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dddf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的批判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3-30 14:12: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妖语者,妖怪也。妖怪者,妖语也。
降妖伏魔孙大圣,金棒一挥定乾坤。笑看世界多妖怪,不打天下难太平。
12
发表于 2009-3-30 14:22: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一切古代的中医药理论都应当落伍于后来。所以对于古人我们只有持着批判的精神,去研究他们的长处。而不是认为古人是万知万能的。如果认为古人很厉害,所有的知识已经胜过后世的我们,那就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是搞神仙论。要正确对待古人,古书,古时的理论,不要搞神化论。这才是中医振兴的正途。 历史是进步的,古书堆永远是古书堆。唯古论,就变成历史的倒退了。”
非常支持楼主这一观点!!!!!
13
发表于 2009-3-30 14:27: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日百家异说,必然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4
发表于 2009-3-30 14:47:4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貌似现在的卫生部长在用砷治疗白血病方面很有建树啊。中医药的运用错误,不能归为中医药的错误!而西医药发展百年后,其疗效也在逐步降低。
15
发表于 2009-3-30 15:26: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焦树德  
焦树德教授,男,1922年5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千金》、《外台》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代表性著作进行了涉猎研读,还参加天津国医学院、西医专门学校函授学习。1941年在原籍设济生堂开业行医,医绩显赫。1946年经冀中卫生  
局考试审查合格,发给医师证书,屡起沉疴,医名大震。1950年悬壶于北京城,同年参加中央卫生部高级医师考试及格,于1951年冬任北京市立第二医院内科医师,又致力于西医学的研求。1955年冬,响应国家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又到中央卫生部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近三年,再次系统深入地学习祖国医学,亲聆了蒲辅周、黄竹斋、杨树千、秦伯未、余无言等国内几十位中医名家的教诲,毕业时荣获银质奖章。
  1958年秋,到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共27年。历任内科教研室讲师、副主任、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等职,培养了三届硕士研究生。1981年当选为北京市东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1984年春,奉调到中日友好医院任中医内科副主任。1984年冬被评为全院“先进个人”,1985年夏,任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1986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


16
发表于 2009-3-30 16:24: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我认为楼主写的文章说得过了头,什么中医不能治病,那是因为你没有用中药治好人的病,二是说张仲景是庸医,确实是在乱说一通,因为现在有不少人是用《伤寒论》的方来治好了不少人的病,是有实践检验的,不是靠嘴巴来说的,事实胜于雄辨,我请你要以事实来说明问题,要举例,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第三你说中医无用,治不好病,我不赞成,只能说当今的“中医生”治病的水平不高而已,其实“中医生”在当今治病疗效确实有不好的,这也有客观因素,一是当今的人可以说是急功近利的心理严重,怕麻烦,追求高节奏的生活,所以看中医生的人是少之又少,二是现在的中药也存在问题,许多的中药现在不是道地药材,我到一药抓药,基本是江西产的,不管什么药,大都是江西产的,可想而知中药疗效有多少。三是中医生看的病人少,那么他积累的经验就少,研究的案例缺乏,难以得以改进。四是当今国家对西医的厚爱和对中医的不信任,也是造成中医水平低下的原因,投入的科研经费少。我有一个亲戚在中医院工作,他是药剂工作者,他说原来他是学中药的,结果现在忘记了不少,现在每天接触的西药占绝大部分。不能不说医院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是导致中医发展慢的原因,因为,不管你治好没有治好,首先用各种机器为你检查的费用,医院这块收入就占了不少,没有治好,医院也挣到了钱,治好了病,就更挣到了钱,哪有一个医院愿意用中药呢?即便宜又没有收入,所以现在不少的中医都是在用西医看病,即使是用中医看病也不是像传统中医一样,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办法,而是用西医的各种先进设备进行检查。
17
发表于 2009-3-30 17:45:0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下面引用由dddf2009/03/30 00:44pm 发表的内容:
从正确的角度来说。
张仲景如果放到清代,他至少是个庸医。他看病的能力应该比叶桂要差很多倍。
合理的说法是张仲景懂的中医药学知识应该远远少于叶桂,治好的病人就更少于后者了。
一切古代的中医药理论都应 ...
不大同意。问题是从张仲景到叶桂中医进步了多少?并不一定在后的就一定比以前的先进,重要的是看内容。

18
发表于 2009-3-30 18:27: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就象焦树德可以治很多复杂的风湿病,我们不会。   。。。。。。”



焦树德  
焦树德教授,男,1922年5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千金》、《外台》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代表性著作进行了涉猎研读,还参加天津国医学院、西医专门学校函授学习。1941年在原籍设济生堂开业行医,医绩显赫。1946年经冀中卫生  
局考试审查合格,发给医师证书,屡起沉疴,医名大震。1950年悬壶于北京城,同年参加中央卫生部高级医师考试及格,于1951年冬任北京市立第二医院内科医师,又致力于西医学的研求。1955年冬,响应国家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又到中央卫生部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近三年,再次系统深入地学习祖国医学,亲聆了蒲辅周、黄竹斋、杨树千、秦伯未、余无言等国内几十位中医名家的教诲,毕业时荣获银质奖章。
  1958年秋,到北京中医学院工作共27年。历任内科教研室讲师、副主任、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等职,培养了三届硕士研究生。1981年当选为北京市东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1984年春,奉调到中日友好医院任中医内科副主任。1984年冬被评为全院“先进个人”,1985年夏,任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室副主任。1986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
  焦老曾主编《简明中医内科学·下卷》、《痹病论治学》、《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等书和《橘杏春秋》医刊,主审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高等教材《中医内科学》和《中医老年保健》,参加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内科学》、北京中医学院《内科学》讲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症候鉴别诊断学》、《中医食疗营养学》、《中医内科》等书的编写。
  焦老擅治内科疑难重病,疗效卓著。对肝胆、泌尿系统结石注重增强本脏功能排石。对萎缩性胃炎、溃疡病(胃脘痛)采用自拟的三合汤、四合汤随症加减,不但能愈胃痛,而且胃镜检查也可见明显好转或溃疡愈合。对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痹),采用心、肺、胃、肾同治,理气、通脉、助阳、涤痰并用,颇有良效。对中风(急性及血管病),应用家传中风三法,认为邪中于经,常归于腑,必须注意清化阳明,通达三焦。对再障贫血及出血性疾病,重用滋肾凉血、降气抑火而生血止血。对高热不退疾病,谨遵“见热莫攻热”古训,活用青、疏、滋、降和等法,以解热。对休克、厥症、人事不省诸疾,辨证治本,效如桴鼓。顽症危症,每每着手成春,深受患者拥戴。
  焦老在学术上强调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特别重视辨证论治,主张用整体观和动变制化思想去分析观察疾病发生、发展、传变、合并、转归的规律。要求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对咳嗽的辨治,反对脱离辨证论治一味地镇咳、止咳嗽的治法,提出宣、降、清、温、补、润、收治咳七法。常谓七法犹如音乐中的七个音阶音符,相互搭配,变化无穷。要做到法中有法,法外有法,圆机活法,存乎其人。提出“治喘两纲六证三原则”,创拟了麻杏二三汤,麻杏苏茶汤等六个治喘效方。对神经衰弱中的阴虚肝旺症和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创有挹神汤,对下肢淋巴回流障碍的足胫浮肿创有足消肿汤等等,这些方药广为临床医师采用。焦老主张有目的、有选择、积极地吸收现代科研成果和西医学的有关内容,取长补短,促进中医药学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他对中医科研工作提出了“继承前人学术,博采今人众长,突出中医特色,立足创新发扬”的研究方法。他提倡具有中医特色的创新,在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颇有心得。1981年他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曲的痹病(包括西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创议了“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提出了初步诊治规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痹病学组,1983年采用这一新病名和主要方药,组织27个省市科研单位进行了临床研究,与本溪第三制药厂合作,共同创制了“尪痹冲剂”,该产品畅销国外,并获国优产品奖。1990年焦老指导中日友好医院“七五”攻关尪痹科研组,又与该厂协作,通过五年研究,研制出第二代新药“尪痹复康”I、II号。本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这一科研成果与诊治理论,不仅对尪痹病学术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对《内经》行痹、痛痹、著痹、热痹(痹热)的分类法也有一定的补充意义,并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作者:□水云间□    2006-8-15 08:10   回复此发言   

--------------------------------------------------------------------------------

2 焦树德  

  焦老还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讲学,并被聘为日本中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和美国加州中国医学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永久学术顾问,受到国外医界人士高度赞誉。其主要著作《用药心得十讲》和《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二书,均获人民卫生出版社“优秀作品奖”。前者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后者已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刊行。1996年出版的《方剂心得十讲》,台湾准备刊行繁体字本,1997年出版的《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一书,三、两个月销售告罄,现在进行第二次印刷,并获1999年国家科技图书三等奖。焦老还发表《治咳七法》、《心绞痛的辨证论治》、《中药临床运用》、《尪痹刍议》、《尪痹的辨证论治》等医学论文60多篇。日本《中医》、《新中医研究》杂志、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特刊》上均有全文发表或转载。焦老曾任中央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二届重大科技成果奖评委会委员,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和科技攻关标书评委会委员。
  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教授、主任医师、专家室副主任、博士学位审授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顾问、全国科技图书评奖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学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副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籍教授,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医杂志》编委、《光明中医》常务编委、《中国医刊》编委会顾问、《中日友好学报》编委会顾问、《北京中医》顾问、河北省辛集市中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焦老于1991年10月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有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挑选的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收徒拜师大会。1992年4月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科技之星”,消息在《北京日报》头版发表。自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4年被收录于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3月30日 06:35pm 时添加 -=-=-=-=-
“。。。。。。其主要著作《用药心得十讲》和《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二书,均获人民卫生出版社“优秀作品奖”。前者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后者已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刊行。1996年出版的《方剂心得十讲》,台湾准备刊行繁体字本,1997年出版的《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一书,三、两个月销售告罄,现在进行第二次印刷,并获1999年国家科技图书三等奖。焦老还发表《治咳七法》、《心绞痛的辨证论治》、《中药临床运用》、《尪痹刍议》、《尪痹的辨证论治》等医学论文60多篇。日本《中医》、《新中医研究》杂志、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特刊》上均有全文发表或转载。   。。。。。。”。
楼主看来是个“海龟派”————喜欢颠倒是非————既然推崇焦树德的医术————为什么不提《从病例谈辨证论治》这本焦树德的核心论著?————就你这业余“水平”————也有资格对中医指手画脚?
19
发表于 2009-3-30 19:52: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胡建华-名医医话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医话
从整个课程设置来看,《中医内科学》是属于临床课。但是从与各个临床学科的关系来看,它又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因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前期基础课程之后进行的。它和过去各门基础课程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起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的规律,并基本掌握内科疑难杂证以及重急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方药,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学好《中医内科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点记忆,警句熟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
什么是重点?重点就是每一个“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部分。要求对每个“证”的重点牢牢记住。例如,“眩晕”这个证的病因病机,不外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四个方面。在学习时,要把这四个方面的病因病机,加以理解和记忆,还要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的关系,一一理解清楚。同时进一步把这种病因病机所导致的各种眩晕的主要症状、治疗原则以及主方主药,加以理解和熟记。由于一本《中医内科学》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的学生认为要理解重点,还可以做到,要熟记往往就感到有些困难。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学习的刻苦性和学习的方法问题。也就是说,既要有“苦读”的精神,也要有“巧学”的方法。
我们要求警句熟读。什么是警句?警句就是有实际指导意义而内容又高度概括,警策动人的名言。例如,“眩晕”篇引用经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丹溪心法》说“无痰则不作眩”。这些都是属于警句范围,必须做到要背诵、要理解。一旦接触临床实际,便可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学习课文与阅读课外书刊相结合
我们强调首先要学好课文,然后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阅读一些书刊杂志,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的自学辅导。例如,在讲授学习呼吸系统病症时,可以参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医案、临床报道,也可以温习一些前期课的内容。从而扩大视野,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但是不主张没有把课文学习好、掌握好,而去过多地阅读课外书刊。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可以适当钻研一些医案。在初学阶段,可以选阅王旭高、张聿青等诸家医案,对临床有帮助,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比较容易学。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内容甚佳,但比较难学,可以留待今后再学。
3.钻研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应该承认书本上所介绍的是基本的内容,比较典型而刻板,但病人不会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模式来患病,因为在临床上往往是千变万化和错综复杂的。因此,学习《中医内科学》,必须重视临床实践。如果有机会和老中医结合,虚心向老中医学习求教,那将是对学好《中医内科学》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老中医的独特的经验,往往是书刊上看不到的。   。。。。。。”。

以上内容搜索自百度————胡建华条目————给“业余中医爱好者”启启蒙!
20
发表于 2009-3-30 20:07: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批判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简史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英雄榜
  1996年,邓宇等: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
  李德新: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
  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
  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
  秦伯未: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
  气是统一场说
  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
  李梢等:气与熵流说
  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8 20:25 , Processed in 0.08380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