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乃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20:45:23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回复 zhengyou 先生:
    请先生看《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第一段: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篇首“岐伯”就已经将本篇定位在五行的基础上解释了。
    (另,“藿”并非是藿香,而是豆苗、豆叶。百度词条最简单,先生自行查阅。)
12
发表于 2009-1-30 20:58:29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1/30 08:45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 zhengyou 先生:   请先生看《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第一段: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 ...
篇首“岐伯”就已经将本篇定位在五行的基础上解释了。
有问题吗?
《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参照《六节藏象论》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可以看出,天之五行与人之五脏,在天地气化与人体气化这两个不同范围内,担负着相同的功能。
13
发表于 2009-1-30 21:14:33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另,“藿”并非是藿香,而是豆苗、豆叶。百度词条最简单,先生自行查阅。)^
谢谢乃雄先生,还真是大豆叶,药典却没有。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31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回复zhengyou 先生: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种学说。十干统运,地支纪气,就已经说明了其实质。 因此,它与脏腑生克制化无直接关系。
15
发表于 2009-1-31 19:11:08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1/31 07:13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1/31 05:55pm 发表的内容:
回复zhengyou 先生: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影响的一种学说。十干统运,地支纪气,就已经说明了其实质。 因此,它与脏腑生克制化无直接关系。
个人看法,人体气化与天地气化息息相关是其一,
其次,《内经》以天地气化比喻解说人体气化,但天地气化与人体气化用语本是分明的,但可能这些理论正象《内经》所说,及其珍贵,逐代隐藏,年代久远,及至后来人整理,不明主题,把一些文字变动嫁接,正如序言说的“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这一加一连,文章是连贯了,指事是明了了。但绝对局限在整理人的观点之内。
从贯穿全书的气,而没有对阴阳和合化气明白说文,可见一斑,如果能够立足人体气化,看内经,看显效方剂,久之就能看出《内经》中被摩擦的痕迹。


-=-=-=-=- 以下内容由 zhengyou2009年01月31日 07:22pm 时添加 -=-=-=-=-
这一加一连,文章是连贯了,指事是明了了
但以天地气化比喻解说人体气化的用意被整没了。看教材,把很多有“天地”字样的句子解释成说自然。
16
发表于 2009-2-1 11:34:47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收摄太过则气束而不降,苦味入心以刑金,而可降肺金之气。~]
看老兄此句解释,似怪怪的,“收摄太过则气束而不降”,肺不是欲收吗?又怎么“收摄太过而不降?
原本意思似乎利金之意,然老兄说成“刑金”,据知老兄是孙总版的高足吧?言必有根。百思难解,存疑于心。
学医不容易,在此可见一斑
今见王勇先生“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
终于明白,老兄把“寒邪束肺”与“肺欲收”混为一谈,“肺欲收”应该指肺为五脏之华盖,气至肺当由肺收降入肾。
“寒邪束肺”以致咳嗽上逆,是寒束手太阴经气,致使气逆行于咽喉而咳。
五行生克有火克金之说,然以太过而言,经言:“未至而至,则薄(逼迫)所不胜,而乘所胜也。”若心火王时未至,心气先至,薄(逼迫)所不胜,可称刑金。
若“寒邪束肺”而气束,是心火不足之象,“急食苦以泄之”,是顺气,而非刑金。
这种医门术语代代相传,若干年后,知道某种现象用某一语言以及某一方剂。无怪乎外行看不明白,内行说不明白现代人。学中医也难于上青天。
还有一句 “胃气上逆、胃气当降”,大概也疑误不少人。
请师长们斟酌。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3:27:10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唉,体用之别。
先生可以先参详参详肝木的体阴用阳学说,然后推演其他。
另,胃以降为和,这不容置疑吧。
18
发表于 2009-2-5 17:43:29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肝木的体阴用阳学说]__这是学说吧?学说也就是人人学着说!
你如果有细心,有耐心,把养肝的、疏肝的,疏散少阳的,协助少阳的药物,各分别体会一下,各以半个月为期,我相信你会否定[肝木体阴用阳];
举个明显的例子,人过中年,血压容易升高,易患脑溢血,中医称中风。不就是中年以后,脏腑渐虚,肝木之用亦弱,血虚生风!
或说,肝应东方,春气之应,东方生风,那是养生之和风!肝病,生燥风,才是病气。
[胃以降为和,这不容置疑]错!胃中糟粕以降为和,胃中谷气升则五脏和调!若桂枝汤中生姜、大枣、桂枝,二陈汤中半夏陈皮,莫不是升胃气!
19
发表于 2009-2-5 20:28:15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1/31 07:11pm 发表的内容:

其次,《内经》以天地气化比喻解说人体气化,但天地气化与人体气化用语本是分明的,但可能这些理论正象《内经》所说,及其珍贵,逐代隐藏,年代久远,及至后来人 整理时不明主题...这一加一连,文章是连贯了,指事是明了了
但以天地气化比喻解说人体气化的用意被整没了。:“
试看,灵枢·经水〉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从“人经亦然。””“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可以明白看出,是以天地气化比喻演绎人体气化!!!

郭霭春教授校注<黄帝内经灵枢>岐伯说:这是人体配合天地而适应阴阳的一种道理,不可以不明白.“足太阳膀胱经外可配合泾(清)水,内则连属于膀胱本腑,,而与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足少阳胆经外可配合渭水,内则连属胆腑。足阳明经外可配合海水,内则连属胃腑。足太阴脾经外可配合湖水,内则连属脾脏。足少阴肾经外可配合汝水,内则连属肾脏。足厥阴肝经外可配合沔(渑)水,内则连属肝脏。手太阳小肠经外可配合淮水,内则连属小肠,小肠腑主分别清浊从而水道以出。手少阳三焦经外可配合漯水,内则连属三焦本腑。手阳明大肠经外可配合江水,内则连属大肠本腑。手太阴肺经外可配合河水,内则连属肺脏。手少阴心经外可配合济水,内则连属心脏。手心主心包络外可配合漳水,内则连属心包络。总之,这五藏六府十二经水,外面分别有源泉,在内地各有所受之水,这都是内外相互贯通,象圆环一样周而复始,人的经脉也是这样。”
我在92年买的这本书,17年了,任怎样去体会,就是没有感觉与心肾肝肺相连属的济水、汝水、沔(渑)水、河水在哪儿啊!您感觉到您的心肾肝肺连属在哪条大河了吗?z
郭霭春教授也是很认真很认真,逐字校对,如泾(清)水、沔(渑)水就是根据王注太素校正。`

“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
这里“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应该与〈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合参。“外合于十二经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以地理的江河解释十二经水,显得离题。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的文字格式是模仿:“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内经》中这种按照文句格式对仗工整进行一字之差的篡改并非一处!
如果“足太阳外同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就是一个比喻句。在经水篇叙事,“足太阳”之后可以省略“经水”二字,也知是陪伴足太阳经的经水。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2-7 11:28:38 | 只看该作者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味探源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2/05 05:43pm 发表的内容:
脏腑渐虚,肝木之用亦弱,血虚生风!
回复zhengyou先生:
    请先生详细解释一下上面这一句话。肝用是指的什么?而肝体指的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2 20:57 , Processed in 0.05127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