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瞽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6-1-16 22:07:17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法律上的遗产是指自然人个体留下的财富,而中医则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12
发表于 2006-1-16 22:17:22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很简单的逻辑错误,既然要用法律意义上的继承概念来解释中医的继承,那就要先搞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关于继承对象的定义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制定本法。
  第二条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第三条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
  (一)公民的收入;
  (二)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
  (三)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
  (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
  (五)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
  (六)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
  (七)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可以看出中医是在遗产中(四)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的范畴之内,试问遗产本身怎么会死亡?
瞽者对继承的精彩论断真是名副其实,因为她看不到《继承法》,只能瞎模,很有可能是被三七给气瞎的,要不然为何贴贴都骂三七。

13
发表于 2006-1-16 22:26:35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一个连遗产和遗产的原来所有者这两个基本概念都分不清的人自然也分不清自己的父母和父母所有财产间的关系。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3:03:52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说三七,是因为三七是本论坛的义务反面教员。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6 23:06:31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1/16 08:37pm 发表的内容:
能罗列出哪些‘糟粕’吗?
按逻辑学的解释,有些珍宝被认作糟粕,只不过是这个人的脑子里充满了糟粕。
你如果把你认为的‘糟粕’展现到论坛来,让大家鉴别一番,帮你开个窍,不是皆大欢喜么。
    请判断这是中医的糟粕还是中医的精华。如果是精华应该怎么继承?这些在慈禧太后领导下的御医是否就代表中医发展的方向?
================================
  “是的,老佛爷,”我低声回奏道:“果然有些发热。”
  至于伊的咳嗽呢,那是不容我再试验的了,因为自我进来之后,一直听伊不停的在咳嗽着,使伊非常的烦恼。但我一时也无法消除它。其时那总管太监李莲英也在旁边,他显然是很关心着太后的健康的,不过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堆着一脸的笑容,站在旁边,太后便回过头来,向他看着,很躁急地说道:
  “快上太医院去召几个在那里当差的人进来!”
  实际上,李莲英一知道伊老人家的身子有些不快,早就自动的打发人去把那些御医们召进来了。在那个时候,朝中也象历代一般的设着一个太医院,主持的是院使,是位一二品的大官。院使之处有院判和御医等;他们的官阶也有好几级,那些高级的简直不在我父亲之下。他们虽然一般也是读医书,论脉案的医生,可是他们却和外面的医生大有不同,因为他们还有一肚皮侍候皇差的专门学识咧!他们既然都是做着很高的大官,自然也有很完备的公服:红围帽,珊瑚顶(刻花的),连着一枝孔雀毛的翎子,和一件十分美丽的朝衣。我自进大内以来,各色的人物差不多已全见到了,惟有这些御医,竟没有机会见面,因此我也急着的要见,还要瞧太后怎样的让他们给伊诊病。我此时不上值的时候召了来,才使我得以恭逢其盛。
  因为李莲英已早就把这些御医召来的缘故,所以太后的旨意才下去,不到三四分钟,就有四位太医院的老爷,鱼贯着走进来了。太后是斜靠在一个比较最低的御座上,依旧不住的在咳嗽,但体态还是很庄严,丝毫不移动地接受着这四位御医的朝参。本来寻常人诊病,医生们第一步总得先瞧一瞧病人的容色,然而这四位御医那里敢向太后平视呢?他们是始终不敢抬起头来的。那末这个病将怎样诊法呢?只有省略了望气色的一步,直接按脉了,其时太后的御座的两边,已设下了两张小小的方几。几上铺着一重软垫,待到那四位御医恭恭敬敬地如数的磕足了九个头之后,太后便吩咐另外两个女官,把伊两个衣袖卷起了一半来,让伊自己仍在中间的御座上端坐着,而把伊的左右两臂,分搁在两边的小几上。于是那四位御医便膝行而前,一直行近到那两张小几边去;同时又有两们女官已把两方很薄的绢帕把太后的手臂覆住了,因为象太后这样尊贵的人,岂能随便让不相干的人沾及伊的皮肤的!四位御医便分着两边,每一边各两人,十分谨慎地伸出手来,用指尖隔着绢帕,静心为太后按脉。论到按脉,这一种诊病的方法实在是很神秘的!他们既不用时表来计算脉博的次数,仅凭三个手指头按着,怎么就能知道病人的病情呢?我从前总是诧为神异的,--至今也还不曾明白。
  隔了半晌,左右两边的御医便又悄悄地互相对调了过去,但他们是始终不敢向太后偷觑一眼的,尽管在事实上他们知道应该有一番瞧瞧病人的舌苔的手续,或者太后自己也不致拒绝,但他们总是很谨慎的,那里敢冒冒失失地要求瞧瞧太后的舌头呢?他们并且竭力的要闪避太后的视线,就是在按脉的时候,也故意把头侧过一些,象是很畏羞的样子。
  他们就是这样静悄悄地跪着,手指按在有绢帕覆着的手腕上,足足费了四五十分种模样;我因为久在外国,看惯那些西洋医生们总是只须费却三四分钟便可以按毕一个病人的脉,如今瞧他们久久不释,险引起要当他们是在太后的手臂上睡熟了!其时太后本人也仿佛是有些不耐烦了,蹙着双眉,似乎立刻就要发怒的神气;而伊的咳嗽,却兀是不曾停止。那四位御医对此也很注意,每逢听到太后的嗽声,便悄悄地互相偷望着,彼此从眸子中交换意见。可是这时候的一副情景,却委实是难看极了!……当中是我们老年的太后,端然坐在一张杏黄色的御座上,背后立着一座短屏,闪烁着一种不自然的光彩;整个屋子内的布置,却一齐显著很黯淡的颜色;地上是跪着四个服装鲜明的御医,分成两组,长跪在太后的足下,象揣摩某种无价之宝似的隔着一方绢帕,绝不动弹地在给太后按脉;其余的人,都呆呆地在旁边瞧着,我想要是当场拍一张照出来,必然是很够惹人发笑的!
  我自己承认是很乏耐性的,不觉就在脸上露出了一种又惊奇又好笑的神情来,因此我偶然向太后一望,太后一便瞧着我默然微笑了,伊也很知道我是决不曾见过这种奇突的情状的。
  最后,那四痊御医的按脉工程毕竟也完毕了,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忽地爬了起来;又照例的向太后磕了头,便蹑手蹑足地走出这一间寝宫去了。太后并不直接和他们说什么话,倒向我说道:
  “德龄,就着你跟他们出去瞧着吧!”
  伊的话音还是很峻急,显然是伊还不曾把伊的无明火完全捺下去咧!但是伊教我出去的意思,却不是造因于此,从伊日常行动上推测起来,伊多半是对于这四位御医尚未十分信任的缘故。于是我就急急的奉命而出,紧随在那四位御医的后面,走进了一座和太后的寝宫相毗连的偏殿。那里已预先设下了四副很小很矮的桌椅,桌上有笔砚纸张安放着;那四位御医老爷便各自占据了一副座头,恭恭敬敬地坐了下去。先是各人默默地写着一套脉案,这套脉案写完,才互相讨论起来了;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思,结果四个人有了四种意思,无一相同。这当然是不行的!四个人便各自尽力让步,商定了一个协议,同时毁去了先写的一套脉案,换上一套致相同的词句。太后的病情,便象这样的揣摩讨论而决定了!接下去就得由四位各出心裁的开出药方来了。开药方的时候,他们似乎更比拟脉案来得郑重,每个人都在沉思着,呻吟着,象学堂里的学生,逢到大考一般的刻苦从事,足足费了一个钟头才完成。然而他们关于用药,却就不再讨论了,各凭着自己的意思开出来,结果便产生了四张不同的药方。
  后来,太后自己还告诉我,为什么那些御医对于用药,思索得如此的苦法?原来其中尚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总想尽所能的开出一张完善的红方,不使有半些错误。这个所谓极大的关系是这样的:凡当皇族中的一位,--指太后,皇帝,皇后,贵妃而言--害了病的时候,照例必由太医院指派两位或四位御医进宫来诊治。这诊治一开始,便立即在这几位被指定的御医的身上,加上了一重责任,非要他们负责治愈不可!万一那病人竟不幸而死了,那末这几位指定的御医,便得大受斥责了。尤其是那正在握着大权的统治者,为给他医病的那些御医的前途计,更是万万死不得。据说从前最初的时候,凡有不能治愈皇帝或太后的病的御医,往往要问一个斩罪,最轻也得赐令自裁;便连那主持太医院事务的院使,也得牵累在内。虽然那病人的死,实在是和给他医病的御医毫无关系的,更无论他们所用的药是怎样的合理无误,也休想脱罪。这当然是太专制了!所以后来已渐渐改良,每当一位皇太后或皇上宾天之后,就不听见再有什么御医为此而送命了。不过责罚是依旧要责罚的,但也是只剩一种形式了,除非那个病人的死,经多方证明,确然是给他诊治的御医的错误,才真正的处以刑戮。通常总是先把他们剥去衣冠,摘掉顶子和翎毛,然后押入牢中,作为是歃将流徙出去的囚犯;其实是决不流徙出去的。他们只须象这样的受上几到或几十天的假罪,--作为是得罪先朝的处罚--待新的皇帝登了位,便立即会降旨下来,免掉他们的徙罪,发带他们的顶戴,并依旧把他们收入太医院,作为院使用或御医。
  有了这种种的关键,便无怪这四位御医老爷要如此的深思力索了。
  如今且说他们各把自己的药方开好之后,便一齐拿来恭恭敬敬的授给了李莲英,让李莲英去转呈太后。他们想是一来受不惯那种惊吓,二来轻易也未便入觐太后,所以不再去面参了。他们的任务,到开完这四张内容几乎完全不同的药方为止,便算已告一段落了;中间少不得有一段休息。在他们休息的时候,李莲英便捧着这四张药方,和我一起回到太后那里去缴差。其时太后已把余下的一部分应办之事自己忙着办妥了;第一是伊已差人去召来了一个对于中国的各种药物素有研究的老太监,另外又召了一个司书的太监并打发两个在值的女官去把伊的书室内所藏的几册专讲药物学及药物功用的书,如《本草纲目》之类取了出来;侍我们把药方呈进去,已一切都预备好了。待药方一送到伊手内,伊就急急的逐一翻看;但见伊忽而皱皱眉,忽而摇摇头,忽而微笑,忽而呻吟,象是对于这四张药方都极怀疑的样子。
  “这一样是我们最不欢喜的,为什么写上啦?”太后用手指着每一种药名,很不郑重地批评着:“这一样又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一样是很普通的,认都知道是用来提神的,我们也不要用它!再瞧这一样,不知道做什么用的?”
  那个对于中国各种药物素有研究的老太监,便探起头来,随着太后的手指看去,幸而他的眼光还不差,一看就把字划看清楚了,便立即翻开了一本药书来答道:
  “这是凉血用的,回老佛爷!”
  “好啊!”太后听了,便点点头答道:“这一样是可以用的,把它记下来吧!再瞧这一样又是什么意思啊?”
  伊另外又指出了一个药名来,那老太监便又探起头来,看清楚了,一面又翻出一本药书来,作为对证。
  “这一样是可以清醒人的头目的,太后。”
  太后听他这样说了,再瞧药书上也是一般写法,便又点点头,向那司书的太监挥一挥手,教他再把这一样药也记了下来。
  那四位御医老爷给太后所开的药方上一般都有十二样药味开着,其中大约有一半是互相雷同的,有一半是各别的;总计起来,也有二十多样,太后却把他们的药方逐一看下去,一路看,一路便把各种药的性质问那老太监;--也有几们是伊自己向来知道的,那就不用再问;带有几样是伊虽然知道,却不十分肯定,或者已忘掉了,便都得问那老太监。--这样且看且问,尽拣合伊自己意思的记下,待到拣满了十二样,伊就不再拣下去了,于是那司书的太监便另外用一张白纸,恭恭敬敬的把伊老人家所拣出来的十二味药物誊正了。这样就造成了第五张的药方。这一张第五张的式方是兼并采原来那四张药方之长(?)而集合成的,原来那四张药方上的药物,都有一二味或三四味被采用在内,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张混合体的药方;但这引起原来不在同一张药方上的药物,如此胡乱混合起来,性质是否相宜,有无冲突,太后却绝不注意,也不再让那四位御医取去研究研究。然而这一张混合药方要是闯出了什么乱子来,那四位御医却又逃不了责任,无怪我那时在旁边瞧着,几乎诧异得失声叫喊了。
  “现在药方已写就了。”太后又瞧着我说道:“德龄,还是着你去走一次吧!当那四个呆笨的医官在给我准备药的时候,你必须很小心地监视着他们!”
  我当然只有依着办,便象一位上司似的押着那四个御医,走到另外一所偏殿中去。这里已和太后的寝宫相隔着两个宫廷了。殿宇虽然也是很高大,很洁净,可是因为平常难得有人走来的缘故,气象很是惨淡,还带些霉气。它的四面的壁上,满钉着一行行的木架子,而在每一行木架子上,便排列着无数的白色的和蓝色的磁坛。每个坛都有盖子盖着,坛的外面,又用一小方的红纸标明着坛内所藏的医品的名字,以便检取;有引起体积不大的药物,往往每两种或本种合装在一坛。所以这一间大殿上所藏的药品,真不下五六百种,大概是齐全了,只有几种非用新鲜不可的才让外面的药铺子供给。
  如今且说那四位御医老爷接了这一张第五张的药方之后,--他们自己所开的四张是早已经李莲英撕掉了--虽然心上都未必赞同,但他们怎敢和太后拗执呢?少不得依着她,一件一件的配将起来。虽然依我猜想,他们四位既然都是年事很高的老医生,谅来总和这些药坛相处得极久而极熟了,可是他们在配药的时候,还是象生手一般的迟慢,必须再三的端详了才敢把药取出来。据说这也是他们谨慎将事,不肯苟且的缘故。每一样药物取出来之后,还得用一概小天平秤他他细细地秤出相当的分量来,然后再用红纸包成一个个的小包,给一个小太监捧着;及到十二味药全包好,他们便随着我这个目不稍瞬地监视着他们的女钦差一起回到太后的宫中来。其时那一间惯常煮水的后殿里,已另外生旺了一座小小的炉子,上面搁着一个银制的药罐,在专候制药了。靠近这炉子的一张桌子上,安着一柄小小的玉碗,有一个金制的托衬着;特地从太后自己常用的几副茶具内挑出来的。以备盛着药给伊老人家去喝。在这同一张桌子上,远远地离着那玉碗,另有四柄白色或蓝色的磁杯,很齐整地排列着,我看了好生奇怪,不懂是什么意思。
  那四位御医进来之后,便一起拥上那小炉子边去,十分严肃地取过一包包的药来,在八只眼睛--连我的一起是十只--的监视之下,将它们逐一解开,投入那银罐中去;这时候那罐内已盛着大半罐的清水了。药投好,便正式煮起来了;太后服的药,自然又有特别考究的煮法:在煮的时候,那四位御医还得在炉旁候着,待到罐里的水煮得快沸了,便立即由他们中间的一位把它从火上移开,搁在地上,让它慢慢地冷却,约摸冷到十分钟模样,便再放到炉子上去,煮到将沸了,再取下,如是者凡三次。
  现在就得用一个银制的滤器来滤药渣了。那四位御医老爷还是很严肃地从事着。这付药的气味倒还并不十分难闻,但当他们在滤的时候,我已忍不住要掩鼻了。
  因为那滤器的网眼做得还不怎样精细的缘故,第一次滤过之后,仍有少许药渣留在药汁内,这当然是不能送去给太后喝的;于是他们便三番两次的滤着,直滤到完全没有潭滓了,才敢倾入太后的玉碗中去,可是药汁尽有多咧!--而且是特地多煮的--他们便把那四柄磁杯也一起注满了,我不禁怀疑还有谁要喝这个药呢?
  此刻是一切都准备好了,便有人去奏明了太后,不一会,这人又带着太后的懿旨退出来了,吩咐那四位御医一起再过伊的便殿中去。于是就由那太后的那柄玉碗在前引领,我第二,其次便是四位御医,最后是一个太监捧着那四柄磁杯。到了太后的面前,四位老爷还要先磕一套头,然后跪下。我瞧那玉碗授到了太后手内,急回头去瞧时,只见那四个小磁杯却已分别捧在四位御医的手内了;显然很尴尬的捧着,但每个人都在竭力的忍耐。接着,就象兵式操一样齐整地把磁杯凑到各人的嘴唇上,仰起脖子,一饮而尽。我那时真觉十二分的出乎意外,差不多就要笑出来了,好容易才忍住;并且我想到药汁必然是很苦的,他们竟要这样一口气的吞下,真非训练有素不办。而且我仔细瞧他们的脸上,简直一些表情都没有。这股勇气倒着实可以佩服!
16
发表于 2006-1-16 23:27:11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把小说都当真拿出来了,脑子真有问题!!
17
发表于 2006-1-16 23:33:52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引用由瞽者2006/01/16 11:03pm 发表的内容:
说三七,是因为三七是本论坛的义务反面教员。
瞽者也能分出正反面,又是瞎模的吧?先模清你父母的财产再说吧,哈哈。
18
发表于 2006-1-16 23:37:34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引用由云云2006/01/16 11:27pm 发表的内容:
把小说都当真拿出来了,脑子真有问题!!
实在是没啥新意,鲁迅还不也用血馒头来骂中医吗?
19
发表于 2006-1-16 23:45:34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封建王权之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谁能例外?这种情形之下,治好了是中医的本事,没治好也无可厚非!.
      <中国现代名医案例精华>------赵文魁医案有慈喜.光绪,贵妃之病案,这些人病了,毕竟还中中医搞定的!
       望闻问都受限制,反而炼就了赵文魁的切脉功夫.
20
发表于 2006-1-16 23:46:10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下面引用由杏林箫客2006/01/16 08:59pm 发表的内容:
1,所谓遗产,总是指某人死后留下的财产。中医死了吗?没有吧。中医没有死,何来“继承”问题?
         --------中医虽然没死,但学中医的人已死过上百代了!中医是一你又一代中医师死后留下的"文化&quot ...
本来这类的帖子是懒得看得,可是看到先生的回帖,不由不得叹道:
痛哉!快哉!!壮哉!!!
纯种中医不想控制,也无法控制任何人,但他们不想接受别人推销的并不成熟的新理论,所以,才有抗争!
没有过硬的临证实战经验,仅仅凭着自已对理论的理解或一知半解,就急着去改革传统理论,纯属纸上谈兵!而纸上谈兵会要许多人的命的!
知道赵括吗?自已死了,还害得自已手下数十万将士惨死!
痛哉!快哉!!壮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7 19:30 , Processed in 1.29196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