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42:3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帕金森氏病育阴填精有效
帕金森氏病现代医学将其归为原因不明性脑病,临床主要特征为进行性运动迟缓、肌强直和震颤。此病治疗颇为棘手,余曾与上海长海医院神经专科合作攻关,发现滋阴填精药物能缓解症状,有的经治病例,可维持8~16h,远较平肝熄风,活血通络或镇潜定痉为优。
  盖以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失柔润,遂有“痉”症。肝为风木之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体柔而性刚,主升主动,且为少阳相火寄居之地,肝脏之所以能宁谧不妄,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育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用,遂条达畅茂之性。若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必致虚风潜起。由此而知,本病病机为肝阴不足,阳扰风旋,肾精不充,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治当熄风和阳,然必用柔缓。柔缓之治,不外育阴填精,反对使用驱风通络。虚风由脏阴内耗所起,故而择用之品,多取酸甘之类,酸能柔筋,甘能缓急,肾水不充者借之厚味填补,阳亢风动者佐以介类潜藏。上例即取此意,滋水涵木,濡血柔肝,佐金制木,培土养肝,更加活血化瘀,共奏“滋其化源”之谐音。临床治疗一月而达小可之境,绝非倖中。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07月13日 07:43pm 时添加 -=-=-=-=-
失音治从金实不鸣
失音,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人之卒然忧恚而无音”。可见致病原因不一,音嘶不亮,当分久暂,急起者大多为风邪袭肺,肺气失宣,属“金实则不鸣”,病延日久,肺气日衰,如晚期肺结核之音嘶,中医称之为“肺花疮”,属“金破则不鸣”,治法迴然不同。然亦有败血顽痰,填塞心窍,瘖不能言者,或气滞血瘀,会厌窒塞而不能言者,皆属“金实则不鸣”。故议治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1)风寒闭肺:咽为肺之窍,风邪闭肺,肺失宣畅,故见咳嗽声嘶甚则失音,此证最为常见。临证习用炙麻黄、炙兜铃、炙紫苑、杏仁、桔梗、蝉衣、凤凰衣、玉蝴蝶、胖大海、桑皮之类,口含铁笛丸,疗效颇佳。曾治一患者,擅长皮簧,竖日即降粉墨登场,忽受外感,音嘶不能出声,乃疏上方给予,一药而瘳,其病若失,知者皆,因西医按急性喉炎治之,其效不及如此之迅速也。
  (2)瘀血组滞:忧恚过度,肝郁气滞,气滞血结,瘀阻会厌则瘖不能言,常见于声带息肉或声带闭合功能不全者,同时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若因意外刺激,大惊入心,致气血乖违,血瘀清窍,肺气不利则卒然无音,如癔证性失音。当此之际用活血化瘀,宣畅气机,可用血府逐瘀汤,加菖蒲引药入心,倍桔梗宣肺开音,升麻提升宗气,收效颇捷。如治江某,声带息肉术后咽部梗阻,音嘶不亮,咽痛,口干苦而臭,唇干,牙龈破碎,五官科检查声带闭合不全,脉弦数,舌紫苔黄腻。病经四载,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为瘀,复以术后瘀热上干清窍,清气遏而不升所致。
12
发表于 2009-7-13 21:14:5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颜老治医如治军,大气磅礴,横扫千军如卷席,吾辈后学当自强!
13
发表于 2009-7-13 21:56:4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颜德馨更是涉足血液病的治疗,主攻白血病和血小板减少症。为了寻求可靠的中医疗法,他深入钻研了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将血液病与中医气血理论结合研究,并投入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观察、实验等等,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颜老可以算真正中医了,可他并不是纯中医,用中医、中药方法攻克现代疑难病应该是时代发展,中医发展的需要。
14
发表于 2009-7-13 22:21:0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人无完人,谁也概莫例外。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不依哪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抢救方面,纯中医能行吗?——不行。在治疗慢性及急慢性疑难病,纯西医行吗?——也同样不行。那么,在现实临床上,发挥中西医二者的长处,才是现代最完整、最完美的医学。
15
发表于 2009-7-14 06:38:09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真正的中医应该致力于临床需要,努力提高疗效,远离虚无缥缈的异端邪说。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0:2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四时感冒务明时气疫气
感冒之名,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中,然类似感冒之描述,在《素问》中即有。如:“风邪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痛、恶寒”。迨至清代温病学说兴起,不少医家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之气有关,《类证治裁》更明确指出“时行感冒”之名,然治疗总不外乎祛风解表之法。
  余以为,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夹四时不正之气而入侵,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和霉雨之湿,固是自然界之变化,但在四时之中,又有气候失常之时。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非其时而有其气,人感乖戾之气,都能入侵人体而致病。另又有感受“疫气”者,则高热、口渴、阵阵剧咳,甚则呼吸困难、紫绀、咯血、舌红、脉数,更不可以作“伤风”治,故曰:四时感冒务明时气疫气。
  余治四时感冒,首辨寒热虚实,总不忘乎时气疫气,故喜用清热解毒,但常灵活变通。若风寒遏表,症见高热无汗、形寒、头痛、鼻塞流涕等,则用宣肺开泄腠理,倡以寒温并用,如羌英汤(羌活、大青叶、蒲公英)发汗退热,亦可用于风热不著者,投之辄效。若风热袭肺,症见高热面赤、汗出气粗、咽痛等象,投银翘散、抗毒饮常效。若高热长盛不衰,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亦为良策,外邪闭肺,热不得泄,出现高热、气粗、张口抬肩,用泻腑之法,常能使邪从下走,以达到退热祛邪之目的。
  然老人感冒,又当别论。盖老人肺虚,外感时邪,易伤肺阴,且常反复不愈。古方人参败毒散、参苏饮虽治虚人感冒,但药性偏于温燥,仍非所宜。而陈士铎《辨证录》中加味补中汤一方,临证用之多验。该方主治虚人感冒,持续不愈,或易于感冒,时作时辍,头痛鼻塞,畏寒倦怠,午后低热,咳嗽胸满。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1:0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痛经不孕取乎解郁与暖宫
女子以血为本,血液枯耗,固能导致冲脉失盈,任脉失养,影响摄精受孕,而血行瘀滞,尤能滞涩气机,阻塞胞脉,致使难以受精成胎。凡治不孕,必先调经,而不孕兼有经前腹痛者,则首当辨治痛经。
  痛经病因多异,一般而言,刺痛为瘀,绞痛为寒,疼痛绵绵属虚,腹痛灼灼属热,痛而兼坠为气虚,时痛时止为气滞。余则以为痛经以血为病,主张“血病以行气为先”,“血病以热药为佐”,执简驭繁,可将痛经不孕分为气滞血瘀、寒浊凝滞二型辨治,收效显著。
  1.气滞血瘀,治宜解郁化瘀
  女子以肝为先天,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凝泣,继而波及五脏六腑之气血,造成寒热虚实的不同病理。经行腹痛虽表现不一,但其大旨总不出乎肝郁气滞,甚则气滞而血瘀,其表现多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坠胀作痛,拒按,经量少而不畅,色紫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势顿减,或有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治次宜用解郁化瘀法,临证习用血府逐瘀汤出入,以理气解郁,活血止痛;若肝郁甚者,每配合以逍遥丸;血瘀明显者,则加泽兰、益母草之属,常可获得肝疏心恬,自然欢合之效。
  2.寒浊凝滞,主以温暖胞宫
  女子临经之际涉雨受凉,或贪饮凉物,最易导致寒浊着入胞宫,经水之道随之闭塞不通,证见经前或经行时小腹拧痛抽痛,喜暖恶凉,按之痛甚,经量少,色黯红,或紫有块,四肢不温,胁肋掣痛,舌质紫,苔白润或腻,脉沉紧。治此须用辛温之品,以祛寒化浊,温暖胞宫,俾胞宫寒浊得以温化,经水得以通畅。临床常用少腹逐瘀汤、化瘀赞育汤(血府逐瘀汤加紫石英、蛇床子等)化裁,祛寒暖宫,促其受孕.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1:3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头为天象清则灵,眩晕责之杂则钝
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请则灵,若杂则钝。故凡六气外袭,痰浊内停,精血内虚,瘀阻清窍,皆能使清阳不升,眩晕乃作。临证发现大凡眩晕之作,虽病位在头,但病因各异,故须根据病程之久暂,病证之虚实而灵活施治,着重掌握风、痰、虚、瘀四个关键,方能不误。
  (1)风凡风者有内风外风之别,又有虚实之分,而眩晕者多见于肝阳化风。常挟有痰浊上扰,如高血压之眩晕,证见头目眩晕,易怒失眠,面红口苦,脉弦,舌苔厚腻,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盖肝乃风木之脏,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若烦劳过度或情志郁勃,久则化火生风,内风上旋,且风火相煽,挟内壅之痰浊上扰巅顶而致眩晕,此类眩晕非一般化痰之法所能奏效,因肝阳有余之证,必以介类以潜之,或以咸降,以清泄阳热,而平上升之肝风。
  (2)痰痰与眩晕,先贤阐述颇丰,故丹溪翁有“无痰不作眩”之说。此类眩晕临床颇为常见,如美尼尔氏综合征多属此类,证见眩晕如坐舟车、胸脘痞闷、耳鸣、恶心呕吐、脉滑苔腻。究其病机,有痰热中阻或水饮痰浊上泛之别。
  (3)虚因虚而眩,有阴虚阳虚之不同,复有气虚血亏之区别,故治虚眩,有育阴潜阳、养血柔肝、益气升阳之不同,育阴潜阳法适用于老年阴亏或素体肝肾不足,阴亏于下而致虚阳上扰。眩晕欲仆,头重脚轻,耳聋失眠,腰膝酸软,脉细弦,舌红苔薄等症。因肾水不足,肝阴亦亏,木失涵养而阳浮于上,龙雷之火上升。
  养血柔肝法适用于肝失所养,眩晕时作,面色萎黄,口唇爪甲少华,肢体颤抖,脉细舌淡等证。因肝藏血,赖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故肝之用全赖血。若失血过多,血不养肝,则头目眩晕,肢体颤抖,也属“血虚生风”范畴。然血虚则生风,非真风也,类似风动,故曰内虚暗风,此决非单纯潜镇所能奏效,肝为刚脏,非柔不克,必以补之、柔之。
  益气升阳法适用于中气不足,中州失于斡旋,谷气不得升浮,症见眩晕绵绵、遇劳更甚、少气懒言、脉细、舌淡之证。盖脾胃同居中州,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气血生化乏源,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为眩晕。故余治此证,多从脾胃入手,以益气升阳为法,李东垣之益气聪明汤可谓合拍。
  (4)瘀瘀与眩晕,前贤较少论及,余从医五十余载,潜心活血瘀临床实践,颇有所得。“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之不痊,须当为之调血”,眩晕亦然。何况头为天象清则灵,容不得半点杂和瘀,若因外邪入踞脑户,阳气被遏,气血运行受阻,瘀血交滞不解,则眩晕缠绵难愈;若因跌仆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清窍失养,其瘀之端倪更显。故用通窍活血一法,治眩颇佳,常以王清任通窍活血汤。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1:58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小儿夜啼多因客忤起
世传小儿无七情之变,末尽然也。传统辨证责之心肝有热,投以导赤散或泻青丸,亦有寒盛腹痛而致者,投温寒止痛之理中、良附辈,然则往往不能取效。考《医林改错》中有关小儿夜啼项下,有四则可参。一、夜睡梦多是血瘀,此方一二付全愈,外无良方;二、夜不能睡用安神养血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三、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二付全愈;四、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末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有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
  夫小儿入夜惊啼,证除此而外,或有发热,或有汗濡衣,或无汗身,面青若紫,手足蠕动,是白天见非常之物,听非常之响,或失足落空,跌扑闪挫,归纳之为客忤所起。大凡睡卧不宁者,魂不安之故,魂为阳,夜则魂藏而不用,魂不能藏,所以不宁;寤必恍惚,魄亦不安,魄为阴,寤则阴气不足故,古人之谓邪气乘于心,惊气袭于肝,神气怯弱者,尤能乖乱气血。稽血府逐瘀汤,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化瘀之核心;柴胡疏畅肝气,为化瘀之辅;当归、生地养血活血,可矫化瘀之偏;另以桔梗引上,枳壳调中,牛膝导下,使药力遍达三焦;殿以甘草和胃协理其间,化瘀以解惊气之结,活血以畅气机之聚,丝丝入扣,故常在一二付即能取胜。
  现代医学认为第一信号指具体的光、声、嗅、味、触,直接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装置,如超越常度的刺激则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之紊乱,西医多采取安慰剂治疗,但疗效平平。恒以“血府”为平衡气血之手笔,调整阴阳,协调五脏不和之象,对神经、精神科疾患,投之皆有效验。其对小儿夜啼之所以有效,亦缘于此,历年以此法治愈小儿夜啼症甚众,收效亦捷,有药到病除之趣,临床一得,堪足介绍。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06:52:25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颜德馨:中医当自强

医之医
解放前,医生私人开业,各自为政,中青年医生阅历不多,在业务上求一咨询之门实不可少。海上有著名的“医之医”两人,皆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能为后学析疑解难,深为医林称颂。一为程门雪医师,一为盛心如医师,两公业务不繁,但医者登门求教者则络绎不绝。作者亦深受其益,虽时过境迁已四十余载,记忆犹新,感德不忘。
  忆悬壶之初,有吴某者,以大咯血住某医院,多日未效,延余作亲友随访(解放前医院内无中医地位)。患者咯血,盈盆盈碗,呻吟烦燥,脉数,舌苔黄,热象显著乃投犀角地黄汤加味,两易其方皆未见效。而乌犀尖价昂,颇感惶然,遂趋谒盛老,嘱于原方加大黄再进,药后血止神安,令人心折。又治一久热不退之患者,汗后遍投攻腑、化浊、育阴等法都不为功,请益成老,嘱以小柴胡汤加甜茶叶、马鞭草,两剂热退。后将此法用于多例不明原因之发热,皆有效验。一叶之师,终身难忘。余经“医之医”教导而得益者,尚有石楠叶之治头痛;天竺子、腊梅花、凤凰衣之治小儿百咳;白茅花蒸豆腐之治大咯血,以及苍白术广泛运用于内科杂病;附子的振衰救绝等等,沿用至今而不废。数十年来余承先贤之遗风,乐于课徒,循循善诱,以报吾师。缅怀之余,愿我同道发扬尊师爱徒好作风,齐为提高中医素质作出应有的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05:46 , Processed in 0.05319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