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岁月无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4-15 12:52:27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中华文化 是 百家 争鸣,而非 一言堂,独尊。


-=-=-=-=- 以下内容由 甲lijhvc2009年04月15日 00:54pm 时添加 -=-=-=-=-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 以下内容由 甲lijhvc2009年04月15日 00:54pm 时添加 -=-=-=-=-
但 百家的源头 基本 是 相同的。
12
发表于 2009-4-15 13:12:05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 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44:00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为什么中华大地上没有产生现代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提出过这个问题,中国的志士仁人也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产生于具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东方”(李约瑟语),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的变质和失传。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所创建的文化是道器并重的文化,一个“器”字失传在了道家文化里。老庄谈道而反对器,道器并重的文化在道家这里变成了有道无器的文化。《周易》告诉后人,制器是圣人之事,是利于天下之事;老庄告诉后人,制器是圣人应该回避的事,是贻害天下的事。道器文化中的一个“道”字,变质在了西汉董仲舒这里。伏羲氏们所认识、所崇尚的道是自然之道,它在造物意义上是生生之道,在人文意义上是日新之道。生生不息之道、日新之道启迪人们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尽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地去发明创造。西汉董仲舒则把崇尚自然的阴阳之道变质为崇尚皇帝和权威的阳为阴纲之道。在“三纲”禁锢下,人们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受到禁锢与局限。科举制度产生后,读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把“万般”事情办得更好,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做官。一是器、技、术在文化中失去了与道相并列的崇高地位,二是权威之道禁锢了整个民族的思维,三是读书的目的贬低“万般”,区别于“万般”。这三大原因应该是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具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东方”的根本原因。如果中华民族重新找回道器并重的文化,找回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找回器、技、术在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那么,有利于人类又不伤害自然的科学肯定会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14
发表于 2009-4-15 13:57:44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上下五千年,圣贤多又多。而今经典被歪解,似这谁之过?
纵观历史,国之屈辱灭亡,实与文化无关,皆由君之不君,臣之不臣所至。
太上中古以来,人教化多妒真道善德,反相教逃匿之,闭藏绝之。反以邪巧道相教,导化愚人,使俱为非。其中大贤远去避世,独其中小贤为吏,无有真道,乱其民。其中下愚,因为无道,起为盗贼。民臣俱为邪,聚蚊成雷动,共逆天文。毁天道,逆地意,反四时气,逆五行,使灾怪亿亿,三光失其正明。帝王大愁苦之,得昏乱焉。治不得平安,正由此也。
至死方悔,迟了!国亡才恨,晚了!福祸所至,因果报应。
小人以邪巧伪之事教化,使天下人眩瞑,共习伪非,而不自知,遂俱为无道耶!
仙人之语,无有懂乎?所言之理,无有明乎?
15
发表于 2009-4-15 14:33:17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努力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感觉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5:44:55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讲传统文化,应该有所区分。区分出本源的文化与后来的变质的文化之间的原则性差别,区分出孔孟的儒家文化与“独尊儒术”以后的儒家文化。。。。。。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8:05:48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中华文化有源、流之分。源流文化之间曾经发生几次重大变化。几次重大变化之后,中华文化遭遇失传与变质,形成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清源浊流。
  可以这样划分源与流的:一、源头的中华文化即中华元文化是“道器并重”的文化;二、儒、道两家的文化是“重道轻器”或“道器分离”的文化;三、董仲舒以后的文化是“伪道无器”的文化;四、鸦片战争以后的文化是“寻道找器”的文化。老子视器为动乱的根源,主张完全抛弃器。“道器并重”的文化,在老子那里变成了“重道轻器”的文化。从此,器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消失。中华文化在老子那里,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圣人动口又动手,动口讲道理,动手造器具,这就是“行而论道”。“行而论道”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行为方式。到了孔子那里,“行而论道”的行为方式变成了“坐而论道”。在神农氏这里,务农是圣人之事,而到了孔夫子这里,务农成了小人之事。中华文化在孔子这里也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
  中华文化质的变化发生在董仲舒这里。董仲舒改变了道的概念,将“一阴一阳之谓道”变质为“阳为阴纲之谓道”。以“阳为阴纲”为基础,演化“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三纲”又演化出了“三大不讲理”——“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叫子死,子不死为不孝;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三纲”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是根本性的。“吃人”文化、落后挨打的文化均始于“三纲”,始于“三大不讲理”。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8:46:48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重道轻器”的文化尽一步助长了中国人不知地球大小而又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以至于在康乾盛世时期,竟不知与中国通商已久的英吉利地处何方,直到鸦片战争打了近两年,道光皇帝才想起应知道交战英国在哪里,有多大、有没有旱路与之交通。。。。。。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8:54:27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造舟楫并号召“致远”,是黄帝所创造的辉煌;
    而封锁海岸线,一不准人民“致远”,二不准外人进来,是明清时代皇帝们所干的蠢事。
    一部中华文化两本帐:一本是黄帝文化,一本是皇帝文化。两本帐不能混在一起算,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应该把黄帝与皇帝区分开。。。。。。
20
发表于 2009-4-15 19:58:34 | 只看该作者

文明开始与文明结束。。。。。

[这个贴子最后由乾坤数码中医在 2009/04/15 08:04pm 第 3 次编辑]

    重道轻器?从何谈起?笔者认为,千百年来,器未得到重视,道也未得到重视!器代表技术的物化与结晶,道代表着新方法的发明。可以说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技术物化的结晶成果稀缺,而且在方法的创新方面也是凤毛麟角。之所以给人以轻器而重道的感觉,原因在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类人云亦云,空谈与空想的人太多,而干实事的人太少之缘故。
    中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这里“和于术数”即是一种道,更是一种器。可当今有多少人知道“和于术数”的内容?“和于术数”倒是有不少的人解释过,可是观遍整篇文字,根本就未谈及“数”的内函与本质,更别说谈论“和”的操作步骤了。
    道可道,非常道!千百年来,我们还处于道可道的层次,即前人真走过的路,我们可以跟着走。而无法进入非常道的层次与境界,即前人未开创的路,我们也既不知道如何开创,更不敢去开创。更有甚者,前人成功的实践的方法,我们今天也迷失了,比如“和于术数”这种方法,就是典型的案例。

-=-=-=-=- 以下内容由 乾坤数码中医2009年04月15日 08:23pm 时添加 -=-=-=-=-
我国的博士有理学博士,工学博士,文学博士;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无论是工学还是理学均称为哲学博士.
     何故,任何学科的研究前沿均是无现成的路可走的,需要研究创新开拓新的路子,此时此刻,已进入非常道的哲学境界了,故称之为哲学博士.
    两者相比,笔者认为前者重器而轻道,后者重道而又未轻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9 06:08 , Processed in 0.05902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