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六经八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11-24 15:28:05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11/24 00:21pm 发表的内容:
      一个极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坐标系”是“怎样的坐标系”?在“疾病这个系统”内,这里的“疾病系统”是怎样的一个内涵?是一个个具体的疾病,还是泛指的伤寒、温热、内伤杂病这个疾病层次的疾病系统?个人的理解,是后者。
      讨论如下:
      我们在讨论医学问题的时候,往往引用一些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试图解决我们的医学问题,或者加深对于某个医学问题的理解。例如运用哲学、系统论、复杂性科学、基因组学、物理学等等解释医学问题,有两种方法:1  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或然性,为了理解问题;2  科学研究的方法,把医学问题纳入哲学、系统论、基因组学,严格按照该学科的要求进行研究。
      我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直接的证据就是运用西医的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中医,总体来说其结果是失败!因为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可通约性!二者不能够直接沟通,需要建立一个中介或者桥梁,经过转换才能够沟通。这也是我认为:中医理论体系不能够发展、完善、改造的原因。三维坐标系应用于医学阐明证的概念,只能是一种理解的方法,我们不可能直接把证、病理状态纳入三维坐标系中去研究。在我们医学系统内不可能找到表述系统过程的三个坐标轴。
     许多人企图把中医理论体系纳入系统论、复杂性科学、基因组学中,严格按照该科学的方法理论进行研究,企图解开中医之谜,是徒劳无益的。
     我不反对运用其他科学研究医学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例如:运用实验方法研究中药的成分与药理作用,帮助我们理解中药的作用等等。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24日 03:32pm 时添加 -=-=-=-=-
欢迎批评。
12
发表于 2009-11-24 17:21:08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1/24 09:05am 发表的内容:
  先生迷茫之处在于:【...
我碰到过一个新科教授, 为了赶织效, 常出些馊主意要他的硕士生弟子写论文. 他的学生中有些觉得其点子不妥, 但碍于他是"老板", 只好婉转地跟他说, 某些论点自己还没搞明白, 不知有没有错. 新科教授"教导"他说, 没干系, 能登出来就好, 错了自会有人指出, 可以学得更快. 我虽然颇不以为然, 但不得不承认那教授确有些意想不到的修为, 不过在这里见识过融合观先生后, 感觉那新科教授的功力还是稍逊一筹.
 
Anyway, N-维空间的概念, 在数理逻辑中很常见到. 我发觉很多搞文科出身的人, 对数理逻辑这个空间(space)的概念, 常常用平素对真实空间的感官直觉去解读, 在3维空间当然很正常, 但3维空间只是N-维空间的一个特例, 需由此而将空间的概念抽象/广义化, 才能真正掌握N-维空间的概念 - 即空间由维度的定义来决定.
 
N-维空间的概念关键即在于维度的定义. 我看纲实际上就是扮演着维度的角色, 所以用大家都熟悉的3维空间XYZ坐标轴来比喻. 但传统或习惯上所说的一个纲, 严格来说只是半个维度, 即阴阴或寒热/虚实等每一对才构成一个维度. 所以, 如果要将所有病征都只用阴阳表示, 那就只是个一维空间, 即张景岳所谓的总纲. 如果用寒热/虚实/气血/燥湿/脏腑, 即是5-维空间, 完全不需要、也不应再用阴阳.
13
发表于 2009-11-24 17:51:42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萧铁2009/11/24 05:21pm 发表的内容:
我碰到过一个新科教授, 为了赶织效, 常出些馊主意要他的硕士生弟子写论文. 他的学生中有些觉得其点子不妥, 但碍于他是"老板", 只好婉转地跟他说, 某些论点自己还没搞明白, 不知有没有错. 新科教授&quo ...
     N-维空间的概念关键即在于维度的定义. 我看纲实际上就是扮演着维度的角色, 所以用大家都熟悉的3维空间XYZ坐标轴来比喻. 但传统或习惯上所说的一个纲,
================================================================================
    谢谢先生赐教。
    对于数理逻辑、复杂性科学、系统论我是比较生疏的,在论坛上不乏运用数理逻辑、复杂性科学等等现代时髦科学研究中医者,似乎没有一个成功者。
    如果先生能够运用数理逻辑解决一个中医具体问题,例如证的 N-维空间坐标,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11月24日 05:54pm 时添加 -=-=-=-=-
请看11楼的讨论。
欢迎批评。
14
发表于 2009-11-24 18:17:28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11/24 06:25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1/24 02:50p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学派把藏象定义为:功能单位,显然不符合古代中医理论,也背离了唯物主义原则……
脏象的概念,源于解剖,然而在中医理论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转变,而演变成了功能结构的单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经络、证等中医的基本概念中。经络的本意,是血管,而在今天,则是对血管、神经、及部分结缔组织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所以在解剖学上,今天是无法找到经络的独立的存在的。而证,起初的写法等同于症,就是症状的意思,但在今天的中医理论体系中,证已从症状的概念中区分出来,证和症状是两个概念,症状是证的外在表现,证是症状的内在病理本质。同一症状可见于不同的证候,同一证候,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中医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症论治。
15
发表于 2009-11-24 23:11:18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如果用寒热/虚实/气血/燥湿/脏腑, 即是5-维空间, 完全不需要、也不应再用阴阳.]
寒热/虚实/燥湿/是一种状态,可以说是不相干的,不具备系统性,无所谓N-维空间,
如果要套入"阴阳"也只是朦胧概念,粗略概念.
"阴阳"的实际意义在于六经六气的生化以及五味的应用调理.
16
发表于 2009-11-25 09:15:41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11/24 06:17pm 发表的内容:
脏象的概念,源于解剖,然而在中医理论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转变,而演变成了功能结构的单位。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经络、证等中医的基本概念中。经络的本意,是血管,而在今天,则是对血 ...
【脏象的概念,源于解剖】
================================================================================
    中西医结合学派之所以受到质疑,其原因就是没有跳出西医的圈子,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为参照物看待中医。当藏象与西医解剖学发生矛盾时,放弃了藏象的原有的脏器实体,把藏象定义为功能单位!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中医的心就是胸腔里面的跳动着的心,中医的肝就是腹腔右上方的那个实体肝脏等等。
    功能与结构的关系,西医的理论非常片面,不完善。蒙娜丽莎的微笑没有办法运用面神经与面部表情肌的解剖生理学解释。肺的解剖生理学不能够完美解释呼吸功能!西医的解剖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不能解释猪肉吃得太多容易咳痰,积食发热感冒运用下法可以治疗等等现象。而中医能够给予模糊而合理的解释,心主神明完美的解释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肺与大肠相表里解决了肺与消化道之间的关系问题。
     藏象概念的形成来源于对于人体的大体观察,经过取象比类与长期的临床验证而形成。西医的理论也是来源于对于人体的大体观察,经过科学的解剖学与实验生理学而形成。
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这两种方法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要解决中西医的对立实现融合问题必须创立新的概念,新的方法,使之能够同时涵盖中医与西医。
17
发表于 2009-11-25 11:13:38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11/25 11:16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11/25 09:15am 发表的内容:
中西医结合学派之所以受到质疑,其原因就是没有跳出西医的圈子,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为参照物看待中医。当藏象与西医解剖学发生矛盾时,放弃了藏象的原有的脏器实体,把藏象定义为功能单位!不敢理直气壮地承认中医的心就是胸腔里面的跳动着的心,中医的肝就是腹腔右上方的那个实体肝脏等等。
呵呵,以肝为例,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是理解为西医的肝脏发生了病变,还是理解为机体的植物神经调节中枢的功能出了问题为好呢?(中医的肝包涵了机体的植物神经调节中枢功能)
同理,病人出现腹泻、肠胀气,中医谓其脾胃功能虚弱,是指西医的脾脏发生了病变,还是应将其理解为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出了问题为好?(中医的脾涵盖了机体的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
18
发表于 2009-11-25 13:43:08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中西医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中西医融合观 版主对此进行可贵探索,精神可嘉,意义重大。
19
发表于 2009-11-25 15:08:43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央视的《走近科学》一直是比较喜欢的栏目,它就像霍金的《时间简史》,把复杂的科学道理,用浅显的画面语言深奥的科学道理表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他的大量的真实例证,通过证人证言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看到最后,连科学道理带实际应用都一目了然,真的是寓教于乐。因此,看走进科学也就成了繁忙的工作之余,躺在床上靠在床头点上根烟打发无聊学点科学知识的手段。反正比“央视书场”的百家讲坛要吸引眼球也能学点东西。
虽然经常也是被忽悠,又一次看了好几集关于神秘的“飞棍”,前面一直被误导是“天外来客”,但看到最后差点没用脑袋去撞墙——原来是照相机感光造成的光影效果,就像镜头里面看开过的汽车尾灯扫出来的那根飘飘忽忽忽忽悠悠的光柱!就这么简单的镜头感光科学原理,居然弄了好几集出来!
  这也叫“走近科学”还是“逗你玩”啊?编辑这几集的编导估计是把全国人民当二傻子忽悠着玩吗!
  前几天,又看了两集关于“人参”的,讲人参是宝贝,这还用你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药食同源,人参是好东西谁还不知吗?但是,里面的那个“神奇”的“人参皂苷”,还是让我大开眼界!!
  一个老人多年前得了肺病,有X光片子为证。但究竟是“肺炎”还是“肺癌”,走近科学没有定论,但怎么看都像是恶性肿瘤的片子,就算是引导消费者认为是“疑似肺癌”吧!结果很让人欣慰,老人整天吃“人参皂苷”居然吃好了!90多岁了依然生龙活虎!他老伴过去过去就是个病秧子,腿脚都不灵便了,但是也开始吃“人参皂苷”,现在居然能吃的80多岁老太太去赶集了!
  牛!真的牛!我们的人参真是牛,人参里的“人参皂苷”实在是牛!
  就在觉得人参牛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是科学吗?这栏目是《走近科学》,而不是《走进科学》啊!这人参皂苷治疗癌症是科学还是边缘科学?要是科学,那才是人类的福音,癌症可以彻底治愈了!但要是“边缘科学”,或者“站在科学的边上”,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我的亲人中就有人是癌症病人!他是不是也该整天吃人参皂苷呢?
  我想,所有看了这个片子的癌症病人、病人家属都会去当人参皂苷的“铁杆粉丝”,毕竟这是央视《走近科学》说的,是可信的、可靠的。但是,理性一点,相信一点,目前全世界目前还没有人能彻底治愈癌症,而且这《走近科学》也不是《走进科学》,这人参皂苷治疗癌症是不是“飞棍原来是相机感光造成的错觉”呢?
20
发表于 2009-11-25 16:55:51 | 只看该作者

扒拉一下中西医融合观

“症”是患者的症状,是中医辨证施治的“证明材料”相当于法官寻求的判决“证据”,所以也是“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06:52 , Processed in 0.05967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