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丁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3-9 22:24:20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09 03:47pm 发表的内容:
此言差矣
以最風行的量子力學"弦論"
波可解釋所有宇宙現象
[color=#DC143C]你好! 那你说说黑洞吧,黑洞中有什么?有波吗?是什么壮态?用什么方法探索黑洞内部?非常想知道!先谢谢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23:35:37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9981先生:
您说:第一,状态波是对生物自组织有序现象的概括,虽然与孤子现象的非线性有序状态类似,但两者之间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波属于耗散结构系统,激光传输中的孤子属协同范畴。其根本的差别在于一个是自发的产生有序结构,一个是被动的协调并产生有序结构。状态波不需要外力的推动,由系统自身涌现;而孤子一旦离开光源和约束条件其有序状态也将消失。激光本身也如此。
本人虽然是外行,但是对您说的能理解,“状态波”其实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名称,如整体的人、单个的细胞都存在能量、能力体现出大、小变化,即“状态波”,电有
状态变化,光有状态变化,热有状态变化,气有状态变化,先生提出的概括生物自组织有序现象的状态波是综合人体内各中物理现象变化的总称。光孤子现象或流体力学中的物理条件及物理变化都是稳定有规律的,因为是非生命体,所有条件,数据可以人为设定,这是二者的区别,而二者相同的是,物理学的波是耗能产生,而人体状态波也源于人吃饭,
“耗散结构发生在开放系统中,要靠外界不断供应能量或物质才能维持”
您说:状态波的非线性循环与物理学的周期是不同的,是慢周期过程。比如日,旬,节气,月,四季,年,十年,六十年等等。
物理学的周期因为是以单一物质数字变化界定范围;生物状态波实际是生物化学的范围;受光、热、电、气的交替变化,是物质的质变状态

您说:但状态波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是自组织的,或自举过程。其能量来源于系统自身状态的改变。(生物的能量储存和释放是以状态的改变来完成的。)对于固体的人体来说,状态的改变是客观存在的,它不需要具有流体的属性一样可以形成非线性有序结构。
系统自身状态的改变所产生的能量只是总能量中的一小部分,若不采纳外来能量,就不能维持能量场与耗散结构之间的稳态平衡。。
您说:请先生明示,一,贝纳尔对流可以吗?
在“贝纳尔对流”里,温度较高的流体从下面流到上面,而温度较低的流体从上面流到下面,在这个对流中,流体把热量从下面带到上面,并在上面耗散掉。 ... 这相当于在“贝纳尔对流”试验中,如果用于加热的油灯里的油烧干了,“贝纳尔对流”也就崩溃了。
第一,本人认为在人体不存在“贝纳尔对流”。如跑步、举重、阳光下正对太阳的部位,首先局部体温升高,若存在“贝纳尔对流”,其以下部位会发冷?而实际上,运动量增加,脚先热,在人体存在着光、热、电、气的交替变化链的稳态控制机制,”“神转不回,回则不转”,若出现对流之气,则成乱气。
生物新陈代谢过程、酶促反应都是在交替变化链稳态变化的基础上产生。
从先生语气,贝纳尔对流不可以测量,但似乎可以从测量生物电波折算气流量?人体确实有二个能量场,用中医语言是君火与相火,西医语言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通过观察二者的变化比例,应该能有收获;
先生说:二,用状态波来寻求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怎么和打劫中医学挂钩?
答:先生误会,本人是极力主张以科学手段来证实中医理论的,中医不是不可以用数字测量,手工诊脉就是测量,目前未能用科技手段代替手工,原因是科技的发展没有能跟上中医的需要,不能将此算作中医的错!目前医学仪器是以西医理论设计的,中医有自己的理论,就要有按照自己的理论设计的仪器。
所以说趁火打劫不是指用状态波来寻求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是指“只能体悟而不能测量”,是在 马建平的论文里,已经有人指责中医不科学,是黑箱理论,再弄个不能测量的状态波挂靠,您说气吗?如果您就是马建平先生,那么是我误会您了,作为病人喜爱中医,您不会计较吧?
您说:而且不是专业学者来打劫,还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来打劫
请原谅,出于希望科学工作者能支持中医的心情,要和您说个明白,何为专业,何为业余,对于中医来说,您是业余爱好,如果您是搞科研的,,将您的科研成果投放市场,则是您的本职工作?那么您只有明白了中医的原理,您才能为中医设计您的科研成果?
请先生原谅本人直言不讳,如果生气,就骂几句解气,是我得罪您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23:50:00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古水流先生说:
欢迎丁和!
不过8891只是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讨中医而已,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热爱者,所以丁和不可影响8891的热情。
古先生此言差矣!在下绝无打击9981先生热情的意思!任何人所喜闻乐道的事物,必定是自己喜爱并擅长的,因此深知9981先生必定在“状态波”方面有所专长,而且先说了“状态波”的检测若能实施,将给中医突破困境带来帮助。其后逆耳之言只是快马加鞭也!
从来到论坛,开明见亮,本人学识低,不是医道中人,若是同行,决不能如此托大无礼,以病人的身分,陪各位练练,所言逆耳也不必生气。对于科技一词,非有专学不能理解;但医学不同,任何有关理论、技术都是用于人,在此意义上,人体是另一种形式的经典,就看你是否有勇气去解读。或许就是机源凑巧吧,读出一点东西,所以对9981先生说的“状态波”特别能理解,极盼望能有测量的方法!

[补充该文...]
14
发表于 2007-3-10 10:19:31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7/03/09 11:50pm 发表的内容:
古水流先生说:
欢迎丁和!
不过8891只是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讨中医而已,而且也是中医理论的热爱者,所以丁和不可影响8891的热情。
古先生此言差矣!在下绝无打击9981先生热情的意思!任何人所喜闻乐道的事物, ...
无妨无妨,水流只是觉得9981并未贩卖文字,大家都是直言不讳之人,不计小节,好!
15
发表于 2007-3-10 10:41:43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下面引用由asdf14269782007/03/09 10:24pm 发表的内容:
你好! 那你说说黑洞吧,黑洞中有什么?有波吗?是什么壮态?用什么方法探索黑洞内部?非常想知道!先谢谢了!
如果你對黑洞有興趣該去研究宇宙學
但我透露一點和中醫有關的
據最新研究認為
在黑洞中任何已知物質都不存在
但"訊息"在黑洞中會被保存
16
发表于 2007-3-10 14:12:08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10 10:41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你對黑洞有興趣該去研究宇宙學
但我透露一點和中醫有關的
據最新研究認為
在黑洞中任何已知物質都不存在
但"訊息"在黑洞中會被保存
...
  
在黑洞中任何已知物質都不存在,那"訊息"在黑洞中你怎么能知?以什么形式保存??谢谢!
17
发表于 2007-3-10 15:59:47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下面引用由asdf14269782007/03/10 02:12pm 发表的内容:
  
在黑洞中任何已知物質都不存在,那"訊息"在黑洞中你怎么能知?以什么形式保存??谢谢!
你該是學科學的
該知物理學分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
黑洞的探討是屬理論物理
實驗物理以現有的能力還不到那地步
"訊息"在黑洞中以什么形式保存也還不知道
該探討"訊息"與中醫的關連性才與本論壇相關

18
发表于 2007-3-10 16:34:32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7/03/10 03:59pm 发表的内容:
你該是學科學的
該知物理學分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
黑洞的探討是屬理論物理
實驗物理以現有的能力還不到那地步
"訊息"在黑洞中以什么形式保存也還不知道
該探討"訊息"與中醫的關連性才與本論壇相關
...
    你总算说了实话!   谢谢朋友!!!!!!
19
发表于 2007-3-10 17:12:56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7/03/10 04:32pm 发表的内容:
从穴位的情况看,似乎黑洞消失人也亡,为什么物质与黑洞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个穴位就是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穴位与穴位相互生存相互制约联系,所以物质的变化对应反物质也变化,物质的变化可预测黑洞.
  类推,不一定都对!黑洞不是一般问题。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1 05:58:54 | 只看该作者

致9981先生,试说“状态波”的科学性及其与中医的关系

逸湘 :丁先生不妨看一下王博士"氣的樂章"一書王博士並用此理論開發出了"脈診儀"
请问,逸湘 先生,王博士"氣的樂章"一書与脈診儀"
能在哪里买到吗?想见识一下,相烦指引,谢谢!(在上海附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7 11:22 , Processed in 0.0522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