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再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6-30 14:15:06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世上万物,皆源始于“无中有”。自有医以来,医以实论虚,于虚求实,这己是医家共识。医为立世之学,与道而求“是理”之事是。绝非“道医”可易中医“弃实求虚”同日而语。
中医科院若将所谓“道医学”作为今后院校教材,足以说明“科院”己昏了头。不仅不识天下之是非,也不知自是何物!假令“权势”施之纵容,便不排除“引邪上路”亦在计划之中……
这不仅“道不同”天亦不容。
12
发表于 2009-6-30 14:24:13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圣贤言语,都是实事。依而行之,可以修己,可以治人。世间众生,无明重暗。真道在身,莫能睹见。善力举秋毫,善听闻雷霆,此道之与形反也。天地生长,如人欲活,何为自恣,延及后生?自恐年命穷尽,求生索活者,安从得活?生命之日,司候在房。记著录籍,不可有忘。命在子午,其命自长。天佑善人,不与恶子。各自加慎,勿相怨咎,各为身计。录籍所宜,慎勿强索,索之无益。所以然者,恶逆之人,天不佑也。
不识五行根蒂,安知三才造化?虽以多闻强识,自生小法旁门,仍不免于疾病、死亡。虽有信心苦志之人,行持已久,终不见功,节序而入于泉下。呜呼!
上下五千年,圣贤多又多。而今经典被歪解,似这谁之过?
圣贤言语,都是实事。小人歪解,过在小人,何怨圣贤哉!
谁敢歪解经典?惟有妖魔鬼怪。可惜《黄帝内经》,一部经典巨作。传诵千年不变,造福人类无限。可恨今日妖魔,肆意妄加涂炭。圣贤仰天长啸,为何无人问责?
13
发表于 2009-6-30 14:26:13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俺不大会顺人情说好听的。如果说,今日所推荐的“道医学”若同历届院校教材在“事实疗效”上而有落实(理论与技能脱节),那自是有其“开拓”。假若在原以糊涂的基础上,在行其糊涂,那究竟是让中医人死在“糊涂”里,还是在糊涂中再大大的糊涂下去哪……
14
发表于 2009-6-30 14:33:54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道医学》并不一定就是道教医学,“岐黄源于道”,这句话里的道,难道也是宗教吗?中国的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岐黄源于道”这句话中的主人公黄帝和岐伯是三皇五帝时代的人,远远早于东汉。
15
发表于 2009-6-30 14:36:32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医者,决定命运,关乎生死,不可不察也。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误国误民,害人害己呀!
16
发表于 2009-6-30 14:39:12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概念范围不明确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大问题, 说得好听是灵活, 实际上大家都把自己的私货往"名牌"里塞. 如"道"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但其具体内容/含义却可以有很大伸缩性, 于是就给人有可乘之机. 为了中医的健康发展, 应该严格区分医理和医道, 前者是严格以现代科学知识为根据, 后者则可包括运用易经玄学等哲学, 甚至可以包括占卜咒语巫术等"技术手段"的所有方法. 这个社会是既自由又包容的, 所以大家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喜好去追求各自的理想, 但科学院顾名思义是医理的守护者, 不应该去趟道医的浑水. 也许应该成立一个中医玄学院, 把这一大票人收容起来, 总比现在这样搞得一池塘的水都浑濁不堪划算.
17
发表于 2009-6-30 14:43:37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敢问一句“歧黄源于道”(可是歧黄之言),难到说,医始歧黄就能被“道医”以易“医道”否?
究竟谁先谁后,孰是孰非?
18
发表于 2009-6-30 14:48:49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自古及今,学书之人,十有八九,而达真要者,未闻一二。
真气薰蒸无寒暑,可为无上道高人。变化往来人莫测,祖祖相传古到今。一理变合大地理,神仙口诀不为虚。堪嗟无限学仙者,总与天仙道不同。俱被野狐精魅定,鬼言妖语怎生听。云游四海参元妙,尽是邪门小法功。愚迷执强难教化,依然一盲引众盲。
若非上祖相传诀,岂知大道片时功。知他多少闲门户,劳漉空动骷髅形。三千六百旁门法,不识狂邪尽惧人。有缘遭遇明师指,顷刻之间造化生。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日百家异说,必然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9
发表于 2009-6-30 14:49:35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14楼的朋友说:“中国的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岐黄源于道”这句话中的主人公黄帝和岐伯是三皇五帝时代的人,远远早于东汉。”
以此为据,“道医”便站不住脚跟了,而是“医道”才合亊实。
20
发表于 2009-6-30 15:04:22 | 只看该作者

《道医讲义》进高教教材标志着中医精神已死

岐黄源于道,恰恰证明道在医前。
道医,以道德为其灵魂,以医术为其方法。医道,乃医之技巧与学问,中西医之方法学问皆可称医道。
医者探病,应追三因,即外因、内因与本因。今之医学,于内因、外因中寻源者众。殊不知本因乃致病之根源。
道德的离失,产生了奇形怪状的毛病,此点不容置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08:34 , Processed in 0.0549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