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含灵普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2-12 20:20:30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回张建国先生:大家都听说过"以药养医"的,还没有听说过"以医养药"的,医,药孰重孰轻?
  近几十年来,有几多新中成药问世?中药厂哪个不是新瓶装旧酒?重复生产那些老配方?
  中医学校越开越多,但临床合格的中医却越来越少,张先生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12
发表于 2008-2-13 19:37:41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复含灵普渡先生之问:
    “"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句话不知先生惑在何处?”
    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仅能就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进行阐述,她无法阐述科学还未认识的部分,您的“但中医治病的原理,是目前的西医药理论所无法揭示的”中,还缺一句话,就是“是目前的科学理论也无法揭示的”。您是否认可?
    “细菌感染是不是中医所说的外邪之一?”
    是的,但中医却通过四诊诊病,四诊者,视人之状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诫,外邪之来,乘虚而入,内伤之来,情志所致,病邪万变,不离此诫之左右,究于万变之邪,失其健康的一定之规,失众因之大,觅一因之小,得其枝叶,失其根本。您认为然否?
    “地球的磁场能不能在某些程度上说明阴阳互根互用的问题?”
    能,但仅满足于“某些程度上”,则失经典阴阳应象之本意,究其磁场,即使不失南北,也有失东西、上下、内外、水火之虑,“几千年来反复实践证明,中医药的疗效是可靠的,这足以证明中医理论是正确的”,既然几千年人们可以读懂经典,为什么现今就读不懂呢?是经典的问题还是现今失去传承的问题呢?
    生物链问题同上。
    大脖子与碘的问题我无法回答。我不知“古制”有些什么治法,也不知是否只有碘之一途。我猜想:中医养身可以防止。此仅为猜想,不知确否。
    甘苦问题,如果没有“古制”传承,单用自然科学观点,能有甘苦与补泄之对应?即使现在,科学已认识甘苦与补泄之对应了?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不用“古制”传承的观点),这个对应还坚持否?还能“揭示中医药理论的正确性”否?您这么样去思考过吗?
    我们不是排斥、不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而是对科学要识其真,不要神化科学。科学有其局限,有其适用范围,科学在物质范畴的成就是巨大的,但科学在精神范畴的迷茫也是巨大的,而对关乎人的医学,哪能不及精神而单言物质?科学观点与“古制”观点相左时,依何弃何?正确的是不是就是科学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红莎草先生所举“以药养医”之例似有不实,无医处方,药卖谁家?中药之用,科学不知、西医不知,唯有中医知用,中药运用之妙、之神,生理、医理、药理之明使然,庸医用药,药失对症,神医用药,民争相传用。这种例证当不难看到吧。
    药不在新旧,在于其对症,人们叹息那人丹、万精油之消亡,为什么卖假药的喜欢冒“祖传秘方”而不冒“创新之药”?由“老”字号的信誉使然,由“新”字号的不可靠使然。上海在“甲肝”时期板蓝根抢购一空,到了“非典”时期抢购一空的还是板蓝根,是百姓无知?尽管在“非典”初期有“专家”以科学之面孔上电视告诫人们:这不科学。但人们并不信此,在“非典”后期,才有中医人上电视说:这有一定的作用。假如人们都“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不知该用抗生素还是吃板蓝根了。
    合格的中医之少,您认为是学习科学知识太少,还是学经典、“古制”传承太少呢?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1:31:45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回张建国先生:中医治病的原理"是目前的科学理论也无法揭示的",这句话应该改为"用目前的科学理论也无法-完全-揭示的"更妥,抗生素的诞生,揭示了中医关于外邪治病的一部分论断,这是事实,尽管是一部分,但毕竟是揭示了,从这一点来看,中医和现代医学是可以相通的.当然,仅仅这一点并不能把中西医完全糅合在一起.但毕竟在这一点上中西医有了那么一点点重合.
 对于抗生素对人类的贡献,我无须多说,<但也并不否认滥用抗生素对人类近期和长远造成的危害>.在目前情况下,用中药完全取代抗生素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盲目的拔高中医药治疗效果,在链霉素没有国产化之前,中国有多少结核病患者,死亡率多高,先生可能不了解,但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痨病"是多么的可怕!
 "因小失大",先生的大小有什么标准?能治疗疾病就是大,尽管细菌致病仅仅是众多致病原因之一,但绝对不是什么枝叶,是外邪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邪,我们怎么能够忽略这一点呢?中医的根本就是救死扶伤,而不是什么符合不符合什么理论依据!
  关于地球磁场能不能说明部分阴阳问题,你只要承认可以"部分"说明就够了.
  关于读懂读不懂中医典籍的问题,不是读懂了中医典籍就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的!中医典籍只是古人的经验,是我们参考的依据,不是约束我们的绳索,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的疾病也在变,中医的三因治则告诉我们什么?
  中医倡导养身,但养并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中医流传了几千年了,养生也养了几千年,但疾病依然肆疟,仍然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养生祛病永远只能是人类美好的愿望!
  抗生素基本上都是苦的,中药清热燥火药也是苦的,这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
  我没有神化科学,现代科学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还很肤浅,我想说的是中医不是孤立于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既然是自然世界中的一部分,就必然和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用一切手段来认识中医,揭示中医.
  "科学在物质范畴的成就是巨大的,但科学在精神范畴的迷茫也是巨大的",这两个"范畴"我头一次看到,不知道先生的"物质范畴"里有什么东西,"精神范畴"里又有什么东西.精神和物质是完全对立和各不相干的吗?
  科学观点和古制观点在哪里相左?请先生举例!
  关于以药养医的问题,已经成了国家的一种公害,这点有什么不实?先生对红莎草的回答已经答非所问了.
  抢购板蓝根能说明什么问题?一种板蓝根就能对付的了甲肝和非典吗?
  抢购板蓝根的功劳应该归功与西医,因为西医发现板蓝根有抗病毒作用,甲肝和非典都是病毒引起的<当时就是这么宣传的>用抢购板蓝根这个事情张先生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2:57:04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8/02/14 08:59am 发表的内容:
养生也养了几千年
问:神离形而成神能否说出几句?-=-=-=-=- 以下内容由 董建军 在 2008年02月14日 09:01am 时添加 -=-=-=-=-
请含灵普渡先生答
离形之神在何处?
15
发表于 2008-2-14 13:59:21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哲学是世界万事、万物内在规律的概括,是事物的共性。哲学只有在具体的事物中才有具体的性质,离开具体的事物,它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医是哲学,这种解释欠妥。中医是国悴,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中医的哲学思想,就是古老的中华 文明的哲学思想——太极、阴阳、形神统一。现代哲学与古代哲学有其渊源关系。中医的哲学思想独特,说明中医的哲学思想有现代哲学尚未包含的内容。理清中医哲学思想与现代哲学的异同,这不但是中医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有利于发展、丰富现代哲学。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9:23:29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下面引用由xyx05352008/02/14 01:59pm 发表的内容:
哲学是世界万事、万物内在规律的概括,是事物的共性。哲学只有在具体的事物中才有具体的性质,离开具体的事物,它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医是哲学,这种解释欠妥。中医是国悴,与中华文明同根同源,中医的哲学思想 ...
  "哲学是世界万事、万物内在规律的概括,是事物的共性"???
  哲学是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医理论是哲学,不是中医是哲学!
  只有按照中医的方法诊断疾病,才能用中药有效的治病.不接受中医理论,就没有办法有效的利用中药治病.---中医有着自己世界观,有自己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2-14 19:26:23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8/02/14 05:11pm 发表的内容:
通电与不通电的集合就是神
无源之电在何处?
18
发表于 2008-2-14 20:46:22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我看题目“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应当改为“戕害中医药发展的三大猛兽”,一言以蔽之-----不切实际的发展观,不切实际的价值观,不切实际的健康观。牢房多了,犯人多了,是依法治国成功的硬道理吗?曲突徙薪和焦头烂额谁更有价值?要范进式的健康还是要孔乙己式的健康?就是说眼睛保健操真的消灭了青少年近视,是医药进步的铁证;感冒的人少了,外伤的少了说明医药不仅进步了,保健都上层次了;范进的“官”念改了,孔乙己也不再以“窃书不为偷”来忽悠他人,那样中国人都叫文明了发展了,何愁中医拖后腿。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5 21:43:39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下面引用由杨生军2008/02/14 08:46pm 发表的内容:
我看题目“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应当改为“戕害中医药发展的三大猛兽”,一言以蔽之-----不切实际的发展观,不切实际的价值观,不切实际的健康观。牢房多了,犯人多了,是依法治国成功的硬道理吗?曲突徙 ...
请先生不要把学术讨论和政治扯在一起,中医发展与价值观没有直接的关系.几千年中医的发展是在封建政治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医在民主的美国并没有市场,也没有中医的发言权,利用中医看病甚至是非法的!
20
发表于 2008-2-16 19:02:01 | 只看该作者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三个问题

    含灵普渡先生把“抗生素”说成“部分地说明中医外邪致病的论断”,以证明科学可以部分地揭示中医治病的原理。抗生素是针对病菌病毒的,中医四诊难道可以望、闻、问、切出病毒病菌种类吗?五运六气难道是分析病毒变异的吗?中药是杀菌杀毒剂吗?两种原理牛头不对马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道啊。人体的病菌很多,但人不一定病,只有“正”弱,“邪”才会泛滥成灾,四诊所探者,人的状态也,运气所注者,人应天地也,中药存意者,人的动态平衡也。一个意在治人,一个意在灭菌。怎么就是“揭示了”、“可以相通的”、“一点点重合”呢?“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四诊与化验,依据哪个来处方呢?
    痨病我知道,中医无人能治吗?显然不是,我父亲就是被中医治好的。那是在50年代,多方求医,找到那位老中医时,他已没有了自己的诊所,被塞在一个街道的地段医院里自生自灭去了,诊后他给了几付自己制的药,嘱咐吃后还要来一次,要除根。但我父亲吃药后感到好了就没有复诊,后来又发了,再去找他,那老中医还记得,说:哎!你这病要除根,否则就很麻烦。经那位老中医治疗后,我父亲至今未发此病。现在有许多人说,西医治好了过去我国的一些难症,我不知道这是医学的问题还是当时社会的问题,根据我所了解的,似乎不能排除社会的问题,这包括医疗资源、福利、生计与健康等等因素。虽然“我们不能盲目的拔高中医药治疗效果”,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贬低中医治疗痨病的能力。
    “因小失大”、“根与枝叶”指的是不研究人,却一味找千变万化的菌、物。“细菌感染”作为外邪之一,而迷于外邪研究,丢掉人体本能,是科学的迷茫。不知扶正,一味杀邪,是替代“正”,弱化“正”。“能治疗疾病就是大”,标准是什么?手术成功,病情恶化的例子并不鲜见。这就是由根出发与由枝叶出发的不同标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是读懂了中医典籍就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的”!我非常赞同此说。
    对于中医经典以及古文化典籍,我们应当作为认识论的方法论。认识论者,认识的方法也;方法论者,产生方法的方法也。为什么《内径》以问答形式?具体所意、所问,对应具体所答、所论也。观佛经,如是我闻……,说的是当时、当地、当人、当事佛说……,释氏说“未传过法”,什么意思?就是启迪感悟,通过例证感悟真谛。读懂经典为的是感悟思维方法,为的是接受和强化经典的“公理体系”,学任何一门知识,不在其“公理体系”的基础上,都是枉然的。学科学知识也一样。“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无异于“站在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公理上,来揭示非欧几何学的正确性”。可以说,所有迷恋科学解释中医的人,不是不知此理,就是不知中西思维的根本特点,深层意识中存在文化自卑情结。若不自卑,就会深信其理而究其理,只要人还是存在于天地之间,就不会因时而变,时既是空,时间的根本就是空间的变迁,因为这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从天地变化而出发的,又不以确切而作限定,是以象来启迪感悟的,以“天下式”作为“公理体系”的。那说“过时”、“传统落后”、“求新”、“现代先进”等者,不是对此怀疑而畏步不前,在不究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意改造的吗?------注意:是因不明而求异,不是读懂后的善变运用。这几乎是现代所有“求新”者的象。
    “中医倡导养身,但养并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这一点请先生再仔细考虑一下,不要把社会形态因素混在里面。对养身与避免疾病发生的关系,大概从科学的角度看也不会否认吧。先生此论是否因“执”而偏呢?持“执”者多有此情况。
    “抗生素的苦”与中医五味之苦,我不知如何。但“抗生素”针对“菌”,“菌”因而变异,五味针对人体功能,功能每觉而效,是否出于认识论的高低?取舍之间,何去何从?
    “既然是自然世界中的一部分,就必然和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用一切手段来认识中医,揭示中医.”
    此句还须深入,自然科学的出发点是世界的“机械系统”,其方法是忽略“玄微”因素而突显“非常道”之确切,故其显而易学,可重复性强。传统文化出发点博大,穷理之极以至于玄,极玄以至于几乎与实际问题“无关”,其好处就是无所失,其不足就是玄奥。玄者,远也,微也,几乎“无关”也;奥者,非线性逻辑也,跳跃曲折也。物尽天择,物就天成,自然界怎么会不以“常”的玄微,造就万物之“常”性呢?暂时的浅显条件,造就暂时的浅显之性;“常”的玄微,造就“常”性。浅显之性非“常”性。例如,瞿鉴阴阳观出于观察汽、水升降,而不见汽、水常处之地,也不思汽、水转化条件,所以得出“升,从下而升,所以在下;降,从上而降,所以在上”。这种从局部看问题而论性,其偏离之大就如此现实地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中。这种例证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难找。所以“自然世界中的一部分”不一定是现实的“自然科学”所关心的。我说过,巫,也有“有道理”的成分,不知先生可曾思及过否?
    关于“精神、物质、相关、对立”,在传统文化中并不注重,但科学却是“唯物”的。对此,如果先生果真有疑,我们可以专门探讨。至于“范畴里有什么东西”,这里罗列一些外延,精神:显意识、潜意识、道德、情志、知识结构、方法、神、……。物质:细菌、细胞、分子、元素、电场、磁场、力场、电磁波、……。至于是否“完全对立和各不相干”该向唯科学主义者质问,还要质问的是:果真如科学所说的那种关系吗?其实您已经在帖中显现了:“离形之神在何处?”。请参见杨勇先生的帖《不寐离魂奇症详   肝魂招纳有妙方》。这个帖所示,一并回答了您“科学观点和古制观点在哪里相左?请先生举例!”的问题。
    您最后的三个问题,是关于我回复红莎草先生的,这是基于红莎草先生“重医轻药,重理论轻实践,重复古而轻创新,中医的未来会是什么呢?”的基本意识而针对的,我将红莎草先生的基本意识理解为:重医、理论、古制是不妥当的。
    其后的帖也说明了:
    “听说过"以药养医"的,还没有听说过"以医养药"的,医,药孰重孰轻?”。显然红莎草先生是说“药重医轻”。
    “近几十年来,有几多新中成药问世?中药厂哪个不是新瓶装旧酒?重复生产那些老配方?”。说的是要注重新药的研究生产。
    “中医学校越开越多,但临床合格的中医却越来越少,张先生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言下之意是学理论多,临床实践少。
    我复以““以药养医”之例似有不实……”针对“药重医轻”。难道是答非所问?
    板蓝根虽不能灭“甲肝”、“非典”之菌,却有提高人体抵抗此类外邪的作用,老药“板蓝根”,新药“抗生素”,医理重还是新药重?
    如果因为“西医发现板蓝根有抗病毒作用”人们而抢购板蓝根,西医还科学地分析说“西药比中药科学”,吃板蓝根不科学,为什么人们不抢购西药呢?这说明科学在此处不那么可信,“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在此处可能导致错误。“非典”已经提示了许多,科学面对“非典”束手无策,中医还是运用古制理论有效地应对“非典型性”的“新”,有创造医务人员零感染、“非典”病人零死亡的事例。我曾感叹:这要比登月更了不起,但媒体更愿意宣扬那步人后尘的进步。不以正确的观点去认识科学的应用范围,却以科学的观点去曲解中医,而且是历经数代之久,这才是中医在当代迅速衰弱的原因。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0 20:11 , Processed in 0.09473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