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罗鸿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30 16:33: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离开气血,肠胃如何运化水谷,离开水谷,何为气血之源。”古先生思维敏捷,如果按古先生的解释,这就是正解了,而刘先生则“海纳百川”这和古先生的解释就有差别了。古先生是从功能上将两者联系,而刘力红正是从解剖上将其联系,高下立判。下法一泻胃腑之实与热,实消热去,则心神自安,故可止谵语.
12
发表于 2008-1-30 17:01: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罗先生思维深邃,古水流已是紧跟不上。
不过印象中刘力红并没有气血水古直通的观点,还是能有《思考中医》的原文为据才好。
以功能解中医未尝不可,但个人以为应以中医的功能角度来理解,现代医学的人体功能认识是残缺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30 17:39: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古先生你好!附上《思考中医》相关内容请先生过目,也许我有错解的地方,学术讨论,难免有错,有错即改,共同进步。
附:《思考中医》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释
3.阳明府义:
下 法为什么能治百病?《素问》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六经与肠胃,百川与大海的这个关系,不但在《伤寒论》中很重要,在整个中医里也很重要。尤其对于 中医治法的研究,这就是一个关键处,这就是一个秘诀处。中医的下法为什么能治百病?六经的病变,其他藏府的病变,为什么都能聚于肠胃,然后通过攻下来解 决,理论上就要依靠上述这个关系。而这个由川到海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降的特征。我感觉上述这个关键处,上述这个秘诀,要是能够很好地研究开来,解决开 来,中医在治法上,在治疗的技术手段上就会有一次飞跃。大家一道来攻关。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阳明府的另外一层涵义亦值得我们关注,就是阳明与脑的关系。脑为髓海,属奇恒之府。在现代医学里,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所在地,它的功 能定位是很清楚的。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功能定位来关照《伤寒论》就会发现,在《伤寒论》中,凡是牵涉到精神异常的证几乎全都集中在阳明篇里,几乎都是用阳明 的方法来治疗。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阳明与脑的特殊关系。
阳 明与脑的这个关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人有四海,脑为髓海,阳明肠胃亦为海,我们打开世界地图,看到这个自然界的四海是相通的。那么,脑和阳明的这个海 是否也相通?《参考消息》2000年 9月 27日登载了一篇题为“人有两个脑”的研究文章。文章作者系伦敦大学的戴维•温格特教授,戴维教授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成千上亿的神经元细胞除了主要聚集在 大脑,构成我们所熟知的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大量地聚集在肠胃。于是他提出了一门“神经元胃肠学科”,认为胃肠有可能成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戴维教授的这项研 究是否有助于我们对阳明与脑的关系的思考。
14
发表于 2008-1-30 17:46:0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氺流在 2008/01/30 05:54pm 第 1 次编辑]

刘力红的解释并非毫无可取之处,罗先生对经典理解要求精益,都值得学习!
15
发表于 2008-1-30 18:25: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下面引用由古氺流2008/01/30 03:45pm 发表的内容:
同样会延伸出一个问题,既是求是,就必须具备一个是非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是与非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精确的标准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因情况而异的,比如:青霉素的应用,在有敏感细菌较严重感染时,如果这个人对青霉素不过敏,应用青霉素就是“是”。同样是敏感细菌感染,可是对青霉素过敏,应用青霉素一般就是“非”。而如果可以用脱敏方法使用青霉素,就又是“是”了。
16
发表于 2008-2-4 09:1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下面引用由王耀勋2008/01/30 06:25p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是与非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的、精确的标准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因情况而异的,比如:青霉素的应用,在有敏感细菌较严重感染时,如果这个人对青霉素不过敏,应用青霉素就是“是”。同样是敏感细菌 ...
希望进一步与大家尤其是古水流(古氺流)先生讨论有关科学定义的问题。
给你和大家拜年了!
17
发表于 2008-2-4 09:53: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下面引用由古氺流2008/01/30 04:26pm 发表的内容:
六经之脉,流诸血气以注肠胃,为川。肠胃为六经所归,化水谷,滋百节,为海。
阳明病下法止谵语,你说它们通不通?
     "八法"皆可止谵语,五脏六腑之病皆可引起谵语,"肠胃为海"仅是比喻而已,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刘先生理解有误,绝对化了!
18
发表于 2008-2-4 15:3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罗鸿声 先生所言虽然不错,但这场争论并不单纯,请从近百年的跨度看中医所受的每次攻击,哪一次不是以“科学、进步和愚昧、落后、迷信”的对立为依据的?只要证明XX是不科学的,就可以当然地归为“落后、愚昧、迷信”,这至今已是俗成既定的“共识”。
    您只考察了“科学”一词的褒义范畴的差别,这一点对任何XX并不造成破坏依据。
    然而您没有考察“科学”的不足之处(不被科学认可的实事,不能求是,科学在此处无知),由于崇洋意识与朦胧的感觉,也由于知识结构的基础性的利益,使得中国一些人有了另外定义“科学”的思维举动。也就是说,沿用“科学”一词,但将其内涵重新解释。这是中国特色。这一点是糊里糊涂地抽象出一个“科学”,对正确事物可以抽象地肯定,但是它没有可操作性,使得对具体事物无法判断,还是要用具体的科学方法,但得到的是具体的否定。
    科学是有其特定要求的,即物质的、可用其方法确证的。如果把“合理的、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说成是科学的,这本身就离开了科学基础。试想:巫也可以找出合理的、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例证,那么,巫也是科学的?更别说佛教教义、道教教义了。
    树立抽象“科学”本身,对物质世界、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影响,但是
    您也没有考察“科学”的对立面(落后、愚昧、迷信)。科学以其物质观、实证、确切为基础,凡不属此类者,均可列入对立面,其中包含正确的、不正确的等等。这一点具有攻击性的依据。
    这场争论并不是科学本身与中医学的对立,因为中医学可以包容科学,她具有科学性,也具有非科学性。这场争论是将“科学”放在了不应有的地位上,就像把毛泽东放在人民的大救星上(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有与毛泽东对立的,必然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就有反右、文革。对科学的过分粉饰,使得当代学历教育的文凭持有者,天生地反对与其知识基础不一致的文化体系。这是近百年积淀的俗成既定的现状。这也是中医渐渐陷入层层“险阵”的包围之中,只要那“科学”旗帜一有风吹,“险阵”机关便会发动,一轮向中医进攻的战争就会出现。
    其实这个“险阵”的发动中枢,就是把“科学”放错位置,只要把“科学”放到应有的位置,这个“险阵”就化为乌有。
    粉饰“科学”是自设“险阵”,你应付这一自设的“险阵”将筋疲力尽,何能处平安之地?
    应当旗帜鲜明地肯定“科学”的长处与短处,明了非科学类的知识真谛,不要再糊里糊涂地做那毫无益义的粉饰之举了。
    楼主的文字虽然无疵,但这是书生之见。书生者,不考虑社会势力,不考虑背景因素,不知玄而妙的变化之所以然,无整体观者是也。
19
发表于 2008-2-4 16:24: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科学是指,对一特定事物的性质和相关规律的认知〝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国界、没文化和种族的区别。科学理论对特定事物性质和规律的准确阐述,使之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科学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并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且便于学习、交流。所以世人喜爱科学。因此,搞清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相关规律和临床实践价值,是真正易于学习中医、运用中医治病救人的关键,也是让世人了解和求助中医的前提,同样也是把中医推向世界,真正成为世界临床医学两大支柱的必要条件。
    请参阅〈张有和专集〉,见本论坛中西并用栏转学术人物。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6:5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我对科学一词的理解

张建国兄所言有一定的道理,但在老百姓的思维里不会象张兄考虑这么多的,在老百姓的思维里就认为“科学”是指正确的,很多人都用这“科学”来判断事物的对与错,这在社会上已约定成俗。这就是社会势力,你已经无法去改变社会大众的这种势力,你只能顺势而为,以“正确的”为含义的“科学”一词来形容中医,并未损害中医,反而有利于社会大众相信中医,接受中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发扬光大中医,要培植中医的社会基础,你不顺老百姓的思维去说去做,老百姓相信和能接受中医吗?这不属粉饰“科学”,乃不得已而为之也。如果你从哲学角度来讨论,那就象你所说的那样“中医学可以包容科学,她具有科学性,也具有非科学性。”“ 科学是有其特定要求的,即物质的、可用其方法确证的。如果把“合理的、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说成是科学的,这本身就离开了科学基础。”这是有道理的,但只能是理论探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我同意张有和先生的说法:"搞清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相关规律和临床实践价值,是真正易于学习中医、运用中医治病救人的关键,也是让世人了解和求助中医的前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0 23:14 , Processed in 0.12722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