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您对“伏邪”怎么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08:05:32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思考:“伏邪”概念内涵的扩延----泛“伏邪”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5日 08:13am 时添加 -=-=-=-=-
温故索新,请发高论-----------
12
发表于 2008-3-15 08:54:56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为外邪客伏“膜原”。即为外邪入侵于膜原未解而潜存之旧邪。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5:05:49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定义有广,狭之分。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5日 03:48pm 时添加 -=-=-=-=-
柳氏有伏邪之辨-------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5:45:43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辨正蒋问斋医略伏邪篇
温 热 逢 源 · 卷 中 · 辨 正 蒋 问 斋 医 略 伏 邪 篇

辨正蒋问斋医略伏邪篇    诒按:伏邪之名,从前未经道及。自蒋问斋著医略十三篇,煌煌然著伏邪之名,而伏温一病,始昭然大白于天下。惜乎其所撰伏邪篇,历引内经、仲景之文,既详且备;而羼入吴又可募原之论,谓伏邪即与温疫同条共贯。殊不知温疫之邪,从口鼻吸受,所受者湿秽之邪,藏于募原,则发为寒热、痞闷、呕恶等证。伏温之邪,从经络内袭,所袭者\k风\k寒之邪,伏于少阴,发为寒热、身疼之候。病原见证,两者截然不同。蒋氏不能细加审别,而伏邪论中,每每将募原之说牵涉搀混,致学者转有多歧之惑。爰亟取蒋氏伏邪篇原文,为之逐条辨正,俾读者豁目爽心,而于伏邪疫邪,不至更相牵混。诒非好与前人辨难也,亦以病机所在,出入生死之间,不容稍有假借耳。    伏邪者,冬寒伏于募原之间,化热伤阴,表里分传,多为热证。以始得病,溲即浑浊,或黄或赤为据。    原注兰亭曰:小便乃州都气化,邪在表,无关于里,何至变色浑浊;显是邪伏于中,化热伤阴之明验也。    诒按:暑秽之邪,从口鼻吸受者,由肺胃而伏于募原,至秋令凉气外束,则发为伏暑。冬寒之邪,从皮毛袭入者,由太阳而伏于少阴,至春令温气外达,则为伏温暑温两病。其病源见证,截然两途。吴又可所论温疫病源,都属暑秽之邪。蒋氏乃谓冬寒伏于募原,是将温暑两邪,混为一病。其认题既误,则立论自不能中的矣。    其见证,初起即溲赤而浑,神烦少寐,或洒洒振寒,蒸蒸发热,或但热不寒,或汗出热不退,或潮热往来,或寒热如疟,或头疼身痛,或狂躁谵语,或渴或不渴,或反欲热饮,或有汗或无汗,或汗不达下。    诒按:伏寒化热,由少阴而发,每有骨节烦疼,腰脊强痛之证,以肾主骨髓,腰脊又为太阳经所辖之地也。内热上蒸,则头作痛,慎勿误认为表证,而强与发汗也。邪已化热而反欲热饮者,中有痰浊弥漫,得热饮则开爽也。温病得汗,而热不达于下,甚或足冷不温,此由正虚而气不流通,或因邪重而气被郁,以后病必见重,务宜留心。    舌苔或白或黄,或灰或黑,或滑或涩,或生芒刺,或反无苔而色紫赤。    诒按:邪涉于胃,则舌上生苔。又可所论邪由募原而发,故始则苔如积粉。其邪化热,日渐加重,故苔亦由白而黄而灰而黑,日渐增重也。若伏温化热,由少阴而出,间有不涉于胃者,则舌色如常。无论不见灰黑之苔,即白黄之苔亦不甚厚。诚以热在阴经,其患不犯于胃,则胃中浊气无由上腾而结为苔也。此亦温暑两证之分别处,学者当细心领会。    大便或秘或溏,或下利臭水,或如败酱,或带瘀血。    诒按:伏温热养于里,必以大便通达,为热邪之出路。此与伤寒便溏为邪陷者,其论相反,而其理则一也。    或遇湿土司令,酿成湿温,则身痛异常,溲更浑浊,当与湿证门参治。然湿从土化,土无成位,湿无专证,但治伏邪为主,辅以温通治湿之意可也。    诒按:湿邪有外感时令之湿,亦有内伤久伏之湿,身痛亦有不因乎湿者,均当分别论治。至治法之或以湿邪为主,或以伏温为主,当视湿邪温邪之轻重,其见证之缓急,方可着手,不容豫设成见也。    其解或战汗自汗,躁汗狂汗,发斑发疹。    诒按:表气之郁,固由斑疹战汗而解。而欲求达表,必先里气畅行,则通腑一层,正伏温吃紧关头,不可遗漏也。    其剧则或发痉,或神昏如醉,或苔黑起刺,唇齿焦枯,或鼻煤舌裂,或呃逆从少腹上冲,或摇头肢体振掉,或气急痰壅。    诒按:所叙诸剧证,皆热溃于阴。而燔及胃腑,或涉于手足厥阴之候,当分别施治,未可混列也。    其脉则忌紧涩细数,而喜和缓滑大。    诒按:温邪之脉,弦滑数大,此其常也。间有邪热郁遏,而脉见细数不畅者,有正气不充,而脉见细弱不数者,病必见重,医者宜留意焉。    其治或先用吴氏达原饮加减,从乎中治,然后或汗或下。如见三阳表证,则加羌葛柴胡之类;见三阴里证,则加硝黄之类。或先汗而后下,或先下而后汗:或汗而再汗,或下而再下;或但汗不下,或但下不汗;或养阴化邪,补泻兼施。毋为夹阴所惑,误服桂附则死。当察其证脉,表里虚实,老少强弱,\k风\k土寒暄,膏粱藜藿,参合为治。善后则宜和胃养阴。    原注兰亭曰:夹阴二字,流俗相传,本无足据。若因房室致病,男子为夹阴,将女子为夹阳乎?真不值一笑也。病在三阴为阴证,小儿亦有之,与房室何与焉?况阴证乃正伤寒家事,伏邪疫邪均无阴证;即或有之,亦千百中之一耳。    诒按:伏气化温,从阴而达,法当助阴托邪。达原饮乃燥烈伤阴之品,惟暑湿在募原,舌苔浊腻者宜之。若施于伏温之病,则助热烁阴,岂堪尝试。盖由蒋氏误认又可所论之疫邪,谓即是伏温,而置内经、难经所论于不问。    再按:吴氏所列治法,于表证多用温燥劫阴之剂:与伏气发温先伤阴分之病,甚不相宜。至所论里证治法,都与伏温相合,可以取法不少。缘吴氏当日所见之证,仍属伏气居多;所论病情,亦多伏气之候。只以病源未澈,识见不真,复有暑湿之邪夹杂而发者,淆乱其间。故论中每有病情确属伏温,治法亦合,而立论皆以疫邪为名者,此则吴氏立说之卤莽也。    汗不出,九味羌活汤、活人败毒散、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吴氏达原饮加三阳表药,医话柴胡白虎汤之类。

作者: 221.220.21.*  2006-10-10 22:46   回复此发言   

2辨正蒋问斋医略伏邪篇
下则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凉隔散、拔萃犀角地黄汤、吴氏达原饮加大黄,医话中承气汤、蒌贝二陈汤之类。养阴化邪,则犀角地黄汤、医话柴胡生地汤之类。补养兼施,则陶氏黄龙汤、医话大黄人参汤,或半夏泻心汤,或十味温胆汤之类。善后则医话归芍二陈汤加谷芽神曲之类。此其大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诒按:所列诸方,粗浅杂凑。学者观其大略,原不能举以治病。其汗剂所列九味羌活及败毒解肌等方,燥烈劫阴,于温病尤非所宜,学者勿为其所误也。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又五变篇曰:百病之始期也,必先生于\k风\k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八正神明论曰: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k风\k,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此内经诸篇,分明以正邪内伏,而后发为温病也。    诒按:以上内经各条,所论伏邪,亦既详且尽矣。何蒋氏尚牵涉募原之说,混而不分也。    六元正纪大论曰:司天之气,气温草荣。民康之际,温厉大作,远近咸若,此其先有伏邪可知。    难经: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此经中有伏邪可知。周礼四时皆有厉疫。盖邪伏之深,亦可期年而发。    吕览:礼记以非时之气为疫,即伏邪因感而发。    史记:齐中御府长信,冬时堕水濡衣,至春病热。此伏邪化热可证。    诒按:吕览一条,既以非时之气为疫,而又谓伏邪因感而发,是将疫邪伏邪牵合为一,蒋氏之病根在是矣。    金匮要略,百合病,必待日数足而后解,是亦伏邪之类。    伤寒论平脉篇,直以伏邪为病名。    伤寒例以寒毒藏于肌肤,春变为温,夏变为暑。此以冬伤于寒,发为温病,本于经旨。    太阳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既不恶寒,邪非在表,而渴属内热,其为伏气显然。    阳明篇诸下证,与伏邪入胃之意同。    少阴篇之自利,心下痛,厥阴篇之厥深热亦深,诸下证,亦与伏邪化热伤阴之意同。    诒按:伤寒既经化热以后,其证治法,与伏温大略相同。其不同者,在即起自内达外之时,则恰与伤寒为对待耳。    太平御览载曹植说,疫气致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若夫殿处鼎食之家,若是者鲜矣。此亦饥寒伤正,邪伏而后发也。巢元方以疫疠与时气温热相类,盖不知由于一气所伏,而有多寡轻重之分耳。通鉴唐纪:关中比岁饥馑,兵民率皆瘦黑。至麦始熟,市有醉人,当时以为嘉瑞。人乍饱食,死者五之一。此人饱食,非受\k风\k寒,盖有伏邪内动也。刘河间宣明方,治疫疠,不宜热药。解表而用白虎汤、凉隔散,明其有伏热在内也。    李东垣辩惑论载王辰改元,京师戒严,受敌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接踵不绝,将近百万。岂俱感\k风\k寒耶,盖伏邪所致耳。丹溪心法附余,附伤寒直格心要论证治诸法,治伏邪甚善,当与吴氏温疫论互阅。    丹溪心法:温疫,众人一般病者是。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首用大黄、黄芩,先攻其里,亦因其内有伏邪也。    方约之谓温热之病,因外感内伤,触动郁火,自内而发之于外也。此明言邪伏于中也。元史耶律楚材用大黄治士卒病疫,亦足见其邪之伏于里也。    诒按:以上各条所论,均系疫证;而蒋氏引之,每条牵入伏邪。其实疫证中有专病疫者,有兼伏邪者,当随证审治。若将两证牵合立论,则不特伏邪之证治不清,并疫证亦茫无依据矣。    王履溯洄集:温病热病,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而达之于外。又云:世人治温热病,虽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足以明其热之自内达外矣。    张景岳以温疫本即伤寒,多发于春夏,必待日数足,然后得汗而解。此与金匮百合病之义同,皆有内伏之邪故也。吴又可温疫论治伏邪最切,而反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非。是盖不知寒乃冬月之正邪,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及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k风\k;谓正邪可伏而后发也。由是观之,伏邪所从来远矣。    诒按:溯洄集所论,确系伏气所发,其论病情最为确当。蒋氏以伏邪与温疫牵合,已属误认。张景岳乃为温疫本即伤寒,则误而又误。其谓必日数足而后能解,理亦不确。缘景岳于外感六淫病,其理路本未能清晰也。吴又可专论温疫,遂将当时所见之病,无论其为伏温,为温疫,一概谓之疫邪。不责己之分辨不清,反疑内经冬伤于寒之语为不确。其才识粗疏,横肆武断,亦未免不自量矣。蒋氏既知所伏者为正邪,则所见高出于吴氏矣。何以篇中引用,仍以达原饮为主方。前后自相矛盾,吾所不解。    然人之强弱不同,攻补有异。大法有三:攻邪为上策,扶正祛邪为中策,养阴固守为下策。盖邪扶于中,犹祸起萧墙之内,邪正交争,势不两立。正气无亏,直攻其邪,邪退而正自复也。若正气有亏,不任攻邪,权宜辅正,且战且守,胜负未可知也。若正气大亏,不能敌邪,惟有养阴一法,悉力固守,冀其邪分自解,不已危乎。是以正气不虚,伏邪虽重,治得其宜,可奏全捷;惟正虚可畏。不知者,反以攻邪为太峻,乐用平稳之方,致使邪氛日进,正气日亏,正不胜邪,则轻者重,重者危,卒至不起;乃引为天数,岂不谬哉。    诒按:蒋氏此论,以攻邪为主,盖以邪退则正自复,去邪所以救阴也。吴鞠通温病条辨则专以养阴为主。阴气既充,则在表者,液足自能致汗;在里者,增水乃可行舟。阴旺则热自解:养阴即以泄热也。愚谓此两法,亦当随人而施。如偏于阴虚者,则养阴以泄热,吴氏之论为宜。偏于邪重者,则泄热以存阴,蒋氏之法为合。二者虽似相反,而实则相成也。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22:22:44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伏邪学说之探讨  杨德福【转】
伏邪学说之探讨  杨德福
伏邪学说始自晋·王叔和的《注解伤寒论·伤寒例》而源于《内经》。明清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医家对此说多予肯定,但亦有争议。究竟应如何评价伏邪学说?伏邪当存当废?笔者结合伏邪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在临床的应用,探讨如下。
l 伏邪学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1 伏邪学说的起源及其初期阶段的涵义 伏邪 (又称“伏气”)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用于阐述温病的病因和病机,以与伤寒鉴别。其涵义是:温病因于冬季感受寒邪,寒邪伏藏于体内,至春季而发为温病。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至晋以前,已认识到温病是一种在脉、证、治方面与伤寒均不相同的病证,但在病因上却认为二者同属感受寒邪。晋·王叔和提出了伏邪学说以解释这种异病同因的发病机理。他在《注解伤寒论·伤寒例》中指出: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从立春节之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一般可把晋至明以前作为伏邪学说的初期阶段,将其基本内容简称为“伏寒化温”论。伏邪学说提出后,很快便为医家所接受,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王叔和的“伏寒化温”理论便成为温病病机公认的解释。
1.2 伏邪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伏寒化温”论首先在临床上受到冲击。由于认为温病的病因与伤寒相同,因此,长期以来,治疗上墨守伤寒的框框,由表及里的治疗原则,采用辛温发散和扶阳的方剂,显然不适合治疗温病。明·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并且提出除伏寒化温者外,“且温亦有先见表证,而后传里者”,实开新感温病之先声(《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明·汪石山则正式提出了新感温病,指出:“有不因冬伤于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日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受之温病也。”新感温病的提出对伏气温病形成了挑战。面临这样的挑战,伏邪学说并没有丧失生命力,而是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伏邪病因的扩大;②伏邪病机的探讨;③伏气温病证治的发展;④伏邪学说的广泛运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力倡伏邪的医家和一批伏邪专著,如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叶子雨的《伏气解》、刘吉人的《伏邪新书》、雷少逸的《时病论》、蒋问斋的《医略十三篇》等,标志着伏邪学说的深入发展和趋向成熟。
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即“伏邪”之“邪”究竟指的什么,不少医家突破传统的“伏寒”旧说,认为六淫皆可感而不即发。如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写道:“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把“邪”的概念由“伏寒”扩大为“六淫伏邪”,这种病因上的扩大,使伏邪学说突破了早期阶段病因学上的局限性,出现了质的变化。既然六淫皆可为伏邪,发病季节自然也就不限于春季而可及四时。王肯堂曾指出:“不恶寒而渴之温病四时皆有之,不独春温而已”,病因上的扩大,使伏温不再限于春温一证。
总之,明清以来,伏邪学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病因学上的扩大,使伏邪学说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多数主张新感的医家并未否定伏邪,主伏邪的诸家也都承认新感理论。
2 用发展的观点看伏寒化温的病机
从伏气温病的发展过程看,伏邪的提出,其最初用意是用以解释临床实践上存在的一类不同于伤寒的外感热病。在原有理论不能解释新的临床现象时,提出新的学说是必然的选择,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伏邪的“伏”的含义是感邪不即发,伏藏体内过时而发。这一推断形成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受张仲景《伤寒论》影响。当时医疗实践中客观上伤寒学说深入人心和医家主观上重寒轻温,将温病的病因归于寒邪,但用寒邪不能直接解释温病,于是设想是冬季感受寒邪,伏藏体内,过时化热而成温病。二是上溯《内经》找理论根据。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句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本意并不含有邪伏过时而发的意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防病健身。如本季节不注意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就会影响下一季节对一些季节性疾病的抗病能力。如冬伤于寒,肾失于固藏,最易损伤精气,致使人体抗病能力减退,至春而易患温病,此乃“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本意。因此,《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都,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如恽铁樵《温病明理·卷一》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即明明指出,非内部有弱点者,纵有寒亦不伤之意。何以言之?冬者,闭藏之令也,冬不藏精,是逆冬气;逆冬气,则春无以奉生,故至春当病。”清代陈平伯专言新感,不论伏气,谓外感不外六淫,其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者,系指“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清代刘松峰只承认新感,否认伏邪,如说: “夫冬月寒厉之气,感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肤半年无恙,至来岁春夏而始发者乎?此必无之理也。”从温病学的发展史来看,明清之前,对《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全面理解《内经》此原文,对当今临床仍然有指导意义。现在临床上,冬伤于寒者至春未必温病,而在治疗春、夏所病之温热时,无需考虑其冬时所伤之寒(假设此寒确实存在)。温病的病因完全可以直接用外感六淫感而即发来说明。
3 六淫伏邪的提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明清时期,伏气温病病因扩大。据刘吉人、何廉臣等的论述,伏气温病学说突破了“伏寒”这一病因上的旧说,出现了“六淫伏邪”的概念,且认为伏气温病四时皆有。这说明当时医家已经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根据温病临床表现的不同,推断出了不同的病因,可惜仍未跳出“伏邪”发病的思路限制。中医是从证候来推求病因、探讨病机,从而认识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伤。伏气温病的特点是感而不即发,既然不即发,即无症可辨,如何能判断出感受何种邪气?当然更谈不上何时感邪了!其不合理处显而易见。或以为伏气温病邪伏于里,自内达外,发则里热炽盛,与新感温病不同。但新感温病并非起病初均有表证和由表及里传变,亦有直中心包的发病形式。如暑温一起病亦可见里热证。所谓伏气温病也有一起病兼有表证者,并非均现里热证。在正气虚的情况下,也可由里而再里,向里传变。汪石山有新感引动伏邪一说,基于以上相同的理由,既然不能明确判断出何种邪气何时伏藏于人体,那么,新感引动伏邪也就失去了基础。实际上,温病的初起表现是由所感受邪气的性质、外邪致病特点、人的体质特点和人体正气的强弱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邪气是否为伏邪无关。所谓伏气温病病情重,初起多见里热证,完全可以通过审症求因,将之归因于“外邪直中”或“内生六淫”为患,不一定是六淫伏邪为患。
4 从临床表现辨别温病的病因,不应局限于发病季节
每一个季节都有其对应的主气,如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在这些季节中多发之邪分别为风热、暑热、湿热、燥和寒,姑且称之为“主邪”。但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复杂(如应寒反热、应热反寒,干旱或炎热多雨),地理环境的不同(如岭南四季气温较高),人们生活工作的小环境(如高温、潮湿、空调环境等)不同,在主邪之外,常存在其他类型的邪气,姑且称之为“客邪”,如夏季除暑热、暑湿之邪,尚可出现风寒、寒湿之邪;冬季除寒邪外,也可出现风热、暑热、湿热之邪等。因此,每一种温病,四时皆可有,这也符合温病既有流行,也有散发的发病实际,都可看成是新感温病,打破季节的限制,可极大地推动对温病的认识。无发病季节的限制,外邪也就无所谓“伏”。从气候季节与温病发生的相关性中古人形成了对温病病因的感性认识,但温病的病因一旦上升为概念,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必须与具体的发病季节和气候变化分离开,后者只有参考意义,不具有决定意义。温病病因的最终确定由疾病的临床表现决定,符合何种病邪的致病特点即判断为何种病邪致病。
另外,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肝炎、艾滋病、白血病、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癌肿等,常表现为慢性过程,易反复发作或加重,可归属于温病来论治。这些病有些有明确的病原体因素,大部分找不到明确的病原体,其临床症状主要不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内环境失调所致,即与人体的气血、阴阳、气机失调有关,可以用中医的内生六淫、痰、瘀、毒等结合体质学说来很好的解释,不一定以伏邪来解释。总之,在临床实践中,要坚决贯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的精神。一切以临床表现为基础,从临床表现人手制定诊疗措施,不必纠缠于病邪是否为伏邪。
摘自:《新中医》文/ 杨德福(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广东广州5 10405)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3:49:06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伏邪之说,自古迄今,存在争议。论坛前段曾有此话题,权当接力-----
17
发表于 2008-3-16 23:46:56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伏邪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楼主收集资料丰富,值得学习一遍。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00:30:08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谢谢孙版主!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伏邪理论在教材中悄然隐身,临床多年,特别近年来疫病,怪病增多,令人深思,回归经典,本位考究,伏邪理论,大有深掘之必要!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7日 01:06am 时添加 -=-=-=-=-
再引高论---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7日 01:29am 时添加 -=-=-=-=-
“ 伏气学说的评价
   在伏气学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医家对它持怀疑态度,甚至予以否定。究其用意,并不在伏邪本身的存在与否问题,而是要通过否定伏气学说,使温病摆脱伤寒的桎梏,重新寻找温病的病因。及至近代,人们对伏气学说再度产生怀疑,有的温病学书籍甚至把伏气学说贬低成为温病的一项“辅助性说理工具”,先则“不予论述”,继则基本否定,用所谓“春季温热病毒”来代替。
   实际临床上,伏气学说在解释某些瘟疫病的发生机制、指导临床治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17日 01:31am 时添加 -=-=-=-=-
全文如下---------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00:55:15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伏气学说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齐文升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网

正文:
    伏气学说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经王叔和阐发而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方面。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春气温和,夏天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而致,非时行之气也。”其后,伏气学说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总结,直至清代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

1 伏气的含义
   
    伏气即伏邪,吴又可首次明确提出伏邪。其《瘟疫论》下卷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有难有易,取效有迟有速……先伏而后行者,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售藏穴”。清?刘吉人《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中医大辞典》认为,所谓伏邪就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人体在某种条件下(如夏季极热、冬季极寒等)感受了某种病邪,而这种病邪潜伏、隐藏在体内的某些部位,慢慢改变着人的内在体质,等到一定时期、遇到一定的外界环境时,人体就非常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伏邪。笔者认为,对待伏邪和对待六淫邪气一样,应从人的内因角度着眼。

2 邪伏的部位

    柳宝诒的《温热逢源》认为,伏邪的部位主要在肾,“寒邪之内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阴。”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又强调了“邪伏膜原”,指出“伏温内发,新寒外束,有实有虚,实邪多发于少阳膜原,虚邪多发于少阴血分阴分。”张锡纯则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又提出了“邪伏于三焦脂膜之中”的说法。笔者认为,邪气潜伏不即外达,说明邪不全在表;邪伏于内,历经有时,脏腑功能基本正常,说明邪不全在里。从六经的表里分证看、从温病的三焦分部看、从邪气潜伏不露的性质看,伏邪的部位应是胃之上、膈之下,近于肝胆,性属少阳、厥阴,所谓“膜原”是也。

3 伏气为病的临床表现

    柳宝诒的《温热逢源》是一部论述伏邪的专著。他认为,伏邪“化热外出,其蒸腾气分者,为烦热口渴等证;其燔灼于营分者,血为热扰,每每血由肺络溢出为咳血,由吐而出为吐血,上行清道为鼻衄、齿衄,下行浊窍为溲血、便血。”“在手厥阴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寐,甚则狂言无序,或蒙闭不语;在足厥阴则抽搐蒙痉,昏眩直视,甚则循衣摸床。”可见,伏邪犹如埋藏在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遇时而发,蒸气、动血、扰神、伤正。其邪外蒸可扰乱人体气血,内陷可损害脏腑功能,临床常常表现为邪气排除不畅的里实热证。
   
4 伏气为病的治疗

    叶天士认为,伏邪温病,邪伏于里,热自内发,治宜“苦寒直清里热”。清泄里热为治疗温病伏邪的基本原则。   
    柳宝怡又提出“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伏邪温病,邪已化热,则邪热燎原,最易灼伤阴液,阴液一伤,变证烽起。“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顾护阴液、扶正达邪也是一个治疗温病伏邪的基本原则。
    柳氏指出,伏气温病乃“邪之所受,盖以肾气先虚,故邪乃凑之而伏于少阴,逮春时阳气内动,则寒邪化热而出。”伏温初起的病位为邪热燔灼少阴,而耗灼阴液,初起治法应以清泄里热与滋养阴液并举,选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使清泄里热、滋养阴液及透邪外出三者融为一体。伏暑由少阴外达太阳,宜“豉、芩合阳旦汤”;外达阳明,宜“豉、芩合葛根、知母等味”;外达少阳,宜“豉、芩合柴胡、山栀等味”。

5 伏气学说的评价

    在伏气学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医家对它持怀疑态度,甚至予以否定。究其用意,并不在伏邪本身的存在与否问题,而是要通过否定伏气学说,使温病摆脱伤寒的桎梏,重新寻找温病的病因。及至近代,人们对伏气学说再度产生怀疑,有的温病学书籍甚至把伏气学说贬低成为温病的一项“辅助性说理工具”,先则“不予论述”,继则基本否定,用所谓“春季温热病毒”来代替。
    实际临床上,伏气学说在解释某些瘟疫病的发生机制、指导临床治疗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伏气学说能正确地阐述部分温病的病机,并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新感温病的发展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而深,依卫气营血或循上中下三焦顺序依次传变。但是许多温病并不依此规律发病和传变,而是初起即见高热、烦渴,甚则出现神昏、斑疹、出血、惊厥等一系列里热证象。伏气学说能够比较完善地解释这种温病的发病机制并指导其治疗。它以邪伏于里,自内达外,发则里热炽盛来解释其病位深入,病情危重,预后较差。《伤寒论》之六经学说对外感病传变规律的阐述是相当全面而灵活的,有传经与不传经,传经中又有顺经传、越经传,有并病、合病,更有直中等多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寒论》之直中、越经传与温病的伏气发病有一定相似处,都是说明病变的特殊性。
    治疗上,新感温病遵叶氏大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营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若伏气温病循此而治,只能贻误病机。伏气温病之始,即当以清热滋阴为务。王益英指出:“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苔垢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绎咽干,甚有肢冷脉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继必厚腻黄浊之苔渐生,此伏邪与新邪先后不同处。更有伏邪深沉,不能一齐外出者,虽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一二日舌复干绛,苔复黄燥,正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不比外感温邪,由卫及气,自营而血也。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01:50:50 | 只看该作者

您对“伏邪”怎么看?

尚有讨论------中医“伏邪”(气)理论与西医疾病潜伏期学说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1 02:45 , Processed in 0.05644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