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yx05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象之研究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3-2 08:43:32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藏象是古人对人体与疾病关系的一种主观认识(理论),主观认识应当随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改进。但今天的中医界把古人的主观认识绝对化,如果祖先有灵,一定会责怪后人不思进取,让祖宗蒙受不科学之冤,中医教授拿西医错误的疾病定义,说中医证候不是病,实质上否定了中医治病救人五千年的事实。
    请记住,藏象是一种主观认识,不充许改变是十分荒唐的罪行。
12
发表于 2008-3-2 09:06:53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俺也湊过來,瞎掺合下!
据师辈们说,中医非常讲求“咬文嚼字”,俗说:“品味”。然而在这“脏”与“藏”,“象”与“相”里,都各自有因说的!
比如,“大嫂是女人,同女人是大嫂”之间,你不细品,那这里肯定会出原则性的错误。同理可证,对脏象与藏象不辨,且对“藏象与脏相”一糊涂,那又肯定是,糊涂里就免不了“糊涂加糊涂”,是更糊涂……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3-2 21:04:46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太极、阴阳、形神统一,是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框架。属与自然科学的范畴。
    藏象学说将《周易》的哲学思想落实到中医学中去,使中医学成为独立于哲学基础之上的生命科学。
    功能是结构的功能表现是一条辨证唯物主义的一条法制,但是藏象功能系统是客观存在的脏腑组织(医 学认识的 和医学尚没认识的总合)的功能表现。客观存在的脏腑组织,是医学永远也不能彻底认识的。它是老子说的“有”和“无”的总合。是现代哲学所说的人化世界和自在世界的总合。
    中医重形轻象有它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对的一面是中医藏象学说是用象功能系统揭示生命、疾病的本质。说它不完全,是因为藏象功能系统以象揭示医学认识的结构(中西医解剖学的内容)的本质为己任。随着医学对人体结构认识的深入,藏象学说揭示的内容亦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如果藏象功能系统失去医学认识的结构为揭示对象,藏象功能系统将失去存在。
    传统中医用藏象功能系统解释宏观结构、脏腑器官的本质。现代中医——中医现代化,用藏象功能系统解释微观结构的本质。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4 21:19:58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第一节心系统
    功能模型:心气,心血,心阴,心阳,神志。
    宏观节构:心与小肠、脉、面、舌、构成心系统。
    微观结构:循环系统、心血管功能份额神经体液调节,血液,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效应器。
    一,主血脉
    主血脉,即主血、主脉两个方面。血即血液,脉即脉管,亦称血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与脉相连,形成一个密闭而又开放的系统。为血液运行的枢扭。心藏节律性的搏动,脉管适应性的收缩,推动着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医学入门》。
心藏节律性的收缩为心气,脉管适应性的舒缩为脉气。心脉之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供养全身,营养五藏六腑,肢体百骸,肌肉皮毛,并把机体代谢的终产物运送到相应的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心血是化生心气的物质基,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血又是化生全身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故心主君火,为“五藏六腑之大主。”
    心主 血液的功能正常,则脉象和缓有力,节侓均匀,面色红润光泽,各种生理功能都能正常发挥。心血不足则见头晕眼花,面色少华,皮肤干燥等。心气虚可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脉细弱等。若气虚无力行血,可致气虚血淤,出现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刺疼,脉结、代、促、涩等。心血虚兼见热象为心阴虚,心气虚兼见寒象为心阳虚。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10 13:09:26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传统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宏观组织结构、脏腑器官与五藏功能模型联系的藏象学说,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微观组织结构、脏腑器官与五藏功能模型联系的藏象学说。
    传统中医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认识宏观组织结构、脏腑器官。现代中医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认识微观组织结构、脏腑器官。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8:30:37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心主神志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3-15 18:57:30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藏象学说将太极、形神统一的哲学发范畴落实于生命科学,用功能方法揭示医学认识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的本质。把医学认识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作为一个黑箱来对待。
    用功能方法揭示医学认识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的本质的原则是走进藏象学说的门户。藏象学说既看到生命的结构的一面又看到生命的功能的一面。丰富多采、千变万化的生命现象,丰富多采、千变万化的病变万象使中医看到了生命运动与周围万事万物的联系,看到了生命内部各功能系统之间的箱互联系。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形成了审证求因的病因学说,形成了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为根据的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
    不知道象,不知功能医学为何物。不知结构是功能的载体,便不能知道中医与西医的观系。不知道结构是功能的载体,会使中医陷于玄学。
18
发表于 2008-3-17 11:00:11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不错!
但似乎有一个值得商榷:藏,是一种模型思维,不是具体指代,如中医脏、腑,均可以“藏”论之,所以它是一个模型,不是原型!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3-18 17:25:09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8/03/18 05:30pm 第 1 次编辑]

    藏,是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象,是一个功能模型。象是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表现,但这个与象相对应脏腑器官、组织结构是医学沿结构方向永远也不能彻底认识的。医学认识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是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结构在一定层面上的主观映象,不是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的全部内容。
    宏观水平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知识非常浅薄,只能作为疾病存在、辨别药物的品种和作些简单的外科手术,不能形成病理结构与药理结构相对应的临床医学。传统中医的藏象学说用功能方法揭示宏观组织结构’脏腑器官的本质。如心与心、脉、血、小肠、舌等相联系,肺与肺、大肠、鼻、皮、毛等相联系。
    结构是功能的载体,所以藏象学说把医学认识 的结构作为藏象功能系统的载体,把医学认识的结构既看着 是个白箱,又看成是个黑箱;既可按白箱操作,又可按黑箱操作。中医学中解剖学的知识都是宏观结构,中医所作的外科手术都是建立在宏观结构基础之上。华陀开颅,名传千古,就是例证。
     中医的结构医学水平长期停留于宏观,主要靠功能医学防病治病,又没又从理论上阐明结构与功能的观系,使中医都不明白结构与功能的观系。西医的兴起,不知西医是中医结构医学的深化和发展。将其作为另类。相互对立了三百年,中医学走进了一条脱离中医发展轨道的路。形象越来越古老,生机越来越萎缩。成了一棵无根之苗。用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堵死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医学如果刻意 的将结构与功能分开,必将陷入玄学。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结构医学、功能医学有机结合的医学。西医是中医结构医学的深化和发展,是藏象功能模型与时俱进的载体。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20:51:31 | 只看该作者

藏象之研究


    二,主神志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身生理功能的代名词;狭义的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广义的神包括狭义的神。心所主之神明既包括广义的神又包括狭义的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广义的神是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生命源于先天之精,“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灵枢,本神》。出生后赖后天水谷之精之资,行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神伴随着人的一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与神俱“。这是中医形神统一观的渊源,是结构医学、功能医学的渊源。
    狭义的神是大脑中枢接受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或是以往伫存于大脑的信息,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出来,可用文字记录下来,亦可伫存于自己的大脑中。
    藏象学说将全身的生理功能归属于五藏。人身所有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归属于五藏系统。人身所有的脏腑器官、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都在大脑的统一支配下进行。大脑虽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胆大脑的功能即五藏的功。藏象学说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于心,一则血肉之,心主血脉,肺主气,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藏精,都与大脑的生理活动有关。故《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神生于五藏,由心所主,故曰:“神生于五藏,舍于五藏,主导于心”。所以精神意识方面的疾病可从心论治,从五藏论治。心是血液循环的枢扭,二则心为君主之官,人身之所以是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是个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一“,都是通过大脑的功能实现的。君主之心即大脑。藏象是个功能模型,一个组织器官有几种功能,可分属于不同的功能系统,二一个功能系统可涉及到多个组织器官。大脑的功能与五藏息息相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7 19:05 , Processed in 0.10508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