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版纳福龄堂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1-13 00:36:22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基本上一样久远,同时,科学是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因此,中医本来就是在大量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方法的研究、包括反复实践而形成的科学体系。现代科学只是科学的一部份,而不是科学的全部,更不能相当然地成为科学的化身。我们在衡量某些问题是否科学时,并不应该以某种“科学方法”来验证中医是否科学,而是应该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来分析。如果不承认中医是科学的话,那么,我们在学习、研究、乃至运用中医理论诊疗疾病时,一定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取象比类”固然是古人的一种推理方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但也不能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事实上,这种认识方法,也是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换句话说,它也是从“可能”、“似乎”等初步认识后,再通过实践证明,才最后确定所比类事物的正确性,而不会认为“取象比类”的必然正确性。因此,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事物的可能性,但不能认定这种方法认识事物的必然正确性。

12
发表于 2009-1-13 08:20:26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看了大家的意见,觉得没有人真正知道古代中国人是怎么样取象比类的。大家都是按照现代的想法猜测什么是取象比类。
      有必要首先恢复古代取象比类的真实面目,然后再讨论与类比推理的不同。
      取象比类只有在自然之中自觉地体会自然,才能领会什么是取象比类。在实验室里不能理解他,在电脑前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开会研究,看书学习也不能理解他。当然,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自发地对于自然多少都有些体会,但是能够自觉地体会,或者有意识的体会恐怕不多。而且,我们现在头脑中早已灌输了科学的参照物,对于自然的认识先入为主的以科学为参照物,甚至于以科学我参考系认识取象比类。
13
发表于 2009-1-13 09:01:37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根据《周易•系辞传》记载: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古伏羲氏是父系社会的首领,他长期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低头观察大地的一切现象,发现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的,特别是太阳的运行轨道,无论用山或树作参照物,或者用插在地上的木棍作参照物,都不难发现它的轨道是圆形的。既然太阳的轨道是圆的,当然可以推知天是圆的,因为太阳是在天上运动的。他又以自己为中心(参考系)从四个方向观察大地,看到地平线是直的,四条地平线相交,从而得出结论: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说”产生于父系社会,是经过无数人、经过几万年的经验积累才得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人发明的。相传伏羲创制《河图》、《洛书》时也用了“天圆地方”这个学说。
    既然天在上,地在下,那么如何解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发育呢?能够作为参照物的只有人,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作参照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参考系,因此,伏羲氏认为,天地交媾,交换位置方能生长万物,于是创立了“天地相交说”,这就是“天人合一”学说的渊源。《易经》是在“天圆地方”“天地相交说”“天人合一”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周文王姓姬名昌,所在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1世纪。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易经》后来按照道教的需要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成为道教教义的组成部分,就更增加了其神秘性。
---------------------------------------------------------------------------
    以上是《中西医融合观》一书中的部分内容。大概是取象比类的起源。人类有了天地的概念之后,要解决万物的来源问题,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之现象解释天地生万物之“象”,这在原始父系社会的末期反对神造人的唯心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怎么得来的?还是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之现象,类推出来的。阴阳的概念哪里来的?还是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之现象,类推出来的。之后,才有了《内经》四气五味,五脏六腑。
    不知道说的对不对?

14
发表于 2009-1-13 09:19:36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1/13 00:36am 发表的内容:
“科学的诞生和人类的历史基本上一样久远,同时,科学是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 ...
     
     回先生:先生还是搞错了,取象比类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而是一种理论,一种概念的规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哪一张“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归属表”。这张表在《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三节,在这一章表中,水是与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相对应的,这不是认识论而只是一个规定,一种理论,而且是与科学的认识论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把这个归属表硬性的与科学的认识论拉扯到一起就会闹笑话,请先生还是另外想办法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吧!
15
发表于 2009-1-13 10:14:47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而是一种理论,一种概念的规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哪一张“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归属表”。这张表在《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三节,在这一章表中,水是与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相对应的,
===========================================================================
   取象比类是一种认识方法,而不是一种理论。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归属表”是理论,包括概念与理论构架。这张表在《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三节,在这一章表中,水是与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相对应的。即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具有水的属性。我们在使用这个理论时,不再使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了。例如肾与膀胱和其他脏腑相比较,肾与膀胱具有水的属性,不再讨论为什么了,因为已经取象比类过了。
    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具有水的属性,所以,这些事物、属性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肾主骨,开窍于耳才能成立。同时,肾与其他四脏具有生克制化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网,我们就可以找到耳与脾胃之间的关系。以此类推,这个关系网就是理论构架,概念在这个关系网里流动例如找耳与脾胃之间的关系,就是概念的流易。
   
16
发表于 2009-1-13 13:25:48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1/13 00:36a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固然是古人的一种推理方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但也不能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事实上,这种认识方法,也是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换句话说,它也是从“可能”、“似乎”等初步认识后,再通过实践证明,才最后确定所比类事物的正确性,而不会认为“取象比类”的必然正确性。
先生所言甚是。
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方法的形成——必然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完善理论”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这个“认识方法”的形成而停止。
其实中医本身就是个高度开放的理论体系——从《黄帝内经》就可见一斑——其结合了当时的天文、地理、历法、哲学等等科学。而就天文学来说,《黄帝内经》里面也综见——盖天说、天圆地方说、浑天说等。
单从中医理论体系本身来说,我们就完全没有理由封闭、固化中医理论及认识方法
17
发表于 2009-1-13 14:26:39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天问∝道在 2009/01/13 02:2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9/01/13 09:19a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而是一种理论,一种概念的规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哪一张“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归属表”
如果象先生这样——把概念的外延,硬性规定进概念的内涵——不知是犯的什么样的错误?
“取象比类”不是万能的,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系统化的认识方法。
比如《黄帝内经》里面在论述“五运统天”时,就有“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的规定。这只是经过“取象比类”之后形成的一个规定,而不是“取象比类”本身。
这个规定就是建立在当时天文科学的基础之上而“取象比类”形成的!取前人对“天象”之观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经天之气”所包含的“象”群,结合“岁运之气”所表现的“象”群——从而“比类”形成“五运统天”理论。
摘原文录如下:
(《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五运行大论》)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太始天元册》曰:丹天之气(天问注——下略:火之象),经于牛女戊分(天问注——下略:癸戊之时位);黅天之气(土之象),经于心尾己分(甲己之时位);苍天之气(木之象),经于危室柳鬼(丁壬之时位);素天之气(金之象),经于亢氐昂毕(乙庚之时位);玄天之气(水之象),经于张翼娄胃(丙辛之时位)
此——“岁运之气”与“经天之气”其“象同”而“比类”也!
当然一个例子不能说明“取象比类”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但是《黄帝内经》里面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是非常严谨的,而且是建立在当时先进科学基础之上的。先生可以细审之。
18
发表于 2009-1-13 16:44:11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孙曼之在 2009/01/13 04:59pm 第 3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1/13 10:14a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而是一种理论,一种概念的规定,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哪一张“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归属表”。这张表在《中医基础理论》七版教材的第一章第三节,在这一章表中,水是与羽、咸、黑、藏、寒 ...
回先生:
     取象比类是对于易象理论的一个概括,而易象只是一种理论,并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这是显而易见的。
     取象比类是一种概念的规定,这种规定不是源于对事物的考察分析,它只是一种理论性的规定,对于这种理论,“信不信由你”,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根据这种理论所做出的推论,不能够满足由“个别到一般”这样一个概念形成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它不是事物真实属性的抽象,因而也就不具备科学的逻辑学意义上的属性概念。
     例如,上文所说的“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具有水的属性”这样一个推论,在科学的认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一些东西与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它们也就不是一个属性概念。这也就说明了取象比类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而只是一种理论。
     例如,上文所说的“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具有水的属性”这样一个推论,在科学的认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一些东西与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它们也就不是一个属性概念。这也就说明了取象比类不是一种认识方法而只是一种理论。
     正如先生所指出的,人类的认识方法是共同的,都是遵循逻辑思维方法的(我认为还辅之以形象思维方法),中医师在临床的过程中也不能例外,他们也同样使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只不过一个优秀的中医师能够熟记中医的理论并且援引这种理论包括取象比类理论进行正确的诊断治疗而已。

19
发表于 2009-1-13 16:49:33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这其中有个巨大的知识过渡与假定。比如,阴阳特性的比类,是以物体之间相互影响而言的,特别是对人体本身的影响与作用。白日阳光的温煦与夜晚的清冷是一对阴阳,夏日的炎热与冬天的冰雪又是一对阴阳,附子之温热与黄连之苦寒是药物之阴阳,任督两脉是经脉之阴阳,人生天地之间,万物之阴阳影响到人身之阴阳,中医只是以物之阴阳调人身之阴阳。
古人以五脏统率六腑十二经络,如同阴阳分类一样,万物对人身的影响也可分五类,五味五色五音,金木水火土,按五行分类,同类事物对人身脏腑经络的影响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这样在药物的选择上,在治法上,再加上君臣佐使等配伍方法,就有原则上的指导。中医的治病药物与方法就可以多姿多彩。

-=-=-=-=- 以下内容由 fans2009年01月13日 05:35pm 时添加 -=-=-=-=-
所以,如果认识到比类取象所基于的这种知识约定,就不会盲目比类,也不会认为其毫无根据。

-=-=-=-=- 以下内容由 fans2009年01月13日 05:40pm 时添加 -=-=-=-=-
<color=white>text</color>
20
发表于 2009-1-13 16:54:08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就是类比推理,不是什么特殊思维方式

    比如《黄帝内经》里面在论述“五运统天”时,就有“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的规定。这只是经过“取象比类”之后形成的一个规定,而不是“取象比类”本身。
===========================================================================
    取象比类是一种认识方法,我同意!
    但是,经过“取象比类”之后形成的一个规定,就是科学,甚至于科学理论,我不同意。经过“取象比类”之后形成的一个规定,再经过反复实践,如果符合实际,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不符合实际,就是错误的。无论正确与错误,这个理论,或者规定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14:40 , Processed in 0.0684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