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殿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2 20:1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含灵普渡先生:
根据《系辞》介绍,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是起源于《易》文化的历史。自“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开始,从其“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罟,以田以鱼,盖取诸《离》”我们可知,人类最早的一部无文字载体哲学巨著,当是诞生在中国的历史。
《庖牺易》、又叫《伏羲易》:是中国易哲学开山鼻祖。为原始社会鱼猎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无文字符号。
《连山易》:为神农氏之《易》,特点是以艮卦为首。因神农为炎帝,号山氏,故称《连山易》。为夏朝后天《易》之所效。已佚。
《归藏易》:为黄帝(尧舜)氏之《易》,以坤卦为首。是殷商政纲所宗之《易》。已佚。因坤卦在《周易》八卦的方位中是“西南”,故经文以“西南”借代之。此是原始社会文明鼎盛时期之《易》,倍受《周易》赞许与肯定,是《周易》坚信“治历明时”革命言说之根源。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于人”,在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而开创暴力革命之源泉。
《周易》:又称《文王易》。为传承先天《易》说,发展后天《易》说之集大成者,是周朝占居历史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流传至今之《易》。根据笔者考证,在现行流传版本中,以唐朝李鼎祚著的《周易集解》,在考证传承原经旨意上最善。
《易学大辞典》介绍,黑格尔是“受《易经》启发,发现了著名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理”的,所以西方现代唯物辩证法的兴起,也是来自《易》哲学的源头而是不争之史实。
根据《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的介绍,结合经文内容考证,《易》文化始终是原始社会整个发展过程占居历史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上,其形式虽然是以筮占为先导,但是在内容上却具备尊重自然界存在,为第一性认识的基础,并且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上的逻辑思维方法。所以在经历数千年“蒙以养正圣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尊重“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自我否定的由唯心论走向唯物论,是其发展必然的方向和道路。从而,《蒙》卦辞说:“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而《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群经之首,可以说是中国一切传统文化的源头,连汉字的源头均是《易》,而何况中医呢?记得中医药大专教材自五版起开始引用《周易》《咸》卦阐述阴阳交感运动,请问你说“医易”是否“同源”。
“医易同源”的根本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而同源于太极、阴阳、然其要一。
12
发表于 2008-4-13 06:1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医易同源”的根本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观点没有错
问题是能解决中医理论符合人体规律问题吗
如果不能,请不要胡说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19:44: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却波渔翁版主:
您的发问很有代表性。由于自秦以降,而将《周易》经文错误的定为筮书,仅将《易传》定为哲学。于是人们将中国哲学的源头定于《道德经》。从而人们普遍认为“易老”不能并称。其实儒、道哲学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源头均是《易》,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有为”和“无为”。《道德经》是反《周易》经文《益》卦“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之著。其在逻辑思维方法上违背了人类认识的逻辑起点应该首先肯定蒙昧,是“蒙以养正圣功”的真理,从而犯了逻辑错误,于是得出了人类历史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而是大倒退的荒谬结论!
自古有着《老子易》、《孔子易》之说,今人又发起了有关《易传》学术思想归属问题的儒、道之争。笔者认为,虽然《史记、孔子世家》有着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记载,但是孔子自己却在《论语、述而》中明确表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虽然《道德经》作者对“始作八卦”原理是有所了解的,但是他的聪慧而最不明白之处,是在于不明白事物自我否定之否定运动,是《周易.彖》说:“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的前进性或上升性;因而在《道德经·道化第四十二》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易》哲学逻辑思维原理时,对于自己学术思想的宗根而明确的表示,是“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为此,当我们明白了《周易》经、传作者们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及其世界观后,则可以从儒家、道家发起人,孔子、老子的言论中,而均无社会革命学术思想这一立场上得到确认,虽然儒家在传承《周易》哲学思想上见优,而道家在传承《周易》哲学原理上见著,但是孔子、老子绝不可能是《周易》经、传的原作者。他们的学术思想均源于《易》。
老子所说的“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的教师是谁?据说根源于《归藏易》。
因而,就太极、阴阳、“然其要一”而言,“易老”可以并称,就其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学术思想而言,“易老”不可并称。因为老子不太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并且是“道法自然”,而《周易》是“道法人化自然和人的自然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有关道的概念首先见于《周易》:“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刚柔,立人之道曰仁义”,后来被老子引用,所以根据《周易.系辞》“《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帅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我对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反映上的哲学合宜道理,而不是典常道理。”那么它是什么样的道理呢?则是《周易》上述讲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而“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基本规律而抽象的道理。
有关上述问题在我以后的续篇中还有更深入论证,请网友进一步关注。
14
发表于 2008-4-14 20:2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你的所谓“医易同源”是在胡说八道!
中医是具体呢还是空范概括?
医是易,易是医吗?医等于易吗?
中医之"阴阳"等于易之“阴阳”吗?
医是具体的知识体系。你的所谓“医易同源”是在空范中医!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4-14 20:3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医易同源”的根本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观点没有错
问题是能解决中医理论符合人体规律问题吗
如果不能,请不要胡说
  
张济凤论坛讲师团教授: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研究认识中医理论,探讨解决中医理论更符合人体规律的问题,从而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使中医走出开拓创新之瓶颈,于是更现代化的服务于临床,这是我之所以发表我的科研成果的宗旨。我的文章才发表了个开头,谅你也没认真读过,你怎么知道我在胡说呢?
我的格言是:“求古训不可拘泥,习近贤切忌学舌。没有辩证否定的逆反思维,则没有开拓创新的成果!”



16
发表于 2008-4-14 21:39: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这个贴子最后由乾坤数码中医在 2008/04/14 09:44pm 第 2 次编辑]

     支持楼主的研究。孙真人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关于易与医的关系,孙真人虽然欲言又止,没有把话说完,然而说明易与医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研究易的人多如牛毛,真正有能力研究易与医之关系的人并不多,而且懂的人不肯说,不懂的人在乱说。
    可喜的是,也有人把研究成果写成著作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了。这一部著作当以李山玉的《中国八卦象数疗法》(学苑出版社出版)莫属。这一部著作揭开了易与医之关系的面纱,在易与医之间架起了桥梁,易转化为医变得有路可循了!
    在李山玉著作的基础,笔者把这一疗法与现代中医及现代西医结合起来,形成并提出了数码中医!
     外国人发明了数码相机,中国发明并开发了数码中医。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4-15 20:49: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复gonmai版主贴:
我发起《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课题讨论的目的,是抛砖引玉,而不是招引“胡说八道”!
我不知你所说的“中医是具体?”是感性的具体?还是思维的具体?因而,就更不知道你的所谓“空范”的概念。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请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主神志”,是感性的具体?不是思维的具体?还是你说的“空范”呢?
在《周易》的为象中,天为父、地为母,而《内经》说“积阳为天,积地为阴”,于是中国传统“阴阳婚媾”哲学,“一阴一阳谓之道”生下《周易》与中医二个孩子,请问你说这个孩子是否等于那个孩子,而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否是那个孩子的父母?
18
发表于 2008-4-16 08:28: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lz文采手笔不错,走自己的路,支持你接着来。。。
19
发表于 2008-4-16 16:4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楼主之说善为,知识阅历丰富;理论言辞适度,继之续之互助.
易之精于善施,天意人意合度;理源天地万物,规避世间狂误.
20
发表于 2008-4-16 18:1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04/16 07:10pm 第 1 次编辑]

谢13#孙先生复。很受教益。然先生所引,多出《易传》,又易陷老、孔孰师孰先之争。是颇困惑处。而《易》之经文,则又多为卜辞,至少披着“卜”之外衣。是原义所涵,后人注疏借以发挥,颇得分辨。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6日 06:24pm 时添加 -=-=-=-=-
我的看法,易本上古先民对大自然仰观俯察之记录符号,(其中自然含各种自然思考,规律模索,实录记载等)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6日 06:29pm 时添加 -=-=-=-=-
此指古《易》言。
而传、注以往(包括《易传》)则又当别论。

[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6日 07:08pm 时添加 -=-=-=-=-
至于哲学的源头云云,第一,源于先民实践,第二,古无专门哲学一说,见于各种典籍而以《易》为一重要典籍。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6日 07:23pm 时添加 -=-=-=-=-
所以,今日于易,天文家见天,地理家素地,历史家有谓“六经皆史”,诗骚家见古韵,。。。。此非他因,因其为现存较完整文符记载也。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04月16日 07:28pm 时添加 -=-=-=-=-
操作此(记录、判断)事者,古多为“巫”为之。(非今之“巫”可同语)
故又有源巫之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0 03:47 , Processed in 0.0529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