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武松在 2007/10/22 04:46pm 第 1 次编辑]
失眠
【定义】
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
中医文献中,失眠常归入“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范畴。
【诊断标准】
(一)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ICD-10和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对慢性失眠的诊断[1]:
(1)主诉晚间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入睡时间或夜间醒后再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以上并持续6个月以上;
(3)睡眠干扰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影响到日间功能;
(4)没有或认为服用安眠药效果不好;
(5)不存在未解决的重大生活事件和心理冲突(除去对睡眠的恐惧)。
(二)辅助检查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用于睡眠障碍和鉴别诊断的实验室检查仪器:睡眠效率低,睡眠潜伏期和NREM睡眠1期延长,觉醒次数增多,NREM睡眠3、4期缩短,肌肉紧张和首夜颠倒效应。
【辨证分型】
失眠有虚实之分。失眠的病位在心,涉及胆、脾、肝、肾等脏腑,心胆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致心神失养,心神不安为其病机。
1.肝火扰心证
证候: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
证候: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证
证候: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心肾不交证
证候:心烦不寐,入睡困难, 心悸多梦, 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5.心胆气虚证
证候:虚烦不寐,事触易惊,终日惕惕, 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疗方案】
(一) 治疗原则
(1) 失眠的治疗目标:
a. 缓解症状: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
b. 保证正常睡眠结构;
c. 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很多情况下,非药物治疗是治疗失眠的首选,包括卫生宣教,放松训练,认知和行为指导。催眠药物治疗的指征:失眠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疾病时,应同时治疗该疾病。
(3)一般原则是:不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首先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不同类型的失眠有不同的治疗原则:急性失眠应早期药物治疗;慢性失眠 建议咨询相关专家。如以迅速缓解症状为目的,则只需临时或间断用药。服药8周后应再次评估患者状况。选择非苯二氮卓类作为一线药物,代表药物为唑吡坦,扎来普隆,该类药无效的可考虑苯二氮卓类,代表药物为咪达唑仑,三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艾司唑仑地西泮。一般短期失眠近来能够采用短半衰期药物,使用时间不应大于12周,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对于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从安全角度考虑推荐按需用药,原则是:根据患者白天工作情况和夜间的睡眠需求,考虑使用短半衰期镇静催眠药,强调镇静催眠药可在症状出现的晚上用,待症状稳定后不推荐每天晚上用。
(二)辨证施治
1.辨证论治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虚者意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清火化痰,兼食积者消导和中。虚实夹杂,应补泻兼顾。
(1) . 肝火扰心证
①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②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柴胡、生甘草各6g,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各9g,泽泻12g,当归3g。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舒眠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饭后及睡前口服。
(2) 痰热扰心证
①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②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半夏、竹茹、枳实各6g,陈皮9 g,甘草3g,茯苓5g,龙齿,珍珠母,灵磁石各30 g,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朱砂安神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
(3)心脾两虚证
①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②方药:归脾汤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30 g,人参、木香各15g,甘草8g,当归、远志各3g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七叶神安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养血安神糖浆,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4)心肾不交证
①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②方药:六味地黄丸和交泰丸
地黄、山药、山茱萸各20g茯苓、泽泻12g、丹皮、黄连6g、肉桂12g,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乌灵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甜梦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5) 心胆气虚证
①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②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g,石菖蒲、龙齿各15 g,川芎6g,酸枣仁15 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6g ,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中成药:枣仁安神胶囊,每次1-2片,睡前口服。
2.其他治法
(1) 针灸:
a.体针
主穴: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内关、阳陵泉、通里、丰隆、。
配穴:肝火扰心 取肝俞、间使、太冲; 痰热扰心 取太陵、太溪、太冲、神门; 心脾两虚 取心俞、厥阴俞、脾俞;心肾不交 取心俞、脾俞、肾俞;心胆气虚 取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b.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
配穴:心脾两虚加心、脾;肝火扰心加肝等。
(1)药物种类
a.苯二氮卓类(BZD):超短效:对入睡困难有效,有咪达唑仑,三唑仑,睡前半小时服用。短效:对预防易醒有效,较常用阿普唑仑,0.4-0.8mg,QN。中效:常用劳拉西泮1-2mg,QN。长效:艾司唑仑1-2mg,QN。地西泮2.5-5 mg,较少用氟西泮QN。
b.非苯二氮卓类:唑吡坦10-20 mg,QN.
c.巴比妥类: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有呼吸抑制,目前很少应用。
d.抗精神病药:氯氮平5 mg,QN,奋乃静可用于精神症状伴失眠患者。
e.抗抑郁药:三环类: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和麦普替林;双重作用类:如万拉法辛和米氮平;盐酸曲唑酮等可用于抑郁性失眠。
(2)不同失眠类型选择不同药物治疗:
a.入睡困难:选用诱导入睡快速的药物,主要是短半衰期镇静催眠药,唑吡坦的疗效最好,其它如三唑仑,咪达唑仑、扎来普隆和水合氯醛。
b.夜间易醒:选择能延长NREM睡眠第3,4期和REM睡眠期药物,上半夜易醒者选择短半衰期药物,如咪达唑仑、三唑仑和阿普唑仑。下半夜易醒者选择中或长半衰期药物,如艾司唑仑、硝西泮、氟西泮。
c.早醒:多见于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可选用中或长半衰期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硝西泮、氟西泮。
【诊疗策略选择】
(一)诊疗流程:
1..失眠就诊流程:(1)睡眠史(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掌握失眠主诉的性质、持续的时间、严重程度及进展情况、并发疾病及表现形式,形成初步分类及中医问诊)。(2)详细的用药史。(3)精神疾病史:确定是否为原发性失眠。(4)体格检查(重点神经系统检查)及中医望、闻、切诊情况。(5)实验室检查:如多导睡眠脑电图。
2.失眠诊断思维模式:(1)根据诊断标准确诊是否失眠(2)明确有无病因,是否继发于或伴发其它疾病(3)是急性还是亚急性或慢性失眠。
详细症状记录和用药史
↓
体格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排除全身性疾病、精神疾病、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失眠
↓
明确诊断原发性失眠
↓
↓ ↓
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 ↓
↓ ↓ ↓ ↓
健康宣教 行为指导 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
(二) 中医辩证要点
中医失眠辩证需根据外感和内伤两方面,有外感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中,有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所引起。一般说,由外感所致的不寐实证较多,因内伤所致的不寐,虚症为主。
1. 肝火扰心证: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郁热内扰魂不守舍,所以不能入睡,或通宵不眠,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肝失疏泄,则胸胁涨满,心烦易怒,肝胆气郁化火,头晕头痛,胁痛,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肝阳盛之象。
2. 痰热扰心证:肝胆之经有热有痰,则口苦目眩,痰火内盛,扰乱心神,所以心烦失眠, 痰瘀郁阻气机所以头重,胸闷脘痞,泛恶嗳气;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3.心脾两虚证:由于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心神不安,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血虚不能上荣于面,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脾不建运则四肢倦怠,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为气虚血少之象。
4.心肾不交证: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得以维持人体水火、阴阳平衡。水亏于下, 心火上炎,水不得上济,火不得下降,心肾无以交通,故心烦不寐,入睡困难, 心悸多梦,肾精亏损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肾精亏损之象。
5.心胆气虚证:心气虚则心神不安,虚烦不寐, 终日惕惕,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胆气虚则事触易惊,胆怯心悸,舌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血虚之象。
(三)用药特点:
治疗前,首先应明确诊断,同时应明确失眠的原因,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首先要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逐步纠正各种影响睡眠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其次要重建正常睡眠模式和恢复正常睡眠结构,摆脱失眠困扰。
1. 非药物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规律的作息时间;安静和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晚餐或不饮酒、咖啡、茶、不吸烟等;尽量避免白天小睡或午睡。
2)心理治疗:
(1) 认知治疗:用认知理论改变患者对睡眠和失眠的认知信念及态度偏差,应使患者了解8小时只是人类平均睡眠时间,并非每个人都必须达到的金标准,即使睡眠不足8小时,但只要次日精力充沛即为正常。
(2)行为治疗:用行为学原理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a.睡眠限制疗法:主要针对心理生理性失眠,通过缩短卧床时间增强睡眠欲望,提高睡眠效率。
b.刺激控制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卧床20分钟仍不能入睡,可起床去另一个房间做些单调的事情,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仍不能入睡或夜里醒来10分钟后不能入睡,可再重复;无论一夜睡多少时间,每天早晨都用闹钟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
(3)时相治疗:人类生物钟每天有1-2小时的调整空间,正常睡眠觉醒周期存在易向后调整的倾向,因此可将睡眠时间人为的调整为期望的时限范围。时相治疗通常用于治疗睡眠时限延迟或提前的患者。
(4)光照治疗:主要用于治疗睡眠节律失调性和年龄相关性睡眠障碍。
2. 药物治疗
(1)镇静催眠药
1)苯二氮卓类(BZD)均有依赖性,且半衰期愈短,愈易成瘾,出现成瘾愈短。还应注意三唑仑起效快,无蓄积和后遗作用,但半衰期短易产生早醒和白天焦虑,可能误认为剂量不足,不断加量而形成依赖,导致停药后反跳性失眠和焦虑加重。
2)非苯二氮卓类:由于半衰期短,吸收迅速,不蓄积,后遗作用少,对白天影响轻微。3)巴比妥类: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有呼吸抑制,目前很少应用。
(2)镇静催眠药物注意事项:
a.确定失眠原因,掌握药品适应症和禁忌症,例如,催眠药可导致睡眠中低血氧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禁用;避免与中枢抑制剂(如酒精等)合用,儿童慎用,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忌用;
b.用药剂量个体化;
使用最小有效剂量,短期(2-4周)处方或间断用药,有效后逐渐减量与停药,以减少复发和可能的戒断反应;
c.了解患者用药史有助于正确选择药物,注意长半衰期药物对从事机械、驾车人员的潜在风险;
d.由于肌肉松弛作用或起效快,服药后应立即上床;
e.及时评估疗效,以免产生依赖性与耐受性;
f.警惕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
g.注意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肾功能减退患者。
(3)非镇静催眠药在失眠中的应用
1)抗精神病药:作为强安定剂可用于精神症状伴失眠患者,如谵妄、精神分裂症等,可控制兴奋躁动,又有过度镇静作用。氯氮平、奋乃静等治疗慢性失眠虽疗效较好,但可能出现难以处理的副作用,应尽量不用或由精神病专家处方。
2)抗抑郁药:三环类(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和麦普替林等),双重作用类(如万拉法辛和米氮平)和盐酸曲唑酮等由于多受体作用(阻断ACH和H1受体),具有镇静催眠效应,对抑郁性失眠可起到一石二鸟的疗效。然而,当抑郁和失眠症状缓解消失时,镇静作用就变为不良反应,此时应调整剂量或换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
3)应注意的是,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抑郁性失眠疗效不佳(公帕罗西汀和氟伏沙明有镇静作用),甚至治疗早期可加重失眠和焦虑症状,故治疗之初应合用苯二氮卓类。如失眠突出、焦虑不明显,非苯二氮卓类如唑吡坦等疗效肯定,并可减少耐受性和依赖性。盐酸曲唑酮抗抑郁作用虽有限,但对抑郁性失眠有效。
2.中医中药治疗选择: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西医治疗方法很多,但以对症治疗为主,远期疗效并不满意,而且不良反应较多。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非常丰富,不仅近期效果良好,而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没有明显毒副反应。
(1).中医辨证论治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虚者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清火化痰,兼食积者消导和中。虚实夹杂,应补泻兼顾。
(2) . 肝火扰心证
①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②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柴胡、生甘草各6g,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各9g,泽泻12g,当归3g。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舒眠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饭后及睡前口服。
(2) 痰热扰心证
①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②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半夏、竹茹、枳实各6g,陈皮9 g,甘草3g,茯苓5g,龙齿,珍珠母,灵磁石各30 g,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朱砂安神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
(3)心脾两虚证
①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②方药:归脾汤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30 g,人参、木香各15g,甘草8g,当归、远志各3g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七叶神安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养血安神糖浆,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4)心肾不交证
①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②方药:六味地黄丸和交泰丸
地黄、山药、山茱萸各20g茯苓、泽泻12g、丹皮、黄连6g、肉桂12g,水煎服。每日1剂。
③中成药:乌灵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甜梦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5) 心胆气虚证
①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②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g,石菖蒲、龙齿各15 g,川芎6g,酸枣仁15 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6g ,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中成药:枣仁安神胶囊,每次1-2片,睡前口服。
(2)其他治法
失眠可使用中成药治疗;针灸、按摩、意疗、食疗。各种方法可互相配合或配合辨证论治使用,疗效更好,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
【疗效评判】
(一) 疗效判断根据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简称睡眠率)公式
睡眠率=实际睡眠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
(二)据WHO最新颁布的睡眠检测法,睡眠质量分ⅤⅠⅥ级
Ⅰ级:睡眠率70-80%,睡眠尚可;Ⅱ级:睡眠率60-70%,睡眠困难;Ⅲ级:睡眠率50-60%,睡眠障碍;Ⅳ级:睡眠率40-50%,中度睡眠障碍;Ⅴ级:睡眠率30-40%,严重睡眠障碍。
(三)疗效评定标准:
(1) 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75%以上,停服安眠药
(2) 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65%以上,停服安眠药
(3) 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55%以上,基本停服安眠药或药量减少3/4
(4) 无效:症状如前,睡眠率40%以下,靠安眠药维持。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