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6-15 15:51:45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观点有些肤浅了吧,伤寒论语气坚定,绝非常人可比,但从此便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其医术也是高明之极,我是看不懂了,但还是觉得你的话不够深入
12
发表于 2009-6-17 01:20:48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同意孤行者的看法,伤寒论里的方剂大部分都是辛温的麻桂温里的附干.....等等组成的方剂,这些温热性的药都能抗感染吗?不然的话,这里怎么有人说伤寒论的方都是治什么普通感染?什么系统感染?......

-=-=-=-=- 以下内容由 阴阳四气2009年06月18日 11:48am 时添加 -=-=-=-=-
用感染性的东西来窥视伤寒论,好像要差很远喔!

-=-=-=-=- 以下内容由 阴阳四气2009年06月18日 11:49am 时添加 -=-=-=-=-
用感染性的东西来窥视伤寒论,好像要差很远喔!
13
发表于 2009-6-17 01:30:08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自从有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辩>>之后,<<伤寒论>>确有不足之处.这不是伤寒论的分支,是阴阳大合壁,一个阴派,一个阳派,从此中医才走向完善.
14
发表于 2009-6-17 08:48:04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回歸經絡學就對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12:12:49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下面引用由阴阳四气2009/06/17 01:20am 发表的内容:
同意孤行者的看法,伤寒论里的方剂大部分都是辛温的麻桂温里的附干.....等等组成的方剂,这些温热性的药都能抗感染吗?不然的话,这里怎么有人说伤寒论的方都是治什么普通感染?什么系统感染?......
温热性的药,不能治感染性疾病吗?治疗感染性疾病,就一定或必须是清热解毒等寒凉药?感染性的前驱期,可表现为太阳病表证,或可用辛温解表之药,感染性疾病之迁延或慢性阶段,病性多为虚为寒,可用温热之药,感染性疾病而发展至休克、心功能不全,而急用姜附四逆等温热性药,如此等等……怎么能说温热性的药不能用于感染性疾病呢?
16
发表于 2009-6-20 13:11:28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对,陈先生讲得非常正确,但现代人的观点认为只有寒凉性的,清热解毒的才可以抗感染,温热性药用于感染病,道理怎么讲得通啊......
17
发表于 2009-6-20 13:16:23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伤寒论是始生于对病人脉症感受而产生形成的认识知识体系的医学著作。在探讨、谈论伤寒论的学术价值时,不能离形脉症而谈。
伤寒论涵盖着人体外感、内伤的两个方面疾病诊治的知识体系。
伤寒论内有一个基本形态,即内与外。如阴与阳、表与里、上与下等。而这基本形态,仅仅只是在脉症上的形态,而不是人体的这一整体的体表与体内。只是对这一基本形态的表述,在内伤病时更多的是用阴阳概念以表述;在外感病时,则是更多以表里表述。这都是因外感与内伤两者对这同一基本形态的损伤与病机过程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而不得不如此选用更为确切而致。
伤寒三阴三阳,是实体形态。而以“经”谓之,是后糊涂人的糊涂讹。以六经谓之是不妥的。千万别把之比度到经络!否则则一世糊涂!
18
发表于 2009-6-20 13:28:35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对,陈先生讲得非常正确,但现代人的观点认为只有寒凉性的,清热解毒的才可以抗感染,温热性药用于感染病,道理怎么讲得通啊......
    学《伤寒论》就是要掌握方证对应,不管体温有多高,感染不感染,有是证用是方,只要辨证准确,方药运用得当,自然药到病除(热退,感染得到控制)。
19
发表于 2009-6-20 20:50:22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9/06/20 00:12pm 发表的内容:
温热性的药,不能治感染性疾病吗?治疗感染性疾病,就一定或必须是清热解毒等寒凉药?感染性的前驱期,可表现为太阳病表证,或可用辛温解表之药,感染性疾病之迁延或慢性阶段,病性多为虚为寒,可用温热之药,感染性疾病而发展至休克、心功能不全,而急用姜附四逆等温热性药,如此等等……怎么能说温热性的药不能用于感染性疾病呢?
其实这里各位学历经验俱丰富,希望中西医融合,本没有错。
但是没有分辨中西医理论的区别,就显得有点缠夹不清。
"感染性疾病"在西医解释是细菌病毒作祟。
中医对于外感发热的解释是炎者,火的叠加。在于阴阳失衡,所以实热有辛凉发散;不足有辛温
解表,阴虚发热又“取之阴,”姜附四逆等温热性药,与麻桂所取之脏腑又有里外之别。
中医治疗在于调节人体气机生化。
20
发表于 2009-6-21 16:23:30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用這種方式去理解中醫
也就難怪不會治高血壓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1 13:25 , Processed in 0.1021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