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lzhh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2-7 19:03:50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抱残守缺  "胡希恕先生受日本古方派影响甚深。日本中医大的流派可分为古方派、后世方派与汉兰折中派。古方派以吉益东洞为代表,主要以运用伤寒论方剂为主,在学术上否定《内经》阴阳五行的理论,认为是后世神仙家方士编造的理论,无实际价值,在学术上主张废弃中医传统理论,而以仲景书中的方证相对来治疗疾病。在论坛中很多人提到刘渡舟教授第一个提出抓主证治疗疾病,实不知此为胡希恕先生一生观点所在,胡先生尚为刘渡老之前辈,而渊源于日本古方派。”——所述与我所知一致。
“伤寒论原序中已经标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文历历在目,不可否认。”
——曾有多位学者认为原序非尽张仲景所写。
“必欲伤寒论源于汤液经,不妨看汤液经传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式》,其中核心理论仍为内经原文,汤液经尚且如此,伤寒论自不必说。且欲真知伤寒不读内经是不可能的,姑举一例,《内经咳论》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落脚在“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一句。观之伤寒方中多以姜、细辛五味子为治咳核心,可知伤寒渊源。故二书只能合参互证,方可得仲景真意。”——内经搜罗上古百家,不舍经方与医经,谓“伤寒论源于汤液经”,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伤寒论直接或者大部分源于汤液经”?
“胡老认为经方与医经判然两途,未免武断,属贤者千虑一失。也与当时胡希恕先生未见敦煌本子有关。”——胡老此论的背景与多数论者忽视伤寒论与本经的关系有关 ?
“至于考证文字之事,其中大有道理固多,师心自用之处也不少,自方有执开其先河,流毒不浅。”——有人认为宋以后落第儒生滥册医伦,无实证功夫,唯望文生义,影响中医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周潜川、廖厚泽、张天宇们倾向此论吧)。在经学中清之朴学有为宋儒矫枉之意,其失多在大方向,而非细节。
王玉川先生的内经研究极有见地,赞同否?
目前尚未见到樊正伦先生对于内经学说的文章,您说的是修养吗?
多谢指教!
12
发表于 2004-2-7 23:14:17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这个贴子最后由抱残守缺在 2005/05/18 10:23pm 第 1 次编辑]

先生误矣,张天宇怎能跟周潜川、廖厚泽相比较?后二位深通医理、学有传承,比之普通中医名家尚且有过之,何况一个不太通中医理论的人拿来相提并论。对于冯世伦先生我是非常仰慕的,八年前第一次听到胡希恕先生的名讳也是从冯先生的口中,第一次接触到汤液经液也是受冯先生启发,能够使胡希恕——经方大师的学术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也是冯先生的功劳,胡希恕之与冯世伦先生,即如张仲景之与王叔和,在下对胡老佩服得无以复加。然而对于先生这篇文章实在不敢苟同。要知道《汤液经》传自伊尹,伊尹同太公吕望同为道家人物,与《内经》所传承黄帝学术(黄老并称道家始祖)当息息相通,陶宏景为道家之中坚,故祖述汤液。为何称之为辅行诀?以中医学本是道家学术之一支,姜春华先生早有文章,安徽名医陈可望先生之叔父、仙学巨子陈撄宁先生在《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体用》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陶文中“脏气不平,不得入于真景”,以汤药辅助修行,正是道家依身起修之辅助一法。且汤液经以五行论药,以五行——五脏论病,以阳进阴退、五行生克论制方之理法,实际通篇以五行为核心。文中一方面说,“其理论源自于经方体系的八纲,一方面说改变了以汤液经五行学说为主的体系,不免矛盾,汤液经中无明确的八纲论述,如何起源?可存在汤液经以外的经方经典,如果存在,经方派是一派是两派?若说仲景自创,则经方派当自仲景开始,于历史文献不合。文中另有“汉代的《汤液经法》反映出了八纲辨证理论和方证经验”,汤液经中只有五行论病 ,并无八纲之说,欲说汤液经中含有八纲,那么五行学说当涵盖八纲,伤寒也不出内经之外,“仲景由‘五元论’走向‘一元论’,即吸取了《汤液经法》中的方证内容,舍弃了五行、五脏理论,而独重辨方证理论,并把方证按六经(八纲)分类,创立了六经辨证提纲。”前后抵触。若言渊源于本经,以本经于脏腑少有论述,作为论据,其实并不足为凭。孙真人有云“欲行针者,必准轩辕正经,用药者须依神农本草”王雪苔先生认为黄帝明堂经之于针灸学,犹神农本草经之于中药学。内经治疗皆以针刺为主,黄帝内经与黄帝明堂经为一派学术。然而黄龙祥先生辑效的明堂经穴位下只列主治病症,也极少涉及脏腑,也决不涉及养阴滋阴岂能因此说明堂经与内经学术不相关联。殆古人笔法简练,唯列主病,与金元以后运笔大不相同而已。至于阳狂阴狂实唯为常与变的问题,经有病机十九条,为论病大法,当从脉症消息之,孰谓可拘泥不化。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虽然以少阴虚寒为主,但仍有三急下证。古今概念很少一致,即同时期医家概念也并不统一,如五瘅三十六黄之类七疝五瘿,历史上从未统一,至于温疟瘅疟则不足为奇。至于考证一法,我也举一例证,且关系重大,著名中医文献专家宋向元先生——北京中医学院元老之一,曾考证王叔和为仲景亲传弟子,另有山西已故刘姓伤寒名家也认为如此,王叔和非晋太医令,为魏太医令。苟如此,方喻之说直为呓语,彼不敢直言仲景之非,而痛诋叔和。故文献之学必以能落到实处为究竟。综上所述,故不敢轻易附和,以免乱人心目,使皇皇经典明珠暗投。愚素不喜考证文献作无病呻吟之语,于内经之学尤然,以其为中医群经之首,关系也大,苟真能得其十之一二,当可为一代宗师。曾经听过樊正伦先生讲座,颇喜其能运用内经于临床,而非纸上谈兵,殆后来者也有居上之处,故此云云。
13
发表于 2004-2-8 00:54:43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持论中肯,立论有据,进退有度,中气十足!
支持 抱残守缺 先生
14
发表于 2004-2-8 07:29:34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下面引用由丙丁2004/02/07 12:39pm 发表的内容:
此种考证之事,若发展为红学之类,则恐本末倒置矣。
先生所言不差.对于这种考证之事,如果运用在"理""法""方""药"上,也许还能对中医的前进有益.我们不能舍本求末.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2-8 16:20:42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抱残守缺 兄的学养实在令人钦佩,这样的同志如果能成片成片的,中医的希望不知回增加多少倍!
以发展的眼光看张天宇还是有机会跟周潜川、廖厚泽相比较的。——“殆后来者也有居上之处,”
我也是非常仰慕冯世伦先生、胡老的。
“要知道《汤液经》传自伊尹,伊尹同太公吕望同为道家人物,与《内经》所传承黄帝学术(黄老并称道家始祖)当息息相通,陶宏景为道家之中坚,故祖述汤液。为何称之为辅行诀?以中医学本是道家学术之一支,姜春华先生早有文章,安徽名医陈可望先生之叔父、仙学巨子陈撄宁先生在《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体用》一文中有精辟的论述。陶文中“脏气不平,不得入于真景”,以汤药辅助修行,正是道家依身起修之辅助一法。且汤液经以五行论药,以五行——五脏论病,以阳进阴退、五行生克论制方之理法,实际通篇以五行为核心。”——赞同!
姜春华先生的文章简短些,陈撄宁《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体用》一文没读过。
“山西已故刘姓伤寒名家”——刘绍武,“故文献之学必以能落到实处为究竟。”随着文物文献的增加,文献之学应该重作结论的?——刘绍武对伤寒论中“论”体的阐述,可以看作 “故文献之学必以能落到实处为究竟。”的标准吗?
“文中一方面说,“其理论源自于经方体系的八纲,一方面说改变了以汤液经五行学说为主的体系,不免矛盾,汤液经中无明确的八纲论述,如何起源?可存在汤液经以外的经方经典,如果存在,经方派是一派是两派?若说仲景自创,则经方派当自仲景开始,于历史文献不合。文中另有“汉代的《汤液经法》反映出了八纲辨证理论和方证经验”,汤液经中只有五行论病 ,并无八纲之说,欲说汤液经中含有八纲,那么五行学说当涵盖八纲,伤寒也不出内经之外,“仲景由‘五元论’走向‘一元论’,即吸取了《汤液经法》中的方证内容,舍弃了五行、五脏理论,而独重辨方证理论,并把方证按六经(八纲)分类,创立了六经辨证提纲。”前后抵触。若言渊源于本经,以本经于脏腑少有论述,作为论据,其实并不足为凭。孙真人有云“欲行针者,必准轩辕正经,用药者须依神农本草”王雪苔先生认为黄帝明堂经之于针灸学,犹神农本草经之于中药学。内经治疗皆以针刺为主,黄帝内经与黄帝明堂经为一派学术。然而黄龙祥先生辑效的明堂经穴位下只列主治病症,也极少涉及脏腑,也决不涉及养阴滋阴岂能因此说明堂经与内经学术不相关联。殆古人笔法简练,唯列主病,与金元以后运笔大不相同而已。至于阳狂阴狂实唯为常与变的问题,经有病机十九条,为论病大法,当从脉症消息之,孰谓可拘泥不化。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虽然以少阴虚寒为主,但仍有三急下证。古今概念很少一致,即同时期医家概念也并不统一,如五瘅三十六黄之类七疝五瘿,历史上从未统一,至于温疟瘅疟则不足为奇。”——待细看后再回。
“愚素不喜考证文献作无病呻吟之语,于内经之学尤然,”——强烈建议看看宫玉海《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
兄于中医之观点见解文章方便的话传些到我的信箱,以便学习提高。多谢!多谢!多谢!多谢!

16
发表于 2004-2-8 17:09:20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先生太客气了,我只不过把平常大家都知道得东西总结了一下,自己的东西尚且还很不成熟 ,所以在临床上尚不能得心应手,比之三七生、学海无涯诸位尚且有差距,还须努力学习。到是兄台能讲出刘绍武先生名讳,读书当属广博,令人佩服。以后有机会多交流。
17
发表于 2004-2-9 19:28:52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这个贴子最后由云云在 2004/02/09 07:33pm 第 2 次编辑]

樊正伦教授,男,1946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1963年赴宁夏支边即开始行医,至今已有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樊正伦教授以治疗内科疑难杂病见长,尤擅治疗肝胆、心肺、脾胃以及疲劳综合症等疾患。已使上万名患者恢复了健康。
樊正伦教授几十年来多方投访当代名医,颇得真传,并且博览中医典籍,对其中经典之作,精熟于心。望闻问切,精细周密,充分领悟古来医圣之道术,遣方用药,挥洒自如,广泛淬取近代名家之精华。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大医,得到中外患者的充分信任和交口赞誉。
樊正伦教授现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主任,已主编撰写出版了数百部中医古典医籍和中医科学论著。现被聘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8
发表于 2004-2-9 19:37:27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解说】在自然界中,由于天气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人体随着季节的变化,也会产生怕冷或怕热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血对自然界的反应,也就是张仲景所提出的正气和邪气的产生。
  【中医中药出版社副研究员 樊正伦】
  如果我们就以张仲景对气的认识来看的话,我觉得基本上可以把气分成两类,一类是正气,一类是邪气,正气它主要体现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能力,在正气中,按照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又把人的正气分为阴气与阳气,这个问题在张仲景《伤寒论》里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解说】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之气所表述的内容对医家诊断和治疗慢性疾病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医家认为,正气充足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疾病的侵袭,而邪气侵入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产生。
  【中医中药出版社副研究员 樊正伦】
  这个邪气的概念是从正常六气的概念的引申出来的,《黄帝内经》中讲人在气交之中,风寒暑湿燥火属自然界中正常气候变化,当这种正常气候变化发生了太过于急,就是过于强烈,或者过于不足时候,人体和它的协调性产生矛盾的时候,这种气就变成了邪气。
  【解说】中医认为,邪气是造成人体生病的主要原因,人体各种气失去平衡的时候,脏腑组织功能就受到了损失,人也就会生病,主要表现为气喘、气短以及面部气色不好,而对气的这种认识,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中医中药出版社副研究员 樊正伦】
  张仲景曾经在伤寒论中第58条中提到”凡病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者,阴阳自和者必治愈”这里所说的阴阳自和,就是不管你得了什么样的病,不管你采取了什么样的治疗措施,发汗也好,利尿也好等等,只要阴气和阳气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个病就一定会好。
  【解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对气的论述,说明了中医在临床治疗中,调解气血对恢复病人健康所占的重要位置。
19
发表于 2004-2-9 19:39:07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主持人】对于一个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来说,《金匮要略》一书中的思想与内容,是必须要掌握的理论基础。由于书中所记载的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所以此书也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书中的方剂也就是现在的中医常说的经方。
  【解说】《金匮要略方论》是张仲景编著的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重要医著,此书最早叫《金匮玉函方论》,书中记述了40余种内科杂病和262个方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医学专著。
  【中医中药出版社副研究员 樊正伦】
  因为这种书非常宝贵,所以必须藏到金子制的柜子里,玉函也是说明它宝贵,由于这本书非常珍贵所以必须放到玉的匣子里,这就叫金匮玉函方论。
  【解说】由于该书详细分析了多种疾病的不一样病证和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因此被当时众多医家所推崇和珍藏。
  【中医中药出版社副研究员 樊正伦】
  当时王洙传抄给士大夫,在宋代林亿校正伤寒论的同时,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当时只有三卷,上卷论伤寒,是《伤寒》的节略本,中卷论杂病,下卷附方,由于林亿已经校对了《伤寒论》,所以他就把《金匮玉函经略》的第一卷上卷部分删除了,把中卷部分和下卷部分合到一起,把方子附到病证的后面,又重新分成了三卷,这三卷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匮要略方论》。
  【解说】几千年来,经过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金匮要略》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和理法方药范例。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感冒,此书就从风寒、风湿、风热三个方面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中医中药出版社副研究员 樊正伦】
  所以张仲景把这三个放到一起,来加以平脉辨证,所以他在每一个病的后面都是这样叙述的,痉湿喝病,脉证病治,因为这本书它的特点呢,就看出张仲景叙述杂病的时候病在前,症在后,脉在后,治在后,这就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的系统性。
  【解说】《金匮要略》各篇内容大多首尾相应,论述病证方药十分全面。该书把确立病名、辨识证型、制定治则、处方用药融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
20
发表于 2004-2-9 19:45:49 | 只看该作者

给秦越人、五积散、三七生、翟鉴:《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樊正伦教授畅谈《黄帝内经》
(一)关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这部医学文献汇集了我国古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以及古代一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医者的医疗理论知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
《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9卷,共18卷,各有81篇,内容非常丰富。《素问》是集各医家医论,着重论述基础理论的著作,全书阐述阴阳、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医学原理。原书的第七卷早佚,唐代医学家王冰注释《素问》时以“旧藏之卷”补入。《灵枢》,又称《针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对针灸作较多论述的医学基础理论著作。
隋代医学家全元起,精通医学,在当时有很高的声誉,有“患者仰之,得元起则生,舍元起则死”的赞誉。也是中国医学史上较早也较有影响的《素问》注释者。
唐代医学家王冰,积20年时间,注释《黄帝内经素问》9卷。王冰是继全元起之后对《内经》又一次进行整理注释的医学家,对保存和传播古代医学文献作出了很大贡献。
北宋医学家林亿等人,“校注《黄帝内经素问》,正其讹误6000余字,增其注义2000余条。”他们的校注本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这是现存《黄帝内经素问》的最完善的注释本。
《灵枢》是我国古代人民从实践中发现并总结记录下来的关于人体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用针灸治病的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原书在晋、唐时期流传并不广,经宋代医学家史崧以“家藏旧本校刊”后才广泛流传开来。
明代医学家马莳,又对《素问》及《灵枢》重新分卷注释,编辑成《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及《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9卷。
以上关于《内经》的注校本也与《内经》一样成为中医学的经典文献,是研究中医者必读的基础医书。诚如近代著名医学秦伯未教授所言:“我们研究祖国医学,先要学习《内经》,然后可以顺流而下地贯彻到其它医书,不如此,便象失掉了钥匙,无法打开中医宝库的大门。”
秦伯未教授为扶掖后学,撰写了《内经知要浅解》以帮助初学者由学习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入手,先对《内经》有一个概括的认识继而深入学习《内经》。
秦伯未教授说:“《内经知要》是中医古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的简化本。”“李中梓选择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等8篇,取名《内经知要》,作为研究医学的入门本子。知要的来历,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意思是《内经》全书有一个思想体系,明白这个体系,一句话便可说完。如果抓不到中心,那就散漫复杂,难以理解了。
我们要学习研究《内经》,可以先学习一些关于《内经》的入门书籍,比如,可先学习李中梓的《内经知要》。要能较快地掌握《内经知要》的知识,我推荐大家先学习秦伯未教授写的《内经知要浅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6:32 , Processed in 0.0494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