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21 22:56:49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下面引用由漫思来2009/05/21 10:16pm 发表的内容:
楼主長篇大论却离题 医易同是道之分流 儒家对解经释经传经有功 佛家汉唐才传入 先生却混为-谈 不敢恭维
先生慧眼!文章离题只因为承接前面论坛文章的讨论;医易同源与道相关,在下自然清楚,本文所论是道家内证功夫,非老子《道德经》之大道,两者不可划一,还望明察;借古论今,只要有理,何须管它流派、朝代?
12
发表于 2009-5-22 06:27:36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我曾向国内某权威易学大师们讨教过什么“易”,诸路大师皆能涛涛不绝的,说上两无零一早上,结果对啥是“易”从定义上就说的是“风马牛不相及”,后来经民间医家,一语道破。
问啥是“易”,医家说:人之自带,非等他求;亦本能之括,于身心所容。此“易”本自容易,无难可解,有难皆析。
问无难可解,何以随“经”作论?
答:当此亦“易经”乎。此“易”于定易之动易,动易之变易也。于变易之生变何以不逾千万!
人言无极生太极,太极化有极,此之谓也。
(以上节选于郝连成老师的拙作《黄帝外经.说易篇》)
13
发表于 2009-5-22 07:35:21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从楼主的口诀里得知楼主是即通大道又晓“医道”之事。在下不才,有几个概念性的东西,还得请教楼主作下说明:
口诀里有“运动”一词,不知楼主对“运”作何解,还有对“动”字又当如何判断哪?不知那“少阳半生气”,此“半”怎半,此“生”于何而生?
还有那“动力”之力又“力”在何处?

谢谢赐教
14
发表于 2009-5-22 21:06:56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这讲“医学”,不是拳脚。真是个“坐火车拿鞭子”……
外带“萝卜地放屁”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18:02:23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下面引用由大实话2009/05/22 07:35am 发表的内容:
从楼主的口诀里得知楼主是即通大道又晓“医道”之事。在下不才,有几个概念性的东西,还得请教楼主作下说明:
口诀里有“运动”一词,不知楼主对“运”作何解,还有对“动”字又当如何判断哪?不知那“少阳半生气”,此“半”怎半,此“生”于何而生?
还有那“动力”之力又“力”在何处?

谢谢赐教
不必客气!赐教不敢当,谈谈在下陋见。运动者‘易’之变、通也,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唯一不变者是运动本身,此易经‘生生之为易’;运非五运、运气,乃现代物质能量信息作用关系之运用,此即是中医认为的气的表现,气不仅仅是精微物质(有质无形---精、气、神同理),更重在其是运动过程中方式、关系、状态的反映(流动质、系统质、信息流),是道的具体关系反映(系统控制信息的具体反映)。故而当今哲学界有人概括“道是过程、气是关系”。中医是以过程、状态的把握区别于西医静态、结构之分析,而把握过程的最佳途径大概也只能是通过考察关系而体现反映状态,状态是关系、大小、方向作用的结果,气为关系之动能,把握住气这个环节,无疑相当于掌握了物质、信息运动变化的能量隧道。精气神即是此作用关系之体现。有能量即有作用关系,就有力的作用方向,就有动。
半为半表半里,生于三焦膜原,精气神中偏重于气的调控。
16
发表于 2009-5-24 18:49:06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学术不是搞选举,到多咱也用不上“投票”表决。人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科学发现是“自述求明”。
17
发表于 2009-5-24 19:00:07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有人说,要用现代科学去解释中医。这看上去好像是“与时俱进”。但细究起来,中医的有关理念及思维方式都是超前的。因此用现今通用观去看待去理解中医,实有蹩脚之处。
比如,就说“运动”吧。中医的解释听我老师说:“五行为运,六气为动。”八个字就把一件相当繁复的客观事物,说的“一清二楚”。当然了,若用现代词语去解释,那就远着去了。在针对“易”与“道”来讲,中医是有自我的专业靶向。
对“道是过程、气是关系。”之说,中医认为:气是本质,道是通路。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5-24 20:23:20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看到: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本就是一种经学文化,一般地说,经书上说的,就是真理;近代以前的中世纪文化,也只有经书上说的,才是真理,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人们的信任。儒家如此,佛教、道教如此,中医也如此。学者们的工作,主要是阐释经书、或者把经书的教导变成现实的行动。
经书所说,无论如何正确,它毕竟是历史的过去,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有些高瞻远瞩虽然可以长期发挥作用,也大多只是对宏观整体上的哲学先见之明。要把经书的一些内容说成是“放之四海皆准,质诸古今而不疑”(宋·程颐语),并且使之适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环境,就必须加以重新解释。从这一角度看,经学乃是对经书进行重新解释的学问。
既然经学的目的是使过去的经文适用于当前的现实,他就不能过分忠实于经文本意,于是或望文生义、或借题发挥、或无中生有、或杜撰揣测是其必然。自然,古代经学忠实原义的内容仍然很多,,这些内容至今仍然是我们理解经书的基础,但这常常只是古代学者的出发点,而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可以代表各个时代思想面貌的,主要是那种望文生义、或借题发挥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虽然有时显然违背经书的原意,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赖有这种借题发挥和无中生有的注释,才有古代思想的不断发展;而古代的思想发展也几乎只有借助这种释经方法才有可能;这样的释经方式方法,既是经书教条和现实矛盾的产物,也是古人运用新的认识发现、新的实践内容去充实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合理方式。
于是尽管历代学者相互批评、百家斗艳,都说对方不是经文本义,考察他们的经注学说,确有诸多不同,然而他们的说经方法却没有根本区别。只是由于时势有别、认识不同,而借题发挥出来的内容也就各异。由此客观上有大量新知在围绕着经文古义而发皇,发皇古义事实上已成为融会新知的最佳途径。常常出现对待同一问题或疾病,可以围绕着同一经文或不同经文,从不同角度百家争鸣、求同存异、融容与共的局面,(唯一的鉴定标准实际并不是经文,而是实践的结果。)此所谓“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因为他们都要解决现实问题,面临着同样的矛盾,也就不得不用同样的方式。这是一个不传的传统,不是谁向谁学,都知必须如此去做,比师徒相授更牢固,不会失传。由此使经学文化成为传统文化恒久不衰的中流砥柱,不仅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而且伴随着历史脚步、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悠久传统文化。(见李申《儒学与儒教》)
    用现代科学解释还是用传统中医解释,关键取决于‘当世之备’,被社会大部分人接收, 有道是“大气一转,浊气乃散。”不懂得利用现代前卫科学武装,不懂得利用当代前沿科学加以解释,找到当世之备(融入点),中医理论现代解释倘若始终停留在古人擅长的‘直觉认知法’抽象感悟,当今恐怕难以服众,至少今天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层次不服;老是用‘东方文化体系’证明诸如阴阳五行…的科学性,被指责循环证明恐怕在所难免;老是在西医的局限已知中兜圈子,实践已经证明其力有不逮;倘若不能被现代社会所理解,那么,即使真有些疗效,仍被指责为封建迷信、神经病、邪派法轮…则是其必然;反之,倘若懂得‘师夷之技以制夷’,把中医理论解释放在与现代前卫科学同型、同构的位置上,谁又敢说相对论、量子力学、复杂性思维、系统控制、混沌理论……不科学?中医理论科学与否?自可宇内廓清、迷雾自散!
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有一句名言:“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医学作为应用科学,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学科知识支撑。西医依赖强大的现代科技,在突飞猛进的同时,又被还原论的泥潭陷住了脚步;中医依赖古人自然、人文、思维…智慧,今天已现停滞发展的颓势。既然,当今东方智慧已为西方科学发展带来了光明和开拓空间,成为“欧洲科学的灵感来源”,造就了一大批当代前卫、前沿科学。那么自然,一大批来源于东方智慧的当代前卫、前沿科学也应该能够为中医理论提供强大的基础学科知识支撑。
          反之, 舍此,仅仅满足于还能治好几个病,或津津乐道地在“哲学思辨”中兜圈子,依然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恐怕任何中医存废之争,传统之复兴都有所力之不逮。因为“发展是硬道理,生存是现时报。”当今社会,现代科技和人文精神是其基础环境构成,传统经典即使实质内容再好,倘若不能被现代社会所接纳(不被理解),找不到现代社会融入点,即使技如当年扁鹊、华佗再生,大概也免不了“抱头鼠窜”“含冤入狱”之命运;医圣张仲景二十年前的发病预言,在患者王粲太守眼里,也只不过是一种“江湖骗术”而已。此《道德经》言:“不笑不足为道也。”(如果没有嘲笑,道就不成为道,道只能被少数有智慧者所认识)。倘若不能被现代社会所接纳(不被理解),找不到现代社会融入点,即使坚信自己是哥白尼、布鲁诺再生,也终究免不了被冠以“伪科学”的魔鬼出没,遭到众多不想改变现状既得利益者们唾沫之焚刑。因为就市场经营而言,古人早有明言:“下工执方欲加门庭若市,中工临证察机门可罗雀,上工泄漏天机抱头鼠窜。”
    不能生存谈何发展?遭否定、被替代则是其必然!此古人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以圣人论世之事为之备。”意思是,干事业、治理国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遵循古制和沿用旧法、惯例,必须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制宜找到当世之备(融入点),构建新的系统管理方法。否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韩非子·五蠹》)。《周易·乾·文言》说得更明确:“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去“进德修业”,乃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9
发表于 2009-5-24 21:15:19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自古医易不分家!
20
发表于 2009-5-25 06:37:22 | 只看该作者

也谈“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

中医业内有句口头禅,畔“发先人经训古义,博采众家之长安。”无论今古,我老师说,一定要对“经”字的最基本概念要“弄懂”之后,才是学明白,只有学明白才能干明白。
这在“易”里,又引出一个“经”字。换句话说,啥是“经”?人们常用“経典”去阐述中医,但对“経典”二字,实有糊涂届里,供糊涂神,糊涂神又说“糊涂话”……
面对同胞,讲国语说普通话,让人一听就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2 19:51 , Processed in 0.06355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