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君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08: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六)心气血两虚
心气血两虚证,是指心之气虚血亏并存所导致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心气虚和心血不足共见为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失眠,自汗,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淡白不荣,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心气血两虚证常见于心悸、不寐、眩晕等疾病中。
1.病因
气能生血,血能养气,气血具有相互资生的特点。若心气虚不能生血,成心血虚无以化气,均可发展为心之气血两虚证,如劳心过度、久病体虚、失血过多、中气不足、化源无权等皆可导致心气血两虚。
2.证候辨析
心气血两虚证,以心气虚和心血虚共见为特征。因其病种不同,又各具特点。心悸因心之气血两虚而致者则心中悸动不安,自觉空虚,兼有神疲体倦,自汗乏力,面色淡白无华,脉细弱无力或结代。多由气血衰少,心失所养而致。治宜补气养血,养心宁神,方用归脾汤或炙甘草汤加减。不寐因心之气血虚而致者,则患者不易入眠,或睡中易醒,兼心悸健忘,神疲乏力,舌淡脉弱。多由思虑太过,劳倦内伤,气血亏损,神不内敛所致。治宜益气养血,安神,方用茯神散加味。若眩晕因心气血两虚而致者,则头晕眼花,劳心后加重,兼气短懒言,面白少华,心悸失眠。多由劳心过度,气血耗伤,不能上奉所致。
3.类证鉴别
(1)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与本证均属气血不足之证,共有心悸、失眠、体倦乏力等症状。但前者病位在心脾,为心血虚与脾气虚见症互有,所以还应有纳食减少、腹部胀满、便溏等脾虚表现。本证病位在心,仅见心气血两虚之象,而无脾虚之征。
(2)心气虚证、心血虚证 心气虚、心血虚与本证病因相同,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别。心气虚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为特点,心血虚以心悸、失眠、面色淡而少华为主症:而本证为气血双亏,上述见症共存。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08: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七)心气阴两虚
心气阴两虚证,是心气不足与心阴亏损二者共存所反映出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心之气虚和阴亏共见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虚烦不宁,手足心热,口干,舌边尖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心气阴两虚证常见于心悸、不寐、胸痛等疾病中。
1.病因
病久不愈,外邪乘虚直犯心脉:或素体虚弱,复加劳累过度,思虑忧恚,均可重创心之气阴。汗为心之液,若身体本虚,又误汗过多,则心阴被劫,心气耗散,致发本证。
2.证候辨析
心气阴两虚证,以心气虚和心阴虚见症共存为诊断依据。但临床所见,气虚或阴虚多有偏重,不可等量齐观。由于病种不同,表现又不尽一致。以心悸为主,则心中动悸不宁,气短胸闷,手足心热,夜间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结代。多由体虚邪侵,直犯心脉,耗伤气阴而致。治宜养阴益气,宁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以失眠为主,则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慌神疲,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常由思虑过度,劳伤心神,耗损气阴所成。治宜心脾同调,益气阴,安神志,方用归脾汤加天冬、麦冬之类。以心痛为主,则为胸闷隐痛,间时而作,伴有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口干咽燥,脉多为结代。系因劳倦内伤,劳神太过,以致心气不足,营阴被伤。治宜滋阴益气,养心宁神,方用生脉散或天王补心丹化裁。
3.类证鉴别
(1)心气虚证、心阴虚证 心气虚与心阴虚均可发展为心气阴两虚证,所以在病因及临床症状方面均有相同之处。但心气虚以心悸、气短并兼有全身气虚表现为特点;心阴虚以心烦、失眠、心悸不安并伴有全身阴虚有热症状为主症:而本证为上述二者表现兼而有之。三者不难鉴别。
(2)心气血两虚证 心气血两虚证与本证均以失眠、心悸为主症,同时具有心气虚之病机。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09: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三、兼证
(一)心肝血虚
心肝血虚是指营血亏少,心肝失养,而出现以心悸、失眠、眩晕、肢麻为特点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易惊,头晕眼花,手足震颤,肢麻拘挛,爪甲不荣,面色无华,月经量少而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苔薄,脉细弱或弦细。心肝血虚证常见于心悸、失眠、眩晕、痉病、月经失常等疾病中。
1.病因
(1)劳神太过 嗜欲繁冗,思虑无穷,以致阴血暗耗,肝无所藏,心血不充。
(2)劳倦内伤 劳倦过度,久病损伤,或内伤脾胃,化源不足,均可致营血不足,心肝失养。
(3)出血过多 长期慢性出血或大出血,新血一时未及补充,心肝之血无继而随之亏虚。
2.证候辨析
心肝血虚证,以心肝虚损的常见症状和血虚之象为主要诊断依据。心主血而肝藏血,心血不足则子盗母气,肝血不足可母病及子,最终发展为心肝血虚。本证因病种不同,表现各异。以心悸为主,则为心中悸动不安,惊惕不宁,兼见头目眩晕,少寐多梦,面色无华,脉弦细或结代。多由心血亏损,肝血不充,神不自安而致。治宜补肝养心,镇惊安神,方用平补镇心丹加减。以不寐为主,则为虚烦不眠,夜梦易惊,兼有心悸、健忘、爪甲不荣。是因营血不足,虚火内扰,神魂不藏所致。治宜补血养肝,宁心安神,以酸枣仁汤化裁。以眩晕为主,则头晕目眩,间时而作,劳累加重,兼失眠多梦,或肢体麻木。乃因阴血不足,心肝失养,上荣失司所成。治宜补血益气,资其化源,方用人参养营汤加减。以发痉为主,则手足拘挛或搐搦,多微微而动,肢体麻木,兼心悸等。是因营血虚少,筋脉失养所致。治宜养血柔肝止痉,方用补肝汤加熄风定痉之品。以月经失常为主,则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色淡,少腹空痛,且有眩晕、心悸、面色萎黄等。是因血海不足,冲任失养所致。治宜补益心肝,健脾益气,方用归脾汤合四物汤化裁。
3.类证鉴别
(1)心血虚证、肝血虚证 心血虚、肝血虚及心肝血虚,均为血虚引起的病变。但因发病部位不同,则表现同中有异。心血虚以心神不安为特点,症见失眠,心悸;肝血虚以筋脉失养、血海空虚、清窍不荣为特点,症见肢体麻木拘挛,月经量少色淡,眩晕,心肝血虚则二者兼而有之。在病变过程中,心血虚或肝血虚均可演变为心肝血虚,临床上应分清因果,区别主次,治病求本。
(2)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均可见到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等表现。但前者必兼见脾运不健引起的腹胀便溏、纳呆食少等症:后者应伴有头晕、目眩、手足拘挛等肝血不足之象。在病变过程中,脾气虚弱,化源告竭,营血亏少,可继见心肝血虚。此时,既要心、肝、脾三者兼顾,又要主次分明,抓住主要矛盾。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10: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二)心肺气虚
心肺气虚证是心肺两脏功能衰弱,气分亏虚进而出现的以心悸、气短、咳喘无力、自汗乏力为特点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久咳喘急,动则尤甚,痰液清稀,胸闷憋气,语声低微,自汗易感,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心肺气虚证常见于咳喘、汗证、厥证等病中。
1.病因
(1)久病耗伤 慢性疾病持续损耗,宗气不足,或久病咳喘,肺气被伤,可致心气不足。
(2)劳倦过度 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日久耗气,元气不足,心肺无继;或七情内伤,忧悲无度,耗散肺气,累及于心。
2.证候辨析
心肺气虚以心悸、咳喘兼见气虚见症为表现特点。因其侧重不同,病种不一,表现各异。以咳喘为主,则为咳喘日久,其声低微,心悸汗出,甚则口唇青紫。是因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而致。治宜补肺定喘,益气养心,方用补肺汤加减。以汗出异常为主,则为自汗较甚,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易于外感。汗为心之液,肺合皮毛,心肺气虚,皮毛不固,心液外泄。治宜益气固表,补养心肺,方用玉屏风散加党参、黄精、炙甘草等。以厥证为主,则见四肢冷凉,汗出不已,气短息微,喘悸不宁,甚或突然昏倒。多为劳累过度,外内皆越,心肺之气外脱所致。治宜益气固脱,方用独参汤加味。另外,心肺气虚可引起血行不畅,瘀血内停,临床应分清因果,权衡主次。
3.类证鉴别
心气虚证、肺气虚证 心气虚的特点是心悸、气短,动则尤甚:肺气虚的特点是咳声无力,气短而喘,咯痰清稀:心肺气虚则上述二者兼而有之。三者均有气虚表现,但病位不同,症状各异,不难鉴别。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10:3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三)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脾两脏气血虚弱的病变。即指心血耗伤,脾气亏虚,表现以心悸、失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为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倦怠,腹胀便溏,头晕眼花,自汗乏力,面色萎黄,或皮下出血,月经或量多色淡,淋漓不尽,或量少,或经闭,舌质淡嫩,脉细弱。
心脾两虚证常见于心悸、不寐、健忘、眩晕、出血、贫血、紫癜等疾病中。
1.病因
(1)情志所伤 所愿不遂,思虑过度,致心血暗耗,脾气凝滞,终成心脾两虚。
(2)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虚则化源不足,心血不充,两脏皆虚。
2.证候辨析
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和脾气虚弱见症为诊断要点。临床上因病种不一,表现各异。以心悸为主,则心中空虚,悸动不安,有气不接续之感,兼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食少倦怠。是因化源不足,血不养心所致。治宜益气补血,养心健脾,方用归脾汤主之。以失眠为主,则多梦易醒,睡眠不安,兼神疲乏力,四肢倦怠。总由思虑过度,损伤心脾,神不守舍而成。治宜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养心汤主之。以健忘为主,则遇事多忘,寐艰多梦,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因气血不足,神舍不守,意舍不清所致。治宜养血益气,安神宁心,方用益气安神丸化裁。以眩晕为主,则头晕眼花,心悸神疲,气短乏力,食欲不振,面色无华,劳神则加重。乃劳累太过,伤及心脾,损耗气血,头目失荣而致。治宜益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营汤加减。以出血为主,多见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和女子崩漏,其特点为出血量较多,血色较淡,质地较清,兼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乃脾虚摄血无权,心血失养所致。治宜益气摄血,调补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
3.类证鉴别
(1)心血虚证、脾气虚证 心血虚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安症状为主,脾气虚证以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出血等脾失健运、统摄失常表现显著:二证俱见,则为心脾两虚证。临床不难鉴别。
(2)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与心脾两虚证均可见出血和脾气不健的表现。但前者以出血为主要见症,无心神不安之象,若进一步发展,出血过多,新血无继,心血失养,可形成本证。临床应分清因果,及轻重缓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11: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四)心肾不交
心肾不交证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因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阳独亢,或心阴暗耗,心阳亢盛,不能下交于肾,进而形成心肾阴阳水火不相协调既济的证候。其特征为虚烦不眠,多梦遗精。主要临床表现是:心悸,失眠,夜梦纷纭,健忘,眩晕,耳鸣,遗精,早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干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心肾不交证常见于不寐、心悸、健忘、遗精等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中。
1.病因
(1)劳心无度 思虑劳神太过,或所愿不遂,情志化火,致心阴不足,心阳独亢,不能下交于肾,成心肾失于交泰之势。
(2)久病耗伤 疾病日久,穷必及肾;或色欲过度,房事不节,致肾阴亏虚,水不上济,心阳偏亢,扰乱神明。
2.证候辨析
心肾不交证足心肾之间的阴阳水火关系失调所表现的证候,一般指心肾的阴虚阳亢证。在不同的疾病中,其表现特点不一。以失眠为主,则见心烦不寐,夜梦纷纭,五心烦热,兼见心悸、头晕、遗精等。此由劳心太过,心阴被耗,累及肾阴,虚火内扰所致。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加减。若以心悸为主,则心悸而烦,头晕,目眩,少寐多梦,颧红耳鸣,兼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此为水不济火,心神不安之故。治宜滋阴补肾,清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以遗精为主,则梦中泄精,头昏目眩,精神不振,体倦乏力,睡眠不安,舌红,脉细数。此因所欲不遂,暗耗心阴,君火偏亢,相火妄动,扰乱精室,精关不固所致。治宜清心滋肾,交通心肾,方用三才封髓丹加黄连、灯心草之类。以健忘为主,则遇事善忘,言谈不知首尾,虚烦不眠,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此由肾阴不足,心神失养,脑髓不充所致。治宜交通心肾,用心肾两交汤加减。
3.类证鉴别
(1)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和心肾不交证均可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表现。但心脾两虚证不仅有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等气血不足之象,还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虚不运的表现:本证具有遗精、早泄,腰膝酸软等肾虚特征。此为两者的主要鉴别点。
(2)心胆气虚证 心胆气虚证虽可出现失眠、多梦、惊悸、神疲等与心肾不交证相似的表现,但其善惊易恐、怵惕梦惊、惧闻声响等表现最为突出,多有突受惊恐而发病的病史。心肾不交无惊恐致病病史,以阴虚火旺为临床特征。
(3)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皆可见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等肾阴虚症状。但前者伴见肝阳上亢之征,后者兼有心阳偏亢之象,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11: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五)心肾阳虚
心肾阳虚是指心肾阳气不足,沮煦失司,鼓动无能,形成以阴寒内盛、血行不畅、水湿内停为特征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尿少水肿,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喘促气短,胸闷作痛,唇甲青紫,舌质淡白或紫暗,苔白滑,脉沉微而数,或迟涩无力。
心肾阳虚证常见于水肿、心悸、胸痹、厥脱等疾病中。
1.病因
(1)先天禀赋不足 父母体虚,禀赋薄弱。
(2)劳倦过度 房劳或劳力无度,心阳及肾阳受损,上下相干,终成心肾阳虚。
(3)久病损伤 疾病日久,致心阳虚衰,穷必及肾,肾阳亦亏;或肾阳不足,温化无权,阴寒上迫心阳,以致心肾阳衰。
2.证候辨析
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心阳为血行之动力,心肾之阳俱虚,必然导致全身机能低下,并伴有虚寒、血瘀、水停的特点。临床上因病种有别,表现又不尽相同。以心悸为主,则惕惕易惊,悸动不宁,心中空虚,气短息微,肢冷浮肿。常由阳气不足,下焦水寒无制,上犯心胸所致。治宜沮阳利水,镇逆定悸,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黑锡丹加减。以水肿为主,则肿势较甚,按之凹陷,兼见形寒肢冷、心悸短气、胸闷等症。是因命火衰微,心阳不足,阳不化水,湿邪内停,外溢上犯,形成本证。治宜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方用真武汤加减。以胸痛为主,则心胸闷痛,心悸,腰膝无力,舌质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结代。是因心肾阳虚,运血无力,血行不畅所致。治宜温补心肾,通阳宣痹,方用人参汤合肾气丸加减。以厥脱为主,则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汗出清冷,神志不清,脉微欲绝等症。治宜回阳救逆,方用四逆加人参汤化裁。
3.类证鉴别
(1)肾虚水泛证 肾虚水泛证与本证共见水肿、肢冷等症。但前者以全身水肿、腰以下肿甚、腹部胀满、小便短少为特点:本证以兼见心悸、唇甲青紫等心功能低下为特征。
(2)水气凌心证 水气凌心证为本虚标实之证。一般在脾肾阳虚兼水湿泛滥的基础上产生。通常先有明显水肿,继之累及心阳。临床上以心悸气短、难以平卧、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全身水肿为主要表现,较之心肾阳虚病变范围为大。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11: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六)心胆不宁
心胆不宁证又称心胆气虚证,是指由于心虚胆怯,突受惊恐而引起的以心悸神摇、惊恐不安为特点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夜寐多梦,胸闷气短,时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数或细弦无力。
本证常见于惊悸、不寐等病中。
1.病因
本证的病因是素体虚弱并情志所伤两端。心主神志,为精神情志活动之枢。胆性刚直,中正而主决断。心气不虚,胆气亦壮。若心气不足,则神志不安;胆气虚怯,则决断不能,甚则邪伏心胆,变生诸症。
2.证候辨析
心胆不宁证的主要表现为心惊神摇,临床上因病种不同而表现各异。以心惊为主,则心悸惕惕,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舌多正常,脉细略数或弦细。心虚则神摇不定,胆怯则善惊易恐。治宜益气养心,镇惊安神,方用平补镇心丹加减。以不寐为主,则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噩梦纷纭,易于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伴心悸气短等,舌质正常或淡,脉弦细。此乃心虚胆怯,神不自安所致。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加炒枣仁等。
3.类证鉴别
(1)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证虽可见易惊及不寐的表现,但在此基础之上,又兼有痰热上扰和胃失和降的特征,如口苦呕恶、胸闷胁胀、舌苔黄膩、脉滑数等,本证以心胆虚怯、惊惕神摇为特点。痰热之有无是二者鉴别的关键。
(2)心气虚证 心气虚证与本证的鉴别要点在于有无胆怯善惊之表现。若在心气虚的基础之上又见恐惧不安、矗梦纷纭、恶闻响动等,多属本证。
(3)肝胆不宁证 肝藏魂而主谋虑,胆主决断,故肝胆不宁亦可见易惊善恐、不寐多梦之症,需和心胆不宁相鉴别。肝胆不宁证的产生,多因劳累或情志所伤,暗耗阴血,导致肝胆虚怯,肝魂不藏,胆失清静,出现心烦不寐、噩梦惊恐等精神不安症状。此外还可见到其他肝之阴血不足之象,如头晕眼花,口苦咽干、脉弦而细等。总之,二证虽同有胆虚之表现,但一以肝为主,一以心为主。
(4)心脾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与本证均可出现心悸、怔忡、寐难多梦等症。就病因而言,心胆不宁多与素体虚怯而猝受惊恐有关,心脾两虚则多因思虑劳倦所伤。究其病机,前者在于心脾,主要是心血脾气之虚,后者病在心胆,主要是气分不足。从临床表现来看,心脾两虚以心悸,健忘,多梦易醒为主,同心胆不宁的因惊而悸、惊恐不宁,惕惕不安有区别。且心脾两虚证尚可见到脾气虚损之少气懒言、体倦神疲、饮食无味、腹胀便溏以及血虚之面色无华,舌淡等症,其虚象更为明显。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12:1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七)心移热小肠
心移热小肠证系由心火内炽,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出现以小便黄赤、灼热刺痛、心胸烦热不安等为特征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为:小便黄赤,灼热刺痛,频数短涩,甚则尿血,心胸烦热,夜寐不安,口舌生疮,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心移热小肠证常见于淋病、尿血等疾病之中。
1.病因
(1)情志所伤 忧思劳心或繁劳过度,引动心火,心火循经下犯,应于小肠,形成本证。
(2)饮食失节 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食滞湿阻,郁而化火,导致心火内炽,下移小肠。
2.证候辨析
心移热于小肠一证,临床上以心火亢盛和小便赤、涩、灼、痛为特点。在不同的疾病中,又表现不一。淋证中见到本证,以热淋和血淋为主,表现为小便赤热,尿时灼痛,或尿血而痛,伴有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夜寐不安,渴喜冷饮,舌尖红,苔燥,脉数。热移小肠,清浊不分,水道不利,或热伤血络,血与溲俱下,故见上述症状。治宜清热通淋,或凉血止血,方用八正散或小蓟饮子加减。在尿血病中,则见小便热赤,尿中带血,色鲜红,心烦,夜寐不安,口渴而苦。是因心经热盛,下注小肠,灼伤脉络所致。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导赤散或小蓟饮子加旱莲草等。
3.类证鉴别
(1)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证与本证均可见小便赤、涩,热、痛等表现。但膀胱湿热为湿热蕴结,内扰膀胱,下迫尿道,以苔黄膩、脉滑数等湿热之象突出,且无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夜寐不安等心火过旺之征,以此可资鉴别。
(2)心火上炎证 心火上炎证与本证十分相近。心火上炎证以心脏本身火热症状为主,尤以神志不安和舌的局部改变显著,而小便异常居次;本证与之相反,以小便异常为主,心火之证居次。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21:13:1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医心病的证候

四、相关病证
(一)舌的病证
舌为心之外候,心之经络与之相互连属,心脏病变可反映于舌。其病变类型,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一为舌色的改变,如舌红绛、舌青紫等,二为舌形的改变,如舌痈、舌肿等,三为舌态的改变,如舌强、舌歪等:四为舌的感觉改变,如舌麻、舌痒等。
1.病因
(1)心经热盛 感受热毒之邪,或所愿不遂,五志化火,或过食辛辣,积滞成热,均可致心火亢盛,循经上犯,舌见异常。
(2)心脉瘀滞 情志郁结,或寒痰凝滞,致心脉痹阻,血行不畅,舌呈瘀象。
(3)气血不足 劳倦内伤,久病耗损,致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不能上奉,舌乏气之温煦、血之濡养,故见病象。
2.病证辨析
(1)舌色的改变
舌淡:舌色较正常为淡,主寒证、虚证。心气血虚弱见舌色淡,兼有心悸,怔忡,气短,动则尤甚,神疲乏力,常自汗出,失眠,面色无华,口唇淡白,脉细弱。心阳虚也见舌淡胖或淡紫,兼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气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脉微细,或迟弱,舌红绛。
舌色较正常的淡红色为深,呈鲜红色或深红色,舌干少津。若兼心烦不宁,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为心火亢盛。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营汤加减。若兼五心烦热,烦躁失眠,心悸不安,是心阴亏虚。治宜滋阴清热,方用加减复脉汤化裁。
舌青紫:舌呈青紫色,晦暗无泽,或有瘀点,兼心胸憋闷,疼痛时作,痛引肩背。是因寒湿痰凝,或气滞血瘀致心血痹阻。治宜活血通脉,或化痰宣痹,方用血府逐瘀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
舌生瘀斑:舌上出现青而带黑的斑点,较青紫色更深暗。小而成点为瘀点,几个瘀点融合一片即为瘀矗,兼见心胸部憋闷疼痛等。因心血瘀阻,脉络不通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之类。
(2)舌形的改变
舌肿:舌体肿胀,充盈口腔,甚则暴然肿大,胀满口腔,色红疼痛,妨碍饮食言语,伴见心中烦躁,坐卧不安,夜寐不宁,小便黄赤,口苦。多为重大心事萦怀,或变故起于非常,致使思虑太过,心火暴盛,上攻于舌。治宜清热泻火,方用导赤散合泻黄汤化裁。若来势凶猛,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挫其肿势。
舌生芒刺:舌面上鼓起软刺及颗粒,摸之粗糙棘手,色呈深红或紫黑色,伴见神昏谵语等。为热邪入内,乘心上犯所致。治宜清营泻热,方用清营汤加减。
舌衄:又称舌上出血、舌本出血或舌血。症见舌上出血不止,舌体肿胀疼痛,舌尖红绛,或起芒刺,兼见心烦急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多由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方选泻心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
舌裂:又称裂纹舌。指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纹。舌边尖破碎裂纹,舌质红绛,有血痕而痛者,多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治宜滋阴清热,方用增液汤加减。
舌疮、舌痈:舌生疮疡,如粟米大,散在舌之各处,以舌尖部尤为显著,为舌疮:舌上生痈,色红高起肿大,为舌痈,往往延及下颏红肿硬痛。上述二者均可由心经火毒上攻而成。治宜清热解毒,导火下行,导赤散加玄参、山栀、川连等。
重舌:舌下皱襞肿起,似又生一层小舌,故曰重舌。若舌下二三处肿起,连贯而生,又称莲花舌。其戍因多由心经热毒外发,或外邪引动心火,致使舌下血络壅滞肿起。治宜清泻心火,以黄连一味浓煎内服。
(3)舌态的改变
舌痿:又称萎软舌,指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瘘废不灵。若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语声低微,多为心脾气血虚极,不能上奉于舌。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舌纵:又称拖舌、舌舒或伸舌。症见舌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不能收缩,流涎不止,若兼舌质红绛,面红烦躁,脉数有力者,多为心火炽盛,兼舌体胀满,神志异常,舌苔黄膩,脉滑数者,多为痰热扰心。治宜清心泻热,或开窍豁痰,方用泻心汤或泻心汤合二陈汤加减。
舌卷:又称短缩舌。症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转动不灵,言语不清。兼舌色红绛,两颧红赤,壮热神昏,四肢厥冷,为热陷心包,上犯舌窍而致,兼舌卷黑,汗出不流者,为心绝。治宜开窍泻热,方用牛黄承气汤加减。
舌强:舌体失于柔和,板硬强直,运动不灵。若舌质红绛,高热神昏,为外感热病,热入心包,扰乱心神所致。治宜清心开窍,方用安宫牛黄丸。
舌颤:又称舌战,症见舌体振颤抖动,不能自主。若伸舌时,舌体蠕蠕微动,兼心悸,失眠,多梦,食少乏力,多因心脾两虚所致。治宜养血柔筋,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白芍、木瓜等。
弄舌:舌如蛇舐,上下左右,伸缩动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兼身热面赤,时时烦躁,唇焦口燥,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便下臭秽。为邪热蕴留心脾两经,心火上炎,脾热灼津所致。治宜清心火,泻脾热,方用泻心导赤汤合泻黄散化裁。
(4)感觉异常
舌麻:舌体麻木,舌色较淡,但不强硬,兼心悸,失眠,多梦,脉细无力。此多为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舌所致。治宜补血养心,资其化源,方用归脾汤加减。
舌痒:舌尖部或舌前半部发痒,兼胸中烦热,急躁少寐,小便热赤,舌尖部有红刺,脉数。多因五志化火,或过食肥甘,致心火亢盛,上犯舌窍。治宜清泻心火,方用八正散加减。
舌痛:舌尖红刺灼痛,心烦急躁,失眠少寐。多属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热泻火,导热下行,方用导赤散加黄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2 12:16 , Processed in 0.1477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