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日出江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谈谈证与症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2-9 17:03: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
  
   1 [看到许多中医很迷茫,不知道怎么理解中医的证与症,不知道怎么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这本是最简单不过的东西了。]
   请问:你怎样理解中医的证与症?
   2 [中医最擅长治疗的是功能变化所致的疾病,人体各器官功能变化出现偏离正常状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如果再深入研究,就可以引入许多参量,包括舌象脉象,以及脏器变化等——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证。]`;
   请问:热实结胸证的参量有哪些?这些参量是什么?热实结胸证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什么功能发生了变化?这个器官的功能正常状态是什么?
   热实结胸证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
   热入血室证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中医还是西医擅长治疗热入血室证?热入血室证是哪个器官的疾病?
   3  [证变严重时导致人体某些组织出现器质性变化,即功能性变化导致器质性病变,这就是西医所谓的病,也是中医的病症。这是一种细胞状态的实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治疗相对比较困难,无论中医西医都如此。]
   请问:你这段话符合逻辑吗?中医的证"证变严重时....这就是西医所谓的病,也是中医的病症。"证变严重时"就不再是中医的证了吗?!而成了西医的病?请举例说明中医的"什么证"变严重之后,导致哪个器官的器质性变化,怎么样变成了西医的病?!
   请问:"西医所谓的病,也是中医的病症"有什么根据?西医的伤寒病是中医的什么病症?西医的MODS是中医的什么病症?
   请问:"器质性病变治疗相对比较困难,无论中医西医都如此。"根据是什么?急性阑尾炎,是器质性病变吧!西医治疗一点都不困难;中医使用败酱汤治疗也不困难!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等等无论中医或者西医都能够治愈!
   你的医学知识如此瘪厥,何以著书!大言不惭中医人不懂科学,不懂中医!
   4 [有证不一定有病,但已经潜伏致病因子,故而中医强调治未病,病未成之前先治证,就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而有病之时也治证,可以遏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请问:已经潜伏致病因子,是中医的"未病"吗?!根本不知道<金匮要略>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人云亦云耳!
   5  [有病也不一定有证,但有病之时有证的概率比较大,病也可以导致证变。]
   请问: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其概念相同吗?你所说的病与证的关系是西医的病概念还是中医的病概念?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8年12月09日 05:24pm 时添加 -=-=-=-=-
看到许多中医很迷茫,不知道怎么理解中医的证与症,不知道怎么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这本是最简单不过的东西了。J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Rg& K
中医最擅长治疗的是功能变化所致的疾病,人体各器官功能变化出现偏离正常状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如果再深入研究,就可以引入许多参量,包括舌象脉象,以及脏器变化等——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证。1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
证变严重时导致人体某些组织出现器质性变化,即功能性变化导致器质性病变,这就是西医所谓的病,也是中医的病症。这是一种细胞状态的实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治疗相对比较困难,无论中医西医都如此。}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0s
有证不一定有病,但已经潜伏致病因子,故而中医强调治未病,病未成之前先治证,就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而有病之时也治证,可以遏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l%,q|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k`8LI
有病也不一定有证,但有病之时有证的概率比较大,病也可以导致证变。q[~J*
  


12
发表于 2008-12-10 09:46: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现在啊 懂不懂中医不是关键 关键在关系 只要在出版社有关系 阿猫阿狗也可以出几本中医书 当然 我指的不是楼主 只是感慨之言.....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1:15: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红杉树先生说的没有错,只要在出版社有关系 ,阿猫阿狗也可以出几本中医书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你要的答案我都已经论述了,我想先生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们之间无需讨论任何问题。一个思想固化偏执的人只会被时代抛弃。

先生除了认识关公、秦琼,最好再去认识诸葛孔明、李靖等人,更要认识毛泽东.....
15
发表于 2008-12-10 16:52: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1 你的原话:[看到许多中医很迷茫,不知道怎么理解中医的证与症,不知道怎么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其实这本是最简单不过的东西了。]
   请问:你怎样理解中医的证与症?请具体说明.
      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脑子有问题吗?
16
发表于 2008-12-10 16:58: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2 你的原话:[中医最擅长治疗的是功能变化所致的疾病,人体各器官功能变化出现偏离正常状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如果再深入研究,就可以引入许多参量,包括舌象脉象,以及脏器变化等——这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证。]`;
   请问:热实结胸证的参量有哪些?这些参量是什么?热实结胸证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什么功能发生了变化?这个器官的功能正常状态是什么?
   热实结胸证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
   热入血室证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中医还是西医擅长治疗热入血室证?热入血室证是哪个器官的疾病?
      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根本没有说过!不要醉眼说瞎话!回答不出来不要紧,可以请教别人,但是,不能说瞎话,骗人不是好学生!
17
发表于 2008-12-10 17:10: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3  你的原话:[证变严重时导致人体某些组织出现器质性变化,即功能性变化导致器质性病变,这就是西医所谓的病,也是中医的病症。这是一种细胞状态的实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治疗相对比较困难,无论中医西医都如此。]
   请问:你这段话符合逻辑吗?中医的证"证变严重时....这就是西医所谓的病,也是中医的病症。"证变严重时"就不再是中医的证了吗?!而成了西医的病?请举例说明中医的"什么证"变严重之后,导致哪个器官的器质性变化,怎么样变成了西医的病?!
   请问:"西医所谓的病,也是中医的病症"有什么根据?西医的伤寒病是中医的什么病症?西医的MODS是中医的什么病症?
   请问:"器质性病变治疗相对比较困难,无论中医西医都如此。"根据是什么?急性阑尾炎,是器质性病变吧!西医治疗一点都不困难;中医使用败酱汤治疗也不困难!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等等无论中医或者西医都能够治愈!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中医的"证变严重时....这就是西医所谓的病",你是魔术大师啊!能够把中医的证变化成西医的病!请你把太阳中风证变严重,变化成西医的病!
     不要回避,直接回答问题!
18
发表于 2008-12-10 17:1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4 你的原话:[有证不一定有病,但已经潜伏致病因子,故而中医强调治未病,病未成之前先治证,就可以阻止疾病的发生。而有病之时也治证,可以遏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请问:已经潜伏致病因子,是中医的"未病"吗?!根本不知道<金匮要略>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人云亦云耳!
   5  你的原话:[有病也不一定有证,但有病之时有证的概率比较大,病也可以导致证变。]
   请问: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其概念相同吗?你所说的病与证的关系是西医的病概念还是中医的病概念?

      不要回避,直接回答问题!
      中医人看着你呢!你不是说:中医素质太差,既不懂中医,也不懂科学吗!
      你还敢于藐视中医人吗!
19
发表于 2008-12-12 09:27: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1.中医:病的概念,证的概念,症的概念。
     在《伤寒论》之前,关于“病”的完整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内经》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的根据症状下结论,有的根据脉象下结论,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较少。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对于疾病的治疗都是根据症状或病名用药,一组药物还没有“方名”,还没有证的概念,方与证没有联系,脉象与证也没有联系,基本上没有舌象的描述。《伤寒论》首先把脉与证建立起固定的联系,以证与脉象的结合作为一个诊断单元,也作为“病”的诊断依据,提出了六经病(作者注:六经病的提法有争议)的完整概念体系,把每一经病作为一篇来表述,标题为“某某病脉证并治”,每一经病有提纲,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等,都是对某一经病的高度概括,包括症状、脉象及病机,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该经病的特征。《金匮要略》中的病有的是一组症状,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呕吐哕下利病等;有的是病名,如水气病、奔豚气病等;有的是病名加症状。温病学中也没有对病作出定义,风温、春温、湿温、暑湿、秋燥、暑温、伏暑均未冠以病名。据初步统计,中医学大约有4000多个病名,其中有许多病名没有完全与临床症状分开,在症状与病名之间有较多的交叉与重叠。中医学对病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更没有形成有规律的命名规则及分类系统。
     在《伤寒论》中,对病、证、症还没有规定明确的界限和定义,但是病、证、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基本确定。“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证”则是一组有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定的病机。在《伤寒论》中证与脉象是平行的,要求脉、证合参,确定某种病机,以决定用某个方剂治疗。每一个方剂都有方名,方由固定的药物、药量组成。这时脉和证建立了比较确定的关系,脉、证有时可以相互取代,如“脉弦”往往代表少阳证,“脉浮”代表太阳病,“柴胡证”代表少阳病具有脉弦、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临床表现。后世医家对证的概念进一步完善,“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例如,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证候规范”(郑铁涛主编)前言中说:证候(简称“证”)既是中医的疾病模型,又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而《伤寒论》中的“证”往往是一个诊断及治疗的单元,包括方、药在内,如小柴胡汤证,桂枝汤证,四逆汤证等。更有以方统证的分类法,如徐大椿著的《伤寒类方》。《伤寒论》中的“病”则是脉象与证的组合,如上述,《伤寒论》中的许多证中也有脉象,所以病与证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少阳病与少阳证有时混称,太阳病在有的条文中指“中风桂枝汤证”,在有的条文中指“伤寒麻黄汤证”。但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伤寒论》的子系统是六经病,每一经病的子系统是证,所以六经病,病以下分证是一种疾病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是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六经分证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络等各种学说,以临床实践为根据,提出“六经辨病,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这个体系有史以来首次展示了:①外感热病是一个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动态变化过程;②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以及相互鉴别的关系,表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辩证关系;③阐明了病与证之间的从属关系;④在规律性演变的基础上又有许多特殊性,如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等,因此强调辨证施治;⑤疾病分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使用方剂。外感热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具有规律性的演变关系,在《伤寒论》中“证”与“方”为一体,所以方剂之间的变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规律性的演变过程”,方、证统一是《伤寒论》中的证最突出的特点。
    “辨证”一词,源出《伤寒论》,其序中提出“平脉辨证”,各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最早使用“辨证施治”一语的中医文献是明·周之千的《慎斋遗书》,该书(卷二)专列“辨证施治”一篇,简述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和某些症候的辨析要点。
    解放后,关于“证”有许多解释。杨氏等认为:在古代,证与症状的症同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这里的证,指的是症状。以后,《难经·十六难》中的“是其病,有内外证”,也是把症状称为证。但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存在着两种认识。如第16条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证,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后者是诊断的结论。同一书中,对证就有不同的解释,致使近世医家对证的概念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秦伯未氏提出证是证据,是现象,在医学上代表疾病的临床表现。朱颜氏也认为证是整个外观病象的总和,相当于综合征或症候群。他们的观点与《伤寒论》将证解释为症状的原意相近。以后,任应秋氏提出证是整体病变的证候。这与《伤寒论》将证当作诊断的结论类似。在1986年,方药中等氏将证的范围加以扩展,认为证就是判断疾病性质的各种证据(注: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证据的集合体)。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均属于中医学中证的范围。综合分析上述有关的各种证据,对不同患者的疾病,作出不同的相应判断,就是辨证。方药中氏等把天时、地理、体质等诸因素及疾病临床表现统统归入证内,融天、地、人、病于一炉,使证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以后,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证是反映疾病本质的阶段性诊断,有动态的概念,证在疾病中可呈有一定规律的飘移,由甲证转为乙证,综上所述,证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它证转化的疾病概念。
    有关证的专著以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年8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对于证的历史演变过程,证的概念、定义,对于病、证、症的界定与关系,证与辨证,证与治疗,证与病机的关系都作了翔实的论证,众多专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讨论证本质,至今有些问题仍然在争论,但是对于证的概念、定义,证本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千百年来,受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中屡见不鲜;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医学人文背景以及不同医学流派的存在,都给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医药学还源源不断地传入到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进程。例如,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古医籍中有不同的名称;同一个中草药,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叫法。目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尚未统一、缺乏规范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持续发展,成为干扰学科与行业间沟通、影响国内外医药交流以及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瓶颈。2000年8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学名词审定规范工作。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五千多个中国中医药基本名词的中、英文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审订规范。这些新规范的名词术语将被新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以及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词典》和“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采用。200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专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潘书祥、中国中医研究院曹洪欣教授等组成的国家科技部专家验收组认为,研究者对中医药基本名词的的规范,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国将在出版物中统一使用新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代表出席了验收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规范工作,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之基础,其审定的名词,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将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临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应遵照使用。
    李振吉主编,王永炎、李德新执行副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对病、证、症作了以下表述:
    疾病:在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形态、神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并反映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侯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这些证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定义的含义大致相同。显然,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化”的定义,不是传统中医对疾病的定义。
    证: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如肝胆湿热证、风寒犯肺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候:(1)证的外候。临床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口渴、身热、便秘、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火亢盛证的外候。(2)证或证名的习惯称谓。如心火亢盛证,临床常称心火亢盛。
    症状:又名病候。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状态。包括:(1)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2)医者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患者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如结膜发黄、胸腹压痛、舌质红、舌有斑点、舌苔黄腻、脉浮数等。
    体征:机体能被察觉到的异常的客观表现。如面色苍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舌质斑点、脉弦数等。参见症状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这段叙述表明了中医对“证本质”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学派所研究的“证本质”,是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对证进行定义,“证本质是病理状态”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学派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中医的病理状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其状态变量是不同的,中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脉象、舌象的综合;西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象等检查的综合;中西医的共同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
    外感热病:外感热病指的是外邪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的功能紊乱和/或形体异常。包括伤寒与温病。
20
发表于 2008-12-12 09:2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谈谈证与症

    2.西医:病理状态的概念,病的概念,症状、体征概念。
    病的概念:至今西医对病没有一个公认的、完美的定义,疾病是一个很难定义而且争议很大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但是,感染病的定义很明确,是由病原体(病毒、医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疾病。
    症状、体征概念:症状是指患者自觉感到的异常,体征是指医生通过视、触、叩、听得到的比较客观的异常表现。
    病理状态的概念:以感染病为例,在感染病的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疾病本质(包括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在临床上相对固定的、经常出现的症状、体征的组合,并由各种实验室检查所支持。是一个单纯的诊断学概念。
    病理状态是现代医学中的概念,是从系统论中“状态”概念衍生出来的。系统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持续而变化的性质称为系统的历时性,又叫做系统的动态性。一般说来,一切系统都是动态系统,它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系统的状态是系统所处的状况,它要用状态变量来描述。任何系统的状态都可以用一组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就是能确定系统状态的最少一组变量。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系统状态的运动(称为系统的过程)又受到系统内外各种变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系统状态的运动既是连续的,又表现出非匀速、非匀称的性质,有停顿,有快速、有慢速、有膨胀、有收缩,这样以来,系统的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来,阶段与阶段之间必须具有明显的区别。这种阶段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定的状态。当把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时,疾病的发展动态变化过程也会显示出阶段来,这种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特定的状态就是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中医称为证)。这个定义与近代西医病理生理学著作中“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有所区别。本书所称谓的病理状态,是按照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状态”来定义的,它符合一般系统论的要求,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代西医认为:病理状态是指病理过程的结果,例如烧伤遗留的疤痕,脑出血遗留的瘫痪等。近代西医的著作中很少出现病理状态这个术语,而现代医学著作中频繁出现这个术语,但是至今没有对病理状态作出定义,本书对病理状态的表述是根据系统论中“状态”的定义与中医“证”的定义相结合而形成的。
    西医的病与病理状态的关系:在感染病的范畴内,把每一种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其每一个阶段就是病理状态。例如结核病,根据结核杆菌侵犯的部位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淋巴结核、肺结核、骨结核、关节结核、肾结核、脑结核、肠结核等。当把肺结核作为一个系统时,肺结核又会出现许多病理状态,如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慢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大咯血、肺结核大咯血休克等病理状态。当把呼吸系统感染病作为一个系统时,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间质性肺炎、胸膜炎、脓胸、感染性休克等都是不同时空阶段的病理状态。其中每一个病理状态又可以分为几个并列的病理状态,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结膜囊感染、鼻腔感染、上颌窦感染、咽腔感染、扁桃体感染、喉部感染等病理状态,每一种病理状态又因为病原体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然而病人就诊时通常只表现出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或者所有的病理状态,需要医生判断和处理的首先是病人当时所处的病理状态,只有当急性病理状态而又诊断不清时,或者慢性病理状态才首先考虑病原体。每一种病理状态除了具备一组症状和体征之外,必然还要处于疾病过程中的某一时空阶段,这种关系与中医的病和证的关系相同,尽管中、西医“病”的概念不同,但是病理状态与证的这种共同性质是中西医不同病理过程的交叉点,证的现代医学本质就是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相融合形成证态新概念,证态概念不仅涵盖了证的定义,而且准确的表述了现代医学中病理状态的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03:31 , Processed in 0.0538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