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红莎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能不能治病?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1-22 21:29: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我坚持中医能治病,个人体会有:用经方、时方、复合方,用辩病证合参抓主证,以辩证施治,如用温阳化气等法治疗过尿崩、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慢性肾炎、扩心病、肺心病、息肉、妇科宫寒不孕、囊肿等都收到较好疗效。
中医辨病证治疗胃窦炎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王勇
胃窦炎多属慢性胃炎,与胃溃疡同属胃脘痛病,现代医学认识到它与胃溃疡的致病因素幽门螺璇菌有关系。中医早就认识到与感受病邪有关。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即将“心下痞”列入病邪致胃病的范畴,指出其发病原因及机理是太阳病误下,热邪内陷于胃而成,显然已将热邪作为致病的重要原因。现代中医对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病机理亦不忽视湿热等病邪的致病作用。如有报道认为慢性胃炎活动期其病机为“湿热蕴结中焦,气机枢转失畅”。尽管湿热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之分,但同属“邪气”当无疑义。由此观之,热邪和湿热之邪在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病学上有重要地位。
胃窦炎好发于30岁以上的男性,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嗳气、反酸、呕吐、纳差、消瘦等,慢性胃窦炎还可表现为厌食,持续性腹痛,失血性贫血等。胃窦炎病变多局限于粘膜肌层,亦可蔓延至肌层和浆膜层。胃窦粘膜表现为水肿、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其中以粘膜下层最为明显。)
    本症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情绪波动或恐惧紧张时,可使症状加剧。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也易发作。有些胃窦炎患者,上腹疼症状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相似,慢性胃窦炎容易误诊为胃窦癌,需做胃镜检查来区别。
  在治疗慢性胃窦炎和溃疡病方面,《伤寒论》对“心下痞”立三泻心汤诸方,因其主药有大黄、黄连、黄芩、其功效重在“清热泄痞”。近代名医秦伯未治疗热郁气滞型,胃脘灼病,吞酸吐水等症用化肝左金丸。意在调和肝胃,辛泄苦降,其中栀子、黄连清热解毒自不待言,对于胃窦炎病人,由于胆汁返流而致破坏的胃粘膜屏障、幽门螺杆菌感染,常使胃窦炎迁延难愈,如能使湿滞消除,胃之通降功能恢复正常,则胃窦炎即不难恢复。
  笔者临床辨治胃窦炎,以寒、热、虚、实之辨证为本,注重湿热痞阻气机的病机,用药选用香连丸合芍药甘草汤加蒲公英、土茯苓、连翘作为基础方。以香连为主,和胃降逆制酸,除湿热郁蒸。合芍药甘草汤和胃解痞止痛。配蒲公英、土茯苓、连翘清胸膈里热,消肿散结,有益炎症的消失。嗳气加郁金、旋复花、呕吐重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胃酸多加煅互楞、海螵蛸以收敛制酸,脘胀加炒积壳、砂仁粉(后)以除积消胀,气胀重加厚朴、降香以顺气消胀。常收良效。
此病病程漫长,故疗程也宜相应延长。凡服药有效者,宜守方不更,连服1~3月为宜。停药后最好仍隔2~3天服药一剂,以预防复发。如因过劳、受寒、紧张而复发者,宜重复服药一疗程。 。
保健常识(1)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避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舒畅,以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温阳  益气  利水  缓解心衰_+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Ho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6%b+
慢性心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心痹”、“心水”、“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咳喘”等范畴。临床表现包括:水肿、尿少等全身性症状,腹胀、纳呆、恶心等消化系统征状,失眠、嗜睡等精神症状,心悸、怔忡、胸闷等心胸症状,脉诊、舌诊、腹诊所得,以及紫钳、颈静脉怒张等体征。即往病史包括:心力衰竭发作史,发热、关节痛、咳嗽咯痰、胸闷胸痛、高血压等病史。q.
中医认为慢性心功能衰竭最基本的病机是真阳虚衰、元气 足,水饮停留。因此,其基本治法也相应地是:温阳、益气与利水化饮法。8Qok~6
温阳  治疗心力衰竭的温阳法,需要达到温振元阳之目的,不是一般的温肺、温脾胃、暖肝、不是任何温药都能胜任时,须用附子作主药。从临床经验看,还没有其它中药能代替附子温振元阳的作用。干姜、肉桂或桂枝只能作为附子的佐使作用,最好选熟附子、安全、有效、无毒,常用量为10—20g。Sme
益气  治疗心力衰竭的益气法,需要大补元气,用药首推人参。红参、白参、党参、太子参随宜运用。剂量分轻、中、重分别为10g、15g、30g,黄芪每能益气,可以补肺气,益正气、升阳气,但没有大补元气之功,对心衰来说,其功逊于人参。但心衰病人应用黄芪机会仍多。一是水肿明显时,取黄芪有益气行水之功;二是有气虚血瘀时,取黄芪有益气行血之功。2ef"=2
利水  治疗心衰的利水法,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比较缓和的用通阳利水和温阳利水,比较峻猛的为泻水逐饮。心衰出现水肿的基本病机是阳气虚衰不能利水,故通阳利水是最基本的常用的利水法。通阳利水有选桂枝,代表方为五苓散。缓解后可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属于温阳利水法,利水最怕伤阴,二方中有白芍、泽泻缓解伤阴之弊。泻水逐饮法适用于属于水肿严重或痰诞壅盛之时,是急则治标之法。主方为已椒苈黄丸,主药当推葶苈子。防已对肾脏有毒性,应慎用。q(K
慢性心功能衰竭基本方:熟附子10-20g,人参或太子参10-30g,黄芪10-30g,葶苈子15g,丹参12g,益母草15g,炙甘草5g,尿少加车前子30g,浮肿加炒白术12g,茯苓12g,心悸加紫石英15g,琥珀末1.5g(吞服),气喘加蛤蚧粉6g(肾虚用,分吞),桑白皮12g(肺实用),胸闷痛加降香9g(后入),阳虚明显加肉桂3g(后入)、补骨脂9g。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12g、五味子3g。*A';,
本病应休息静养,限制体力活动,必要时绝对卧床休息,以培养心气,切忌七情之干忧,如心气逐步恢复,可起床少事庭间散步。喘急甚者,用高忱而卧,并给吸氧。饮食宜清淡,使脾胃得以运化,忌盐饮食,避免克伐肾气。防止寒冷,以免肺部感染,加重心衰。&=N:+
验案举例:扩张性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Fz!(
彭××,男,57岁,农民,2003年10月25日,患者有胸痹病史多年,西医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曾因病情加重住院治疗缓解。刻诊:胸痛时发,胸闷心悸,动则气促,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晨起面浮,下肢微肿,上腹胀闷不舒,素体畏寒怕冷,夜寐欠佳,小便短少,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示:I度房室传导阻滞,I、aVL呈QS型,T波改变。心脏彩超示:扩张性心肌病(右心为主);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中等量),中医诊断为胸痹、心水,病机为真阳虚衰、元气不足、水饮停留、血脉瘀阻。治法温阳、益气、利水法。处方:熟附子10g、党参30g、黄芪30g、葶苈子12g、丹参12g、赤芍12g、益母草15g、炙甘草5g、炒白术15g、茯苓12g、苍术12g、防已10g、枳壳10g、上方加减出入3月余,患者胸病基本不发,精神好转,能做轻微家务,胃纳睡眠均有好转。
运用“六腑以通为用”治疗急腹症验案举隅   7z
王 勇 ?KNWu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四川 宣汉 636150)vl~{Ei
摘要:本文以《内经》“六腑以通为用”,活用经方治疗急腹症,疗效满意,从而领会经方的灵活、简练、严格、捷效。zNLa3h
关键词:活用经方 急腹症 体会$?
笔者临床遵“六腑以通为用”之旨,活用经方治疗急腹症,收到满意疗效,现结合病例介绍于下。d5[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Y:~
1、胆道蛔虫伴胆囊炎(妊娠蛔厥)qQj
赵某,女,24岁,工人,1996年8月20日诊,因妊娠5月,右上腹阵发性钻心样疼痛,伴恶心,吐蛔来诊。昨日中午饮食生冷瓜果后右上腹隐隐胀痛,嗳气,呃逆,继而腹胀加剧,恶心,呕吐时吐蛔虫1条,因过去有类似腹痛病史,当地经抗菌、解痉、镇痛、对症治疗腹痛稍减,昨晚腹痛加剧。查:一般情况尚好,体胖,剑突下偏右腹部压痛,口苦,苔薄黄,脉弦滑数,口渴便秘。血常规:白细胞12¡10g/L,中性0.85,淋巴0.15,B超检查提示:胆道蛔虫、胆囊炎。辨证为蛔滞胆腑,腑气不通,以定蛔利胆,通腑止痛,和中安胎法。乌梅丸、四逆散、小承气汤加减:乌梅、槟榔片、枳壳、青皮、木香、枳实各12g ,柴胡、使君子、川棟子、黄芩、黄柏各10g、白芍、茵陈、金钱草各15g,砂仁、大黄、芒硝各6g。1剂水煎服,药后剧痛止,但右上腹仍胀痛,纳差,加厚朴、白术、山楂各10g,2剂水煎服,排蛔虫2条,后以疏肝理气,健脾安胎法善后,共服6剂,随访足月产1男婴,母子平安。tWxxA
2、急性阑尾炎(肠痈症)Yp2)X
田某,女,54岁,居民,1995年10月27日诊,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天来诊,前日中午饱餐肉食后,突发胃脘痛,继而恶心、呕吐,因有“胆囊炎”病史,服消炎止痛药见效不显,当晚右下腹胀痛。昨日右下腹胀痛明显,胃纳差,大便秘结。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强滑数有力,触之右下腹压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15¡10g/L,中性0.85,淋巴0.15,证属饮食伤脾,肝胃失和,气滞食积,血瘀热结所致肠痈症。西医诊为急性阑尾炎,患者拒绝手术。治以行气止痛,通下祛瘀,清热解毒法。四逆散合大黄牡丹汤加味:柴胡、枳实、大黄(后下)、丹皮、桃仁、香附、厚朴各10g,冬瓜仁、紫花地丁、蒲公英、白芍各15g,芒硝(后下)、甘草各6g,1剂,水煎服,药后大便2次,右下腹胀痛减轻,仍纳差,原方大黄改为6g,去芒硝,加神曲、麦芽各15g,3剂后,右下腹痛消失,后以调和肝脾3剂善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8nBd*q
3、泌尿系结石(石淋)李某,男,50岁,工人,1998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突发腰腹痛,以右侧为甚,小便频急,尿赤、痛,伴恶心、呕吐,右侧少腹阵发性绞痛,B超示,右侧输尿管中下段有0.5cm结石。查: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紧。中医诊为石淋,证属肝郁肾虚,湿瘀阻滞,治宜疏肝益肾,通淋化瘀法。四逆散、五苓散、石苇散加减。柴胡、枳实、桂枝、泽泻、猪苓、茯苓各10g,石苇、滑石、元胡、牛膝各12g,白芍、海金砂各30g,金钱草60g。1剂剧痛止,3剂腰腹痛消失,上方加减7剂结石排出,B超复查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G9/
4、体会:经方组方严密,但又非常灵活,可谓严而不乱,经方与后世方组合,能提高疗效,历代医家都有验证。以上三则验案病位均在六腑,病机均为腑气不通所致疼痛,病性寒热虚实夹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明确指出六腑之病满而实者,当用攻下法则。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通”,不通是由于气血凝滞或六腑积滞不通,治疗大法为通里攻下,疏通腑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若六腑传化排泄功能失常,食滞不化,胃肠积滞,虫积结石就形成了急腹症。由于“六腑以通为用”、“腑以通为补”,所以泻腑就是除滞,积滞除而病去正安,正如《药治通义》指出:“下之治病,陈苑去而肠胃洁,症积泻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所以在妊娠胆道蛔虫症中,因蛔滞胆腑,积滞肠腑,在安蛔止痛前提下,针对腑气不通运用经方小承气汤、乌梅丸、四逆散合用疏通泻下除病因,亦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笔者临床先后治疗数例妊娠胆蛔腹痛,疗效都较好,只是临床时要胆大心细,不可孟浪,结合现代诊断技术,审明虚实轻重,用泻下法,中病即止,是不会出问题的。正如《内经》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中医认为:急腹症的肠道、胆道、尿道、阑尾、胰腺、梗阻等腹部腑证,都是管道组织,属六腑范畴,其病因机制是湿热内蕴,气滞食积,虫积结石,腑气不通,升降失常造成瘀滞梗阻,都可按“六腑以通为用”理论指导,以攻下积滞,通瘀除积等法则治疗,以上3例所选经方均有通腑除邪滞功效,从而使气血通畅,气机调和而达到治病祛邪的目的

12
发表于 2010-1-23 11:12: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10/01/22 07:58pm 发表的内容:
你就这么反感“铁杆”?就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铁杆?
      中医概念的病究竟是不是病?能用西医的方法来治疗中医概念的病吗?按照西医解剖学的观点,许多中医的病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对于这些疾病,无论是用显微 ...
红总,我反感“铁杆”的理由是:
1、中医就是中医,堂堂正正,在中医之前加一“铁杆”是不自信,是没有底气的表现,说不好听,就是阿Q的行为。你见过在“铁杆西医”的名称吗?
2、“铁杆”就是一贬义词,如“铁杆汉奸”等,“铁杆”加在中医之前,是对中医的侮辱。
以上两点说明,“铁杆中医”败坏了中医的名声。
至于为什么会有铁杆,那是邓铁涛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癖号所致,以致全国大大小小的阿Q们均以自称“铁杆中医”为荣,以为把中医称为“铁杆中医”,中医就可以振兴了,真是阿Q精神。所以在我眼里,“铁杆中医”就是阿Q。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3:29: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下面引用由罗鸿声2010/01/23 11:12am 发表的内容:
红总,我反感“铁杆”的理由是:
1、中医就是中医,堂堂正正,在中医之前加一“铁杆”是不自信,是没有底气的表现,说不好听,就是阿Q的行为。你见过在“铁杆西医”的名称吗?
2、“铁杆”就是一贬义词,如“铁 ...
呵呵,那为什么会产生铁杆呢?你让我想起了“王二麻子剪刀”,“真王二麻子剪刀”“真真。。。。”为什么呢?因为冒牌的太多啊。
14
发表于 2010-1-23 13:56:0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下面引用由罗鸿声2010/01/23 11:12am 发表的内容:
红总,我反感“铁杆”的理由是:
1、中医就是中医,堂堂正正,在中医之前加一“铁杆”是不自信,是没有底气的表现,说不好听,就是阿Q的行为。你见过在“铁杆西医”的名称吗?
2、“铁杆”就是一贬义词,如“铁 ...
你果真是这样吗?
在论坛中是你把加“”的铁杆强加于多少人的身上。你把你个人对邓老观点的偏见,强加于每个认真热爱中医人的身上。强加于与你观点不同的会员身上。
这种是怎样的行为与状态呢?
15
发表于 2010-1-23 14:00: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和石头,我什么时候把“铁杆”强加于与我观点不同的会员身上,请找出来,我只是觉得有些人的言行像阿Q。
16
发表于 2010-1-23 14:05: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是在玩白馬非馬嗎?
17
发表于 2010-1-23 14:11: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逸湘先生好!
你想与这石头玩玩白馬非馬的游戏嗎?这石头很好玩。
18
发表于 2010-1-23 14:23: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下面引用由罗鸿声2010/01/23 02:00pm 发表的内容:
和石头,我什么时候把“铁杆”强加于与我观点不同的会员身上,请找出来,我只是觉得有些人的言行像阿Q。
这就是事实。
再继续,这就是你长期中医学术的讨论内容。大家都能看到。
19
发表于 2010-1-23 14:33:1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德居士在 2010/01/23 03:0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罗鸿声2010/01/23 11:12am 发表的内容:
红总,我反感“铁杆”的理由是:
1、中医就是中医,堂堂正正,在中医之前加一“铁杆”是不自信,是没有底气的表现,说不好听,就是阿Q的行为。你见过在“铁杆西医”的名称吗?
2、“铁杆”就是一贬义词,如“铁 ...

怀疑中医的人 都是门外汉 却又不能捺下寂寞 深入学习 急功近利 于是干脆要改造中医
20
发表于 2010-1-23 15:09: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能不能治病?

中医不能治病会流传数千年。流传来的那些名医事迹都是故事小说前人编的。中医就没治好人的病?诚然事实上中医是可以治病的。中医治病有自己的特点。利用医者的感官对患者进行四诊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透过现象求本质。把握疾病的主要问题。进而根据得出的认识理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方法的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只要医者诊断准确。处理得当。疾病自然能够治愈。综上的认识。认为中医能治病无可争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01:27 , Processed in 0.05903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