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在太空翱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6-24 13:17:49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徐志伟

   
    徐志伟,男。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和省重点学
科带头人,现兼任国家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广
东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基础
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兼《中医杂志》、《中医药学刊》、《广州中医药大
学学报》、《新中医》、《广东医学》等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197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后被选拔留校任教。先后任中基中诊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5年研究生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由国家教委公费派遣到日本国国立神户大
学研究生院留学进修,2002年4月至8月由广东省委组织部选派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
    长期从事中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现主持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课题项目、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课题“逍遥散抗心理应激损伤学习记忆的神经突触可塑性机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并获广东省
科技进步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部,主编的《中西医结合生理学》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
特殊津贴专家,曾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优秀教师”和被广东省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多种荣誉称号。多次
应邀出席美国、日本、澳洲、韩国等地讲学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8

———————————————————————————
广州“地震”了!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21pm 时添加 -=-=-=-=-
校长范昕建教授简介

范昕建,中共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89年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生毕业后,留校在华西附一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工作。1992年10月和1996年5月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7年1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从1983年始从事感染性疾病和抗生素药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病原菌致病和耐药分子机理、厌氧菌感染与预防、病原菌感染诊断和抗生素血药浓度快速监测新技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等研究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2项、省重点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CMB)项目7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参编专著5部。近年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在全国性和省级10余个学术组织中任主任委员、常委和委员,在10余个全国性和省级学术期刊中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余名。
范校长信箱
——————————————————————
成都也是“沦陷区”!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24pm 时添加 -=-=-=-=-
张伯礼校长


    张伯礼,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中国中药》等20余种国家级核心期刊的副主编、编委,被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南京药科大学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

  多年来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五”重大攻关等项目40余项,先后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两个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参加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主持和参加起草了全国《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等文件。

  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临床疗效突出,深受广大患者爱戴。主持“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在国内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痴呆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下滑三期证治方案。创建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调方法,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案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被推广应用。同时对高粘滞血症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目前正在主持着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医药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研究》。

    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设计方法,搭建了中药方剂有效组分提取分离和活性筛选技术平台,诠释了中医药配伍特点和作用模式的现代科学内涵,为现代中药研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完成的《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工程研究所,开展了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防治SARS中,任天津市中医治疗SARS总指挥,组建中医医疗队,开辟中医病区,应用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激素停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总结的SARS发病特点和证候特征、病机及治疗方案,被WHO颁布的《SARS中医治疗方案》收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教学工作中,更新教学观念,较好处理了规模与质量、通识与专才、中医药特色与多学科发展关系,使学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位居中医院校先进水平。针对中医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组织了提高教学质量系统工程,着重进行了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主编中医内科案例式教材和系列实训教材,开展了讨论式教学和自主性学习联动式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了先进的实训基地,研制了系列教学仪器,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王永炎院士的鼎力相助下,捐助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20万港元和两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金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发起设立了“勇搏”基金,旨在激励、资助在校家庭困难和立志于中医药发展事业的优秀学生,激发和培养他们“勇于拼搏,敢于奉献,重于创新”的胸怀与抱负。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该奖学金奖励力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在激发和培养青年学子们进取精神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培养出站博士后、毕业博、硕士研究生120余名。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荣誉。

  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取得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贡献突出,成绩卓著,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32pm 时添加 -=-=-=-=-
天津也是“沦陷区”?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35pm 时添加 -=-=-=-=-
尤昭玲简介
党委副书记/校长:尤昭玲
尤昭玲,女,1949年5月出生,汉族,湖南省湘潭市人,中共党员,医学硕士,教授,中医妇科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湖南中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处长;附属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学院副院长、湖南中医学院院长。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
1976年湖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1983年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在月经不调、不孕、妇科肿瘤等疑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5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编学术专著1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静近200篇。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47名。主攻妇科血证诊疗规律与中药对胎盘功能干预的研究。曾多次应邀赴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讲学与学术交流。1995年获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兼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医药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会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
现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分管校(院)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处(校产办)、实验设备处、国际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处、港澳台办)。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 电话:0731-8458000,8458111(传真)
邮编:410208 备案号:湘ICP备05002960号
————————
湖南?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36pm 时添加 -=-=-=-=-
湖南?!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41pm 时添加 -=-=-=-=-
匡海学

  匡海学(Kuang Haixue)教授,男,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12月16日出生,黑龙江省肇州县人。日本明治药科大学药学博士。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药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审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科技攻关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中药学一级博士授权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省优秀中青专家;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新医药博士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药质量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人参协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化学会副理事长、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省出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哈尔滨归国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并被聘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医药行业评审组委员、省教育厅和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国家级杂志《中草药》、《中成药》、《中国药品标准》和《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的编委以及《中医药学报》和《中医药信息》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匡海学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的化学研究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等二十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课题和多项应用开发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对人参、黄芪叶、刺枚果、连翘、轮叶沙参、辽东 木叶等2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得省级各种奖励8项,获专利2项。培养指导已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研究生2名,硕士学位研究生24名,目前在学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7名。曾先后4次以高级访问学者、客员研究员、客员教授等身份分别赴日本广岛大学、明治药科大学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
黑龙江??!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44pm 时添加 -=-=-=-=-

    陈立典,男,福建政和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1990年6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11月起历任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针推系副主任、主任,2004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兼任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院长,2006年1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2008年5月起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兼任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福建针灸学会会长,全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管理事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雪兰多大学客座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医康复临床与基础研究、康复护理研究以及中医康复教学体系改革,主编《康复护理学》、《康复医学基础》、《传统康复方法学》等多部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中有关偏瘫的现代评价以及针刺治疗的新思路、肩手综合征的评估与中医治疗内容多次为国内同行引用,其中有关针刺作为外周感觉输入的临床应用论点为《针灸的科学基础》引用,是现代治疗偏瘫的代表之一。获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12
发表于 2009-6-24 13:49:31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王之虹
加入时间:2008-9-10 来源:  

--------------------------------------------------------------------------------

  王之虹,男,1954年5月生。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吉林省政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副会长、吉林省针灸学会会长、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协会副会长等。
  主持“曼马胶囊治疗癫痫的新药研究及研制”、“推拿结合针刺减肥的临床研究”、“腰突化淤胶囊的新药研究”等省部级课题。主持的“针刺对剥夺性弱视猫视觉系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课题获2005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编写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统编教材《中医骨伤学》(副主编)和全国中医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推拿手法学》(主编),担任《推拿治疗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其中主编的《推拿手法学》获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任总主编的现代中医必备丛书(十六部)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1月正式出版。  

————————————————————
长春?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1:53pm 时添加 -=-=-=-=-
王乃平院长到一附院进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辅导

作者:广中医 点击数:119 更新时间:2009-4-16 16:16:08


    2009年4月15日下午,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乃平博士到一附院进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专题辅导。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医院当前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为了使医院的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通过活动把医院的科学发展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一附院4月15日下午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辅导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乃平博士出席学习会,并在会上对一附院的学习实践活动做了专题辅导。参加这次学习会的人员还有学院院办周元明主任,医院党委书记李敏智,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贵华,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李成林,医院副院长韦艾凌、覃裕旺,医院支部书记和各职能科室的负责人。学习会由医院党委书记李敏智主持。
    学习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密结合医院的工作实际,就医院的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存在哪些不科学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辅导。王乃平院长指出,一附院的科学发展要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要科学发展,不要过热或者过快,不能只追求数量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含金量的提高。含金量就是人均产值、成本效益比,就是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要以人民的需要做为发展的重点。一附院优美的诊疗环境在全国的中医院中没有几家,它的环境和功能已经能满足大部分人民的需要,下一步应该在如何利用好国家的中医药政策,在全民人人享有健康医疗服务上下功夫,发挥好中医药的作用,把内涵建设、软件建设搞上去,争取在西南中医院中排在前三名。三是一定要扣住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中医院要可持续发展靠的是中医特色和优良的服务,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去和西医院拼西医,但是我们可以和他们拼特色,在特色上超过他们,让人民得到合适的诊疗,得到实惠。服务问题是制约医院科学发展的瓶颈,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就服务提升问题进行大讨论,要让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有所改进,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舒适的医疗服务。
    会后,王乃平院长还到医院新门诊楼和新输液大厅进行现场考察、指导。
    这次的中心组学习暨辅导会,让大家对医院、科室的科学发展目标和思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大家认为王乃平院长提出的三个原则,对医院的学习实践活动和今后医院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要很好的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2:01pm 时添加 -=-=-=-=-
马骥, 男, 1946年2月生, 辽宁省丹东市人。1969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教授,辽宁中医学院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医学方剂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中医学院院长,辽宁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全国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医学教育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方剂的教学、科研以及医疗和管理工作,在中医组方研究上造诣颇深,其研究方向为中医方剂配伍规律及其治疗作用机理,重点为中药复方治疗血液病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的研究、方剂学文献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癌性疼痛机理的实验研究等。比较擅长中医内科血液病的临床治疗,曾多次应邀前往意大利、马来西亚、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讲学和考察。指导了大批中医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90年以来,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现正主持运转课题有辽宁省教育厅"紫癜冲剂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益气活血治疗原发性ITP免疫调控的实验研究"、"疏肝软坚颗粒治疗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管内皮系统的相关性及紫癜颗粒的调节机制"等四项课题。
主编《医方发挥》等论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和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导赤散虚实辨"等论文40余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95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12月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辽宁省优秀图书奖,中国优秀图书二等奖;1995年获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优秀论文一等奖。其业绩已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辞典》等。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2:25pm 时添加 -=-=-=-=-
我校召开党委全委(扩大)会审议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时间:2009-06-15 10:08:36  来源:  作者:  点击:514
本网讯 6月9日下午,中共湖北中医学院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新校区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就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草案)进行了审议。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等27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汪华主持。

会议的议程主要有四项:一是汪华书记介绍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情况;二是黄光焕副书记介绍分析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三是听取各位代表对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四是表决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会上,汪书记首先介绍了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起草过程。他指出,学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着手比较早,在第一阶段就成立了分析检查专题组,负责起草分析检查报告。之后,分析检查专题组结合专题调研、座谈会和思想解放大讨论情况交流会收集到得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初稿;5月14日,常委召开专题会,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第二稿;5月21日,学校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吸收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基础上,形成第三稿;5月25日到6月1日,学校通过召开总支书记、院(系、部)、处负责人等2个座谈会和书面征求专家教授、民主党派代表、离退休党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形成第四稿;6月4日,常委召开专题会对第四稿再次进行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形成第五稿,即今天的审议稿。这份报告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智慧,真正使研究起草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共识的过程,成为进一步明确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路、目标与措施的过程。

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黄光焕对分析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了说明。

在对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认真研读的基础上,与会党委委员、纪委委员进行了热烈讨论,针对分析检查报告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审议通过了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最后,汪书记作了总结讲话,他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汪书记指出:此次会议很重要,主要目的是再次征求大家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下去后,大家还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分析检查组要把大家的意见进一步吸纳到报告里来。通过这个过程,进一步理清学校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整改措施,真正使分析检查报告成为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党委办公室)

网络编辑:张登超

10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我校召开党委常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徳同志、省属高校第五指导检查组罗兵等同志出席指导
时间:2009-05-22 14:49:19  来源:  作者:  点击:290
本网讯 5月21日,按照省委要求和学校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学校党委常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思路。

    校党委书记汪华主持会议,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省属高校第五指导检查组组长罗兵,以及省教育厅张烈文处长和省属高校第五指导检查组段溢波、杨碧华等同志莅临指导,我校党委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会议,校两委委员,党办、组织部、纪委负责人,党代会代表,两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及教职工代表列席会议。

    这次党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是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第二阶段的首要环节,也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步骤。学校党委对开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高度重视,会前进行了认真准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常委们相互开展了谈心活动,各位常委与分管部门负责同志也进行了沟通交流,为开好这次会议打下了较好基础。

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常委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这一主题,紧扣学校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个人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地摆问题,认真深刻地找原因,并提出来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会议始终在严肃、认真、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充分体现了党内同志之间的团结和真诚。

罗兵同志认为我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发展可期;领导班子思想重视、步伐一致、工作勤奋、群众首肯。他强调,湖北中医学院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态势是好的,下一阶段要认真思考以特色求发展,以人才为根本,以校院两级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改进党性党风、严肃党纪为保证等问题,抓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学校发展。罗兵组长对完成学校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提出要求,他指出,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吸收班子成员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集体智慧,要充分吸收收集起来的群众意见,进行归纳整理,针对问题,提出整改。

陈传德同志对会议给予高度评价,他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准备,效果很好四句话总结了这次会议,他指出,湖北中医学院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前,经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241条,班子成员进行了交心谈心,都撰写了发言材料,说明学校党委工作作风扎实,方向明确,没有走过场。学校党委将学习实践活动内化成为谋求学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自觉行动,正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追求的效果。会议的成功是学校党委集体领导的结果,是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第五指导检查组认真指导、参谋的结果。他进一步谈了对这次会议的看法,一是紧扣了主题,没有走过场。分析检查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这一主题展开,班子成员查找了自身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归纳的比较准确;二是比较深入的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主观方面、从班子自身找原因,包括理论学习、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来总结经验教训;三是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主要包括对科学发展观领会的要求,在工作举措和作风建设上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怎样处理四个关系,把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上来,以及如何加强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作风建设,使党委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为学校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他希望我校在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把分析检查报告起草好、修改好,经过上下征求意见,形成共识,使之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要贯彻边整边改的原则,为第三阶段的整改打好基础。
汪华同志代表学校党委对上级领导的指导表示感谢。他总结了这次会议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指导检查到位;二是会议紧扣了主题;三是会议务实高效;四是会议的参与面广。汪华同志最后说,上级领导对我们这次会议进行了充分肯定,这是对我们的鼓励,我们一定以鼓励为鞭策,扎实工作,使我校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健康地开展。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和省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转化运用,撰写好党委常委分析检查报告,超前谋划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党委宣传部)

——————————————————————————
湖北也闹“地震”?
13
发表于 2009-6-24 14:14:44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医十治十者,上医也。医十治九者,中医也。医十治八者,下医也。过此而下者,不可视其为医也,当慎而细观之。所医不治者,谋财害命也,乃凶犯贼子者也。
14
发表于 2009-6-24 14:30:07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在 2009/06/24 02:31pm 第 1 次编辑]

百度贴吧 > 河北医科大学吧 > 浏览贴子 吧主:umbrella0303 午砚 阿蓬¢  
  
www.rkhxb.cn
共有277篇贴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1 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河北的中医教育事业,因为河北医科大学的合并成立,逐渐走向了没落,很尴尬的境地!自从合并了以后,中医学院始终得不到发展。现在住的都是79年的破房子,什么东西都是79年建中医学院时的破玩意!做出租车,说到医大西校区,十又八九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一说中医学院才明白,这就是合校的悲哀!大家都看到了,自从合校以来,河北医学院的发展有多大!而河北中医学院呢?还不如一个高中的条件好/我想这与领导的魄力不无关系吧!河北医科大学,就是一个西医压制中医最好的例子·以前中医学院是西南高教最好学校,现在呢?最垃圾!这个学校真是合并的失败!如果不合的话,说不定河北中医学院早就成中医药大学了!看看2院3院,再看看省中医院,就什么都明白了!   

  
作者:218.12.3.*2006-1-8 21:42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同意。同意。这种结果是医科大学的无耻和中医学院领导的无能造成的。  

  
作者:62.47.144.*2006-1-10 05:4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河南不还是中医学院吗?不过河北确实够呛!!!!!!!!!!  

  
作者:219.148.147.*2006-1-12 11:3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同意。同意!  

  
作者:61.182.171.*2006-2-7 23:11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mei banfa a  

  
作者:丐帮九代2006-4-29 12:58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怎么会这样啊  

  
作者:218.65.102.*2006-5-11 11:19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自己无能还要扯出一帮垫背的,中医学院的学生不能为学院争光,竟然一点不脸红  

  
作者:61.134.165.*2006-7-10 00:10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这个是我们河北的悲哀。是我们河北省广大领导紧跟党中央的结果,中医是经验医学。但是我们的老师有有几个是有经验的啊。他们大多数是没有经验的啊。还有为什么给我们那么多的西医课程啊。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外语 啊。在世界上还没有在中医方面超过 中国的吧。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他也不应该有政治色彩啊。。。。。。。。。。  

  
作者:222.222.60.*2006-7-14 13:13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这也精华?  

  
作者:222.38.33.*2006-7-25 09:48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 1: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tongqing  

  
作者:60.9.31.*2006-7-25 22:40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人家说中医学生不够档次,出不了国。哈哈。于是就有了出国留洋。  

  
作者:124.130.108.*2006-8-13 15:52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同情管个屁用,自身不强还说别人欺负你。就好比小朋友打架一样,打不过就知道哭。也不看看自己有什么本事,除了会自己互相拆台互相诋毁还会什么,领导们那时候就知道躲在会议室里开会,学校建设是开会能开出来得吗?不要老是哭了,没有人同情弱者。你就看看中医学院的教师多数不都是自我繁殖出来的,学过遗传的应该知道这叫种群退化。不要老想着挣那点鸡蛋钱了。这句话可是当时的书记再大会上说得,太可悲。现代社会需要用实力说话,努力吧。  

  
作者:222.38.44.*2006-8-14 00:12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现在社会没有雪中送炭,只有锦上添花!  
实力是要用成绩和真本事给世人看的!不要自怨自艾,只有自己发展和强壮了,才能说话响,说了算!  

  
作者:211.138.5.*2006-8-14 17:25 回复此发言   
这条留言是通过手机发表的,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

15 回复 1: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很是同意  

  
作者:219.236.210.*2006-8-22 13:09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真理,简直就是真理!!!
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希望中医不要被西医所兼并
为什么不反省一下呢,真的要看着中医走向无法挽回的深渊吗?
还是静下心来仔细想一下吧  

  
作者:219.236.181.*2006-8-27 20:08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西校区建设得相当不错啊,我都去过好多回了,还开过运动会。我看挺好。四年前的医科大学本部可真没法子和西校区比。楼都是50年建的。  

  
作者:60.3.70.*2006-8-31 23:34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悲哀!!!  
全国只有两个省中医学院改到医科大学的门下 起这就是河北中医学院
据老一辈中医家讲是这两所学院的领导坚持的!其他兄弟学院保留下来了!!!
我曾梦想有一天还会还我河北中医学院的!!!
我们努力吧
用自己的中医实际技术讨回被罪恶剥夺的 权利!!!  

  
作者:61.182.81.*2006-9-10 18:03 回复此发言   

--------------------------------------------------------------------------------

19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院毁在合并中了。。。。。。
除非 财权人事权完全独立。  

  
作者:222.223.201.*2006-9-14 21:36 回复此发言   

--------------------------------------------------------------------------------

20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今年中医学院中医系的招生规模又小了,呵呵,真为中医系的前途担忧啊!
你再瞧瞧学院内部的院系之争,很精彩是不是?
自助者天必助之。不自助,不自惜,又何以发展?  

   
作者:121.27.68.*2006-9-17 08:06 回复此发言   

--------------------------------------------------------------------------------

21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作为河北中医学院出来的,真心话是:中医学院的硬件不错,但对于某些软件的建设太可怜。想中医学院的大家都知道 “杨派”,对于领导的素质作为学生是不应该说啥,但作为受害人,个人认为,教授终究是名头,个人的素养才是最主要的,包括学术上和作人上。
还是喜欢叫她……中医学院,而不是??西校区  

  
作者:121.24.96.*2006-9-20 10:54 回复此发言   

--------------------------------------------------------------------------------

22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院受压制固然值得同情,但同情解决不了中医学院的发展问题,关键还是师资问题.教授的人头不少,会用中医看病,能用中医看病的无几.书出的不少,病人没看好几个.这样的老师带出的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可想而知了.自己的内功不行,还埋怨别人欺负你,说的出口???千百年来,中医能生存至今,靠的不是正高职,副高职,靠的是扎扎实实的临床诊疗活动啊!!!  

  
作者:124.238.50.*2006-9-22 20:16 回复此发言   

--------------------------------------------------------------------------------

23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中医学院,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但愿你越来越好吧  

  
作者:222.222.60.*2006-10-4 02:41 回复此发言   

--------------------------------------------------------------------------------

24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你们学校是不是 在武汉科技大学设了了个专科点啊 说交了钱就可以读啊 请大哥大姐门告诉我啊 我怕上当啊啊我是江西的 高考发挥的不好 到 现在还没去上学  

  
作者:59.53.174.*2006-10-22 14:55 回复此发言   

--------------------------------------------------------------------------------

25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我是一个中医学生,本想考贵校的研究生,现在真是这样的么?  

  
作者:218.58.154.*2006-10-22 20:24 回复此发言   

--------------------------------------------------------------------------------

26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中医人自己有信心,广州中医药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民众对当地的中医没有信心或者不信任。。。北方尤甚。。。伟大祖国的中医难道还会逊色于西医??古代几千年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西医学有什么功绩?  

  
作者:59.41.235.*2006-10-25 17:36 回复此发言   

--------------------------------------------------------------------------------

27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又乱讲,中医真的是中国最先进吗??

你们知不知道一句话说
中医生根发芽在中国,繁盛在日本,开花结果在美国!  

  
作者:燕云七2006-10-25 19:18 回复此发言   

--------------------------------------------------------------------------------

28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我2005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目前在从事真正的中医事业。
记得在大学学中医诊断脉诊部分时,课间同学要求老师作个示范,给同学把把脉。老师笑答:呵呵,其实我也不会。
您瞧,这多可笑。但老师竟无半点愧色。(这老师现在在搞行政,就不点名了)
这样的老师多了。讲伤寒的也不会看病,讲金贵的看病贼烂......
还有那些搞行政的,多数勾心斗角,贪图私利,没有几个真想把中医学院搞好。
毕业后,我去药学院办过事。没想到竟是副院长亲自负责,而且效率高,待人热情,毫无官僚作风。手续十五分钟搞定。当时我就想:中医学院领导若能这样,中医兴矣。
中医兴亡,不在学院,在民间。说实话,说句大实话,若没有那些民间的中医在默默无闻的支撑,光指望那些所谓的大学教授们,中医早没了。(我这句话,同学们毕业工作就知道了)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神农本草,熟读成诵;西医也得学,而且学的越精越好。不愁毕业没工作,工作到时都主动找你。
哈哈。真的。
有问题可以联系我,愿与大家交流:zhongyi64@sina.com  

  
作者:61.182.181.*2006-10-27 23:55 回复此发言   

--------------------------------------------------------------------------------

29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我是中医学院成交学院出来的 说句心理话 的确如楼上所说确实够破 我读了两年大专(虽说是成交)就连中医学院的大门都没进过几次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的成人学院没在自己的院里而是租的人家的房子(南二环365号) 大家想一想他如果要是正在建设中 这我们可以理解 但是呢 反正我已经毕业了 无所谓 我太同意楼上那句千百年来,中医能生存至今,靠的不是正高职,副高职,靠的是扎扎实实的临床诊疗活动啊!!!
应该说大多是农村的那些以师承的方式行医的  

  
作者:218.58.124.*2006-10-28 17:55 回复此发言   

--------------------------------------------------------------------------------

30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616565495645465  

  
作者:218.58.124.*2006-10-28 17:56 回复此发言   

--------------------------------------------------------------------------------

31 回复:同情河北中医学院  
同意楼上说法  

  
作者:218.58.124.*2006-10-28 17:57 回复此发言   

--------------------------------------------------------------------------------

共有277篇贴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
http://tieba.baidu.com/f?kz=76760280

河北完了!
15
发表于 2009-6-24 14:36:24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范永升  范永升,男,1955.11出生.浙江金华人,中共党员,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常委、省中医及中西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系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主要从事结缔组织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已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0余种,获省部级等成果奖5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6名。临床上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等,就诊患者遍及海内外。其中以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显著,且能明显减轻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感染等并发症;以自己经验方研制的皮肌宁冲剂治疗皮肌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血沉和改善心肌酶谱等指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等省部级课题5项。主要从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调控、血液流变学、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等多方面、多层次探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作用机理,并开展类固醇性骨质疏松症等并发症防治的研究。
  工作经历: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中医)
  浙江省名中医
  浙江省“151工程”第一层次人员
  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全国高教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
  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省科协常委
  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副主编
  浙江临床医学编委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2:39pm 时添加 -=-=-=-=-
百度贴吧 > 浙江中医药大学吧 > 浏览贴子 吧主:纯郁曲奇 东线无聊事  
  添加到搜藏 |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浙江民办大学咨询
提供浙江民办大学咨询,北京高校全日制自考招生,北京优秀民办大学..
www.eduyu.com
浙江民办大学信息--育人网
育人网为您提供浙江民办大学信息《大学指定报名网站》提供北京高校..
www.yuren.org
北京师范大学HND, 英国留学3..
2009年北师大HND多国留学3+1招生,认证热门专业:国际金融理财;商务..
www.bnu-hnd.com
浙江民办院校报名
提供浙江民办院校报名信息.全国各地民办大学招生简章,民办大学招生..
www.zhuxue.net
国内名校 校本部 出国留学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本科,国内国外双文凭,国家承认;合理节约出国费用;..
www.edu365.com.cn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校本..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为您提供自考全日制大学权威信息,我校是经教..
www.sd1954.cn
来百度推广浙江中医药大学

共有4篇贴子   
1 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是好样的,我们支持您  
科学修订中医执业医师的执业类另U和范围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借“两会”之机.记者有幸约见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作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他的话题自然离不开中医。连建伟委员认为.修订现行《执业医师法》等法规中关于中医执业医师执业类别及执业范围的规定已是迫在眉睫。他建议.应将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执业医师与西医临床类一起并人临床类中,一样划分为内、外、妇、儿、骨伤等专业.以中医中药的使用为主.但可以使用西医诊疗手段.并可在综合性医院及中医院相应专业科室执业。根据现有《执业医师法》等相关规定.执业医师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个类别。其中中医类别(包括中医、民族医、中两医结合)医师执业范围分为中医专业、中两医结合、蒙医专业、藏医专业、维医专业、傣医专业等。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修订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的通知》中.叉增殴了“全科医学专业”.但在考试资格上.规定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参加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2006年p生部又在《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认定有关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报考人员应按本人试用期所从事的专业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毕业的报考人员.按取得学历的医学专业报考中医类别相应专业的医师资格。连建伟说.这些规定的本意是通过实行医师分类执业.使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专心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毕业生积极报考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带来了两大问题。第一,把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主要是中医院校毕业生和部分西医院校中医专业毕业生)和西医临床类执业医师分列,把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的执业类别和范围与非学历教育、师承认定的传统中医师等同起来.一起归人中医类别的中医专业。同时,中医类别的执业范围划分与临床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中医执业医师到综合医院临床科室执业不合法.在临床执业中造成诸多困扰。连建伟委员分析说,甘前全国各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现代医学及中医课程的没置大约各占50%.中医临床类专业毕业生除了具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外.还接受了现代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知识教育.完全具有同时运用q』医及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处理临床问题的知识储备.完全符合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他认为,具有规定文图/本刊记者王丽学J力的中医类执业医师与西医临床类应一起并入临床类。根据现有法规,中医类执业范围和专业只是简单地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蒙医、藏医、维医、傣医々业等。而实际上,日前综合性中医院以及规模较大的中医科大都已经按照现代医学临床科目设置方式进行了二级分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等,与西医临床类的专业划分是一致的。l划此,现有中医类的专业范围分类在实际的执业管理中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将近50万以及未来更多的中医执业人员造成很不利的局面,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患者的利益。第二,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后只能报考中医执业类别.只能进中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就业范嗣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实际上,我国现有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非常有限,完全不能满足每年约3万名毕业生的就业需要.而到其他科室执业,依据现有法规.则有超范围执业之嫌。结果造成相当一批毕业生学非所用,最后只能到其他岗位去找工作.或者通过考西医研究生再考西医执业医师。而这种选择的结果,与中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既不利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对中医行业的现状.连建伟委员显得忧心忡忡。对于从事中医教育、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的他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中医和中医师争得一片用武之地,是他最大的心愿。CH『NAMEDlCALHERALD印国医药导攉5   

  
作者:221.236.36.*2009-5-6 13:34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是好样的,我们支持您  
支持连校长!  

  
作者:122.235.27.*2009-5-6 18:3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是好样的,我们支持您  
支持校长,就应该这样  

  
作者:123.6.13.*2009-5-7 12:10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是好样的,我们支持您  
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是好样的,我们支持您  

  
作者:61.180.15.*2009-5-15 20:08 回复此发言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2:45pm 时添加 -=-=-=-=-
编辑词条 郑玉玲郑玉玲
[编辑本段]郑玉玲
  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曾任郑州大学副校长,任副校长时曾分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财务处、基建处、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校医院、附属医院。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郑玉玲,女,1978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专家,河南电视台《名医堂》栏目顾问。曾任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副院长,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院长,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曾任郑州大学副校长。1995年7月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5年8月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河南省管优秀专家”;1999年10月被河南省妇联评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2001年6月被卫生部、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十行百佳”、“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1年8月被河南省科协授予“十大科技女杰”称号;2002年12月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中医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会主任等。
  郑玉玲教授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中西医结合防治工作已二十余年,她重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积级挖掘整理祖国传统医学遗产,探究中医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针对恶性肿瘤的部位、性质、期别的不同,以及不同化疗药物和放疗作用人体产生的副作用所引起的不同症状,提出了新的“邪气致病学说”,在临床运用中尤其是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及放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都有显著疗效,开创了此领域国内之先河,为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拓展了思路。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局部抗癌与整体调整相结合,即诱导缓解一扶正一攻邪一扶正的治疗程序,重视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时时以消除癌肿,顾护正气为原则,对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等恶性肿瘤采取中药内服+镜下治疗(介入治疗+全身治疗的综合疗法,其治愈率及有效率居国内领先水平。郑教授在注重临床疗效的同时,更积极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她以中医理论为依托,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在不同层次上开展了中医药抗癌、抗复发转移、减毒增效及抗信息传导、诱导分化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抗肿瘤免疫反应、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增殖周期的研究,同时也开展了从中药中筛选抑制PLC—RL介导的信号传导抑制及抗癌中药方的拆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如对治疗食管癌的地黄管食通冲剂、豆根管食通冲剂,胃爱舒胶囊、芪瑞扶正冲剂、肠达顺等自制高科技纯中药制剂的研究,初步证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调控基因表达,改善细胞因子及其酶的网络调控,提高低下的免疫状态等作用,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培养人才方面,经她带教的十余名医学研究生先后走入各级医疗机构,有的已经成为肿瘤防治工作中的技术骨干。在医学文献方面,共撰写临床专著6篇,发表省部级和国家级论文30余篇;其中专著《癌痛中西医新疗法》因选题新颖,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癌痛治疗的最新进展,填补了国内癌痛专著的空白;《中西医肿瘤诊疗大全》因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规范性的特点而深受广大肿瘤防治工作者的欢迎,一版再版发行。
——————————————————————————————
河南??
16
发表于 2009-6-24 14:51:28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之际呈现繁荣景象,区域优势尤为突出,不仅成为徽州文化的一个亮点,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在日前举行的新安医学论坛上,新安王氏医学传人、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就新安医学的主要特色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王键认为,新安医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重在理论创新。汪机提出了“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开新安温补培元之先河;孙一奎对命门、相火、气、火概念提出新的见解,创“动气命门”说,揭开了命门学说指导临床的新篇章。吴澄专门研究虚损病证,创“外损致虚”说,与叶天士“养胃阴说”相得益彰;余国佩创万病之源,提出“燥湿为本”说;郑梅涧创论治白喉“养阴清肺”说等,对明清以来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安医学在继承中多有创新。在《内经》研究方面,明代吴崐的《素问吴注》、清代罗美的《内经博义》及胡澍的《素问校义》影响较大,汪机的《内经补注》、《续素问钞》、徐春甫的《内经要旨》、汪昂的《素灵类纂约注》等等,在文字考据、训诂方面多有建树,是当今研究《内经》的良好读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明代的方有执(1523-1594年)通过对伤寒热病的诊治和研究,大胆将《伤寒论》整移编次,辑成《伤寒论条辨》,增强了原书的系统性、条理性,从而创“错简重订”说,开《伤寒论》错简派之先河。清代汪宗沂辑复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合编》,经多方考证,搜罗了仲景医论46条、医方23首,实为难能可贵。王少峰的《伤寒从新》,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注解,可谓《伤寒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对医学经典研究有影响的还有程云来、戴震、程玠、吴谦等诸多名家,皆造诣深邃,各具灼见。
    新安医学在医学启蒙中不忘创新。陈嘉谟以对语写成《本草蒙荃》,是以韵语记药性,以便记诵,利于初学;江瓘的《名医类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医案的专辑;方广撰成的《丹溪心法附余》是一部研究丹溪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在医理上有所阐发,很有参考价值;程国彭的《医学新悟》总结“八字辨证”说,创立“医门八法”说;汪昂的《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创“暑必夹湿”说,为叶天士以后的暑病治疗建立了基本原则。
    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名医云集,众多医家各抒己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汪机开创的“固本培元”派,明代方有执为代表的《伤寒论》的“错简重订”派,清代郑梅涧为代表的“养阴清润”派,叶天士为代表的“时方轻灵”派,汪昂为代表从事医学科学普及的“医学启蒙”派,以及经典注释家中的“改革创新派”等等。一些学术派别已成为当代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一支,是中医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学派异彩纷呈,绵延不绝,影响深远,正如王任之先生所说的,“新安医学有许多学派,各个学派都有特点和成就”。新安各学派之间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共同推动学术发展。
    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的教育、传承方式是家族传承、师承相授,且以家族传承为主。父子相袭、兄弟相授、祖孙相承、世代业医的“家族链”现象十分明显。有专家研究统计,自北宋以来,世医家传3代以上至15代乃至30多代的家传名医“家族链”有63家,记载名医300余人,许多名医世家传承至今。
    南宋张扩三代5人行医,可以说是徽州最早的医学世家。张氏医学由“满田张”分支传到“定潭张”,在明嘉靖年代张守仁开始,由于医术精湛,常常一帖(剂)而愈,被称为“张一帖”,世代相传,由张根桂到张舜华、李济仁,已经传承14代,久盛不衰而成为新安医学家族链的典型代表。
    还有歙县黄氏妇科已历800余年,相继25代,人称“医博世家”。闻名全国的歙县郑村“南园、西园喉科”,同样是家族世袭医业,有“一源双流”之称。歙县的新安王氏医学相传6代,名医辈出。歙县蜀口曹氏外科,历经140余年而不衰。
    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医而好儒,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是新安医家的一大特点。据文献统计研究,新安医家兼及研医者中,由儒而习医者占70%。不仅由儒入医、行医悬壶的医家多,而且亦仕亦医的太医亦众多。徽州历代共有太医38人,其中宋代3人,明代23人,清代12人。新安儒医不仅有秀才、举人,而且仕而通医的儒医中共有进士11人,其中宋代1人,明代5人,清代5人。由儒而习医者占70%,另30%继承家传的专科医生,构成了高密度、高水平的儒医群体。
    新安医学以儒学为主,但并不排斥佛道。新安医家与道士、僧侣的关系很密切,许多是身兼道医、僧医两重身份。如程林为和尚,自称静观居士,程钟龄也皈依佛门,而孙文胤师从九华山天台大师习医而成名。新安医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地体现了儒家这一主流文化和融儒释道于一体的程朱理学的精髓,具有积极向上而入世致用的精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渗透性。
    “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在传承中医药学术过程中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新安医学植根于原徽州一府六邑的“小新安”地域,但作为祖国医学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其学术理论和思想不断地向中华大地辐射和延伸,逐渐形成了被全国中医药界同仁所认可的“大新安”中医药学术研究氛围。
    明代新安名医、太医院医官徐春甫,1568年组织成立了“一体堂宅仁医会”,开展讲学活动,穷研医籍、共磋医理,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参加者有苏、浙、皖、闽、湖、广等地在京的太医和名医46人,其中新安医家达21人。
    明清时期,苏中、浙中、新安三大中医流派呈三足鼎立之势,其中各家中医学派如伤寒派、温病派、温补派、经典校诂派等,其发端者或核心代表人物大多有新安人。这些流派的传承发展又是以新安及整个江南地区为大舞台,进而影响着整个中医学术界的。如明代新安名医汪机、孙一奎的 “固本培元派”;明代新安名医方有执的“错简重订”派;清代皖派朴学核心代表人物江永和戴震等。
    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新安医学不仅具有渊远流长的中医学术基础,还具有极其浓郁的徽学文化特质,并成为中医药科学遗产与徽州学文化遗产的交汇点。通过这个交汇点,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有机统一结合起来了。
    新安文化中,程朱理学、江戴朴学,乃至徽雕、徽皖篆刻等,都对新安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天人合一”思想、“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伟大胸怀和待患若亲的仁爱精神,成为历代新安儒医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徽州各地仍保留着许多医学文化遗迹,一些医家故居、牌匾、牌坊仍在故地,昭示着历史的辉煌。
    21世纪以来,有不少人采用生物实验等现代科技研究方法,对新安医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如对温补培元方派的研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一些结论,并先后发表了数篇文章;对中风病规律研究以及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研究,也更多地吸纳了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现代复方药理实验的方法进行论证。这些方药验证研究,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研究的现代性与实用性,是新安医学生命力的现代延续。
    每一个时期的中医学术,都会不同程度地留有文化的烙印,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开发前景。现今的新安医学世家包括“西园喉宝”的成功,无不得益于这种文化的影响。当然,新安医学还应在临床应用、实验观察、名药开发、文化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继续开展药理实验等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发挥出软实力的更大效应。(周 颖)
    http://www.100md.com/html/200808/1163/9556.htm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200808/1163/9556.htm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2:56pm 时添加 -=-=-=-=-
博士生导师—周永学教授

--------------------------------------------------------------------------------
作者:陕西中医学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09-5-13   
--------------------------------------------------------------------------------
           
          周永学,男,1956年3月生,研究生学历,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历任陕西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陕西中医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陕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与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
          周永学教授从事温病学与方剂学教学研究二十年来,对学科中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为教学和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温病学方面:对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给予了正确的评价;对伏邪学说的产生根源和临床意义给予明确揭示;对温病中“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毒的产生、特性、致病机理、解毒的主要治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理论阐释;对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进行了揭示;系统地研究了温病发热的机理和针对性治法;对温病护津养阴法、通下法进行完整地研讨;对温病常见的主要症候的辨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炼出了辨证要点和辨证方法;对湿温病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经验进行了整理。对温病的重点疑难问题都集中反映在《温病发微》一书中。
  周永学教授在学院分管教学科研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下以身作则,不断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陕西中医学院办学实力有很大的增强,科研水平和项目资金及项目层次上都普遍提升。目前,他已完成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项,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还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各2项,厅局级课题2项。主编国家级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和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各1部;出版《温病发微》、《中医临证指要》等专著5部;发表中医学术论文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论文36篇。
  周永学教授是陕西中医学院“十大名师”,在方剂学方面:对温热类疾病的传统方剂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其理论精华、古人的运用经验都反映在教学之中;对《方剂学》中收录的主方的配伍特点全部进行了归纳,简明扼要,高度概括,为掌握方剂配伍规律奠定了基础;收录了《方剂学》主方的临床应用案例,使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从方剂学角度,对和法的概念、范围、临床运用进行了探讨,使和法这一长期模糊的概念显得比较清晰;对方剂配伍中的寒热并用的规律进行了探讨,为临床组方和运用成方提供依据;在古方硝菔通结汤基础上进行化裁变通,提炼出通便新方,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正在进一步研究,为申报临床新药奠定基础

文章录入:sntcm    责任编辑:sntcm  
上一篇文章: 内经大家——张登本教授
内经大家——张登本教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5    更新时间:2009-4-28   
--------------------------------------------------------------------------------

  张登本,男,生于1944年5月27日,中共党员,陕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留校任教至今,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现任陕西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兼职)、陕西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学会陕西省分会基础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文献医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卫生厅及陕西省教育厅高职评委等职,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研究《内经》、《难经》方面颇有造诣,先后在全国10余家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不少观点为后来出版的教材所采用。出版专著15部,其中独著和主编出版的专著9部,计700余万字;参编教材、教参10部。他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聘为全国第六版教学参考书的编委,受聘为《内经教参》(卫生部组织编写)的执行副主编,担任2/5的编写任务,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并担任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习题集》主编及《内经》教材编委。代表著作有:《内经词典》、《内经》析义、(白话)《黄帝内经通解》、《王冰医学全书》、《王焘医学学全书》等。其中《内经词典》获国家中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陕西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黄帝内经通解》已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内经》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参考。其编写的教材获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两项,及陕西中医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两项。另外,他在《内经》和中医理论研究方面还曾获得陕西省厅局级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曾先后四次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或师德先进个人。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1.古今论阴阳盛衰所致寒热异同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9,(3):9
  2.厥证浅识 浙江中医药 1979,(12):452
  3.古今论厥之异同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0,(3):3
  4.苦楝皮合剂驱蛔虫效果好 陕西中医 1980,(4):13
  5.“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 浙江中医杂志 1981,(4):189
  6.汗的生理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1,(2):15
  7.“卫出下焦”析疑 陕西中医 1981,(6):41
  8.寒热厥证小议 绍兴中医 1982,(2):57
  9.先后天小议 陕西中医 1982,(5):43
  10.阴阳学说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函授 1982,(1):26
  11.整体观念 陕西中医函授 1982,(2):2
  12.《内经》有关问题答疑 陕西中医函授 1982,(6):11
  13.孙思邈与“部位三焦”说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3,(3):11
  14.《内经》中的津血相关理论 陕西中医函授 1983,(4):14
  15.假证不假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3,(8):17
  1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1):24
  17.“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2):20
  18.太阳的启示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3):18
  19.中医院校开设写作课有必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3):20
  20.五行学说的形成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5):3
  2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6):3
  22.“辨证”与“辩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7):3
  23.怎样进行确切地辨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4,(10):3
  24.“凡刺之真,必先本神”析 陕西中医 1984,(4):32
  25.“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析 陕西中医 1984,(4):33
  26.“治求其属”析 陕西中医 1984,(5):35
  27.“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析 陕西中医 1984,(5):36
  28.“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析 陕西中医 1984,(6):40
  29.“肝者,罢极之本”析 陕西中医 1984,(6):41
  30.“生病起于过用”析 陕西中医 1984,(6):42
  31.83年《内经》硕士研究生专业试题答案陕西中医 1984,(8):34
  32.气机升降出入规律探讨 新疆中医 1984,(1),(2)
  33.五运六气入门 陕西中医函授 1985,(3):10
  34.《内经》中的五行生克观 陕西中医函授 1985,(6):21
  35.脉学有关问题解答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5
  36.答“伤必有瘀”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5
  37.答“伤必有寒”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5
  38.“乙癸同源”与“肝阳虚证”答 陕西中医函授 1985,(7):56
  39.《内经讲义》原文自学览要 陕西中医函授 1986,(2),(3),(4)
  40.《内经讲义》复习题解答 陕西中医函授 1986,(5):1
  41.《内经》肿瘤辨析 安康医药 1986,(5):40
  42.《黄帝内经》疑、难、名句选释 陕西中医函授 1988,(3):4
  43.运气学说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89,(1):1
  44.《内经医籍述要》选载 陕西中医函授 1989,(4):7
  45.102例脾肾虚性水肿患者唾液钾、钠离子变化初步观察中医杂志 1989,(5):37
  46.脉象客观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新疆中医药 1990,(4):1
  47.《内经》男科学思想探讨 陕西中医函授 1991,(5):3
  48.气学理论源流及《内经》气学理论的研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1,(10):1
  49.仲景男科证治十法 国医论坛 1992,(1):3
  50.蜈蚣应用研究近况 陕西中医函授 1992,(4):26
  51.巢元方男科病理学贡献及其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3,(1):1
  52.论《黄帝内经》用药规律 陕西中医函授 1993,(2):1
  53.前列腺肥大症的中医治疗现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3,(4):38
  54.读《素问》三则有感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4,(2):7
  55.《内经》研究回顾与设想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2):1
  56.《内经素问校义》述要 陕西中医函授 1997,(4):5
  57.汉晋时期中医男科的发展成就 陕西中医函授 1997,(6):9
  58.古今“虚邪”名同义别辨 陕西中医函授 1998,(2):1
  59.“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3):2
  60.《内经》各篇题解及主要内容 陕西中医函授 1999,(1):8
  61.近二十年陕西中医文献研究回顾与评价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2):1
  62.《黄帝内经》研究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9,(3):11;(4):10
  63.脑藏元神及其意义 陕西中医函授 2000,(1):1
  64.中医理论20年研究述评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2):5
  65.运气学说临床应用研究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4):3
  66.《难经》研究述要 陕西中医函授 2000,(4)、(5)、(6):1
  67.《难经》50年研究述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3):1
  68.孙思邈对中医男科治疗的贡献 陕西中医函授 2001,(4):1
  69.傅贞亮学术思想研究 陕西中医研究 2001,(2):1
  70.学习《内经》的方法与境界 陕西中医函授2001,(5):1
  71.《内经》“权衡”解读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6):3
  72.傅贞亮学术思想简介 中医药学刊 2001,(10):418
  73.《中医基础理论》的编写思路与设想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6):16
  74.标本中气理论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4):1
  75.中国人论脑及其他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1): 6;(2):1
  76.论气街 现代中医药 2002,(5):1
  77.论《内经》五脏生克制化关系及其意义 现代中医药 2003,(3):1
  78.论《内经》中的五脏左右表里关系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4):1
  79.王焘与《外台秘要方》 现代中医药 2004,(1):4
  80.《外台秘要方》对经络、腧穴、灸疗学发展的贡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1):1
  81.《外台秘要方》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
  82.《外台秘要方》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的贡献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4):5
  83.运气学说的沿革与评价 河南中医 2004,(5):3
  84.王冰与运气学说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5):6
  85.《外台秘要方》对消渴病辨治述评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6):1
  86.中医理论的困惑与思考 中医药学刊 2004,(9):1
  87.《外台秘要方》伤寒日期理论的评述 中医药学刊 2004,(10):4
  88.心藏神、脑主神与心脑共主神诠释 中医药学刊 2004,(11):3
  89.《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分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28(2):1
  90.诠释心之窍与心藏神 河南中医 2005,25(1):11
  91.解读肝脏特性及其意义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20(2):9
  92.治则治法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1):17
  93.再论中医理论的困惑与思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3):393
  94.王冰与《玄珠密语》源流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4):586
  95.王冰与《天元玉册》考 中医药学刊 2005,23(5):776
  96.王冰其人其事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6(2):2
  97.论运气学说发生的背景——兼评《中医运气学》教材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3):1
  98.试论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课程定位及开课的理想时间 中医教育2005,24(6):55
  99.管窥中医理论走出困惑的出路 中医药学刊 2005,23(11):1942
  100.概论《黄帝内经》理论与诸子百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28(6):1

  二、论著

  1.《中医常用术语选编》编者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
  2.《中医男性病学》 主编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内经词典》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年
  4.《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 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
  5.《中医名医名著名方》 编委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6.《黄帝内经素问析义》 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7年
  7.《中医方法全书》 编委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8.《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编委北京出版社 1997年
  9.《中医诊法精华》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 1998年
  10.《黄帝内经通解》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 2000年
  11.《内经知要》白话解 编者 三秦出版社 2000年
  12.《中医神经精神病学》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
  13.《难经通解》 独著 三秦出版社 2001年
  14.《中医诊法》(225万字)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年
  15.《王焘医学全书》(100万字)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年

  三、主编及参编教材

  1.《内经选读》(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编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年
  2.《内经讲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 副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年
  3.《中医诊断学》(西南、西北片区协编教材) 副主编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年
  4.《内经选读》(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编委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5.《内经选读》(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 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年
  6.《内经》(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编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7,《中医基础理论》 编者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8.《内经讲义》(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编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9月
  9.《中医学基础》(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1月
  10.《中医学基础习题集》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10月

  三、主持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1.《外台秘要方》(宋版)整理研究
  陕西省中医管理局,[2004]31,2005.1~12
  2.肾虚质大鼠免疫功能失调的分子机理研究
  陕西省中医管理局,2004C204,第二,2005.1~2007.12

文章录入:sntcm    责任编辑:sntcm  
上一篇文章: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5    更新时间:2009-4-28   
--------------------------------------------------------------------------------
     
从中国中医药报获悉,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日前结束,经过严格遴选和评委会专家组认真审核,我校张学文教授等30位名老中医(民族医)入选“国医大师”。在30名国医大师中,张学文主任医师年龄最小,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主任医师年龄最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这些人均从事中医临床或中药工作55年以上。

据悉,公示结束后将为“国医大师”颁发奖章、证书,30位国医大师将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张学文教授,中医内科名家。陕西汉中人。出身于中医世家。1956年至1959年,先后在汉中中医进修班、陕西中医学院师资、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温病师资班学习深造,而后在陕西中医学院执教至今。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精通内科,尤擅长杂病、中内的治疗。六次荣获院级、省级、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研制的通脉舒络液氏口服剂辩证治疗中风(脑血栓形成),获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小中风片”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中医治疗小中风证的空白。“出血热预防片”属国内首创。曾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系副主任、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为陕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附属医院急症研究室主任,兼任第二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中风协作组组长、陕西中医学会第二届副会长、陕西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主编、合编有:《瘀血证治》、《舌诊图鉴》、《中医内科急症学简编》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夯实理论,根深方可叶茂

  大凡见过张学文教授的人,可能都会陶醉于他那高深的理论见解、深厚的中医功底,以及言必引经、用必据典的学者风采。虽然张学文教授以温病、脑病专业为最大特长,但他并不轻视岐黄之理、仲景之言。记得还是在1983年前后,我们在母校聆听张老师的精彩授课,当讲到温病发斑之时,他引用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斑的经文,至今尚萦绕耳畔:“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引经据典地剖析了伤寒发斑与温病发斑之异,令人记忆犹新。至于对历代名医经验的继承,张老师更是广采博收,从无门户之见。张学文教授素有“张丹参”之雅称,自然以清代医家王清任先生为其宗,似乎言必丹参、法当活血,其实细观张老师的临床用方,也绝不尽然,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因病而异。张学文教授治疗疑难大病,除了活血化瘀疗久病之外,祛痰化浊可愈怪疾、巧施虫药可愈痼疾、扶正补虚可愈慢病、以毒攻毒可除大病,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张学文教授的渊博学识。由此而言,凡业医者,一定要打好中医基本功,强化必胜信念,根深方可叶茂,理论高强,临证方可运用自如,百战不殆。

  德高术精,广播才能成荫

  俗话说得好,“万事德为先”、“百业术为重”,可见德、术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以济世活人为要务的中医行业来说,医德和医术同样也至为重要。

  张学文教授无论在为人方面,还是在学问方面,均以药王孙思邈所倡导的“大医”标准来要求自己,德术并重,把济世活人之术作为他积德行善之业,处处以病人为重。在学术上勇于创新、在临床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成果累累、在教学上桃李满园。不管是行政工作多么繁杂、也不管社会活动多么繁重,社会兼职多么繁多,他总是那么有条不紊、井井有序,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见到张老师有过烦乱、应付。尤其是在临床诊疗方面,张学文教授总是认真周详,一丝不苟,遣方用药,环环相扣。成千上万的各类顽症病人接受了张老师的诊治之后,都有一种如遇亲人、绝处逢生的感觉,真正体会到了中医大家的接诊风范、处方艺术和神奇疗效。

  除了切实搞好临床及业务工作之外,作为始终执著于中医事业的一员,张学文教授为了更好地发挥好他的带头作用,数十年来经常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四处呼吁振兴中医的伟大事业。无论在省内还是省外、国内还是国外、行业内还是行业外,总是持之以恒、反复申明重视和支持中医事业的价值和意义,为快速发展我省及全国中医药事业奔走呼吁、呐喊助威!

  “春日播下一粒子,秋月可收万斗粮”,德高望重的张学文教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树立了振兴中医大业的榜样,让我们更加增强了弘扬和发展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责任和信心。

  躬身实践,滴水可成涓流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是一门特别重视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学科,在人们的眼中,中医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笔者以为这种见解虽然不能达到至善,但是绝对有其内在道理!

  张学文教授幼承家学、广拜名师,后又深造于陕西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无论在何时何地,从未脱离过病人。张老师常常说:党和群众是鱼水关系,我们医生和病人何尝不也是鱼水关系。任何一位医务工作者,如果离开了病人,即使水平再高,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如此,不管他怎么繁忙,只要病人来诊,张老师从来没有推辞过,有时甚至就支在自己的腿上开出了药方!

  作为一位国家级名老中医,张学文教授所接治过的疾病遍及内外妇儿各科,治愈的疑难病证成千上万。据我们初步统计,其中有案可稽、值得总结整理的病种就多达12大类百余种,尤其是脑病、高热、中毒等急症和痹证等慢性病,张老师都在其50余年的临床诊疗中积累和总结出了一整套疗效卓著、方案成熟的治病策略和方法,业已得到大家的公认和采用,不断得以充实和扩大,真可谓滴水成溪、溪流成海!

  关于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思路,张学文教授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讨,在借鉴和吸收了古今名医,尤其是他学术挚友良师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八大方法,即前车之鉴,悉心总结;辨证求精,求深求细;筛选方药,知药善任;循求秘方,出奇制胜;独创新论,另辟蹊径;坚持久战,守方徐图;广采众长,协同作战;拓宽思路,中西汇参。临证之际,一定要做到辨疑不惑,治难不乱的程度,方可成为杏林高手!

  勤于笔耕,点石可以成金

  一位中医学家的最主要标志是他不但具有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也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学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验俱丰,张学文教授在此方面可谓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探究张学文教授成为著名中医学家的内在原因,乐于临证、勤于笔耕可谓是其关键。张老师在极其繁忙的临证、教学、科研、管理之余,硬是利用休息时间,在诸多弟子们的鼎力相助下,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临床经验撰写成文、汇集成书,一则总结自己,二则启迪他人。他发表的学术论文有百余篇,先后公开出版了《张学文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医学求索集》、《疑难病论治》及《中风病》等学术专著10余部,一版再版,业已发行至海内外,受益者众。

  我们常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终日只忙于临床诊疗而不善于及时总结整理其宝贵经验,到头来这些经验常常被流失而无法继承,充其量只是一个“一方名医”;而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经验、学说撰写发表出去,久而久之,积少成多,积木成林,不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会丢失,而且也会给后学者送去研习之柄、发挥之机,长此以往,则会成为“一代大医”,张学文教授便是这样一位耕读相伴、著述颇丰的杏林大师。

  在张学文教授所提出的理论新学说中,尤以“颅脑水瘀论”最为著名。这一学说的形成,既突破了传统的瘀血学说,又将瘀、水、热、毒四大病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开辟了中医治疗各种脑病的新途径。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张学文教授又研究出了不同的新方法、新方药,经过课题组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以“通脉舒络方”、“通窍活血利水方”、“益肾化瘀方”为代表的系列性治疗方法,授人以渔,示人以法,从而起到指点迷津、化石成金之效。

  教学相长,薪传方可不断

  按照中医学2000多年来所形成的师传特点,师徒相传的优越性仍然在中医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张学文教授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陕西中医学院从事着教学及研究工作。他曾担任学院首届本科生班主任,直至现在仍然奋斗在中医教育工作之中。从教50余年,除他常年授过课的数千名学生之外,直接受教于张老师的还有集体弟子45人,学术继承人4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74人,最近新纳浙江弟子2人、河南弟子1人,私淑弟子2人,他们都秉承着张老师的医德医风,不断弘扬着中医文化精华,业已成为推动中医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张学文教授在中医教学方面,特别注重向学生传授经得起临床考验的宝贵知识,无论讲哪一个专题,他都特别重视三个结合,即古代与现代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与他人结合。笔者特别记得,张老师授课,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即使是再复杂的问题,再大的选题,只要由张老师来讲解,我们都感到非常轻松,而且很容易牢记在心,难以忘怀!

  出血热曾是陕西的一种多发病,常分为五个阶段,患者在少尿期和休克期极易死亡,因而属于一种危重之病。张学文教授在给我们讲解温病学中卫气营血辨证之时,特别以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实例,依次讲透了叶天士、吴又可、余师愚、喻嘉言等温病大家的有关论述。同时又引用了江苏、江西、湖南、浙江等地现代名家的有关见解,古今一体,一目了然;在治疗上,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张学文教授和他的同事、学生们终于研制成功了“出血热预防片”,出版了中医防治出血热之专著,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防治出血热的专业队伍,达到了教学相长,同步提高的目的。

  在张学文教授教学风格的熏陶下,他的得意门生们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展示着导师的风采,个个思维活跃,言谈儒雅。张老师的弟子姜良铎教授、王景洪教授、刘华为教授、戴春福教授、李军教授,分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等指导着博士、硕士研究生,颇多殊荣;万海同教授、解建国主任医师、申锦林、金杰博士等人也相当出众。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辈传一辈、一人传一人,共同继承着张学文教授的医风医术、教风教术,逐渐形成了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张学文教授学术流派”。

文章录入:sntcm    责任编辑:sntcm  
上一篇文章: 关于成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17
发表于 2009-6-24 15:00:29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让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访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项平教授

传统的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保存最好的传统医药。由于它独特的理论和较好的疗效,深受国内民众的欢迎。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的日门诊量就达4500余人,每年的门诊量要达到150万人次。据悉,这样的门诊量已连续8年在江苏省各大医院的门诊量中排名第一。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在诊治一些疑难疾病、病毒感染的疾病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今年发生的SARS疫情,中西医结合治疗便是最好的途径。应该说,中医中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那么如何使传统的中医药走向世界?传统的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同程度怎样?近日,记者采访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项平教授。
  项平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届、第八届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他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诊疗和中医养生康复学、《黄帝内经》的教学研究工作,在中医药治疗老年病和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是我国中医养生康复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项平的记忆中,中医中药对西方的传播是从针灸开始的。把中国针灸推向西方国家起到积极作用的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他访华时,看到了针刺麻醉的神奇作用。一边是针刺麻醉,一边是开颅手术,病人还能吃香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去后他对此大为宣传,一时间针灸在西方国家很盛行,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十分重视培养西方的西医大夫学针灸,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南京设立了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我国卫生部批准成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北京、上海、南京各一家)。由针灸打头,中医药也传到了国际。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同程度也逐年提高,范围覆盖面相当广,在美国的老百姓中使用过针灸和中药的人数比例超过50%。现在,不仅是国外的民众欢迎中医药,同时也得到了各国政府部门的重视。有20多个国家或者一些发达国家的省和州,中医、中药已经立法。在澳大利亚、英国的高等院校还开设了中医药本科专业。加拿大的卑诗省、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新兰威尔斯省中医药均已立法,10年前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帮助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开设的中医本科专业,促进了中医中药在当地的立法。世界卫生组织从总部到各个不同的地区都设有专门分管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官员。谈起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同程度和中医药在国外民众中产生的影响,项平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令项平感到担忧的是我国中药对外贸易的份额只占中药国际贸易总数的5%~6%,以及来自洋中医、洋中药的挑战。他认为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的中医药在走向世界时就会失去它的竞争优势。他告诉记者,目前由该校培养的学生分布在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固定的合作关系分布在30多个国家。在他们培养的学生中不乏一些优秀人才的涌现。如20世纪80年代在该校毕业的英国留学生马万里,现已被誉为“欧洲中医之父”。在他开设的中医诊所里,不仅看病的病人多,而且他写的中医英文教材也深受外国人的欢迎。不仅如此,洋中药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典型的中国银杏药品,国外从中国拿走原料后,经过他们药厂的精加工,再返销中国。经过他们加工后的颗粒剂比中国传统的中药包装好、用量小,但价格却很昂贵。像这样用中国的原材料进行深加工的中药再返销中国的也决非银杏一种。
  我国中药的贸易份额为什么会少?如何面对来自洋中医、洋中药的挑战?项平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医药已刻不容缓,并且要急起直追。他说,中医药为什么如此受到国内外民众的欢迎?因为它是科学,它能看好病,指导人们养生长寿,病后康复。但是无论哪一个学科,没有发展,不和时代同步前进,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学科就没有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买了很多先进的设备,注重用现代设备进行中药新药的开发。国家科技部把中医药的研究,特别是中药的研究列为高科技领域无疑对他们是极大的鼓舞。同时要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广州、江苏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中药颗粒剂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的竞争力。他强调,中医既是传统、古老的,但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来看,它也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大家要爱护它、扶持它,多给它投入,多用先进的手段来研究它。否则,传统的中医药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始建于1954年10月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曾为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培养了第一批师资,是新中国最早的中医药学部委员(院士)的诞生地,为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国家首批确定的接受和培养留学生及台湾地区学生的中医药高校之一。以“继承为基础、发扬为先导”的办学指导思想,将把学校建成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对此,项平充满了信心。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04pm 时添加 -=-=-=-=-
周然  [1]周然,原名李汉荣,陕西勉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司法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陕西省《汉中日报》编辑。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多篇散文诗歌佳作入选全国及山东,上海等省市中学语文教科书。李汉荣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约2000多篇(首)。先后荣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年度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小说曾被天津《小说月报》、河南的《小小说选刊》和长春《短篇小说选刊》转载;散文多次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读者》,《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文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十年入选全国散文年度选本。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因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 “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该文又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散文《外婆的手纹》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散文《与天地精神往来(含《星空》,《登高》两篇)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诗歌《生日》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并有《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等多篇文章被作为高考及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资料。
  [2]周然,男,汉族,1958年7月生,山西忻州人,研究生学历,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农工党成员,1976年4月参加工作。1976年4月在内蒙古德茂旗插队,1978年2月在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学习,1983年1月为省中医学校教师,1986年8月为省中医研究所中医方剂专业研究生,1989年9月任省中医研究所方剂研究室课题负责人,1992年9月任省中医研究院科技开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1994年10月任省中医研究院科技开发部主任,1997年2月任省中医研究院副院长,2000年7月任省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农工民主党省委副主委,2001年4月任省卫生厅副厅长、农工民主党省委副主委,2001年12月任农工民主党省委主委、省卫生厅副厅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医卫工作委员会委员。2003年1月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2005年任山西中医学院院长。2008年1月当选山西省十届政协副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省八届政协常委。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08pm 时添加 -=-=-=-=-
王新陆  王新陆 出生于1949年10月,湖南人。农工党中央常委。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08年1月当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研究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高等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学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易经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风病学术委员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资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报编委会常务委员、山东省防治非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评审专家、山东中医杂志编委会主任、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专家学术经验辑要丛书编委会主任等职。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主要从事中医疑难病症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习医于山东中医学院,1978年师从于全国伤寒名家徐国仟教授,为首批硕士研究生之一,先后出版《脑血辨证》、《徐国仟学术经验专家辑要》等著作。
18
发表于 2009-6-24 15:10:52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刘延祯
[编辑本段]甘肃中医学院院长
  男,汉族,生于1952年,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学专业,并取得医学学士学位。现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及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生导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甘肃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
  多年来致力探索呼吸系统疑难杂症,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呼吸疾病,尤其是老年呼吸疾病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有较高的医学造诣。
————————————————————
甘肃???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15pm 时添加 -=-=-=-=-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抄袭门”:鉴定为过度引用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09-04-11 09:33:38)  来源:云南网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今日(4月10日)下午16时,云南中医学院在白塔路校区就日前在云南网金碧坊社区炒得沸沸扬扬的“李庆生院长抄袭”一事举行新闻通报会。
  中国青年报、云南日报、云南网、云南电视台等省内10余家新闻单位参加了通报会。
  云南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翠岗、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郑进出席新闻通报会并对“抄袭”事件进行说明。郑进表示,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抄袭没有一个明确界定,独立调查委员会6日所发布的鉴定结论中,“过度引用”是写实性描述,这是调查委员会的综合结论。
  由网络发帖“论文抄袭”事件引发媒体报道和网民热议的李庆生教授,今日下午并未出现在新闻通报会上。王翠岗表示,该事件发生后,学院立即上报省高校工委,并对此事组成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王翠岗、郑进表示,由云南中医学院组成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是经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同意,并聘请同行专家加入调查委员会,结论真实有效。
  郑进代表云南中医学院调查委员会表示,李庆生教授所著论文引用周济教授一文共2800余字,属于过度引用,确有不妥,且两篇文章属于引导性综述文章。
  王翠岗表示,调查委员会调查结论已上报省高校工委,并获得认可,并要求李庆生教授做出深刻的书面检讨。李庆生教授完全同意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并做出检讨,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王翠岗、郑进表示,云南中医学院绝不回避学术不端行为,今后引以为戒,一旦发现,将严格处理。
  同城报道:b]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抄袭论文”追踪
  “抄袭门”结论
  “过度引用”
  近期,由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论文抄袭引出的一系列事件在网络上已成为热门话题。
  昨天,云南中医学院对此事召开通报会,通报对该事件的鉴定结论。
  关于李庆生所著《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简析》,与周济教授所著《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和《试论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新特点》的论文之间是否存在抄袭一事,云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鉴定为“过度引用不当”。
  对于李庆生所著《中医“正气”应该包括微生态与免疫平衡》、《微生态失调与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正相争”应该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三篇文章是否属于一稿多投,鉴定结论为“不属于一稿多投,但有不妥之处”。
  结论得出后,李庆生认可了,并且被要求写出深刻检讨,报给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
  云南中医学院肯定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并以党委的名义上报给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同意了云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疑 问
  鉴定结论是否成立?
  昨天的通报会上,云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郑进副主任承认,李庆生所著涉嫌抄袭的论文总字数为9500字,郑进表示这一数据是专门委托清华大学利用其反抄袭软件计算出来的。
  此次事件的网络跟帖中,有网友曾引用《图书期刊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说,“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而对此郑进则说,目前对于什么是抄袭并没有一个标准。
  而引用同一实验数据的三篇论文《中医“正气”应该包括微生态与免疫平衡》、《微生态失调与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正相争”应该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是否属于一稿多投呢?郑进解释,李庆生的这三篇文章,题目不是一个,研究结论不是一个,鉴定专家认为,研究方法和数据不宜重复使用,学院学术委员会采用了专家们的意见才将鉴定结论定为“不属于一稿多投,但有不妥之处”。
  中医学院“自作自裁”?
  李庆生作为云南中医学院的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其所著论文被指抄袭和一稿多投,事发后,调查和鉴定,却由云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并做出结论。并且,在进行调查和鉴定之前,学院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就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还与李庆生本人交换意见。
  对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是否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云南中医学院党委王副书记表示,调查和鉴定是根据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意见进行的,而在调查和鉴定过程中,李庆生是全程回避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调查、鉴定是独立的,所以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深刻检讨”就能了事?
  学院王副书记说,李庆生本人在鉴定结论出来后表示认同这份结论,并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对于李庆生的处罚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检讨,而对于类似事件学院只能在权限内进行处理,他承诺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
  而对于学院对此事件没有在第一时间回应并介入调查处理,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对学院的要求是,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适时发布新闻,澄清事实。而对于如何建立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今后遇到类似事件如何处理,王副书记没有做出回答,只是说,学院对此事处理时间滞后,是因为放假和学校搬迁。生活新报记者 于向春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云南也闹“地震”???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21pm 时添加 -=-=-=-=-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简介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简介
   
    中医学院是新疆医科大学下属的一所副厅级教学单位,是自治区唯一的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学院的历史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三区革命时期阿合买提江学校卫生班。1950年搬迁至乌鲁木齐,遂更名为乌鲁木齐卫生学校,1956年秋迁于现址。1961年改制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学校。1985年5月31日经国家教委教计字[07]号文件批准,并经自治区政府1986年“新政办〔1986〕10号”文件决定,在原中医学校、中医医院和中医研究所基础上正式成立新疆中医学院。后于1998年4月7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原新疆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我院遂成为新疆医科大学唯一一所副厅级建制的中医学院,并继续保持了与自治区中医院等附属单位教研医“三位一体”的格局。
    学院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40多年的励精图治,现已有博士、硕士、本科、大专、成人本科、成人大专等办学层次。1988年开始举办中医各专业、各层次的成人教育(1998年合并进入新疆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4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内科、针灸和医古文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8年进入医科大学后的中医学院在各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0年申报成功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针灸推拿等四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2003年申报成功中医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2005年又申报成功了中药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现有六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成为中医学院学科建设及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可靠保障。与此同时,从2004年开始由我校博士生导师周铭心教授独立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生共七名,进入了中医学院在硕士、博士培养教育方面新的历史阶段。现有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专业方向(七年制)、中药学专业(四年制)及中维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方向(四年制)以及针灸推拿学专业及针灸推拿外向型专业方向(五年制)等七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中医专业是我院办学最早,历史、人文积淀最为深厚,影响最为深远,对新疆中医药事业贡献卓著的专业学科。本专业教育始建于1961年新疆中医学校建立之始,后经发展,至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就教育层次来讲,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师资力量雄厚,包括了历年来疆工作的专家学者,如汪大春、褚鸿义、张绚邦、刘欢祖、金洪元、沈宝藩、孙殿甲、陈坚等。1985年新疆中医学院挂牌成立至1998年两院合并前,本专业已发展为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三个办学层次即本科、专科及硕士研究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招生),培养出了疆内及部分省市中医医疗、药学及管理部门的骨干,为新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院中医专业借助大学办学平台,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五年制中医专业与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生源充足、发展稳定;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成为大学招生的热门专业,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目前我专业在读研究生已达133人,为中医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药学教育与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中医药和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从发展战略高度,明确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战略意图,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创造本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抓住现有优势和有利条件,积极迎接挑战,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把我院中药专业建设成为“继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的具有现代化的高等中医院校的优势专业。
    在新疆中医学院诞生之时,就设置了中药学专业。原新疆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是新疆办学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力大的学科之一。对新疆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历史性和卓越的贡献。本专业教育始于1961年新疆中医学校建立之始,后经发展,至1980年开展本科时就有中药界知名专家褚鸿义、程竹安、孙殿甲、陈坚、张彦福、李永和都曾执教,培养出的学生遍及疆内及内地部分省市。今天中药学专业凭借大学办学平台,学科建设更是突飞猛进。近年又根据新疆地域特点新增加维药专业方向,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至今本专业已具2个硕士学位点,为中药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挂牌新疆中医学院时,即开始有针灸专业的本科招生。近三十年来,针灸专业为新疆的针灸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自治区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目前活跃在我区各大医院从事针灸工作的专家及业务骨干绝大多数均为我院针灸专业的毕业生。目前针灸推拿专业已是我院重点发展专业,现有本科、硕士层次的教育。2004根据社会发展及周边国家医疗市场的需要,开设了针灸推拿外向型专业方向。
    学院现下辖两办三系(学院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和中医系、针推系以及中药系)五个正处级内设机构和一个正科级学生工作办公室,共有教职员工78人。其中党政和教学管理人员14名、教师教辅人员64名。14个教研室,1个实验中心,有一个近千种(含部分维吾尔民族药)药物的校级中维药标本馆。药物蜡叶标本馆、中药样品馆、药用植物标本园和设施齐全的实验室正在建设之中,将为培养现代中药人才提供优良的环境,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
    学院一直坚持“特色办学、科研强院”的办学理念,科研成果斐然,在2003-2006三年中:
    1、共有科研课题51个,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7个,厅局级19个,校级21个。
    2、出版著作和教材16部,共发表论文195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102篇,省级83篇,学术会议交流10篇。
    3、《中医期刊论文计量研究》于2002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40多年来,学院为中医药行业输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多年来学院坚持教书育人宗旨,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科学思维,实施素质教育,把人文理念灌注于中医学教育全过程,为边疆培养各类高级中医药人才63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约1000余人。他们遍布天山南北,已成为“留得住、信得过、用得上”的专家教授、中高级干部和学术带头人。陶亮、王力等已成为企业家,维吾尔族女医生祖丽培叶等已成为全国和全区的先进标兵。太极剑、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曾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会上夺金捧银,成绩喜人。同时,学院凭借特有的地缘优势和改革开放的东风,先后接待了美、日、法、俄等30多个国家、地区政要学者的来访诊疗,也有数十位专家学者组团出访进行讲学诊疗和学术交流,并受到有关国家总统等政要的接见和赞许,扩大了中医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和知名度。
    医药事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前景广阔。中药作为我国国宝已开始走出国门,中药现代化日益被世界广泛关注。新疆中药资源丰富,中医药企业繁荣,中药人才需求日益扩大,而我院作为中医药人才输出院校之一,更是有灿烂的前景,我们坚信:中医学院的明天会更好!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2006年7月27日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管理登录
   
  版权所有: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电话:0991-4363310  Email:ChineseCollege@mail.xjmu.edu.cn   
  Copyright&copy;CheseCollege.xj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新疆乌市新医路8号  邮编:830054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25pm 时添加 -=-=-=-=-
青海中医学院院长????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28pm 时添加 -=-=-=-=-
許少珍教授於 2003 年 8 月擔任香港中醫藥科技學院院長,她是一位致力於教育工作的藥理學專家, 1977 年獲得英國 Bradford 大學藥理學一級榮譽學士學位, 1980 年獲神經藥理學博士學位。 1980 年至 1982 年,許教授在澳洲 Monash 大學哲學博士後進修,主修心血管藥理學 。 她的研究範圍包括神經系統及心血管藥理學、中醫藥學和中醫教學等方面。
許教授學成回港後,於 1983 至 1994 年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和高級講師﹔ 1994 年至 2003 年升任教授暨中醫學部主任﹔ 1998 年至 2003 年任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教育),並在 2002 年兼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協理院長。 1995 年至 1999 年,獲委任為香港政府中醫藥發展籌備委員會委員暨中醫專責小組成員﹔ 1999 年至 2002 年又獲特區政府委任為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委員﹔ 2001 年至 2004 年獲委任為環境食物局空氣污染管制及癈物處置委員會委員、勞工處屬下與僱員補償有關的勞工法例下有效落實承認中醫藥專責小組成員﹔ 2002 年至今,任香港醫院管理局中醫藥發展顧問。
在國際學術界方面, 許教授同時又擔任南京中醫藥大學、 湖南中醫學院、 浙江中醫學院、 河南中醫學院、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的客座教授,北京中醫院名譽教授,廣東省中醫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港澳交流中心顧問,美國加州 CCAA 中國醫學院研究學術顧問,同時擔任香港多個中醫藥學會及團體的要職,包括香港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會長、香港中藥學會名譽會長、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校友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同學會名譽會長、香港藥行商會名譽顧問、香港針灸醫師學會顧問。 2004 年 3 月,許教授獲北京二十一世紀環球中醫藥網絡教育中心委任為香港第一任執行專員,負責推廣及發展中醫藥遠程教育,積極推動中醫藥教育走向世界。許教授也是一位熱衷於研究工作的學者,在國際著名的科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百多篇論文。
19
发表于 2009-6-24 15:31:43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台湾中医学院????!!!!

——福建中医学院培养了大批台湾中医人才

记者 宋树涛
--------------------------------------------------------------------------------

  新华社福州6月19日电 又有16名来自台湾的学生近日从福建中医学院毕业,至此,已有400多名就读福建中医学院的台湾学生获得了学士及以上的学位。目前在该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还有160多人。
  近10多年来,福建中医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台湾中医人才。在学院毕业的11届近400
名台湾学生中,许多人事业有成,有的返台后担任了当地中医师公会的负责人,有的通过了台湾方面的职业“特考”,还有的已成为中医药大学的骨干教师。学院毕业的台湾学生中有41名考上硕士研究生,9名考上博士研究生。
  中医讲究区域、气候,福建与台湾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同,用药特点相似,台生在福建学习中医是最好选择。福建中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陈莘说,来福建中医学院学习的台湾学生文化知识程度参差不齐,为了让每一位台湾学子学好中医,福建中医学院因材施教,宽进严出。选派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采取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陈莘告诉记者,1995年,学院在原有教学大纲基础上对教学计划适当调整。对中医主干课程略有倾斜,并增开选修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选修适当的课程。同时,针对台生毕业返台后必须参加“检考”和“特考”的情况,从1996年开始增设《医宗金鉴》、《本草备要》、《四诊心法》等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福建中医学院还带领台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多次开展福建中医学院专家、台湾学生赴贫困农村医疗咨询活动。在台胞祖籍地之一的安溪县和南靖县开展义诊活动时,由于台湾学生与当地民众语言相通、乡情相融,同学们不仅成为专家们的好助手,还成为一些不懂方言的专家与当地群众沟通时的“翻译”。

--------------------------------------------------------------------------------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34pm 时添加 -=-=-=-=-
澳门科技大学]中醫藥學院
--------------------------------------------------------------------------------

  中醫藥學是我們偉大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是世界醫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份。澳門科技大學中醫藥學院順應澳門社會的需求和世人崇尚自然療法的潮流,採取合作辦學的模式,以培養與現代醫學相結合的高層次、應用型中醫藥人才為目標,高起點起步、超常規發展,經過近四年的建設,目前己擁有包括中醫學學士與生物醫學學士學位課程、中醫學碩士學位課程、中醫學博士學位課程在內的在校學生三百多名,學院己經初具規模。
  中醫藥學院的建設,以教學為主導,以科學研究為知識和技術支撐,以臨床實踐為基礎.課程內容堅持以中醫藥理論和臨床知識為主,並講授一定比例的現代醫學和現代科技知識,注重理論聯繫實際,貫徹早臨床、多臨床的原則,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辨證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訓練。為確保臨床教學質量,大學與內地十多家醫院建立了臨床教學協作關係,從而為本科生的後期培養和研究生的臨床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地。
  隨著中醫藥學院新的教學科研綜合大樓和附屬中醫院的建成,中醫藥學院將在教學、科研、臨床諸方面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在已經取得辦學成果的基礎上,將陸續增設七年制學(士)碩(士)連讀課程,中藥學碩士課程,中藥學博士課程以及針(灸)推(拿)專業等課程。科學研究和臨床工作將緊密結合澳門實際,以開發中藥保健品等應用研究為主攻方向,以適應澳門旅遊,博彩業發展需要,大力推進中醫藥醫療、保健、康復事業為著眼點,全面構建中醫藥學院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系統工程。
  中醫藥學是我們國家擁有最大知識產權的領域,在這個廣闊而縱深的領域裡,我們有著最大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澳科大中醫藥學院的廣大學子們一定會在這個得天獨厚的天地裡,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展示中醫藥學璨爛的風采。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36pm 时添加 -=-=-=-=-
医院简介



发布时间: 2009-5-11 08:38:44 被阅览数: 13255 次 来源: 海南省中医院

 
       海南省中医院建院于1954年5月,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协作医院和本省各医学院校的临床医院。
   近几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卫生系统政研会、爱婴医院、社会公认满意医院,骨伤科、糖尿病专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医重点建设专科。医院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具有一批由国家特贴专家,省优秀专家,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人才组成的专家队伍近百人。医院新的门诊病房综合大楼诊疗环境优美,医疗设施先进,医院将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一流的中医及中西结合治疗康复保健服务。
      医院设有中西医结合骨伤治疗研究所、中风治疗康复中心、乳腺科、结石诊疗中心、特诊科、内科、肝胆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外科、手术室、皮肤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肛肠科、针炙推拿按摩科、理疗康复中心、体检中心、预防保健科等临床一级科室20余个,二级科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中西医结合急救中心、ICU病区、海南省中医男科治疗研究中心、中西医室8个和4个门诊部。担负着向本省各市县等地区提供高水平的中医及中西医医疗服务,并承担预防、保健、康复、社区服务和高等教育、科研等任务以及邻近省市疑难病人和港澳同胞、外宾的就医、会诊工作。
   国家特贴专家张永杰教授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方法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内科疑难杂症,因其精谌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赞誉,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获科技成果奖,目前主持研究的“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被列为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重点项目。中西医结合骨伤治疗研究所采用中医传统疗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脊椎疾患和骨髓炎等疾病有显著疗效,在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和胫骨缺损性骨不连方面,治疗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批准为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
   医院药品制剂中心是我省药监管理部门批准认定的全省中药院内制剂加工生产基地,具有生产各种中药制剂的能力,在设备及技术力量具有一定的规模,目前生产制型10个,品种60多个,经临床多年应用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
      医院坚持“以人为本,用心服务”的理念,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以创新意识的先导,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科学管理,突出专科特色,优化服务质量, 迎接新的挑战,全力打造精品医院。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2009年06月24日 03:38pm 时添加 -=-=-=-=-
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挂牌成立
记者:郭爽\文   张贞云\图
    5月15日中午,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在综合实验楼南楼举行挂牌仪式。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李永春、院长焦解歌、党委副书记王守仁、副院长陈玉民等出席了挂牌仪式。李永春书记、焦解歌院长等为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揭牌。
    仪式上,王守仁副书记正式宣布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成立,并且宣读了任职领导名单: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名誉院长——辜孔进教授,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院长——杨世忠教授,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副院长——冯钊教授。
    焦解歌院长讲话,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以及对中医学院的祝贺,同时也勉励中医学院的全体师生继续努力,使中医学院的明天更美好、海医的明天更辉煌!
    新就职的中医学院院长杨世忠教授讲话,对海医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对中医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表示赞许。
    仪式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大家相信,在海南医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医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学院一定会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发布于:2008-6-14 已被阅读: 227 次  
20
发表于 2009-6-24 15:39:50 | 只看该作者

八所中医药院校校(院)长提出 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推进教改 (转帖)

盘点到此,如有遗漏,请大雅补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21:41 , Processed in 0.09133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