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乃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2-10 13:32:39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伤寒论>全文(宋刻版)
•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卷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卷第二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卷第七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卷第八 辨不可吐第十八 •卷第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卷第九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2月10日 01:34pm 时添加 -=-=-=-=-
仲景将“六经辨证”标明在何处?
12
发表于 2009-2-10 13:44:10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卷第六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2月10日 01:45pm 时添加 -=-=-=-=-
是“六病”,还是“六经”?
13
发表于 2009-2-10 14:19:16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2/10 01:44pm 发表的内容: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
脏腑病则六经病,六经病则脏腑病,他们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14
发表于 2009-2-10 15:05:38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ADMINOPE=南京陈斌|天问∝道|威望由 0 增加至 1|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讨论。|1234308203][这个贴子最后由天问∝道在 2009/02/10 03:08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09 09:00pm 发表的内容:
研究的时候应当考虑当时的语言环境,以推究其原意为要
甚是!
《伤寒杂病论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color=&#35;0000FF]可见推求原意或更宜从于内、难。
“传”在内经里面有如下几方面的应用:
[color=&#35;0000FF]1、传递、移
此用甚多——诸如:先师所传、传于后世、传化之腑、传入于经、传之于其所胜以及经气之传等等,不赘述。
[color=&#35;0000FF]2、移而变
《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欬论》云: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痿论》云: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标本病传论》云: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肢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病传》云: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上所引之“传”,皆此病转而变它病
[color=&#35;0000FF]3、抟
通假是也,此处不赘论。
“经”在内经里面的应用:
[color=&#35;0000FF]1、经络——此处不赘述。
2、把握——《宝命全形论》云: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3、经典——不赘述。
4、经历——《五运行大论》云: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5、时气位——《气交变大论》云:……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
             《六微旨大论》有云: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故六气者,有六位应之。所以言六气者,六位涵于其中。
6、纲纪——《六元正纪大论》云:反是者乱天地之经。《至真要大论》云: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7、经纬
可见以《内经》为其主要理论依据的《伤寒论》中
[color=&#35;0000FF]1、“传”是可以有“转变”之意的。
2、“经”作为名词除“经络”解之外,尚可能为“时”、“气”、“纲”“经纬”之意
3、“经”也可以作为动词解——其义为把握、经历等。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09 09:00pm 发表的内容: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经”二字中“传”不具有改变的意思,“经”不具有“经历”的意思了。
[color=&#35;0000FF]据上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乃雄 先生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09 09:00pm 发表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伤寒论》中第四条、第五条。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两条的理解,关键是在于对于“为”字的用法。这要借助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结构——介宾结构。
[color=&#35;0000FF]在这里“为”之前省略了一个字——是!
传者,此脉证转而变它脉证也;
不传者,此气、位之病不转变为它气、位之病也!
特别要说明一下——这里的“脉若静者”之“静”字,深有“应地之气,静而守位”(《天元纪大论》)中“静”字之遗风——不变也。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09 09:00pm 发表的内容:
第8条:太阳病,头疼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使经不传则愈”、“行其经”、“再经”,可以看出,动词后面带的宾语正是作为名词经络的“经”字,而并非经历的“经”字。
  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伤寒论》第4条、第5条依然涉及的是传经问题。
[color=&#35;0000FF]传经者,非传经络,乃六气六位之传变也——所谓三阴三阳之“六经波荡”;
再经者,再传变也;
过经者,非在而往。
下面引用由乃雄2009/02/09 09:00pm 发表的内容:
结论:
1、传并没有转变的意思。
2、经就是经络而非“经历、经过”。
3、伤寒论的病机中存在传经、过经病机难以否认。
[color=&#35;0000FF]结论:伤寒论之传经——即六气六位之传变,非六经络之传变。
15
发表于 2009-2-10 17:41:16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三焦传变强调了疾病发展的连续性,这样在进行辨证论治时避免对号入座。因为在病与病之间,证与证之间均有过渡型,有合病,并病,合证,等等复杂的临床表现,可以说在临床上完全符合方剂的证(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证)几乎没有,所以,在治疗处方时都要进行加减。
     《伤寒论》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但是并没有完全按照经络的传导顺序指导诊断与治疗,而是强调辨证论治。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六病并没有矛盾,把六经与六病割裂开来,是人为的,不是张仲景的原意。
     在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角度研究《伤寒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无可非议,可以促进学术发展。
16
发表于 2009-2-10 19:19:03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解读伤寒论,有多种的途径可以入手,自然也包括从文字训诂释义的角度。但个人认为,解读医学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入手。任何文字的训诂释义,不应违背医理。违背医理,假设不是后来者读错了,那么,就是原著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现了错误。需要更改的是原有的理论表达和误读,而不是医理。
17
发表于 2009-2-10 19:53:38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0 07:19pm 发表的内容:
解读伤寒论,有多种的途径可以入手,自然也包括从文字训诂释义的角度。但个人认为,解读医学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入手。任何文字的训诂释义,不应违背医理。违背医理,假设不是后来者读错了,那么,就 ...
陈先生说得很好!“解读医学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入手。任何文字的训诂释义,不应违背医理。”其张翔与孙曼之的讨论,已分出高下,张翔是从医理讨论,而孙先生则有些牵强了
18
发表于 2009-2-10 20:01:48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9/02/10 08:10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2/10 05:41pm 发表的内容:
《伤寒论》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
同意这个观点。具体的言,在伤寒论中,强调的是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以发热为主的一类病症,通常可见于普通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胆囊炎、盆腔炎等,及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流脑、SRAS等。这二类病,从总体上言,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从而有着不同的诊治规律。在张仲景时代,还不能区分出这两类病症的不同,笼统的称之为伤寒病,而后来者在病症的诊治的实践中,发现用伤寒论的方法,有许多的发热性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事实上就是将后一类的发热性疾病,即一些烈性的传染病,从全部的发热性疾病中分离出来,和普通感染性疾病区分出来,这就是温病学说产生的客观背景。反过来,我们似乎可以说,狭义的伤寒,则是以处理普通感染性疾病(各系统感染)为主(从六经证的临床表现的描述来看),六经辨证的实质,似乎就是反映了各系统感染的不同类型,与不同发展阶段。
另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伤寒与温热病的分开诊治(寒温之分),是客观疾病种类的不同而要求,是学术上的进步。而目前中医学术界有一些呼声,试图将寒温统一,则似乎是“真理再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了”。
又,方证学说的缺陷,在于忽略了(未充分强调)疾病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先识病,后识药。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疾病的认识,其病因、病机、转归预后,对医者,对病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不能充分认识掌握病人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不能算为一个合格的医生。

-=-=-=-=- 以下内容由 南京陈斌2009年02月10日 08:15pm 时添加 -=-=-=-=-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7/08/02 04:45pm 发表的内容:
证态新概念可以同时完成对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的分割与重组,如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可以形成一个有机融合的病理过程,即卫分证、太阳经证、前驱期是感染的急性反应期,以非特异性临床症侯群为特点;气分证、阳明证、少阳证是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发热与典型的局部炎症反应的组合;营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的早期;血分证是脓毒症或者MODS合并DIC;三阴经病是感染的慢性期。
中西医融合是必然的(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313&show=0
19
发表于 2009-2-10 20:16:18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2/10 07:19pm 发表的内容:
解读伤寒论,有多种的途径可以入手,自然也包括从文字训诂释义的角度。但个人认为,解读医学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入手。任何文字的训诂释义,不应违背医理。违背医理,假设不是后来者读错了,那么,就 ...
说得好!解读伤寒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伤寒论的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而不是为了训诂而训诂。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22:03:53 | 只看该作者

[b]论《伤寒论》中“经”与“病”的关系[/b]

回复天问∝道先生:
         训诂考证,古有许慎的《说文》、刘谿的《释名》等,今有王力的《古代汉语》等古汉语研究专著,另外还有《辞源》、《辞海》等权威性工具书,对于一个字的字义及其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查找他们的结论,而不必做无谓的争论了。
《释名/释宫室》:“传,传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复来,转转相传,无常主也”。
        这就是传字的本意。《释名/释典艺》:“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
《释名/释书契》:“传,转也,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
《汉书/高帝纪》:“转送其家”,师古注:“转,传送也”。
《淮南子/氾论》:“浊之则郁而无转”,注:“转读传译之传也”。

       传字在《伤寒论》时代没有变化的意思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先生所引用的几段文字其实并不包含变化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14:48 , Processed in 0.05305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