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hka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3-21 09:11:52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这方对气滞有效,其余的胃病无效.
12
发表于 2008-3-23 09:29:45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好方子  长见识了
13
发表于 2008-3-23 11:48:2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柴胡:腹部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白芍:入肝脾血分,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止痛,利小便,益气。
柴芍治肝脾胃肠诸疾。
楼主动了脑筋的。。。。嘿嘿
14
发表于 2008-3-23 12:40:2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思路
重庆  刘世峰
1辨证思路 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笔者认为首先应区分是胃痛病还是胃痛证。所谓胃痛病,是指胃脘部疼痛日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素有胃痛,为情志、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这种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起来比较困难。所谓胃痛证是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或暴饮暴食,食用不易消化食物,饮食积滞不化,引起胃脘部突然出现疼痛。胃痛证起病急骤,病程短,治疗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对胃痛病的治疗,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和引起胃痛的主要原因是,情志因素、饮食失调,以及胃的生理特征和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肝气极易犯胃等。所以我在对胃痛病的辨证时,首重气血。也就是说,治疗胃痛病,首先辨别是气滞或是血瘀;是虚寒或是郁热。另外,也有寒热互结胃脘而痛者,或素体阴虚,或胃痛日久,郁热伤阴,或过食辛辣,或肝胃郁热,灼伤胃阴,胃络失养,发为阴虚胃痛的,以上各型均可因寒邪或饮食诱发。此外,在胃痛病的辨证时,还应结合胃痛的时间、性质、疼痛的程度、缓解措施、牵涉区域、病人的喜恶、嗳腐吞酸以及便黑等情况进行分析(胃镜或胃肠钡餐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些对于我们辨别胃痛病的性质和指导临证用药均有重要价值。
2证治方药  2.1  胃痛病
2.1.1  肝胃不和
证见:胃脘胀痛,牵引两胁,嗳气泛酸。噫气或矢气后胀痛稍减,胀痛每因情绪变化而增减。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降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芍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佛手、柿蒂。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5g,瓜蒌15g,黄连6g,佛手15g,柿蒂20g,甘草10g。
若气郁化火,证见:胃脘灼热疼痛,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上方去半夏、党参加栀子15g,丹皮12g。   
2.1.2  胃络瘀阻
证见:胃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疼痛拒按,食则痛剧。或有吐血便黑,口干不欲饮,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加枳壳、玄胡、丹参。生地30g,赤芍20g,当归15g,桃仁15g,红花12g,枳壳15g,玄胡20g,丹参30g。
2.1.3  脾胃虚寒
证见:胃中隐痛,喜温喜按,饮食量少,食后胃脘作胀。或有泛吐清水,肢倦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治法:益气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党参15g,白术20g,茯苓20g,法半夏12g,陈皮15g,木香12g,砂仁(后下)10g,灸甘草10g,山楂20g,神曲15g。
2.1.4  寒热互结
证见:胃脘胀满疼痛,经久不愈,恶心欲吐,口干或苦,大便稀溏,1日数次。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柴胡、枳壳、白芍、玄胡。法半夏12g,黄芩12g,黄连10g,干姜12g,党参15g,大枣15g,柴胡15g,枳壳15g,白芍20g,玄胡20g,甘草10g。
2.1.5  胃阴亏虚
证见:胃痛日久,疼痛不剧。烦热似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益胃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百合汤加丹参。北沙参20g,麦冬15g,生地30g,当归10g,枸杞12g,炒川楝子20g,百合30g,台乌10g,丹参20g。
上述各证型均可因寒邪或饮食因素诱发,治疗宜在以上处方基础上加味治疗。如因寒邪诱发加高良姜、桂枝;若为饮食诱发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
2.2  胃痛证
寒邪客胃
证见:胃痛暴作,胃中冷痛,恶寒喜温,得热痛减,口和不渴,或有恶寒头痛。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紫苏、陈皮、木香、桂枝。良姜15g,香附20g,紫苏15g,陈皮15g,木香12g,桂枝12g。
结语: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探索总结出来的,对胃脘痛治疗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规律,对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有执简驭繁作用。这种方法既有理论依据,又突出重点,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临床上按照这个思路辨证治疗胃脘痛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之所以将胃脘痛分为胃痛病和胃痛证,是由胃脘痛一病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正如将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水肿分阳水、阴水一样。其一,致病因素不同。胃痛病与情志因素和长期饮食不能定时定量关系密切;胃痛证由饮食生冷或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引起。其二,发病机理不同。胃痛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起来比较困难,虽然也可以由寒邪或饮食因素诱发,但绝非单纯使用良附丸、保和丸之类即能治愈。胃痛证起病急骤,病程短,病因单纯,容易治愈。其三,治疗方法不同。治疗胃痛病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治疗胃痛证,直接针对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即可。
最后应该注意的是,对胃病的治疗不能只重视药物,因为情志和饮食既是形成胃病的原因又是诱发胃病的诱因。要嘱咐病人忌酒、辛辣、甜、酸、生冷及不消化食物,避免对胃的不良刺激,才有助于胃病康复。
15
发表于 2008-3-24 21:57:12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原来真正的精品论述在14楼,立意新颖,独具匠心,学习了。

-=-=-=-=- 以下内容由 爱我中医2008年03月24日 09:58pm 时添加 -=-=-=-=-
楼主只是想抛砖引玉罢了。
然而真就把玉给引来了,哈哈,大喜。
16
发表于 2008-3-24 22:01:3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好!首先应区分是胃痛病还是胃痛证。病证有别,病证相参.
17
发表于 2008-3-26 19:59:38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以方测证,以方论法,以法论略,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以法统方;
兵有阵纪,方有法统。此应为:舒肝理气,清热燥湿之法。
18
发表于 2008-3-28 23:54:5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学习了,我常用,有效.体会:在临床上,有地区性差异.
19
发表于 2008-3-29 21:13:5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方中黄连若胃偏寒者,量可从新思考为佳!
20
发表于 2008-3-30 14:35:1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胃脘痛的治疗心得

方中加炙甘草10g会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1 03:30 , Processed in 0.11087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