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7-21 16:06:1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如果承认中医的源头是两千五百年以前形成的道德根文化的话,那传统中医的道德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德,也是伏羲黄帝的道德。
12
发表于 2009-7-21 16:10:35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中医道德的现实版:
  
孙曼之专栏:风药用法五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63&topic=23&show=0
医生有信誉,虽屡治不中,病家也信任并性命相托;医之信也。
医生虽有名望,然屡治不中,不推诿,不自夸,潜心思考。医之德也。
风邪犯土之象,遂以羌、独、防、芎疏风,“羌、独”太阳经之味、五行之道也;
合平胃散加苏、佩、苓、腹皮燥湿行气。气之得也,亦《内经》之德也。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16:12:18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道德经》中的“道德”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强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第五十五章)
    道常无名。(第三十二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三十五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道之华而愚之始。(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夫唯道善贷且成。(第四十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第四十六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
    道者万物之奥。(第六十二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第三十八章)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第四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五十五章)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第七十九章)
14
发表于 2009-7-21 16:18:0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中医源头的道德根文化,不管起于哪儿,也不会起于戴道士帽的道教哪儿!
15
发表于 2009-7-21 16:36:23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道者万物之奥]。一言以蔽之
16
发表于 2009-7-21 16:37:16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7/21 04:18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源头的道德根文化,不管起于哪儿,也不会起于戴道士帽的道教哪儿!
对啊,道教产生于东汉,离春秋500多年,当然不会是中医产生的源头了!
道德根文化,起源于伏羲发展于黄帝成属于老子。道教的产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特定历史产物。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不同时期文化的演变产生了人们认识观念的不同。道德一词,春秋以前的道德根文化时期,是医学,道德学说,异名同谓。战国以后百家争鸣,源于道德而百花齐放,独尊儒术后,道德表象化,独留道德的品格意义。后世的学医者,大都皆是儒生出身,儒学的片面导致对中医的传承逐步的丢弃了精气神的实质性的把握,中医走向了片面化,也就失去了内在的精气神产生的独特疗效,近代更是逐步沦为西医的附庸。
对道德的重新认识,也是传统中医复兴的关键!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21 16:47:29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7/21 04:18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源头的道德根文化,不管起于哪儿,也不会起于戴道士帽的道教哪儿!
    《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的“道德”虽然相通,但是不同。中医的“道德”是《周易》中的“道德”呢,是《道德经》中的“道德”呢,还是《黄帝内经》中的“道德”呢?对于这一点,从古至今,很多的道士不知道,很多的中医也不知道。所以,讨论一下“道德”问题,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弄清“道德”的本意,对于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对于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很有必要。
18
发表于 2009-7-21 17:19:47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下面引用由善生2009/07/21 04:37pm 发表的内容:
对啊,道教产生于东汉,离春秋500多年,当然不会是中医产生的源头了!
道德根文化,起源于伏羲发展于黄帝成属于老子。道教的产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特定历史产物。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不同时期文化的演变 ...

摘自 庄子文化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第二,仁义扰乱人心。
  “昔日黄帝始以仁义乱人之心,……到了禹、汤、文王的时候,天下大乱。下有夏桀、盗跖,上有曾参、史鱼,而儒墨并起,于是人们以喜怒之情相猜疑,以愚智之才相欺诈,以善与不善相非难,以荒诞与信实相讥讽,因而天下衰颓了。大德分歧,而性命之道散漫了。天下好智巧,而百姓好纠葛,于是以斧钺来制裁,用礼法来击杀,用肉刑来残害,天下纷纷大乱,罪在扰乱人心。”(《在宥》)
 
  第三,仁义之道为盗贼之道提供了逻辑上的合法性。
  田成子篡齐君之位,窃齐国与仁义之法于身,小国不敢非议,大国不敢诛伐,难道不是因为仁义之道为他提供了守盗贼之身的武器吗?况且盗贼也有仁义之道:猜度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与不善人皆可得仁义之道而行事,但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难道不是因为圣人之利天地少而害天下也多吗?所以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知,大盗乃止。(《胠箧》
《老子》十八章的说法:“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从以上看,似乎黄帝是仁义的倡导人,后传流派是儒家;
老子道家学说似乎是贬谪儒家仁义说的。
“黄老”之说,是合二家之长。
道教供奉儒释道三家,值得深思,今日贪天功为己有,说是中医之源头,实是鹊巢鸠占。
道家   道教 ——冯京 马凉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2:05:51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关于中医的“道德”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9/07/22 00:09pm 第 3 次编辑]


   《周易·系辞下》中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周易·说卦》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孔安国序消书》中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问题出来了: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说的这个“大道”,是天之道呢,是地之道呢,是天地之道呢,还是人道呢?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说的这个“大道”,是阴与阳呢,是柔与刚呢,是阴与阳、柔与刚呢,还是仁与义呢?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4:05:4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23:14 , Processed in 0.0532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