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中士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6-17 12:27: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同志们好,那什么是中医的灵魂呢?!
12
发表于 2008-6-17 12:2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内经》中关于阴阳重要性的论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以下内容由 申志强2008年06月17日 01:07pm 时添加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13
发表于 2008-6-17 12:29: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中药和方剂是中医的什么?
14
发表于 2008-6-17 12:36: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从中医联想到国家和军队,西方想亡东方靠什么?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2:4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8/06/17 00:27pm 发表的内容:
同志们好,那什么是中医的灵魂呢?!
你好,谢谢你的提问。“精、气、神”就是中医学的灵魂。
16
发表于 2008-6-17 12:44: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8/06/17 00:29pm 发表的内容:
中药和方剂是中医的什么?
中药和方剂,不也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之类吗?
17
发表于 2008-6-17 12:59: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精、气、神是生命之本!
18
发表于 2008-6-17 13:07: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本人认为:"精气神"是人的灵魂,而"天地人物及和谐"是中医学的灵魂,因为中医学是运用天地人物的规律服务于人的学说,它的辉煌在于助人而不是伤人!
19
发表于 2008-6-17 13:14: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转帖)司外揣内是中医学的灵魂
□ 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独特的医学科学方法,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
  “外”——研究生命现象
  中医学对“象”的观察、鉴别、选择和归纳,是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等理论的指导下,获取科学事实,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象”反映生命活动的外部联系和片段的具体属性,为了形成对生命运动的本质认识,还必须对“象”进行理性加工,即将科学事实之“象”形成科学概念。因为“科学概念是对科学事实进行理性加工的产物,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只有形成了科学概念,把握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开始理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中医学没有停留在对现象观察的阶段,而是将“象”加工成为概念,感性认识开始上升为理性成果。
  对“象”进行理性加工形成科学概念,在西方人那里是抛开事物的外在现象,而研究产生现象的原因,寻找物质结构等实体变化,形成抽象概念,运用的是实证方法。而中国古人、中医学抓住的正是西方人舍弃的现象,由一组反映了事物某一层面本质的现象群形成概念,运用的是理性思维(形而上)方法。在这里,概念的形成不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而是抓住、规范一组现象来认识本质。当由“象”上升为概念时,科学认识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就由感性阶段飞跃到了理性阶段。有了科学概念,科学认识就开始进入了概念、判断、推理等组成的理性思维活动过程。
  “揣”——逻辑思维过程
  揣,即揣测。是根据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揣测生命运动所处状态的逻辑(理性)思维活动。如何根据外在现象把握住生命的本质?司外揣内,是将长期观察得到的现象与生命运动的规律性联系,形成概念,加以巩固、规范,然后由概念展开为判断和推理活动。是一个以生命现象为认识的出发点,经过逻辑思维(概念、判断、推理活动)之“揣”,达到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
  以形(象)正名——规范特征现象形成概念  “以形正名”,就是在观察生命活动的外在“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一组与生理、病理状态有固定联系的症状、体征,对这一组现象进行命名,形成概念。如心、肺、脾等概念,就是对每一概念对应的实体器官及其生理、病理在体、华、窍、合、志、液、神、时等方面表现出的征象的概括和规范。因此,心、肺、脾、肝、肾等是中医理论结构框架中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脏器的名称。再如各种证候名称,是对某种疾病状态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的规范总结,是形成的病理学概念。
  以形正名是先秦逻辑中名家学派宋钘、尹文所倡导的理论。使中医学对“象”的观察,步入理论思维的殿堂。因为“概念是理性思维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科学认识的理论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概念这种形式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
  取象比类——对生理、病理现象的归类判断  取象比类,就是取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外在征象(现象)与“以形正名”形成的中医理论概念(证候)相比较,作出类同或类异的判断。如对疾病的诊断过程就是取象比类的过程,把病人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等外在现象,与中医理论中的各类证型规范的一组症状群相比较,作出同类或不同类的判断。类同,即病人的疾病现象与证候中的症状群基本一致,就可以诊断为该证候。这是通过辨认病理征迹,进行证候归类,达到对疾病状态认识和判断的过程。
  模式推理——由已知推测未知  由取象比类对疾病作出类同判断后,就可以将各证候已知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状态等情况推理给未知的疾病,将未知疾病带入已知模式(证候类型)中,按已知处理未知,进行治疗用药。这种推理是否合理准确,则由疗效来检验和证实。
  中医学的推理模式(证候类型)非常多,简单的模式如每一个证候就是一个推理模式,此外,众多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及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五行的生克乘侮、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则是复杂的推理模式系统。它们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状态、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认识后,归纳概括,形成的推理模式,来自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具有厚重的客观基础和实践意义,因而能够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使治疗疾病成为可能。
  “内”——把握生命状态
  司外揣内之“内”,是指中医学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研究,经过理性思维(逻辑推理),把握了生命运动某一层面的本质规律。然而,所把握的生命和疾病的本质,不是脏腑组织结构与功能层面,也不是基因与遗传层面,而是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中医学通过现象所把握的生命状态,在生理状态是“藏象”,如肺的生理状态是: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在病理状态是概括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情况的证候,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心阳不振、心血瘀阻等。用现代实验科学语言表述病理状态,可以是脏腑器官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抑或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也可以是基因表达改变的状态;甚至是以上几种改变的交织状态。中医和西医两种语言表述的生命(生理、病理)状态,“不可通约、不可替代,但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完整的对应性。”可见,司外揣内之“内”,是指通过研究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迹、外在现象,来认识和把握生命、疾病所处的状态。
20
发表于 2008-6-17 13:18: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如果中医学是一座大厦

下面引用由自然奥妙2008/06/17 01:07pm 发表的内容:
本人认为:"精气神"是人的灵魂,而"天地人物及和谐"是中医学的灵魂,因为中医学是运用天地人物的规律服务于人的学说,它的辉煌在于助人而不是伤人!
老兄高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0 17:20 , Processed in 0.05614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