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eng51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3-27 20:45:54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8楼,纯属胡扯,不要用西医的东西来解释中医,胡搞
12
发表于 2008-3-27 22:16:47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我胡说几句共楼主参考:
分类是认识疾病的最基本的方法,仲圣为了认识伤寒的发病的规律,首先对伤寒进行了分类,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是两个最常见的有普遍意义的症状。把它归纳于阴阳的属性,发热恶寒属于正邪具盛,属于表、热症,属实,病发于三阳。
无热恶寒是邪盛正虚,属于里、寒症,属虚。病发三阴。
这条经文非常重要,是伤寒的纲领。
计日的方法判断疾病的预后,是仲景时代流行的,源于五行像数之学,《易传.系词》:“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奇数一三五七九像天,偶数二四六八十像地。天为阳,地为阴。
总之,七为阳六为阴有易经像数背景。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 以下内容由 溪流2008年03月28日 00:04pm 时添加 -=-=-=-=-
成无己注:“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13
发表于 2008-3-28 14:27:19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8/03/27 10:40am 发表的内容:
回楼主:
此条之“发于阳”、“发于阴”是指:1。“发于阳”是拟指经鼻孔径,即经呼吸道途径入侵外感发生的疾病;2。“发于阴”是拟指经口径,即经消化道途径入侵感染而发生的疾病。
这就此条的发于阴发于阳所指 ...
哈哈,楼主看了这个恐怕更糊涂了吧!
14
发表于 2008-3-28 19:26:21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明者功到自不糊涂.糊涂者自是糊涂.不入其境也不知其意也.故之糊涂也!哈---哈--哈!
要不,算算命,即可知也!
且有直中三阴之说也?!
"直中三阴
直中三阴   寒邪直接侵犯三阴经。《医学入门·伤寒》:“若不自阳经传来,直中三阴之经,初起厥逆,腹痛自利不渴,太阴自受寒也;上症加之呕吐,少阴自受寒也;又加之小便不利,厥阴自受寒也。”《医学心悟·直中三阴诸证》:“直中者,初起不由阳经传入,而迳中三阴者也。中太阴,宜用理中汤;中少阴,宜用四逆汤;中厥阴,宜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参见六经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条。"
真是值得哈哈,哈密瓜也!

15
发表于 2008-3-28 19:54:50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柯韵伯说:无热,指初得病时,不是倒底无热,发于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阴阳指寒热,勿凿分营卫经络。
尤在泾说:七日为阳气来复之日,六日为阴气充满之候。。。。亦是概言阴阳病愈之法,大者如此,学者勿泥可矣!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8日 07:56pm 时添加 -=-=-=-=-
聊供谈资!!!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8日 07:59pm 时添加 -=-=-=-=-
《医宗金鉴》:。。。以阳合七数,阴合六数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3月28日 08:03pm 时添加 -=-=-=-=-
溪流先生的说法与尤在泾,张璐玉说近似。
16
发表于 2008-3-31 09:51:0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真是值得哈哈,哈密瓜也!”
“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分类,是按呼吸和消化道以分类。呼吸道为阳消化道为阴。太、少、阳明;太、少、厥等,是各道病进程程度的分类。”
“此即为《伤寒论》之真经!没有认识这一点,就没能认识到位。离开了这一点,不是歪曲,就是异化。”
看了这位版主的高论,如雷贯耳。原来伤寒还可以这样解,太有才了!
楼主问了三个大问题,若干小问题,版主答了几个?
17
发表于 2008-3-31 11:04:20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注家对本经文的注释,约略综合归纳,概有以下认识:
  (一)阳经阴经说  持本观点者认为,疾病的有热而“发于阳”,是指病发于三阳经脉;而无热的“发于阴”,是指病发于三阴经脉。如钱天来称:“发于阳者,病入阳经而发也;发于阴者,邪入阴经而发也。”尤怡也说:“此条特举阳经阴经受邪之异”,“发于阳者,病在阳之经也”;“发于阴者,病在阴之经也。”把有热归入病在阳经、无热归入病在阴经之说,一般而言颇似合理,然作细析,却不尽然。盖伤寒太阳病的初期,也有暂时不出现发热症状者,《伤寒论》第3条论述伤寒主要脉证时,即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为发热”的明训。难道此时因为暂未发热,就确定病在阴经吗?与此同理,301条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同样也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的阴经“发热”表现,难道因为具有发热,也能确定病在阳经吗?还有厥阴病“厥热胜复”发热期,难道也能因为症见发热,而确定病在阳经吗?可见此说欠完整。
  (二)营阴卫阳说  喻嘉言认为:“风为阳,卫亦阳,故病起于阳;寒为阴,营亦阴,故病起于阴。无热恶寒,指寒邪初受未郁为热而言也,少顷郁勃于营间,则仍发热矣。”《医宗金鉴》亦说:“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之病发于卫阳者也;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伤寒之病,发于营阴者也。”把风、寒及营、卫硬性割裂开来,不免有些牵强。事实上,仲景的伤寒、中风,是依据病证表现所定的名目。固然风可伤卫、寒可伤营,但风与寒都可引致发热或不发热,病在营与卫也都可发热或不发热。风伤卫为主的中风桂枝汤证,便既能见发热,又能见恶寒。第2条的“太阳病,发热”,第12条的“热自发”及“啬啬恶寒”同见,临床如何区别风寒、营卫?同样,以寒伤营为主的伤寒麻黄汤证,也如第3条“或已发热”等,都能有发热与恶寒的出现,这又咋能区别病在阳、病在阴呢?因而此说亦欠全面。
  (三)太阳少阴说  张志聪注:“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故发热恶寒而发于太阳也;以寒邪而病少阴之标阴,故无热恶寒而发于少阴也。”姑且不论此处的“标”,与“本”及“表里”的关系,仅以发热与恶寒判定病发于太阳或少阴的理论,亦欠周全。阳明病的特点本不恶寒,但在阳明初感外邪时,也可见恶寒,188条“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此时能说病机属少阴吗?又难道太阴、厥阴没有恶寒吗?
  (四)不必凿分说  柯韵伯:“无热指初得病时,不是到底无热。发于阴指阳证之阴,非指直中于阴。阴阳指寒热,勿凿分营卫经络。”以邪气的阴阳、病性的阴阳、病证的阴阳等,判定病机的所属,此说较中肯。然仅以发热与恶寒两个症状作依凭,临床也确难符合实际。
http://www.zgmjzyy.com
18
发表于 2008-4-1 09:31:30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17楼的xiaojie先生给出了比较全面、完整的答复。
回顾以上各贴,可见当今中医人,持有正见者寡,误解者众。
显然,17楼xiaojie先生的答案也只是对各注家解说的归纳,等到临阵时,应当如何去融会变通则又是另一码事。
而且当今之世有科技和西医竞争,众生所得之病较之仲景时代扩大无数,伤寒收敛,杂症泛滥。诸多杂症既挑战西医,更挑战中医。
传统中医学应对伤寒、温病等外感时病,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体系。这是传统中医学的伟大之处。
然而,对于杂症,许多疾病是工业、社会、环境、人口流动等等诸多因素现代化以后才逐渐出现的,或者才被认识到的。由于传统中医学不可能接触到这些新生代的疾病,这就形成了传统中医学体系将这些疾病排出在外的格局。
传统中医学要保持固有的特色,势必要丧失应对新生代疾病的机会。
传统中医学要打破固有的体系去应对新生代疾病的话,势必要从根本上打破依然完善的体系,去重新构建新的体系。这还是传统中医学吗?
所以,我师傅说了,传统中医学要不可避免的衰败下去。
谢谢楼主的问题,谢谢各位的回帖,让我解题发挥了一下。谢谢!
19
发表于 2008-4-1 22:49:08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传统中医学是不会衰败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精液都是永恒的,随着时代变迁,文化多元化,给传统的中医学带来新的挑战,中医始终是走整体观念,辩症论治之路,随着西方文化传入,西医的疾病诊断标准占据主导地位后,很多新的病名出现,给一些照书找方治病者带来了无方治病之难题,很多一见高血压,红斑狼疮肾病综合症,过敏了性紫癜肾炎,等即不去辩症论治,对症治疗而是跟着西医思路走就病论病治疗,失败了归罪于古人无方,其实中医的理,法,方,药是十分全西的,我想每一位中医师都会有过最意医案,即奇方治病,但经仔细分析是按中医理,法,方,药所组成;我治疗一例红斑狼疮肾病综会症患者,当时直观即可怕全身浮肿,年龄38岁.行走要人扶,从哈医二院出院来求治,化验结果是;蛋白4十号,潜血3十号,肌疳,尿素淡严重超标,高血压,心跳达110分次,十闭经3个月,严重脱发经4月的辨症论治,水肿全消血压正常,头发黑亮,化验肾功正常,已上班工作5年,虽然时有肾功改变稍一服药即恢复;还有一例脉管炎患者右脚趾溃烂痛疼3个月,服用马菲类止痛药无效,整天抱足难眠,诊断为寒痰阻络,用川乌,草乌,附子,乳香等止痛中药无效,患者诉感觉身眼等酸痛难忍,我按中医肝主酸,按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肝克脾,反之肺克肝,辛补肺,甘补脾,虚则补其母,补肺用辛,甘告知患者在服原方中药时用生姜,红糖各一两煎汤为引止痛,患者不信,我坚持一试,患者被痛所苦只能照办,一服痛轻3付痛止,患者信服中医神奇,前后一个半月治好脉管炎,保住脚;习中医者多读古书,多读经典不能忘祖,不可不动脑思考人云亦云中医如何如何,不是中医落伍是现在落伍,不熊吃苦读书思考
20
发表于 2008-4-3 11:44:45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这个条文在讲什么

楼主既然阅读伤寒数十载,想必诸家论述多有涉猎,既然仍感迷惑,自是对诸家注解皆不满意,本论坛之伤寒大家宜不过重复历代注家的观点,与初学或有开阔视野之利,恐对先生徒增失望耳。
若先生已有心得,当公之于众,幸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1 04:09 , Processed in 0.0543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