各五钱,一剂得汗而愈。
一人亦年近四旬,初得外感,经医甫治愈,即出门作事,又重受外感,内外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周身微形寒战,诊其脉六部皆无,重按亦不见,愚不禁骇然,问其心中除觉寒凉外别无所苦,知犹可治,不至有意外之虑,遂于麻黄汤原方中为加生黄一两,服药后六脉皆出,周身得微汗,病遂愈。
一人,年过三旬,身形素羸弱,又喜吸鸦片。于冬令得伤寒证,因粗通医学,自服麻黄汤,分毫无汗。求为诊视,脉甚微细,无紧象。遂即所用原方,为加生黄五钱。服后得汗而愈。此二证皆用麻黄汤是不宜加知母,宜加黄者也。尝治一少年,于季冬得伤寒证,其人阴分素亏,脉近六至,且甚弦细,身冷恶寒,舌苔淡白。延医诊视,医者谓脉数而弱,伤寒虽在初得,恐不可用麻黄强发其汗。此时愚应其近邻之聘,因邀愚至其家,与所延之医相商。愚曰︰“麻黄发汗之力虽猛,然少用则无妨,再辅以补正之品,自能稳妥奏功矣。”遂为疏方︰麻黄钱半,桂枝尖一钱,杏仁、甘草各钱半,又为加生怀山药、北沙参各六钱。嘱其煎汤服后,若至两点钟不出汗,宜服西药阿斯匹林二分许以助其出汗。后果如此服之,周身得汗而愈矣。
曾治邻村李姓少年,得伤寒证已过旬日,表证未罢,时或恶寒,头犹微疼,舌苔犹白,心中微觉发热,小便色黄,脉象浮弦,重按似有力,此热入太阳之腑(膀胱)也。投以麻黄汤,为加知母八钱,滑石六钱,服后一汗而愈。
此证虽在太阳之表与腑,实已连阳明矣。故方中重用知母以清阳明之热,而仍用麻黄解其表,俾其余热之未尽清者仍可由汗而消散,此所以一汗而愈也。至于《伤寒论》中载有其病重还太阳者,仍宜以麻黄汤治之,而愚遇此证,若用麻黄汤时亦必重加知母也。
麻黄汤证有兼咽喉疼者,宜将方中桂枝减半,加天花粉六钱,射干三钱,若其咽喉疼而且肿者,麻黄亦宜减半,去桂枝再加生蒲黄三钱以消其肿,然如此加减,凉药重而表药轻,若服后过点半钟不出汗时,亦服西药阿斯匹林瓦许以助其汗;若服后汗仍不出时,宜阿斯匹林接续再服,以汗出为目的;若能遍体皆微见汗,则咽喉之疼肿皆愈矣。
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肺劳病者,宜于原方中加生怀山药、天门冬各八钱。
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吐血病者,虽时已愈,仍宜去桂枝以防风二钱代之(吐血之证最忌桂枝),再加生杭芍三钱(按古之一两约折为今之三钱,且将一次所煎之汤分作三剂,则一剂之中当有麻黄三钱),然又宜因时、因地、因人细为斟酌,不必定以三钱为准也。如温和之时,汗易出少用麻黄即能出汗。严寒之时,汗难出必多用麻黄始能出汗,此因时也。又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气候温暖,人之生于其地者,其肌肤浅薄,麻黄至一钱即可出汗,故南方所出医书有用麻黄不过一钱之语。至黄河南北,用麻黄约可以三钱为率。至东三省人,因生长于严寒之地,其肌肤颇强浓,须于三钱之外再将麻黄加重始能得汗,此因地也。至于地无论南北,时无论寒燠,凡其人之劳碌于风尘,与长居屋中者,其肌肤之浓薄强弱原自不同,即其汗之易出不易出,或宜多用麻黄,或宜少用麻黄,原不一致,此因人也。用古人之方者,岂可胶柱鼓瑟哉﹗



17
发表于 2008-10-17 09:4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我的文章能被王版主引用,感到非常荣幸!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7 14:02: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欢迎谭洪福医师参加药物研究的讨论,谢谢引文!
19
发表于 2008-10-21 12:09: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檀敏说:解表药多多,为何独选麻桂?
    黄元御《长沙方解》卷三曰:“麻黄发表出汗力甚大――――,一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而汗解,宿病立失,但走泄真气,不宜虚家”。邹澍《本经疏正》卷七曰:“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徵坚积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徵坚积聚悉破也”。刘度舟老师亦说:“麻黄除发汗平喘之外,还治痹痛及各类寒性疼痛之证”。经络关节之内,肌肉毛窍之中,精血津液一通,徵坚积聚悉破,还有何痹不除,何瘀不祛?
    至于桂枝,为调和营卫之主药,陈修园曰:“凡营卫不和者,得桂枝而如神”。徐忠可亦曰:“桂枝于阴阳内外无所不通”。叶天士氏亦有医案,治内伤身痛,用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五加皮;治脉虚身热、腰髀皆痛、少腹有形功触,则用桂枝汤加当归、茯苓。可知桂枝实为调和营卫气血、脏腑内外之佳品,俾营卫和、气血畅、脏腑各司其职,则何痹不通?何瘀不化?
    麻黄产严寒之地,自有制寒之力,桂枝生湿热之乡,自有制湿之功;麻黄中空有节,自能疏通肌表而有节制;桂枝具有嫩枝生发之性,自具疏通经络之功而有生生之气,二者用于上述痹着瘀阻之证,自然妥当熨贴而收良效。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1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范中林太阴证视歧治案
[按语]前人对麻黄汤之运用,总其要不外太阳伤寒。正如柯琴所说:太阳主一身之表,主筋所生之病,为诸阳主气,太阳为升,立麻黄汤以开之,诸证悉除矣。但,多年来范老临证对麻黄汤应用的范围,已大大超过上述诸证。不仅已突破外感伤寒之局限,同时在许多内伤杂病之运用上,亦常获效。为何此例与麻黄八证无关而用麻黄汤,须从本方之配伍具体分析。
??麻黄,味微苦,性温,不仅为发汗之主药,而且“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故前贤赞其“开诸闭”;“谓其破癥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处,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淤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今用麻黄入手太阴,以逐寒搜风开闭散淤,透邪外出,而去病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7:31 , Processed in 0.0546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