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可以不要, 阴阳是否也可退位?
纵观各位的评论回馈, 大部分是属于所谓"立场"表态, 即听到阴阳五行要被替代或不提了, 好像神主牌被砸似的, 这部分我想最好交给邓老去做说服教育 - 邓老就此发了个研究报告(《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 我先前在此栏发过三篇详细摘要), 里面有详细解释, 各位可自己先行认真研读一下, 有不懂的再向邓老请教.
此外有一些误解, 主要可能是原帖篇幅放在"摆事实"方面为主, 大家对所列事实看来并无异议, 那在"讲道理"方面再补充一下.
最大的误解之一是"不提"=不用. 无论是五脏还是六纲或新八纲辨证, 最初确分别由五行和阴阳引导而来, 但是五行和阴阳学说本身自己各有一套相当完整独立的哲理系统, 当它们被运用到中医学创建出如五脏六纲等理论架构后(我把此过程称为"器化"), 我们需要将器化后的具体理论与原来的哲理区分开来, 因为一是在具体运用上有很多不同, 不能简单套用(原帖举了寒热和虚实比较的例子, 亦不见有异议); 更主要是理论架构从此直接与临床实践挂勾, 从根本上杜绝随意拿哲理来胡扯的陋习, 符合科学要求. 但说不用也没全错, 更准确的说是"不再用". 这道理就如用米去做炒饭, 先把米煮成饭当然要用水; 把饭再炒时就不再用水一样.
在这里, 有两点值得强调. 一是改造后的中医理论框架与原来的差别其实不大, 所以"消灭"/"推翻"中医的种种指责纯属无稽之谈. 二是作为一种科技理论, 它的来源并不重要. 如大家熟知的萍果掉到牛顿头上, 或发梦见到DNA结构等等. 所以, 中医的理论架构是否由黄帝创立或先贤受阴阳五行哲理指导而来, 对其是否能成为科技理论可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唯一重要的是要遵从现代科技的规范行事, 而最重要的就是把各种概念范畴清楚界定, 把可让人随意出入的哲理后门关上, 这才有可能达致科技中医的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