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赵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11-19 22:50:10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这个贴子最后由萧铁在 2009/11/19 10:53pm 第 1 次编辑]

【 近日又治愈一杨姓病人,患顽固性失眠2年余,遍服我县名中医药方无效,经放射科技师介绍,来我处就诊。患者失眠,每晚仅能入睡10多分钟,除顽固失眠外,主要伴有口干燥,渴不欲饮水,深为口燥、渴所苦,难以入睡。经询问,病人述说,前医均按“阴虚失眠”证,用养阴安神方药治疗。我据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经验,根据中医理论,瘀血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特征,所以认定该患者为“瘀血”所致,口干燥、渴不欲饮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加百合、葛根治疗。2剂病减,6剂而愈。这个病有两个难点:一是病人口干、渴不欲饮水,阴虚也可以出现,但是该患者无,舌红、少苔症象。瘀血也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症状,但该患者无色紫暗、有瘀斑症象。他的舌是淡红,苔薄白。所以前医诊治无效,难倒众多名医。假如没有较深厚中医功底,不熟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不勤于实践,行吗?肯定不行。】
 
这段话有意思. 基本上, 病人看中医A, 中医A断“阴虚失眠”证治不好, 转看中医B, 中医B改断“瘀血”用药治好了.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 这里经常看到大家说临床很重要, 但如这个例子所示:
 o 中医A们(其中包括"名中医")会知道他们实际没有治好病人吗? 合理的假设是: 病人不回来就好了. 名中医甚至可能把它写进他的医案哩!

 o 名中医肯定有多年临床才有可能成名吧? 如果多年临床仍断不准, 而且不是一个两个, 那这临床的重要性究竟如何体现?
 o 中医A们为什么断不准? 是没有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 或许是没有第二次机会?
 o 类似的例子肯定不少, 除了熟读王叔和、《医林改错》, 还有宋元明清近现当各代诸名家, 当然是提高辨证水平的途径之一, 但却是效率很低的途径. 那一天不需要读全一大串经典和N代名医著作, 中医A们也能准确辨证, 就是中医可以轻装快步前进之时, 只是看来很遥远.
12
发表于 2009-11-19 23:49:09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tjwj  先生说得好!
顶!!!
13
发表于 2009-11-20 07:06:39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最可惜的是,张毅先生本来是个中医人才,由于搞管理,吃皇粮,很少机会临床,也用不着看病,所以理论脱离实践,错误的认为不读中医经典也可以创新,这当然好,不费力就可以出成果,哪个都拥护。
14
发表于 2009-11-20 07:41:14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假如没有较深厚中医功底,不熟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不勤于实践,行吗?肯定不行。】
 
肯定不行? 那么, 王叔和、王清任又是"熟读"了谁的医案/论著, 才有异于常医的辨证? 如此追溯下去, 首创者说不定内经也未熟读, 即或两王是熟读内经就行, 那为什么那时没有熟读某某医案可以正确辨证, 现在反而说不熟读两王, "肯定不行"?
 
再者, 当今世界, 有些病如爱滋/SARS/甲流, 古人那时没有, 熟读经典+历代医著, "肯定"就能"行"吗?
 
不过, 所谓"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一个人如果从一开始就"肯定"了只有某种方法/途径才"行", 自然不会主动去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方法/途径. 如果一切都以传下来的习惯行事, 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什么进步了.
15
发表于 2009-11-20 08:47:34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哎!先生啊!既然不懂,那还装什么蒜,插什么葱?
既不知阴阳,又不懂五行,还做甚医生?
中医并非没有理论,而是世人不知其理论。阴阳五行并非玄谬,而是世人不懂其所言耳!
笔者自从学习中医药中药知识以来,就顽固不化的认为:
西医理论大多是谬论。中医药理论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许许多多西医认为不可能治愈的疾病,在真正的中医看来却很简单,用中药或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既价廉又能获得痊愈。(当然必须要有道地的优质药材做保证)
西方人先天体质与国人的先天体质有很大区别,西方人治病需要有毒性的西药治疗,国人需要中药治疗,这是先天决定的,无法改变的。在中国,发展西医永远弊大于利。(医疗检验检查设备与中西医无关。中西医都可以平等运用)

16
发表于 2009-11-20 09:41:15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这个贴子最后由哭中医在 2009/11/20 09:58a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11/20 07:06am 发表的内容:
最可惜的是,张毅先生本来是个中医人才,由于搞管理,吃皇粮,很少机会临床,也用不着看病,所以理论脱离实践,错误的认为不读中医经典也可以创新,这当然好,不费力就可以出成果,哪个都拥护。
先生,又理说理,就事论事,请不要拿他人说是道非,这有违学术道德。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哭中医2009年11月20日 09:44am 时添加 -=-=-=-=-
做版主要有版主的水平和风范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哭中医2009年11月20日 09:47am 时添加 -=-=-=-=-
此坛子学术风气不正,根源在于官员(版主以上管理者)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哭中医2009年11月20日 09:53am 时添加 -=-=-=-=-
为避免不良学术风气升级,本人主动退出此帖讨论。
17
发表于 2009-11-20 13:55:33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做学问要实事求是,是非自有公论。
18
发表于 2009-11-20 15:35:11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黄浦军校:“贪生怕死莫进此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用于学中医行中医,很适当。
19
发表于 2009-11-21 11:42:55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川耗子例外。
20
发表于 2009-11-21 12:54:18 | 只看该作者

转 回归经典,中医继承方式的悲哀!!!

西医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但是他的与时俱进是今天的理论,明天就推翻,明天的理论,后天又推翻,如此等等。
如以高血压为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认为高血压是胆固醇附着与血管壁引起血管变硬、变脆而发生的,害得许多人不敢吃鸡蛋、猪肉等;80年代否定这一理论,说高血压不是胆固醇引起的,于是人们放心大胆的吃鸡蛋、猪肉;但是现在的理论认为,高密度胆固醇对人体是有益的,而低密度胆固醇是高血压的元凶。明天不知又有是么理论出来否定这一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21:40 , Processed in 0.07360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