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yx05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2-3 19:52:29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中医病因
    病因,是破坏人体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 ,包括六淫、疫疠、饮食劳倦、外伤、痰饮、淤血等。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 及临床表现的学说。中医的病因学说建立在功能医学的基础上,以“审证求医”因为研究对途径径。
    中医学产生于古代,自远古人类至人类没有发现延伸人体感官的仪器之前,人类对人体、自然结构的认识停留于宏观,看不见病毒、细菌、原虫、立克次斯体等这些微观生物,看不见细胞分子层面上的病理变化。智慧的中医采用了功能方法,摆脱了医学对人体、自然结构认识深度的限制。用机体患病后的功能信息(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为根椐,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审证求因。中医的病因是个功能模型,根椐致病特点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与整体的联系、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为其注入整体观内函涵,并直接指导防病治病的实践。随着中医不断吸收西医微观结构医学知识的中医现代化进程,将不断揭示出中医病因功能模形的微观结构、病原微生物及物理的、化学的载体,不断为中医病因学注入新内涵。使中医的病因学说由“审证求因”走向“审证求因”与微观病理研究、微生物研究相结合的发展轨道。
   
  
    一,六淫
    (一),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春天的主气,温和宜人,万物生长.这种温和的气侯环境是人类乃至世界万物生存繁衍的条件。虽有夏暑冬寒的阴阳消长,四时更迭,乃不失温和之度,人能适应,万物皆能适应。故曰:“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岁终长存,四时皆有。”若超出其常度,夏天过热,冬天过寒或非其时有其气,人体不能适应,万物不能适应,便成为致病之风邪。其偏于热者为风热,偏于寒者为风寒,偏于湿者为风湿,偏于燥者为风燥,偏于火者为风火。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金匮,脏府经络先后病脉症篇》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原真通畅,人即安和,”四季相移,阴阳更作消长进退不失其度,为和风。是人类及世界万物赖以生存的条件。阴阳消长过其度,便成为“害万物”之风邪,六淫之邪有阴阳之分,阴邪伤人之阳,阳邪伤人之阴。但无论阴邪、阳邪,必损伤人体的阴阳才能发病。故曰:“若五脏原真通畅,人即安和”.。此亦”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之义。
内风和外风的区别
外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入。经口鼻入者多先伤肺系;经肌表入者先伤卫气。正虚邪盛而内传脏府。内风系自内而生,为肝失疏泄,阴阳不相顺接的病理变化。肝主五脏六府之疏泄,故病可及五脏六府。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为主要特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在脏为肝-----在变为握。”外感热病“热极生风”为外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属于内风。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2-7 17:07:37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中医病因探索二
    火
    火与暑皆为夏季的主气,火为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節气的主气;暑为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个節气的主气。暑有明显的季節性,火不受季節的限制。
    外感热病中的火常用温热代替。火为六气之一,一般不会使人致病。火气太过,或非其时有其气,打破了人体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则为致病之火邪。火为阳邪,损人之阴,若人体阴阳气血不衰,正邪抗争,阳热亢奋,则为阳热实证;若耗损阴血,内陷营血、少阴、厥阴,则为虚热证。这属于外火。凡温热暑邪、五气化火、皆属于外火。凡脏府阴阳气血失调,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气血痰食郁而化火,属内火。
    火有壮火、少火之分。少火为生理之火,它谧藏于人体组织结构、脏腑器官之内,为人身之阳极(细胞)赖卫气津液肾精的滋养之所化。是阴平阳秘的生理功能,是广义的神。少火有君火与相火之分。君火由心所主,相火寄于肝肾胆等脏腑。君相相济,使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统一,人与环境(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天人合一。壮火为人身阴阳消长失度,阳气偏亢的病理之火。包括外火、内火、虚火、实火。”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10:41:07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寒
寒为冬季的主气,五形属水,与肾相通。冬寒不过其度,人体阳气能够适应,则为六气之寒。若寒过其度,人体阳气不能适应,则为六淫之寒邪。寒邪的致病特点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寒性凝滞。
    外寒和内寒的区别:寒邪致病有内外之分。外寒即六淫之寒邪,用现代医学方法多能找到其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载体。外寒致病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如太阳伤寒,风寒感冒,及一些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寒郁肌表之时。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如寒邪直中太阴、少阴等。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寒自内生,主要表现为心、脾、肾阳气不足。临床上以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为主要特征。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内寒与肾阳不足有密切关系。内寒必见寒象,但虚象比寒象更明显。外寒以寒象为主,若人体阳气不衰,奋力与邪抗争,或祛邪外出,或郁而化热,由卫转气,或由太阳转属阳明。若人体阳气不足,寒邪客之,可直中太阴、少阴,或太阳少阴同病。外寒、内寒虽有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素体阳气不足,易感寒邪,寒邪积久不散,又能损伤人之阳气。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03:56:24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很高兴与千秋雪总版主,杏林童子版主,罗鸿声先生等在此达成共识。
    中医经典是中华先人用了以万年计的实践认识的不断升华 打造出来的,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经典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把经典凝固在一个历史断面,是僵化;离开经典的发展,必将使中医变成另类。
    历史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断面;历史、现代、未来是一条历史长河。经典是道的载体,是历史前进的航标,随着历代中华中医学人的研究、实践的不断升华,将不断的给经典打上历史的烙印。
    经典揭示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是物质的属性。《内经》从生命的源头开结构医学、功能 医学之先河。将人类生命科学全部的历史积淀(中医河西医的全部知识)在结构医学、功能医学的发展轨道上找到其固有的位置,并将其引入实践,在实践中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中医现代化。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惑则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解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医学全面吸收西医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吸收过来怎么用。这是个世界观、方法论问题。中医学为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历史是事实升华,艰苦奋斗了三百年。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1:27:28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西医是中医结构医学的深化和发展
在人类生命科学领域里只有结构医学、功能医学之分,不应有中西医之分。中医和西医是历史的产物。只有弄清中西医学的结构医学、功能医学的内涵,才能准确中西医定位为、理顺中西医关系。
中医的形神统一源于《周易》太极。太极是形质(四维时空的结构)与气化(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功能)的统一。阴阳是太极之气运动形式、运动状态的表述。《内经》从生命的源头开结构医学、功能医学之先河。“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本藏》。为结构医学之先河。中医学中解剖学意义的名称如食管、胃、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子宫)等与西医解剖学的意义同,并为西医所沿用。它与建立在太极的“ 气化”、形神统一观的“神”——功能基础上的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的内涵不同。
中医学之所以朴素,是因为它没有从理论上阐明结构与功能、宏观与微观、医学认识的结构(有)与客观存在的结构(无)的关系。诸如后世的心脑之争,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与《内经》藏象学说之争等,都源于此。
王清任没有判经离道,他也没有脱离中医的轨道(功能医学),诸逐於汤便是例证。他提出了一个让中医、西医及社会各界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回答的问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今天的中西医之争就是这个争论的继续。王清任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对我们今天讨论中医的发展方向仍有很大的启迪。
离开结构医学、功能医学论中西,如同五里雾中找南北。科学无国界,医学无中西。欲讨论中西医的关系,必须首先历史的、现代的为中西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如果把结构的东西都推向西医,那麽太极的“形质”是什麽,中医形神统一观的“形”属什麽,中医学中那些宏观解剖学的内容属于什麽 ,气以形而立,神以形而存,“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那些视西医为洪水猛兽者,你们的神,你们的气以何而立。结构是功能的载体,离开结构功能将失去存在,它又能走出结构医学,与客观人体结构的结构形式、结构层次、运动形式、运动状态相吻合。精深博大。
未来的医学是结构医学、功能医学有机结合的医学——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这个目标可由中医吸收西医的知识来实现,亦可由西医吸收中医的知识来实现。
西医是中医结构医学的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西医是中医的有机组成部分。

16
发表于 2008-2-21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崇 古 尊《经》是 与 非
重庆  刘世峰
中医学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儒学宗师孔圣人倡导做学问、处世都要“不偏不倚”,恪守中庸之道。面对中医“西化”严重局势,中医界掀起“读经典,做临床”热潮,无疑正确。但同时又出现了崇古尊《经》现象,令人堪忧。有感于斯,故笔者不揣浅陋,就崇古尊《经》是非得失,撰文讨论,翼于发展中医有所裨益。
医圣张仲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近两千年,至今仍然有效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学经典,做临床”基本上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在继承中创新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必须遵循。仲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冯世纶在“杨绍伊研究经方成绩斐然”一文中认为:《伊尹汤液》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伤寒论》中。六经提纲是仲景的集成。证实了仲景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9月3日)。笔者认为仲景最大贡献是:总结了汉以前中医诊疗成果,并使它得以保存流传下来。其次是完善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因此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久不衰。山西中医大师李可(刘力红的老师),广西中医药学院刘力红教授对仲景推崇备至,认为只要将仲景方书学精了读透了一切医学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李可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序中说:“古中医学派,必将逐步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彭子遗书的另一功绩是找到了古中医学传承断层的脉络。他认为晋唐之后中医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医圣张仲景正统。后世儿科、温病学派、时病派均标本倒置,不识人体本气自病之理,误标作本,妄杀许多人命。沿袭数百年,贻害非浅。”,刘力红教授更是倡导中医要修炼“内证实验”,认为只要中医功夫到家了,自然能洞悉疾病症结所在。如果真像刘教授所说,学习中医通过修炼可以获得“内证实验”效果,扁鹊也不用饮上池之水了,也没有必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了。
笔者认为仲景的确堪称中医圣人,他创立和完善的中医辨证论论思想体系以及众多方药,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必须研习的教材,尤其是在医学界滥用检查抗生素的今天,(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抗生素有类似中医清热解毒药作用,错用、过用,均容易出现脾胃受损等虚寒症象)。运用仲景辨证论治诊疗思想和方药的确不失为明智之举,并且能够收到事功半倍效果。我们医务工作者首先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仲景固然是圣人,但他只是总结了他自己和同时代及前代的医学成果,虽然他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不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同时仲景的医学思想必然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像刘力红教授所说那样“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思考中医》)。因此,我们学习《经典》时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站在客观中正立场上,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完全信受奉行”。比如仲景对中风一病的认识,他认为是由“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所致,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在认识上存在内外混同情况。直到金代刘元素才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是由“五志过极”,“心火爆甚”引起,明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论,使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摆脱金代以前内外混同局面而更加深入完善。又如对疟疾、“肺痈”病的认识和治疗等,都无不暴露出其缺陷和时代局限。尤其是仲景用“热药”治疗伤寒杂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金朝,河间刘元素,才针对滥用温热药治病时弊,深入研究《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病机十九条等,结合临床实践,参合己见著《河间六书》,创“六气皆从火化”理论,以“寒凉”药物为主治疗疾病,开寒凉派之先河,并对后世温病学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受仲景学说的深刻影响,金元时期仍盛行用温热方药治病。“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丹溪翁传)。朱丹溪昼夜研习,后来悟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于是出游,后拜罗知悌为师,受刘元素、张子和、李东垣学说影响,在医疗实践中,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相火易动”。治病多用滋阴泻火法,成为养阴学派创始人。金元四大家的产生,即是在继承中创新的典范。他们研习《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著作,理论联系实际,不囿于经典,革故鼎新,创立新说,提高了中医疗效,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而不是将仲景之书奉为教条,认为医圣张仲景“完美无缺”,除《伤寒论》之外,就没有可读之书。
我县有位老中医,自奉为“经方派”临床治病,习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认为温病都是《伤寒论》发展起来的 ,没有学习的价值,对银翘散、桑菊饮一概不用,固执如此。疗效不好就认为是当今药材多为栽种,质量差,于是就加大剂量。他是老前辈,我们晚辈不便品评。只是个人认为:中医治病大多数情况不在药量的大、小,关键是看辩证是否准确,常言道:四两可以拨千斤。更何况人体自身具有较强调节功能,大多数情况下,用药只是为了调节病人失调的功能,帮助恢复而已,只要辨证准确,小剂量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疗效。我在健康报《中医专刊》2007年1月8日“学习中医没有捷径”一文中,针对中医界部分医生提倡用大剂量治病取效作法,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中医老前辈固守“经方”治病无可非议,对中医大师李可、刘力红教授就不同了,他们在中医界较有名气,他们的话语(观点)有较大影响和导向作用。笔者曾拜读刘教授的《思考中医》,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是现代崇古尊《经》的中医博士。现代学中医究竟需不需要崇古《尊》经?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读了由李可大师作序出版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更进一步坚定了我撰写此文的信心和决心。希望广大中医从业人员通过对崇古尊《经》是与非讨论,通过对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贡献和时代局限的反思,以及中医发展史的简要回顾,或许可以提高鉴别能力,不囿一家之言和不至于被误导。在研习中医过程中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
余向来崇尚中医经典,并且身体力行,认为研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却从来不视中医经典为 “金科玉律”。可以说略有中医发展史常识的人都明白 ,至晋朝王叔和而下,至金元近千年间,仲景著作及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医界占主导地位,古人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程度远非今人可比 ,他们研究仲景不可谓不执着,可是除了注释仲景方书外并无重大突破,及至“金元四大家”才打破《伤寒论》一统天下局面,使中医治病效果得以提高,将中医学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笔者认为:仲景作为一代医圣,他的功绩和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千载之后也可能无人企及。但圣人也是人,也要受时代的局限,也有越不过的坎。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客观评价仲景的学术贡献,正确认识崇古尊《经》得失。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9:39:37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学习经典,不能拘于经典的文字内容,和经书、典籍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是抽出经典的精神。经典中的文字内容和运用的方法是历史的,而经典的精神则是永恒的,与时俱进的。把经典的内容凝固化 ,方法凝固化 ,只能 是一个活着的古人。
   
    《内经》之所以是经典,是内经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框架涵盖了生命科学的全部。对几千年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今天之所以再提经典,就是要用经典的生命观、方法论和理论框架来顺理中医学的发展史,顺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史,定位今天中医的研究范围,发展方向,理顺中西医关系。
   
    至于中医近几百年的艰难坎坷,虽有种种外部原因,但主要还在中医内部。“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如果中医能说明自己是么,说明西医是么,说明中西医关心是么,可能中医的处境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2-22 21:23:34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结构医学、功能医学
     《内经》从生命的源头开结构医学、功能医学之先河。“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为结构医学之先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为功能医学之先河。
    一木结构医学
    以人体、自然、病因、病理、药物结构为研究对象,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为结构医学。结构医学有宏观结构医学与微观结构医学,宏观结构医学建立在人的感官基础上,主要是些解剖学知识,和药物的宏观结构形态。只能作为疾病存在和辨别药物品种的依据和作些简单的外科手术,不能形成病理结构和药理结构相对应的临床医学。宏观结构医学在人类生命科学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西医学的诞生,使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由宏观进入微观。微观结构医学建立在人的感官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基础上,是时代的产物。结构医学由宏观进入微观,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本质的飞跃,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临床医学和辅助学科。检测手段越来越精,分科越来越细,外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防病治病的能力空前提高。结构医学只能在医学认识的结构中运行。医学认识的组织结构、脏腑器官是人体组织结构、脏腑器官结构形式、结构层次、运动形式、运动状态在一定层面上的主观映像,不是人体组织结构、脏腑器官结构形式、结构层次、运动形式、运动状态的全部内容。结构医学存在着有限性、片面性和精确而不准确性。

    待续

19
发表于 2008-2-22 23:19:44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楼主说了那么多关于内经的东西
我觉得根本没有抓住实质
先生文中有关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内容恐怕有问题
先生用您关于内经方法的内容如果成立,请先生用同样的方法克隆出与中医理论相似的理论来
否则先生恐怕无法自完其说
说的不一定对,请先生指正
20
发表于 2008-2-22 23:28:50 | 只看该作者

经典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实用价值

[这个贴子最后由张济风在 2008/02/22 11:34pm 第 1 次编辑]

我觉得先生文里关于
西医不是研究功能的似乎是有问题的
因为西医的生理学病理学内分泌及代谢神经病学等等是研究功能的
先生的文章总的说是非常优秀的,
请先生海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7 22:52 , Processed in 0.11158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