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阜新汪海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6-12 08:16:13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废话连篇.你先弄清楚中医是谁?谁能代表中医?再说别的.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能代表中医吗?中国卫生部能代表中医吗?中医院校的各专家教授能代表中医?没弄清楚谁能代表中医,说哪个"中医自己"?
12
发表于 2008-6-13 08:32:0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中医不需要创新什么理论,而是用现代科学概念 科学语言解读出来,大家才能明白,才能谈的上运用。经典理论登峰造极,极尽宇宙真理,后世不可能超越他们,能够理解运用就不错了。知易子对所有现代科学 非科学 古典国学都很精通,这些知识没能超越易 道 歧黄术理论系统。还不能望其项背。真正了解经典理论内涵,你就会觉得生命无比渺小的 脆弱的,就会有战战兢兢感觉,不会产生象何院士想法:人无须敬畏大自然 这么无知话出来,以为科学无所不能,不知道天高地厚。
古人运用最高级智能计算器(大脑神经系统)来研究天地人真理,理论博大精深,现代科学落后仪器不能跟他们相提并论。”   ---知易子
   首先明确 “中医理论”的概念太广,无法衡量其整体的登峰造极与否,它包括养生理论,阴阳理论,五行生克,天人相应,与临床联系紧密的脏象理论,辨证理论,诊断理论,本草理论等等。就《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百科经历几前年的指导临床实践的检验,是合格的,以后各家如张仲景六经,杂病的临床书籍的临床理论,金元四大家的临床理论孙思邈的千金等临床书籍理论,叶桂的温病临床理论以及发明本草几百家,脉象诊断数十家,分科如骨科,妇科,疮疡,小儿,种痘,法医,每朝政府颁布的全科书籍及各朝代的名医著作,更是浩如烟海,仅发明伤寒者就数百家。读古籍的同行都能发现,每位作者都声称自己承歧黄之道,而在自己的著作理法方药的过程中都夹杂着自己的中医理论观点(脏象,脉学,用药,五行,阴阳等等)和治疗经验。有的干脆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或单独的理论著作,或发明,批判前贤的不乏其人。而后世医界同人,言其传无不遵内经伤寒,,私下确分门别派,各有信仰。或者干脆自立门户。自成一家。其中不乏名医前贤却有临床成效者,但不乏买弄技巧自圆其说,贻误后人者。可见中医理论不是一朝一代形成的,理论和治疗经验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治疗效果也是需要后人临证核实后再批判继承的。所以我们讨论中医理论的本身‘真理’到怎样的层次,需不需要创新,中西理论的优劣,我感觉为时过早!因为我们并未弄清“外星人”长什麽样子,就要判断他的丑俊,解剖形态,能不能克陇等问题,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实际的。西医理论是连贯的是以解剖生理为基础核心发展的,来指导和被临床检验的。而中医却是由朴素的古哲学理论引进到医学指导并被临床检验的。哲学是什麽?是包罗万象,是无所不在,不是西医的具体理论。我们应该读透古籍的同时联系临床,来检验先贤的理论和经验。把理论和观点统一,取舍,修正,批判,继承。要完成这一过程,非一人一时之力所能办到,需要无数的同志下工夫,去调查研究,然后再发言,最后再发言。观点要碰撞,要总结。到那时中医理论和学术思想才能浮出水面。才能更接近真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着创新的过程,他需要我们态度端正,情绪稳定。最终目地是用最优秀的理论指导养身,临床实践。使人不得病,有病医的好!
13
发表于 2008-6-13 11:20:2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对经典理论连验证完全都没做到,经常断章取义,局部发挥,创新理论,本身是极端不负责任 贻误后学做法,令中医走入歧途做法,连“伤寒杂病论”都没搞清楚,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望文生义理解成“辨证论治”,延续多年,造成中医式微,都是张仲景先贤以降历代医家做的蠢事,完全不懂“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以天地节气与人脏腑经络节气对应,药物节气性气味归脏腑经络阴阳运用天地人合一唯一正统做法。是造成百医百说根源。
14
发表于 2008-6-13 11:27:2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到那时中医理论和学术思想才能浮出水面。才能更接近真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存在着创新的过程,他需要我们态度端正,情绪稳定。最终目地是用最优秀的理论指导养身,临床实践。使人不得病,有病医的好!
****************
五行阴阳对立平衡理论包含生命科学 非科学所有问题,是唯一正确最高生命真理。
好好悟吧。不要以为别人都是你半吊子水平。
15
发表于 2008-6-13 14:14:0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中医的裹足布是不识标本,看病只知辨证论治。重伤寒论,轻内经。《内经》指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明明白白写在那里,怎么就没有人理睬?!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的证是一个模糊概念,正如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运用识标本法诊病,很快就可抓住疾病的本质,例如,乙肝病,中医在诊断时会发现左脉有病,是什么病一时难以确定,也就是暂时不知病本。张景岳曾说:病本唯一,隐而难明。我们现代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如是建议患者查血,结果发现是乙肝。知道了病本,等于查清了敌情,才能战无不胜!否则,任你如何辨证论治,你也不可能治好乙肝病。我采用此法深受其益,患者也同受其益。然而,我在论坛多次提出并无一个认可。可惜啊!
16
发表于 2008-6-15 20:02:41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我们中医界的泰斗邓铁涛教授说:中医是 一门超前的 学说,之所以西医无法解释,是因为西医的 发展还没有 发展到能 解释中医的 水平,我觉得 说的 很好!
17
发表于 2008-6-15 20:20:0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自然祛病与强制治病是不同的治病理论,天地人物的变化当今"科学"能解释多少?汶川地震不能预测,日本地震提前十妙预测,唐山地震能提前预测,说明了什么?
18
发表于 2008-6-15 22:15:33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下面引用由微笑听雨2008/06/15 08:02pm 发表的内容:
我们中医界的泰斗邓铁涛教授说:中医是 一门超前的 学说,之所以西医无法解释,是因为西医的 发展还没有 发展到能 解释中医的 水平.
同样地,中医也没办法解释西医。
西医的贡献是世界性的;而中医,目前还谈不上世界性。
    我觉得,中医是对生命及其生理病理所作的抽象的和笼统的认识,西医则作了具体的和较为精确的认识,这是人类对生命的两个认识阶段。在当前,西医是主流。当西医在具体认识这个阶段作了足够的积累后,再进行一次综合和抽象,有望在认识上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传统中医不可能实现,因为传统中医缺乏有效的进行创新或者深化认识的有效研究手段。所以这个飞跃,要么由西医去完成,要么,得由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医人来完成。
19
发表于 2008-6-16 03:40:5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楼主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中医的现实问题是失传和倒退,哪来的发展问题?
    非典的疫情,是西医的疫苗解决的?非典的疫苗现在还有没有下文?大张旗鼓地搞疫苗怎么现在没有声音了?在非典疫情中,老中医们的贡献你难道也不信?难道那些跟着老中医抗击非典的后代医师的肺腑之言:“如果我们这些年轻大夫的中医修养能像老中医们那样深厚的话,我们会发挥得更好”你也不信?
    失传和倒退就体现在那些“后代医师”身上,这不是个体现象,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是用所谓“中医内部的原因”可以遮挡过去的,而是中医存在的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学中医不去学老中医们的“那样深厚”的医术,却要花大量的时间学外语、学西医,这不是对学习环境的破坏又是什么?这学外语、学西医也是中医“内部”的原因?所谓学外语是为了“走出国门”,你是拿不中不西的东西走出国门吗?那不成了骗子吗?国门之外不是要纯正的中医而是要不中不西的东西吗?
    传承民族文化却被喻为“啃老族”,而作那“非其人”、做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者却成了“发展中医”,你发展的是使中医失传、倒退的速度吧。
    你所谓“解剖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中医西医之分”,这与你的发展论同样是避实就虚、隔靴搔痒、就此不实之意而言顾其他。中医的经络还有尺寸的论述,祖先是如何测量的?为什么现代“先进”的科技就解剖不到呢?
    你所谓“《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是古代先师的巨作,但是先师不是圣人”,何以见得不是圣人?你大概是将“圣人”进行了科学的扭曲而得出的断论吧。释迦牟尼、老子也都是人,而且是圣人,大道至微,圣人之智察微以致玄,乃可得众妙之门。有道是“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这就是圣人之思,非人力私智的科学思维所能望其项背的,不知此而妄论经典,是现代浮夸时弊使然,实属无修无悟。
    你所谓“中医是科学,不是宗教,所以我们不把先师的著作当作圣经”,也是就此不实之意而言顾其他。中医就是中医,不需要用科学来丈量她,科学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将中医贬低为科学的人,没有一个不存有肢解中医的深层意识的。这是中医失传和倒退的根源,也就是现代中医教育培养了中医的掘墓人的深层原因,同时也是不求深化中医医术,却要学那外语、西医的荒谬想法的由来。
    楼主想用那破旧的“裹脚布”将中医觉醒而回归的步伐再次地缠绕起来,竟然对现实与历史有目无睹,避实就虚地妄论发展,真是岂有此理。
20
发表于 2008-6-16 05:40:5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中医的“裹脚布”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这是灵感思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 13:00 , Processed in 0.05222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