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阜新汪海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7-30 19:04:05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8/07/30 06:59pm 发表的内容:
科学方法有复杂和简单,中医是属于复杂科学。
方法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认识和研 ...
要的!
12
发表于 2008-7-30 19:33:21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支持
13
发表于 2008-7-30 20:42:17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7/30 06:20p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之所以不是科学方法,就是因为他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他只能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几何的语言来说,他只证明两个图形相似,而不能证明二者相等!而科学所要得到的是:必须证明两个图形相等!
    中 ...
这是离散数学,重在计算。

-=-=-=-=- 以下内容由 lijhvc2008年07月30日 08:45pm 时添加 -=-=-=-=-
计算机实现的加减乘除,实际上是有精度的。
14
发表于 2008-7-30 20:59:40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中医是用了比类取象思维,但在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形成了中医药学系统理论。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最后发展成现在的中医学。实践就是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不需要再去实验室验证。这是我个人看法。[DISABLELBCODE]
15
发表于 2008-7-30 21:28:18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下面引用由gxlgming2008/07/30 08:59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是用了比类取象思维,但在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形成了中医药学系统理论。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最后发展成现在的中医学。实践就是真理的唯一检验标准,不需要再去实验室验证 ...
  支持。
16
发表于 2008-7-31 11:38:53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第七十四回合 汪海升指鹿为马 乱解释取象比类
话说华山论剑,华山之巅上的太白侠,见“阜新汪海升”先生又发一贴《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觉得很值得商榷。
一、中医有“取象比类”一词,何时有“比类取象”一说?
取象比类,是何人最早提出来的无从稽考,不过第一版中医教材就有了这个词。该词也仅见于《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章节之中,并不是“在中医的各种书籍中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随处可见”。
二、“取象比类”可以泛指“类比”吗?
汪先生说:“比类取象用哲学的语言说它是矛盾普遍性的应用,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上应该属于求同法,用文学的语言说是类比或联想”。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推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与实践证明。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没有“取象比类”这个词,但是,可以从中找出这个词的具体所指。
取象来自于《素问·五运行大论》: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比类来自于《素问·示从容论》:“夫经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圣。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
显然“取象比类”在中医学中,只具体应用在藏象学说当中。这不仅仅是类比方法,更多的是归纳方法。
三、“取象比类”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吗?
“取象比类”仅仅属于中医学的藏象学说,类似地在西方学问体系中寻找影子,只有数学范畴的“五色定理”与控制论的“同构对应性原则”,并没有被科学研究广为使用。
四、把“取象比类”篡改为“比类取象”再混同于“类比”,值得“加精”吗?
不知太白侠能否给“加精”一个建议,把加精者的名字显示出来?以便让大家明白是某个版主的个人行为,还是论坛管理层乃至中国中医药报的集体行为。这种学术观点,若是仅仅代表某个版主个人,那么,就只证明这个版主的学术没有希望;若是代表论坛管理层,那么,顶多代表这个论坛的学术没有希望;若是代表中国中医药报,那么,恐怕整个中医就没有了希望,主流媒体舆论导向的作用不容低估。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21:10:35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下面引用由刘仲永中药师2008/07/29 10:33pm 发表的内容:
比类取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思维的一种说法,并不是中医的唯一的思维方式。更不能把它强加给人类思维,说那些科学家都是按中国古代比类取象思维方法才有重大发现。
  我们现在弘扬中医药,要尽量用现代语言诠 ...
比类取象的确是并不是中医唯一的思维方式,但是他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这并不是我强加给人类的。本文中所举的例子只是想说明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而丝毫没有“那些科学家都是按照中国古代比类取象思维方法才有重大发现”的意思。
“人类不管什么民族,什么肤色,什么语言,其思维方式都是一致的。这就是逻辑思维。”这一观点是不正确,人类的思维方式不只是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
18
发表于 2008-7-31 21:16:43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是中医在无法实现具体的解释下,采取的不得以的说明方法,在无法实现准确解释前,这种方法是一个桥梁,是先进的,但有了具体的明了的解释后,他就落后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21:59:45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答太白侠问
“比类取象”一词出于何处我的确没有考证,但是绝非海升所造,太白侠只要到网上搜索一下便知。
比类取象在中医中的应用有三种情况
1、固定在阴阳五行学说框架之内的。如肝属木,心属火,天为阳,地为阴等等等等
2、相对固定但不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框架之内的,比用认为石头很重,就认为石类的药材具有“沉”特性,认为花在植物之上就认为有“浮”的药性。
3、灵活的比类取象,随机取象相比,如叶天士治疗难产的著名病例,叶天士认为秋季梧桐叶落,母子分离,取此之意在方中加梧桐叶三片,产妇服药后而顺利产子。再有观察到核桃果肉似人脑,就认为有补脑作用,凡此种种不再多举。想必太白侠如果经常读古代中医文献,这样的例子看的不会少吧。
西方学问体系中寻找影子我在文章开头就说明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22:08:50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谢谢朋友们对拙文的关注,很多观点对我裨益甚大。
借此在说明一下,中医的“比类取象”在一定意义上是很好的思维方法,但是牵强附会的地方也是很多的。我们不能强求于古人,但是我们今天不能满足于这种“比类取象”
写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告诫反对中医者不要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将“比类取象”这种思维方式,当成愚昧落后的文化中的糟粕。二是中医界人士不要故步自封满足于这种“比类取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6 12:36 , Processed in 0.0551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