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版纳福龄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9-18 20:17: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楼主既然用中西医学的术语,当知道中医的';感冒';所涵盖的内容与西医';感冒';所涵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西医认识的一些病早期虽然有感冒的类似症状,但绝不是感冒,希望楼主要分清.再说提醒楼主,清热与退烧在医学中不是一个概念.你以为然否?请回复讨论.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20:48: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论坛不能容许象“发展中医”这样的人来发展中医,网上骂人能成为胜利者?这里讨论的是感冒中的高烧,你是不是认为风寒感冒不能发烧?如果你是这种认识水平,那跟你就此打住,没有必要讨论下去。
  11楼,感谢你的关注。请你注意这里讨论的是感冒发烧,如何用中医药手段解决。
  关于“清热”与“退烧”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不存在中西之分。请真诚参与讨论,把你治感冒发烧的妙招亮出来大家看看,才是对论坛的贡献!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20:58:2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道不同不于为谋。识得其中真谛者,向论坛贡献自己的才智,自己不能治感冒发烧就谦虚点,更不能骂人!大家只是为了探讨中医药事业才上网聊天,为何非要来过你死我活?
14
发表于 2008-9-18 21:44: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在中医中';发烧';是一个症状,在西医中';发烧';也是一个症状,';清热';则是一个中医的治法.两回事.
15
发表于 2008-9-18 21:52: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我也是就事论事,从来不会骂人.
16
发表于 2008-9-19 16:49: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如果从理论方面来分析,这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你确诊是感冒了吗?是感冒还是其他疾病的首发症状?二:你是以中医的角度论问题,还是以西医的角度看问题?还是你坚决否定中西医结合?或者是其他方面的思路问题?
如果从实际临床来看,较大多数的病人是不愿意用中医来治疗感冒的,即使是高热,他们也首选西医的治疗,无效的从才找中医,进行中医治疗。
我认为中西医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实践中找到结合点。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伤寒论》是中医研究外感疾病的专著,习医者不宜妄自菲薄,而应该钻进去,才能走出来。妄谈别人的不足是医者的大忌。

在夏季,有许多孩子有这种现象,发热一直不退,输液治疗也无效,可以用中药柴胡青蒿苍术煎水洗澡,本人应用效果很好,孩子还能接受。
如果纯粹以中医治疗高热,我认为还是以系统的辨证为依据,不可单纯的分气分血分,再说高热只是一种症状,病因治疗最关键。
17
发表于 2008-9-19 18:17:0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http://www.linchuangzhongyi.com/forum-34-1.html
这里的医案,可以完全证实楼主的见解正确与否。
18
发表于 2008-9-20 00:09: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这个贴子最后由胡不群在 2008/09/20 00:29am 第 2 次编辑]

   
这是先师刘炳凡老教授治疗外感高热的14个验案,请初搞中医临床者,看看中医是怎样治疗外感高热的。再者,退烧是把热降下来,清热是中医的一种治法,况且中医退烧,是审因论治,病因既多,则治法亦异,非只清热一途也,如上海金寿山老用大青龙汤治愈外感高热42度的渔民,即其例,概念当搞清楚。
1、麻疹并发白喉
   【病者】王某,男,3岁。于1951年初冬患麻疹
    【病名】麻疹并发白喉
    【病因】初冬麻疹流行,秋末之白喉尚未绝迹。
    【证候】疹出才2日,出现喉痛声嘶,随即麻疹隐伏不现,高烧(39℃),神呆,鼻煽气喘,喉中痰鸣,烦躁不安。舌质红,苔白带黄,脉浮数。检查咽部,见咽后壁及扁桃体有灰白色假膜成片,边缘清楚,拭之不去。颈淋巴结可扪及。
    【诊断】诊为麻疹并发白喉(时当地有白喉流行)。饲入药方,呛咳不已,从鼻孔溢出。顷刻突发口噤,两手握拳,两眼上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口唇紫绀 ,痰鸣气急,呈窒息状。据病征分析,此属痰厥。
【治法】急则治标,上下分消。
【方药】幸病家即药店,迅制桔梗白散(桔梗三分、川贝三分、巴豆霜一分和匀),给此药一绿豆大,化水饲入,患儿摇头挣扎两分钟左右,呱的一声吐出稠痰稀水半盂,惊厥症状即见缓解,大便泻出涎水三次,厥回肢热。
再按上述脉证,辨为热邪内阻,肺气壅遏,治以宣肺透疹,清热解毒之法,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生麻黄2.4克(后下),生石膏24克(先煎30分钟),杏仁6克,生甘草3克,鲜芦根30克,蝉衣3克。当晚饲药3次,每次20毫升,半夜以后,麻疹复出,色暗红,次晨汗出,体温降到38℃以下,能进稀饭汁少许。投原方去麻黄,生石膏减至15克,加银花、连翘、丹皮各6克,生地、花粉各9克,白牛膝30克(生用捣汁兑),以养阴清热解毒。外用蛞蝓(鼻涕虫)3条(冷开水洗涤后入白糖适量化成液体),蛇蜕3克(切细焙焦),皂角刺3克(焙炭)。将蛇蜕、皂角刺2味研极细,以蛞蝓水调成糊状涂咽喉部。
【效果】上述治疗后,白膜渐脱,麻疹透达,神志亦清,体温降至37.5℃,进食渐多,面色转好,舌质红,苔已去,脉细带数。低热未净,肺胃阴伤,改用叶氏养胃汤加减,连服7剂后,脉静热退而愈。
按:本例麻疹并发白喉,窒息出现在麻疹隐伏的危险时刻,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用桔梗白散开关。用本方要先说服小儿的父母,不要害怕,药初下咽,必然出现挣扎反应(摇头伸足,痰涎上涌),这是一种刺激闻中法,使蓄积在咽喉的痰涎宿水吐出,余沥从大便泄屈,如泻不止者饮冷开水一杯即止。但用本方要掌握心脏情况,如心悸、气促、脉象细数无伦(132次/分左右)或见促代者慎用,以免因吐泻导致虚脱而卒死。外用蛞蝓系民间治疗白喉的验方,功能清热解毒,“滑以去着”;蛇蜕去腐脱膜;皂角刺炭透达,吸附腐秽。整体与局部兼治,故收效甚捷。
2、麻疹并发脑炎
【病者】李某,男,5岁。于1951年7月下旬患麻疹。
    【病名】麻疹并发脑炎。
【病因】湿温内伏,新凉外加。
【诊疗经过】经省防疫大队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邻近已有散在性“乙型脑炎”发生,诊为麻疹合并“乙脑”。
    【证候】体温39.2℃,面潮红而有垢腻,疹出稀疏,咳声嘶哑,微汗而粘,大便溏稀,尿赤而短,不饮不食,舌质红,苔白带腻,脉濡细数,神昏嗜睡。
    【诊断】中医辨为湿温证。
【治法】治宜清宣温化结合透疹。
【方药】用五叶芦根汤三仁汤加减:藿香叶6克、佩兰叶5克、薄荷叶3克、鲜菖蒲叶3克、鲜荷叶1张、蝉衣3克、苡仁9克、杏仁6克、白蔻壳2克、鲜芦根24克。水煎服。另用黄连1克(取锈儿一块烧红淬水泡浸黄连)兑药服。1剂后,汗出粘手,麻疹出齐。再服1剂呕吐、便溏减少。3日后疹渐收靥,仍昏瞀嗜睡,汗虽出而热不退,胸腹热如焚,四肢见抽搐,舌质转深红,苔黄而干。此属湿已化热,热入营分。方用清营汤加减:生地12克、丹皮6克、丹皮6克、赤芍6克、银花6克、连翘6克、鲜菖蒲3克、鲜荷叶1张、水牛角60克(另熬4小时兑药服)。另以牛黄清心丸1颗,分2次磨水服。并用深层软细黄土铺地,垫以凉席,将患儿安卧于上,胸腹部敷以水调黄泥饼,干则再调再敷。约2小时后,体温降到37.6℃。次日下午体温复又升高达39℃,仍内服原方结合泥疗,体温逐日下降,十二天后热已退清,虽不嗜睡,但神呆语钝,仍咳嗽声嘶,息弱气促,幸已开口进食,舌转淡红而干,知渴喜饮,改用叶氏养胃汤加减:沙参10克、麦冬6克、玉竹6克、甘草4克、扁豆5克、桑叶3克、鲜荷叶1张,鲜菖蒲叶3克。5剂后咳减声清。
【效果】热退后食增神旺,皮肤呈秕糖样落屑。3个月后,神志复常。
按:“乙脑”属暑温者多,属湿温者少,本症临床表现属湿温,实与当时气候有关;麻疹多发于冬春,夏秋较少,麻疹兼湿温者更少。治疗需二者兼顾,以宣透为主(藿香、佩兰、蝉衣),辅以醒脑清神(菖蒲,荷叶)、清热(芦根、黄连)化湿(三仁)。疹出3天后,高热不退,仍昏瞀嗜睡,且有帛搐,舌质深红,苔黄而干,未湿已化热,热入营分,故用清营汤加减,以清营解毒,透热转气;牛黄清心丸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并结合泥疗(这是透表后,对高热惊厥比较安全的物理疗法)。农村犀角难觅,可用水牛角代替,但用量宜增加10倍。
3、麻疹并发肺炎
【病者】刘某某,女,4岁。于1952年春末夏初患麻疹。
    【病名】麻疹并发肺炎。
    【病因】因吹风受凉。
    【证候】疹全部隐伏,伴见咳声不扬,气喘鼻煽,高热无汗,手足抽搐,两目上窜。
    【诊断】此属麻毒内陷,热邪壅肺,导致惊厥。
【治法】首宜渍形以为汗,急用西河柳一斤大锅煎汤倾入盆内,将患儿抱于盆上,帷以布幔,留头面在外,让药气熏蒸(勿烫伤皮肝)。约20分钟患儿全身汗出,皮肤潮红。用毛巾抹干水气,置床上覆盖片刻,隐疹复出,体温由39.6℃降到37.8℃,抽搐即止,人亦清醒,但仍喘促鼻煽,烦躁不安,痰稠难出,口渴引饮。体温又上升至39.2℃,舌质红,苔黄白而干,脉细数,患儿神疲欲睡。此属肺热炽盛,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清肺。
【方药】继用泻白散加味:西洋参3克(另蒸兑)、太子参12克、丹参6克鲜桑白皮120克(捣汁兑服)、地骨皮9克、鲜芦根24克、冬瓜子15克)瓜蒌皮(炒黄)6克、川贝5克、甘草3克。3剂后,喘热渐平,痰由黄稠转为白粘,易咳出,能进稀饭汁少许,但食欲不佳。改用下方继养肺胃之阴:太子参10克、沙参6克、麦冬5克、花粉5克、石斛5克、杏仁5克、桑叶5克、生谷芽5克、鸡内金3克,连服7剂。
【效果】前后连服上方10剂,喘定咳轻,身凉食增。
按:本例麻疹未透,并发肺炎,由高热引起惊厥,并至皮疹全部隐伏,治宜宣肺透疹解热,本应投以麻杏石甘汤之类,但开方购药已来不及,于是急用民间透疹解热的蒸汤疗法,使腠理开而隐疹复现,汗出而体温下降,“表出则里和”,不治惊厥自止。发汗透疹后复又高烧,必然导致体力衰弱,神疲欲睡即是其前兆,故用三参益气养阴,兼采民间治麻后喘咳(肺炎)重用新鲜桑白皮捣汁内服之法,用甘寒轻剂清肺养阴,不用苦寒沉降,以免损伤胃气。

4、肝风痉厥(乙型脑炎)
【病者】袁某某,男,3岁,郴州地区安仁县平上公社竹塘大队。
【病名】肝风痉厥
【病因】患儿两个月前因感冒高烧不退,抽搐不止,后昏迷五天。
【诊疗经过】经当地医院诊为“乙型脑炎”抢救治疗,小儿苏醒但神识不清,二便失禁,两个月来不间断地抽搐,日数十次,经中西药治疗,抽搐如故。转来长沙,附一院最后诊断“乙型脑炎后遗症”,要求服中药。
【证候】就诊时,患儿抽搐不止,日数十次,角弓反张,夜间哭啼不止,烦躁不安,尚能进流汁少量,小便可,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带数。
【诊断】此乃高热伤津,引动肝风,肝风萌动故抽搐不止,高热灼伤脑络,故神识不清。
【治法】宜养阴清热,通络熄风。
【方药】拟三参首乌汤加减:太子参10克。沙参10克,丹参10克,制首乌12克。水牛角30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5克,地龙10克,蜈蚣1条,全虫1只,淮山12克,夜交藤12克,银花藤12克,桑枝15克,牛膝6克。
另锈铁一块烧红入黄连1克,淬水兑药以平肝熄风。
二诊:迭进上方16剂,抽搐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夜已不啼不吵,能安静入睡,口不干,但仍神识不清,大便干结,三日未解,舌质红,苔润白,脉弦细数,仍以上方加火麻仁10克,草决明10克,女贞15克,旱莲10克养阴通便。
三诊:服上方7剂,抽搐偶发,一闪而过,日2~3次,大便润通,两脚能站立,喜呵欠,舌淡红,苔润白,脉弦细带数,上方去夜交藤、银花藤、桑枝、牛膝,加党参10克,茯苓10克,远志3克,建菖2克,另取淡竹沥兑药。
四诊:迭进上方20剂,抽搐未发,神识稍清,眼球活动灵活,面见笑容,能听懂大人说话,能挽扶而行,但脚冷盗汗,精神疲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小。易方: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炙甘草5克,附片3克,淮山12克,枣皮5克,远志3克,酸枣仁5克,建菖2克,桑枝10克,麦芽6克,鸡内金3克。
五诊:服上方14剂,饮食增进,四肢有力,盗汗已止,神识清楚,舌脉正常,仍上方加杜仲6克,牛膝6克,巴戟天6克,丹参10克,骨碎补6克,另用猪脚骨(即猪脚去皮肉),红枣适量炖汤佐餐,补肾健脾强筋壮骨,继续服用2个月。
【效果】小儿能独立行走,能叫出“爸”、“妈”简单词语,继续坚持治疗,疗效巩固。
按:此例“乙脑后遗症”,中医称“肝风痉厥”。《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本例采用“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清热”,养阴清热,疏风通络,继之以健脾助运,培中宫以资化源,得为柔和之体,肝风自熄,抽搐自止,语言自出,足能自行,此病与肝肾心脾相关,辨证准确,治疗掌握先后次序,此治人以恢复机体,并非针对病毒以治致病原因也。
5、暑湿偏湿(高热抽搐)
【病者】刘某,男,8个月。
【病名】暑温偏湿。
【病因】感冒感染。
【诊疗经过】以高热39.5℃住进湖南某医院。初以高热抽搐,用多种抗菌素合用或单用滴注,历时1星期,热不退,晨起体温38℃,晚上40℃,昏沉抽搐,故邀会诊。
【证候】视其发育正常,不啼昏睡;已数天未进饮食,勉强给之,则呈呕恶状,靠输液补充营养;头额及胸腹灼热,但足部觉凉,口唇虽干而不索饮;大便溏,日数次,小便少而黄臊。
【诊断】时当暑热,属暑温症之偏于温者。诱发原因,是忽视了“暑当与汗俱出不止”的自然规律,过行电风扇吹之,致汗液滞于肌腠之间,郁闭而为热。
【治法】治宜“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小儿高烧容易脱水,输液补充营养是对的,但不断增加水分,如同“以水 之”,体温不能正常放散;指纹淡红微紫,此便溏属于脾虚,热炽由于湿遏。
【方药】用陈半六君汤(明党参6克,白术5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法半夏3克,广陈皮3克)和胃健脾以治本;茵陈10克,藿香5克,苡仁12克,杏仁6克,白蔻3克,清宣化湿以治标;蝉衣5克,钩藤10克,以止抽搐。
【效果】下香开始饲药,预期夜半以后体温渐下降,药后有粘汗,大便次数增多,小便增长则抽搐止而神志清醒矣。次晨果然符合预见。易方,即原方去茵陈、藿香、蝉衣、钩藤,加砂仁、鸡内金,3剂,大便成形,体温正常出院。
按:治淹缠性高热难,治哑科高热不退而动风起搐则更难。医当审证求因,具体分析,抓住本质,不为现象所惑,则不难矣。但“治病必察其下”(视其二便),本例便溏如鸭粪,知属脾虚,高烧而汗腺不透,知暑为湿遏,虽前医曾用发汗药,以辛温宣发,但汗出太速则风去湿不去,方中蝉衣,钩藤似觉无谓,然民间习用,实有息风镇静之功。沿之以增效也。
6、湿温证(高热惊厥)
【病者】郭某某,男,5同匀。住耒阳市。
【病名】湿温证
【病因】因嬉戏扑地,家长恐其脑部受伤,抱往医院治疗。路遇一外伤出血病人,小儿见状大叫而惊厥。
【诊疗经过】入南阳煤太职工医院检查脑部无损伤,而人不醒,高烧40℃,抽搐不止,医用解热镇痉,消炎抗菌药,病情不见好转。
【证候】其家属告知病情,并反映其舌红目赤。
【诊断】因时当六月,雨水多,高热不退与霉雨湿遏有关,其惊厥抽搐由于肝风内动。
【治法】宜清宣温化,镇痉解热息风。
【方药】摇拟一方:羚羊角2克(另包)久煎,镇痉熄风;以犀角地黄汤(用丹参代丹玻,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2克,白芍12克。丹参12克),针对舌红目赤,血分有热;以钩藤12克,蝉衣5克,全虫3克协犀角、羚羊角以镇痉解热;田三七3克协丹参以通脑络;高烧不退,由湿遏热伏,重用藿香3克,调和诸药。其母携药返家,时已晚上10时,儿正高烧抽搐,昏迷不醒,眼直视瞳孔呆滞,上述中药煎成浓缩至100ml,鼻饲给药1剂。同时,用酒调黄土,作饼5分厚,敷于患儿头额及胸腹灼热之处。约2小时,药已饲完,汗出粘手,体温降至38℃,抽搐止而人清醒。拔去鼻饲管而饮糖开水,并鼾然入睡。次晨口服第二煎药,上午体温正常,认识周围人物。体温虽降,但仍多言好动。嘱用犀角、羚羊角2味反复煎水代茶。
【效果】两星期后携来我院做脑电图检查,无特殊发现;智力、行动亦无异常,但食纳不佳,以异功散善后。
按:本例高烧的关键在于湿遏,因雾湿之邪感自口鼻,所以夏秋之交,易患此症,从汗粘溲黄之果可以测出受病之因。薛生白《湿热病篇》云:“中焦湿热不解……外窜经脉则成痉,内侵膻中则为厥”,正是本例的写照。薛氏又云:“正气犹存一线,则气复反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则厥不回而死矣。”此即本方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之用意所在。而退高热的关键在清宣温化之藿香、茵陈;其辅助疗法,尤在于吸热外出之泥疗。
7、湿温证(重感冒夹感染)
【病者】颜某某,男,64岁。
【病名】湿温证
【病因】劳累感冒和感染。因天暑畏热,喜用冷水淋浴,虽取快一时,实指逆其生理蒸发,入秋受凉。
【诊疗经过】西医院诊为重感冒夹感染。医给感冒退烧针药后,高烧不退,服中药辛温、辛凉解表及板蓝根之属,虽出汗而热减,旋即郁闭而温升。
【证候】来我院就诊时,面色淡黄,眼胞微浮,头重昏瞀,四肢酸疼。近1周来,每日体温,早晨38℃,下午39.3℃,晚上40℃,夜半汗稠温减而入睡,不饮不食,口干不引饮,胸闷有恶心感,大便微溏,小便黄短而气臊;舌质淡红,苔白腻如糊,脉弦小。
【诊断】查其原因,析其症状,乃属“湿遏热伏”之湿温症而偏于湿重者。服辛温则增其热伏,服辛凉则增其湿遏,针对病毒而用板蓝根,则治病未能治人,徒以苦寒伤胃。宜从吴鞠通、王孟英之说,湿遏热伏之湿温症治。
【治法】宜清宣温化。
【方药】用三仁汤与甘露消毒汤加减。以高烧多日,面色淡黄,而神疲气馁,用陈半六君子汤(明党参12克,苍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法半夏5克,广陈皮5克),健脾和胃,以安受病之本;去白术嫌其壅滞,加苍术利其宣发;取杏仁10克,白蔻5克,苡仁15克,化气以宣三焦之湿;重用藿香12克,茵陈20克,清宣化湿,以撤除上下内外湿遏之热,使从汗腺、小便排除;稍佐防风10克,协同苍术、苡仁渗肌肉之湿以止酸痛;更用鸡内金5克助化,甘草和中,使邪去而人不伤,津留而气不馁。
【效果】服1剂,汗出稠粘而馊臭,体温下降到38℃。服第2剂,汗不粘手,体温正常,肌肉酸痛除而身体轻快。复诊,察其口仍不渴,二便调,舌质淡红而润,脉弦缓。以六君子汤加黄芪18克,桑叶12克,荜澄茄5克,鸡内金5克,固表止汗,健脾助化以善其后。
按:治单纯感冒易,治复杂感冒难;治单纯感染易,治复杂感染难。用辛温、辛凉而表不解,用各种抗菌素及抗病毒药而热不退,本案就是这样一个治而不治的例子。根据因、症、舌、脉而详析之,感冒是其复合诱因,感染是其复合依附。“湿遏热伏”,即是病理生理变化的主要因素,亦是临床证候的病机反应。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是指“诱因”而更重要的是“素因”。故治此病,要不为感冒、感染的现象所惑,而抓住“湿遏热伏”的病机本质,治病必须治人,必须注意脾胃虚的这一本质中的内核。从内外环境整体观察,“胜而后战”,才能达到目的。
8、湿温证(重感冒夹感染)
【病者】陈某某,男,25岁。住汩罗桃花洞。
【病名】湿温证
【病因】患者先因农作忙碌,不避雨湿,又兼感风寒,遂陡发寒热。
【证候】周身胀痛沉重,烦躁无汗,反复颠倒,入夜不寐,大便溏泻,小便黄赤,口渴饮水,水停不化,胸痞欲呕,口吐涎水,昏眩不支,目睛带有水光,舌质红,舌苔白腻,左手脉浮紧,右洪滑。
【诊断】此系湿温症初起,兼风寒并发重证。
【治法】宜宣表化湿,清营,泄热。
【方药】苏叶10克,藿香10克,苍术15克,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3克,伏毛5克,法夏5克,广皮5克,犀角5克(水牛角50克代,先煎二小时),连翘12克,茵陈15克,泽泻15克,川连3克,晚蚕砂12克。
连服三剂,汗出沾手而带馊气,寒热退而身痛缓解。再服二剂,汗出不沾手,身轻神爽,胸痞消失,便泻止而呕恶不作,易方以异功散加焦三仙七剂调理脾胃,以巩固疗效。
【效果】治愈两星期后,恢复田间劳作。
按;此证在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最多,医者不识,每用单纯表药或单纯清凉药,致越治越剧,发热不退。余治此证,认为是湿遏热伏,治宜轻宣温化。其方源于《张氏医通》生犀饮,用以清营中伏热,圆圈芳香以化浊,三仁以化湿。淡渗以利尿,使湿遏热伏之邪从轻宣温化上下分消而迅解。《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热)而先其所因(湿)”是也。其外挟风寒者,加苏叶以启皮毛,收到协同作用的疗效。此即姜春华氏之截断疗法,而大大地缩短了病程。
9、湿温症(肺炎)
【病者】舒某,女,60岁,省委宿舍。
【病名】湿温证
【病因】感冒夹湿
【诊疗经过】经湖医附二院检查:诊为肺炎白细胞18000,中性75%,体温39.6℃,已一星期,输液用抗菌素、庆大霉素等热降而复升,下午晚上高烧到39.8℃。因而就诊中医。
【证候】下午低热,晚上高热,汗出热退而复起,胸闷气喘,语不成声,恶心作作呕,水入即吐,全身酸痛,大便微溏,小便黄短,舌质淡红,苔白腻浊。脉濡滑而数。
【诊断】湿遏热9伏的上焦湿温证。
【治法】清宣温化,渗利分消。
【方药】明党12克,苍术12克,土茯苓15克,法夏6克,广皮6克,藿香10克,波蔻4克,苡仁15克,杏仁12克,茵陈15克,防己10克,晚蚕砂12克,鸡内金5克,黄连1克,锈铁一块烧红(入黄连勿焦)用开水同淬,待冷,每取一小酒标兑药服。
外用灰面50克,鸡蛋白一枚,调入加白酒适量作成圆球,顺揉胸部,拔出白毛如丝(俗称羊毛痧)。药宜呷服。
复诊:按法内外兼治,服药2剂呕吐即止,饮不不吐,汗出粘手,体温降至38.5℃,服完4剂后,胸闷而喘及全身酸痛消失。体温降至正常,能知饥进食,但气乏无力,大便仍溏,小便淡黄而长。舌质淡红苔腻浊已去,原方去防己、藿香、茵陈、苍术易白术,土茯苓易茯苓,加白参5克、北黄芪15克,10剂。
【效果】热退汗止后,精神恢复,三周后复查,肺部炎症消失而疗效巩固。
按:此例“湿遏热伏”全身病变在局部的反应,故见胸闷而喘(肺),恶心呕吐(胃),湿温多汗(其汗粘手),汗虽出热不退而反复这是个特点,知病初起仍在气分,故重用苍术、藿香,宜湿于皮毛,茵陈、土茯苓渗湿于热下,再用三仁、黄连、锈铁和其肺胃,则汗出尿利而病解,但气乏无力,大便仍溏,此素质表现,故善后方健脾益气,此治病必须治人之旨。
10、湿温证(亚急性败血症)
   【病者】姚某,男,70岁,离休干部。
   【病名】湿温证
【病因】体弱感冒感染
【诊疗经过】有震颤麻痹、冠心病史。近因前列腺炎,小便有时癃闭,住入某院;又因褥疮感染,高烧39.6℃~40℃,下午晚上更甚,讲胡话,神志昏沉,用药体温稍降而复升;根据血象检查诊为“亚急性败血症”,已下病危通知。
【证候】邀中医治疗时(1992年8月17日),病人在输氧、输液诊其面色烟浮,瞳孔大小对等,运转不灵活。按其心前区作皱眉痛苦状,家人代诉:已一星期未进食,大便不能自控,近3天大便未行小便靠导尿管排出。常诉心痛。尾骶近肛部有褥疮。醒则手足震颤,入睡则宁。给水则咽,不给不索。
【诊断】按其腹有灼热感;察其舌质淡红带紫而尖部破碎,苔白微黄而腻;其脉弦小(80次/分)。认为是素体了有虚,湿遏热人太阻碍皮肤蒸发有关;几度反复则汗水形成湿气,与外因之湿是相同的。其特点是,面色淡黄而烟浮,其首如裹而昏沉,表情淡漠,午后发热至夜加剧,状若阴虚,胸闷不饥,渴而不饮,有时恶心作呕。其病机是湿遏热伏。
【治法】宜清宣温化。但具体分析,本例舌干而破碎属气阴两虚而兼血热,心前区作痛必有瘀阻,便秘腹热“地道”不通,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宣其气机,从上下分消其湿遏。
【方药】重用藿香10克,茵陈20克,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5克,芳香淡渗,以化其湿,湿化则热自解;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丹参15克,以养其气阴;过志3克,枣仁12克,灵脂12克,蒲黄12克,以定志宁心,通其瘀阻;生地15克,白芍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清血以凉营,分治合击,共奏疗效。
【效果】上药煎成鼻饲,1剂而粘汗,热降至39℃,再剂汗不粘手而热降至37.8℃,3剂体温正常,人清醒而大小便已畅通,知饮索食。复诊易方调理,用黄芪18克,桔梗5克,土茯苓15克,炙甘草5克,托毒生肌以治其褥疮,解除特护而安。
按:此例不是一般急证,而是疑难急证,既具有湿遏热伏症候,又具有阴虚血热体征,既有冠心病心前区痛,又有前列腺炎排尿困难,其震颤麻痹有多年病史可以存而不论。因而首先针对主要矛盾——“湿遏热伏”的高热不通,必须化湿清热不关门。此方重用藿香、茵陈,即王孟英甘露消毒丹之要药也。再按照《伤寒论》麻黄升麻汤原理,多角度,多层次,注意体质,调节用药,使与本证有相关因素的次要矛盾亦迎刃而解。体温因汗解至正常后,而疗效巩固。
11、湿温高热吐泻(急性肠胃炎)
【病者】王某某,女,46岁,患者于旅游中因天热恣饮冷泉水,旋即汗不出而身体不适,急回家。
【病名】湿温高热吐泻
【病因】恣饮冷泉水。
【诊疗经过】当晚,恶寒发热,上呕下泻,住入某医院,诊为急性肠胃炎。水入则吐,日泻20次左右,5天未进饮食,高烧40℃。反复输入氨苄青霉素、柴胡注射液及补液等,体温降而复升,每日下午晚间发热加剧。1星期后体温又升至40.6℃,而神识昏糊,吐泻仍不止,遂转我院就诊。
【证候】诊其面色淡黄而有油光,眼眶微陷;仍饮水即呕,作喷射状;日夜腹泻10余次,量少肛红;诉头昏脑重,胸闷不饮,粘汗腹胀,小便黄短而臊;体温39.6℃,但两足不热。
【诊断】口虽干不引饮,试与水则随即吐出;腹虽泻而仍膨胀灼热,以手按之则软;舌质淡红,苔黄白而腻;脉弦小。此属湿遏热伏之上呕下泻。
【治法】药食不能进,解决入水则吐是关键。
【方药】用灰面30克,调入鸡蛋白,白酒和匀作团,顺手揉胸脯,数十转后,将面团攫碎,中见白色丝状物如羊毛,此清代隋万宁所发明之羊毛疔也。拟方明党参15克,苍术12克,茯苓12克风甘牙齿3克,法半夏5克,陈皮5克,此吐泻中气受损,扶正以固本;藿香10克,茵陈20克,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5克,此针对湿遏热伏之邪,以寓清宣化湿之法;水牛角30克(先煎),锈铁一块烧红入黄连1克同淬水兑服,以隆胃平肝,止其呕逆。
【效果】患者治后回家,当晚仍以小量多次喂服中药即受而未吐,半夜汗出稠粘,体温渐退,晨起索粥,纳而不吐。连服3剂,汗出不粘手,小便利而腹泻止,热退后未反复。
按:此例湿遏热伏而高烧,受病因素既非雨袭,又非水淋,而是由于恣饮泉水,可见湿遏热伏引起高热因素是方面。当然首先考虑的感冒、感染,如用一般抗毒、抗菌解表药治疗体温降而复升者,就要考虑外因的复杂性和内因的素质问题。本例吐泻由于中虚,高热由于湿热郁遏,法用健脾和胃,以治其本,藿香、茵陈中虚,高热由于湿热郁遏,法用健脾和胃,以治其本,藿香、茵陈清宣化湿以治其标。“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以水牛角、黄连、锈铁降胃平肝,与揉胸协调取效,在于临床察机,不为现象所惑。
12、湿温证发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紫癜)
【病者】李某某,女,46岁,住衡阳市卫生局宿舍。
【病名】湿温证发斑
【病因】有家族出血病史,近因劳累受热卧地淋水而诱发高烧。
【诊疗经过】全身出现斑点而住入衡阳市立医院。确诊为“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紫癜”。先后输血2100毫升,并配合使用血浆蛋白、激素等。仍全血下降,血色素5克%,血小板9000/mm3,白细胞5000/ mm3,网织红细胞14.6%,黄疸28个单位,尿蛋白++,尿素氮正常,二氧化碳结合率23容积%。因为病情危急,市卫生局邀余会诊。
【证候】出诊,证见发热(38.9℃),胸背手足紫癜,新旧相间,散在出现,巩膜及皮肤黄染,其夫代诉:头部眩晕重胀,胸闷不饥,恶心作呕,不能进食已一星期,口苦不欲饮水,出汗见于上身齐颈而还,腹胀肢重,午后发热,傍晚神志昏糊,甚至昏厥。(见何廉臣主编的《湿温时疫治疗法》云“昏厥一症最为急候”。)大便微溏,小便黄短,舌质淡胖,苔黄白相兼而腻,脉濡带数。
【诊断】据脉证分析,属湿重于热的湿温证发斑、发黄。
【治法】宜清宣温化,渗湿除黄,解毒化斑。
【方药】白参须5克、苍术10克、土茯苓15克、法夏5克、广皮5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白豆蔻5克、杏仁10克、绵茵陈30克、苏丹参20克、牛角片50克(先煎一小时),北山楂10克、鸡内金5克。服2剂体温下降(37.8℃),呕止进食,服7剂热全退,未再出现新的紫癜,黄疸下降至10个单位,汗止尿利,腹胀亦消,神志清醒,语言正常,查:血色素7.5克%,血小板2.8万/mm3,白细胞8000/ mm3,中性76%,网织细胞1.3%,据其所述,断为湿去热退后气阴两虚,电话处方: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法夏5克、广皮5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北山楂10克、鸡内金5克。服此方10剂,带药出院。
【效果】四次亲自来长面诊:面色红润,紫癜消退未再出现,眠食俱佳,活动如常,查化验报告单:血色素11.5克%,血小板12.5万/ mm3,(已稳定一个月),白细胞9000/ mm3,中性60%,肝功能、血压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予益气养血,健脾助化药善后。1个月后反映,血色素13.4 克%,白细胞5400/ mm3,血小板28.04万/ mm3,网织细胞(—)。
按:本例西医诊断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出现血紫癜”,中医辩证是“湿重于热的湿温证发斑,发黄。”按《温病条辨》辨证为“湿遏热伏”,用清宣温化法,不斤斤于治病的现象—紫癜,而是遵《内经》:“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即抓住病的矛盾主要方面—湿温。这就是清代温热学家流传下来的宝贵经验。
13、湿温证发斑(系统性红斑性狼疮,血检阳性)
【病者】潘某某,女,27岁,深圳某公司职工。
【病名】湿温证(湿遏热伏)。
【病因】因吃海鲜过敏。
【诊疗经过】95年2月上旬忽患恶寒发热,眼眶下及胸部出现红色斑点,并发指关节疼痛,入住福田人民医院,实验室检查,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检阳性,但未培养出狼疮细胞。用雷公藤片、激素输液、抗感染等治疗,红斑虽消,两个月晨低晚高长烧不退,有时热甚出现昏厥。转湖医附二院,仍未查出狼疮细胞,因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后,亦用雷公藤片、激素(40mg/日)及输液治疗,住院1个月热仍反复发作,5月13日乃载诊我院。
【证候】证见发热出汗,体温午后开始上升,晚上39.5℃,夜半出汗逐渐退烧,次晨降至低热形成规律性,呈满月脸有油光,头晕沉得,饱闷不饥,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畅,小便黄臊,舌尖边红,苔黄白相兼带腻,少气懒言,昏沉嗜睡,有时出现昏厥,脉濡细带数,西医辨病属“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断】辨证属湿温证,湿遏热伏(似与持久输液有关,《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宋本141条)即人为的“湿遏热伏”。
【治法】宜益气清营,清宣温化。
【方药】西洋参3克,水牛角50克(先煎2小时),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苍术12克,土茯苓15克,苡仁15克,杏仁12克,白豆蔻4克,藿香10克,西茵陈15克,建菖蒲10克,晚蚕砂12克,炒桑枝15克,鸡内金5克。每日1剂,7剂。5月22日复诊,服上方3剂后,汗出沾手,大便通畅,小便转清,热即下降,指关节 痛缓解,服完7剂,神清语出,胃纳亦开,惟汗出口干、疲乏无力,夜卧不宁,此湿遏热伏虽解,气阴两虚明显,易方西洋参5克,沙参12克,丹参12克,北黄芪18克,淮山15克,苡仁15克,白芍12克,炙甘草5克,炙远志3克,炒枣仁15克,浮小麦12克,冬桑叶10克,10剂。5月31日三诊,热退后未再反复,自汗,盗汗均止,眠食均可,已能步行就诊,但脱发仍多,嘱令渐减雷公片藤及激素。
【效果】在清宣温化,热退正虚的情况下,给归脾汤加减,连服50剂,满月脸消失,艉发重生,体重增加5公斤,仍以原方加减间服,12月底复查,血、尿检查无特殊,疗效巩固。
按:治湿温证易,治气阴两虚的湿温证难,一般认为,养阴则滋湿。燥湿则伤阴,因乙清代徐灵胎在其所著《医学源流论》中云:“盖药之性,各尽其能,攻者必攻强,补者必补弱,……如大黄人参同用,大黄自能逐实,人参自能补虚”,亦流行坎止之义,故本案用西洋参、犀角地黄汤,养其气阴而寓清营通降之法,三仁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清宣温化以解其湿遏热伏之邪,养阴与化湿并行不悖所以速效。但患者临床治愈8个月后,放心不下又去西医院检查,其它血象正常,培养仍无狼疮细胞,而血检狼疮仍阳性。患者乃郁郁不乐,思想顾虑重重而引起血压增高,竟以脑血管病变垂危(病理检查,狼疮细胞阴性)。病者家属感于前段中药功绩,赠湘绣条幅以酬劳,余惋惜而恳切辞之,以为治病治人不治思想者戒。
14、湿温证坏病(肠热症晚期)
【病者】聂某某,女,25岁。住长沙市。
【病名】湿温证坏病
【病因】患者阴虚伏热,遇霉雨而发湿温症。
【诊疗经过】某医院诊断为“肠热症”。西医曾用“氯霉素”治疗,因白细胞降低停药,已40余日但饮不食,20余日聋哑不言,回乡准备后事。
【证候】四肢微厥,头摇目圆手动,与水则咽,不与不需,人事昏沉,便尿遗失,针趺阳,涌泉,无痛感,脉细软无神。舌微红光淡,苔驳去(原来舌苔煤黑枯厚曾剥落三次,皆系极坚韧之壳质)。
【诊断】此系湿温证末期,气液两伤,肝风内动,痉厥危症,幸眼有神,脉未乱,许以可治。
【治法】宜气液两补,育阴潜阳,和肝熄风,兼助消化。
【方药】参须5克,生地15克,淮山15克,山 萸10克,杭芍15克,姜炭2克,炙草5克,枣仁12克,龙齿15克,牡蛎15克,龟板15克,别甲15克,霍山石斛20克,五味2克,鸡内金5克,焦谷芽10克。
连服三剂,痉厥不作,目能转视,口始能言索粥饮。复诊以原方再进二剂,肢体始能活动,人事更清,每次能食稀粥一蛊。
三诊:病人性躁而耳聋,颇以为苦,易方以磁朱六味加杞、菊、桑、丹,日服一剂,1月后,耳聋烦躁渐愈。盖此方能摄气归原,濡养神经故也。以龙眼肉、大枣、淮山、建莲、苡米、桔饼,炖猪肚,滋长量多餐,服之康复。
【效果】治愈后休养半年,恢复工作。
按:“肠热症”属湿温范畴。中医按卫气营血论治。本例病入晚期,气阴两伤,肝风内动,痉厥并至,遵叶薛吴王之法,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治之,其中以干姜甘草温其四末,芍药甘草解其痉挛,仍仲景法也。综合用之,转危为安。
19
发表于 2008-9-20 00:18: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讨论的很好,理不辨不明!
20
发表于 2008-9-20 16:50: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感冒,清热最重要

感冒高热,早期白虎汤当慎用,清营汤尤当慎。用白虎汤,苔非黄燥少津不可用,汗不出者,不可用,清营汤舌非红降鲜赤不可用,热非夜热早凉不可用。
邪在表者,汗而发之,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葛根芩连汤、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柴葛解肌汤等均可随证选用。邪在半表半里者,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邪在里者,胃家气分白虎汤、胃家实者,大承气汤等等无不应手有效。又不可不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6 08:49 , Processed in 0.05917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